八、上学不花钱还倒找钱,有这等好事?还真就有,就在魁北克,我也“赶上”了
说是赶上了,其实我选择落地蒙特利尔很大程度上就是奔这个来的。尽管移民面试时我在移民官面前信誓旦旦,其实内心深处对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专业技术的我,想找个合适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如就到蒙特利尔再多学一门语言吧!
魁北克的法语使许多只会点英语的中国新移民望而却步,但是魁省“学法语倒找钱”的政策也同样吸引了一些像我一样的新移民。
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魁北克省政府为了保存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文化,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在此生活、定居,推出了一项针对新移民的法语培训计划。计划规定,移居魁省的新移民(联邦移民落地三个月之内移居魁省也被认为是魁省移民)来加年限不满五年的,可以报名参加为期十个月左右的,政府出资的法语课程培训,培训期间费用全免,没有收入的新移民还可以得到每人每月大约500加元的政府津贴。这一计划的字母缩写便是“COFI”,我相信,绝大多数落地魁省的中国新移民都有过读“COFI”的经历。我们也是从“笨猪”“傻驴”(法语的你好banjour, salut的谐音)开始逐渐认识了法语,认识了魁北克。
“COFI”班大多设在社区、学院,甚至大学校园里,其分布也遍及魁北克的各个主要城市,蒙特利尔的“COFI”班更是散落在市区的各个角落。我因为被认为英语不错(法语和英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据说有几千个单词在拼写上完全一样,所以英语基础好,学法语也会容易些)被分到了设在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校内的“快班”,学期只有八个月。“COFI”纯粹是小班上课,每个班大约有十几个学生,在教室里,桌椅通常被摆成一个U形,同学们倚U而坐,老师则时而站在U字母的上方开口处,时而进入U中。师生零距离接触,教学效果非常好。
我们班有十几个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伊朗的、叙利亚的、巴基斯坦的、阿尔巴尼亚的、罗马尼亚的,还有韩国的、俄罗斯的,当然还是中国学生稍多一些,有六个。由于都是刚刚登陆不久的新移民,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尤其是中国同学经常隔三差五地小聚一下,几乎日后都成了好朋友。由于我们的“COFI”点儿设在魁北克大学,所以大学的一切设施我们都可以分享。记得我和罗马尼亚来的斯列盖、阿尔巴尼亚移民诺瑞丁三个人几乎每天下课都会跑到体育馆去游泳,打羽毛球、乒乓球。每当玩得开心的时候,诺瑞丁总是跟我们说,现在得好好玩,毕业了,工作了,可能就没这么多时间和机会了!
还真叫他说着了,结束了“COFI”课程,我上了魁北克大学学习法语,斯列盖去蒙特利尔大学学习兽医,诺瑞丁去了魁北克市找了份工作,我们三人便很少见面了,后来偶尔打打电话,再后来更是失去了联系。
除了结识了最早的一些朋友外,最受益的还是学习了法语。
不得不承认“COFI”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有着许多非常独特之处。
首先,是用法语教法语。不管你是不是有基础,能不能听懂一句半句,老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只用法语讲课,听不懂,用法语解释,再听不懂,就用动作比画,还是听不懂,老师也不管,慢慢感觉吧。比如,老师进教室跟同学们打招呼,开始时我们听不懂,老师天天重复也就懂了,再比如老师讲到上下的“上”字时,我们听不懂,他就用手向上比画,还是不懂,他就找个椅子,站上去,你有点懂,又不太懂,是“上”?是“登”?抑或是“站”?这种教学方法在开始时弄得我们人人头发沉,脑发僵,整日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可久而久之,我们开始能捋出个头绪了,慢慢地能听懂了,会说了,强化起了作用,效果还真不错。
其次,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COFI”课,没有教材,讲的内容也非常实用,就是学说话。比如,今天的话题是“吃”,老师便发给同学们几张活页纸,上面画着各种水果以及鸡鸭鱼肉,下面配上法语单词,课堂上大家就以此展开话题,练习说话。有一天,老师甚至发给我们每人几块钱,“逼着”我们去学校的咖啡厅里买咖啡,说清说不清,买的对不对都无所谓,权当练习口语了。有时,老师还会让同学们带些各自国家的特色菜肴到教室聚餐,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用法语讲述一下所带的菜肴的烹饪过程及口味特色等。
再有,就是逼你张口说话。中国人学外语多是哑巴外语,在“COFI”课上,老师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讲解、提问、回答、纠正的过程,每个人必须听,必须说,一个也跑不掉。时不时地老师还出个题目让每个人站在前面讲一讲,更有甚者,布置的作业经常是几人一组回家看电视剧,然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当着大家的面表演出来。在这里,死抠语法没多大用,重要的是你要能听得懂,你要能说得出口。
还有,我们的法语课也不只局限于课堂,八个月中,我们参观了蒙特利尔历史博物馆,参加了蒙特利尔一日游,学校还组织我们去了一趟魁北克城。另外,电脑室、音像室、电教馆、图书馆也是我们频繁出入的教学场所,所以等到八个月的课程结束时,不知不觉地我已经能够用法语应付日常的生活了!
“COFI”,是我们打开法语大门,打开当地文化及生活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在这里,我们也结交了新同学、新朋友。每天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倍感充实,同学们的定期小聚也使我们不再寂寞。尤其是每个月当我们收到政府汇给我们的五百加元的支票时,心里更觉踏实,生活也有了着落。
当然,如果有人旷课了,政府的钱还要相应地扣除,于是,我们无论刮风下雨,有事生病,都认真学习,从不旷课。因为我们的学习有了“动力”!
十一年过去了,现在的COFI课程还在继续,每月的补助还是五百加元,但含金量已远远不如从前了,有时我还暗自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岂不知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的新移民也有钱了,根本不在乎那三五百的,许多人根本就不上什么“COFI”,而是选择为期短、实用性强的“小生意”班,登陆几个月后便做生意去了!
老冯语录:
加拿大政府真是不错,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教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不仅心里牵挂,也时常给钱花。
九、来加拿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还真不知道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人们是说法语的
别笑我老土。
来加拿大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还真不知道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人们是说法语的。想一想,老土的人也不光是我一人,记得出国前,有朋友安慰我说:去魁北克也好,学学法语,将来回国这种小语种可“吃香”了!
也难怪,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只流行英日俄,其他的皆可概括成小语种。
其实,法语是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一门语言,全球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法语,并且因为其语法时态的严谨,使得国际上许多重要文件都是用法语书写的,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将英语定为第一发言语言,而法语则为第一书写语言。
我来魁北克的最初目的与此毫无干系,学法语的第一动机也是因为政府倒贴钱。
就这样,先是学了八个月的政府资助的法语生活入门课程,简称“COFI”,然后在魁北克大学学了个法语证书,拿到了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学习证书。应该说法语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毕竟这是一个以讲法语为主的城市,虽说不会法语照样可以生活,但会讲法语还是个锦上添花的事。
十一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法语说得越来越多了,可我非但高兴不起来,反倒有些担忧。
曾经有位法语很好的朋友跟我说:法语虽难,但却是一门很动听、很迷人的语言,等你学会了法语之后,你就会适应法语,并且开始排斥英语甚至不再喜欢说英语了。如今,果然让她说中了。由于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法语交流,我的英语明显开始退步,甚至有些难以启齿了。但是毕竟是联邦移民,加上在国内时多年的日积月累,英语的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从读到写甚至发音语调都要好过法语,而法语毕竟是我年近四十才开始接触的语言,只是生活中不断重复地使用才变得有些流利。
于是,对于我来说,法语成了我的第一发言语言,而英语则成为第一书写语言。
想一想,如果当初去了多伦多,只学一门外语的话,我的英语应该已经很不错了吧?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好像两种语言都不错,其实哪一门也都不怎么样。
中国人其实大多有野心,或者说是有雄心大志。
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并不想守着法语,守着魁北克,还想着将来往多伦多挪挪,或是往美国挪挪,所以,许多中国移民即使在魁北克待了许多年了,即使已没有机会再挪再动了,还是不会几句法语,也不愿学习法语。想想也是,毕竟在加拿大也就只有一个、最多一个半省份讲法语。开车不出多远就开始讲英语了,法语的使用面对于北美,甚至整个美洲大陆来说还是太窄了。也许有人会说世界上不是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讲法语吗?此话不假,但是魁北克是被英语包围着,其他法语国家离这儿还远着呢!另外,魁北克的法语在脱离了欧洲大陆几百年后已经严重地变了味了,土生土长的魁北克人到了法国,或是法国人到了魁北克,彼此交流起来能否听得懂还不一定呢。
依我看,要不了多久,魁北克的法语就会演变成魁北克语了,到那时,也就真的成了地地道道的小语种了。
来到了号称移民大熔炉的加拿大,很多新移民,尤其是中国新移民并不把法语放在眼里,既然是移民国家,既然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管他什么法语呢?而作为法裔人士为了捍卫自己的语言文化却是竭尽全力。1977年魁省颁布了101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法语在魁省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并且涵盖了许多细则。诸如:商家的标牌上的英语字母比法语的名称写得大了,不行;移民子女上英语公立学校,没门;甚至听说过开便利店的中国人不会法语也被举报,并招致语言警察的光顾。
不夸张地说,在魁北克,你法语说得多一些,好一些,看到的笑脸也就相对地多一些,否则,看到的冷脸或是白眼就会多一些。魁北克人会觉得你们选择了在魁北克生活,却又不愿意学法语,就是不友好,不把他们当朋友。想一想也是这么回事儿,正所谓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再套用一个移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叫“融入”。所谓融入也就是文化的融入,而文化的融入最基本的也就是语言的融入。
但是有时热爱本民族语言的魁北克人也太没有耐心了,有时也显得过了头,以至我们这些母语非法语的移民们总有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
记得刚来不久,我们就买了房子,因为当时我的法语还不灵光,所以一切还要仰仗英语。在最后去办公证的日子,见到公证师,我的一句英语的热情的问候,换来的却是:这里是魁北克,你应该学法语。实际上,我当时正在学法语,但是学习、掌握、应用,总需要有个时间,有个过程吧!最可气的是,在最后讲解公证材料时,尽管买卖双方以及买卖双方的经纪人都说英语没问题,公证人还是以“可以更好地理解”为由,而全程使用法语。有没有搞错,是我花钱买房,是我花钱付公证费用,公证时却是使用我听不懂的语言。
也就是刚来吧,事情要是搁在现在,对不起,老子会转身就走,并扬言要换个讲汉语的公证师。
老冯语录: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许多海外华人坚持让子女学习中文,就是要让中国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