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82100000003

第3章 宝玉悟禅因缘起

贾宝玉卷入姐妹情感纠纷而参禅

让我们首先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谈起。

这一回的回目叫《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故事说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叫了一个戏班子演戏,宝钗很会迎合贾母老年人的审美心理,专点打斗热闹戏,其中有一出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是个诗人型的情痴,喜欢诗意抒情的戏文,就对宝钗抱怨说:“只好点这些戏。”宝钗回答说:“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词藻都好呢。”宝玉说:“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这引起了宝玉的兴趣,央告宝钗念出来。宝钗就念了下面这支曲子:

慢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后面凤姐说有一个小戏子扮起来像一个人,大家都知道是指黛玉,怕黛玉不高兴,都只笑而不言。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给湘云使个眼色。结果后面湘云和黛玉都怪怨宝玉,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反自己落了两处贬谤。正与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

后来袭人劝解,说:“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你又怎么这个行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又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宝玉再细想这一句的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不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完了,又填了一支《寄生草》曲子: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何因?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玉“自己又念了一遍,自觉了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宝玉悟禅历程分析

这是宝玉悟禅的前半段,表现宝玉从与姊妹情感纠纷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生意义的反思,触发禅机,获得“觉悟”。宝玉这种思想情感的体验,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自己怕湘云得罪了黛玉,于是维护二人的关系,调解二人的情感冲突,本是一片热心肠。这说明宝玉的情感太丰富,总是对别人抱有一腔深情,为他人打算,而没有任何自己的利害权衡。

二、谁知自己对别人的好意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使两方面都对自己不满,惹出了无限的烦恼。他急得对湘云说:“我到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化成灰,叫万人践踹。”而湘云并不领情,反唇相讥:“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同时黛玉也责怪宝玉:“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如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了呢?是这个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到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三、宝玉因这种感情遭受误解的经历,想到多情反被无情恼是人生的根本状态,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越想越无趣。”

四、宝玉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就感到情感其实是不值得依靠的,也就是情感并不能作为人生的价值根据和意义寄托。人和人之间难以获得心灵上的真正互相了解。情感是靠不住的,很虚无的。自己的热情也只是累赘。人生活在世界上十分孤独,这是人的根本命运。

他因此从人生的终极意义上体验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戏文的真实和残酷,那种真正的冰冷无情。这太让人悲哀了,因此“不觉泪下”,再仔细品味体验,就“大哭起来”。

五、宝玉的哭,是形而上的哭,是哲学、宗教性质的悲哀,是为人生的价值虚无而痛苦。

六、但就这样沉浸在痛苦中,岂不太让人难以忍受了?要怎样才能从这种让人痛苦的感情中获得解脱呢?这时,禅起作用了,宝玉“立占一偈”,并又填了一支曲子。

七、禅宗真的让宝玉获得了精神的解脱,他“自觉了无挂碍心中自得”,心变得平静,“上床睡了”。

从佛教义理看宝玉悟禅

按照这种情节发展,贾宝玉真的从禅宗“明心见性”了,达到了佛教一切皆空的宗旨。偈语翻译成易懂的语体文,是:你的印证就是我的印证,心理的印证就是情意的印证,如此就达到了无所不印证的境界,这才叫作得到了印证。而什么也无须印证时,才有了不可动摇的立足之地。

“是无不证”一句依照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本《石头记》,其他各本作“是无有证”,周祜昌、周汝昌、周伦玲合校《石头记会真》认为:“‘不’字草写形讹为‘有’字。”

而《寄生草》曲子和偈语异曲同工,也是表示看破红尘超脱世俗感情纠缠的意思。“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表面上,这里的“我”“你”和“伊”(他),有点指宝玉、黛玉和湘云的意思,实际上已经上升为一种抽象的概念符号,表达一种禅理,即“我”是虚妄的,“你”也不存在,不管“伊”还是“他”,都是本来没有的,不值得苦苦执着追求。

懂得了这一点,人就超脱了,不会再因感情的悲喜、关系的远近而苦恼,这就是“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达到了这种境界,就会意识到过去的琐碎情感纠缠十分可笑,因而发出感叹:“从前碌碌却何因?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金刚经》的第三十二品这样曲终奏雅、画龙点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奉受行。”

《涅槃经》卷二十则说:“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

“四圣谛”之苦、集、灭、道

从佛教基本教义来说,宝玉的悟禅体现了“苦、集、灭、道”的“四圣谛”。

所谓苦谛,是说包括人在内的众生,其生命过程就是苦,有烦恼、困惑、悲哀、痛苦等。方立天在《佛教哲学》[4]中说:“苦的含义,主要不是指生理上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无常的,广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众生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生命的无常,是生命的痛苦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标志。”

佛教所说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但最常见的说法是所谓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人类心灵存在选择意识、情感需要,人总是贪恋所爱的、舍弃所憎的。佛教突出宣扬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正是意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人处在人际关系之中,有怨有爱,有怨会爱离之苦。这种主体情感的分裂、冲突,确是人生的重大痛苦,也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永恒主题之一。在社会关系中感情失去平衡,是人生的莫大痛苦,也是人们追求虚幻的来世幸福、彼岸天堂的导因之一。

宝玉的苦恼看来更深刻一些,它是从爱别离苦衍伸出来的,不仅爱别离是苦,连爱相聚也是苦。宝玉对黛玉和湘云都有感情,对她们二人都很关心,但由此也产生了苦恼。人类的感情、心灵的确复杂,纷纭万分。可以说这也就是五取蕴苦,又称“五蕴盛苦”。“蕴”也作“阴”,是聚积的意思,即同类相聚,内容复杂、性质相同的合为一类,称为“蕴”。

“五蕴”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共五类:“色”,物质,指人的肉体;“受”,指感官生起的苦、乐、喜、忧等感情、感觉(名曰“情”);“想”,是指理性活动、概念作用(名曰“智”);“行”,专指意志活动(名曰“意”);“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

五蕴与“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执着贪爱)联结在一起就产生种种贪欲,称为“五取蕴”。这里,“取”即执着,是关键。有了五取蕴就会产生苦,生、老、病、死、憎会、爱离、所求不得七苦天天向着五蕴进攻,人的身心盛着众苦,称为“五蕴盛苦”。

佛教宣扬求不得苦是前六种痛苦的总原因。求不得之所以成为苦,又是由于五取蕴。五取蕴是因中之因。在八苦中,五取蕴苦既是其他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中国僧人更是附会说,人的面容就是苦字形: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总之,人生在世就是苦,有了感情就会带来无穷的苦。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有两条脂批,对这种感受也可谓点评得一针见血:“宝玉是‘多事所误’。”“看他只这一笔,写得宝玉又如何用心于世道——言闺中红粉尚不能周全,何碌碌僭欲治世待人接物哉?——视闺中自然如儿戏,视世道如虎狼矣。谁云不然?”

集谛的“集”,乃集合之意。集谛就是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由各种条件集合而成。寻求探索苦的根源和原因,就是集谛的内容。将集谛说展开则成为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说又和轮回说互相联系。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互相感触生发,产生结果),所以成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

十二因缘说明了众生生生死死的因果联系,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个体,在没有获得解脱以前,都遵从这个因果律,“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

十二因缘的理论枢纽是无明、爱、识和有。无明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无明缘行:“无明”指愚昧无知——佛教特指不懂佛教的四谛说等佛理,因而妨碍智慧的开发。

行缘识:“识”指脱胎时的心识、精神活动,“缘”就是“因”“由”。由意志活动作牵引力,使识向与意志活动于相应的处所投生。

触缘受:“受”指感受。由于年龄增长,心识逐渐发达,认识器官和外境相接触时,能够领受外界的反作用,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的三种感受。

爱缘取:爱包括渴爱、情爱、欲爱、挚爱,指渴望、贪爱、贪欲。人进入青年时代,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受,进而产生贪爱,如贪求生命和繁殖生命的乐趣,追求财富、权势和名望等。

取缘有:“有”指“业”,即思想行为。由于执取而有种种思想行为,这些思想行为是能产生当来果(必然后果)的善恶业,故名“有”。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这是人生的理想归宿,也可以说是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或者说是佛教徒追求的方向和目标。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和“苦尽谛”。爱,就是贪欲。只有灭尽贪欲才能从根源上灭除痛苦。灭谛是阐述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不再生起的道理。

按照原始佛教,灭谛成功,则可以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涅槃的最初意义就是寂灭,也就是彻底消灭。涅槃是梵文音译,鸠摩罗什翻译成“灭”或“灭度”,意思是消灭烦恼,从根本上消灭生死的因和果。唐玄奘翻译为“圆寂”,就是圆满寂静,不可变坏。圆寂就是说涅槃体周遍一切,真性湛然。

涅槃通常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前者不彻底,是初级阶段,虽然断除了贪欲和烦恼,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身即肉身还在,仍然活在世间,也还有思想活动。后者彻底,是高级阶段,不仅灭除了生死的因,也灭除了生死的果,即不仅原来的肉体不存在了,而且思想也没有了,毁身灭智,生死因果都尽,不再受生。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一个创始人龙树,反对小乘佛教以无余涅槃为追求的最高境界,提出了新的主张。他认为涅槃和世间的本性是一致的、无差别的,两者都是“空”,也都是不可言说的“妙有”。他批评小乘佛教不懂这个道理,厌恶和离弃世间,去追求超世间的涅槃,反而永远不能真正达到涅槃。龙树说众生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并加以运用,是“显示实相”。涅槃境界就是对实相的认识和运用,叫“实相涅槃”。

实相涅槃的内容有两个要点。一是从实相看,世间事物是流转生灭的,而涅槃是超出流转生灭的,但世间一切现象是毕竟空,以空为实相,涅槃本性也是毕竟空,两者都是空,这样就可以说世间与涅槃是一回事,世间事物的实相就是涅槃的内容。

龙树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人如果缺少智慧,就会对事物产生颠倒分别,从而招来痛苦。如果能体会一切事物本来和人们的主观执着无关,并没有所谓实体,就会体会到“空”(无自性),也就还原了事物本来寂静的面目,这样也就达到了实相涅槃境界。

二是为了达到实相涅槃境界,必须永远不能停顿。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人也是如此。人类是一个整体,不只是个体,不能单独行动,而要全体都行动起来,自利利他,甚至要以他为己,把自己融合在众生的汪洋大海中。这样在趋向涅槃的道路上,就会觉悟到有不少事要做,普度众生的事永远不可以停下来,也永远做不完,即使自身的觉悟已经达到了佛的境地,由于发愿要普度众生,也绝不进入无余涅槃。这就是所谓“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这样,按照世间的实际而行动就是践行涅槃。相应地,这种践行涅槃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由染污(即污染)转为清净、驳杂再转为纯粹的过程。后来无著、世亲进一步提出了“转依”,来代替解脱。转,转变;依,所依。这是指与生俱来的而且相继不断的意识状态(藏识)。转依就是解决意识方面的认识问题,就是通过转变认识,影响行为,进而改变客观环境。

人们在修持过程中,如果能让清净的概念和认识逐渐代替染污的概念和认识,进而让整个认识改变,那么会带来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又会带来环境的改变。这样,人生也就从染趋净,逐渐转变,终至染尽净满,身心面貌彻底改观,也就达到了转依,实现了涅槃。

大乘与小乘佛教的义理分歧

大乘佛教反对小乘佛教否定常、乐、我、净为人生基本要求的消极看法,而强调涅槃境界具有常、乐、我、净四种美好属性,甚至有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行相,主张追求和实现人生真正的常、乐、我、净。

方立天教授总结说:

小乘佛教以“虚无绝灭”为涅槃的内容,这是无视人生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意义,否定人生应有的积极奋斗的精神,表现了对人生的悲观估计和消极无为的态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以一切事物的实相为涅槃的内容,而实相被归结为非有非无的毕竟空,这是拐弯抹角地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他们以悟解客观世界的不真实为最高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唯心论。但是中观学派把世间与涅槃打成一片,取消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的鸿沟,缩短人与佛的距离,这实际上又增加了涅槃学说的现实内容。大乘佛教学者主张研究为世间服务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医学、工艺等,这不仅影响了佛教的方向,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四圣谛”之道

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道谛,就是引向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道。释迦牟尼不赞成当时印度其他流派修道的种种主张和方法,他不相信苦行主义的自我虐待,认为单纯的禁欲并无价值,也无益;他也反对纵欲主义,认为这更不能摆脱痛苦的纠缠;他也不要求人们信奉天神、祈祷和祭祀,认为这对于接触现实的苦难不起作用;他还认为冥思苦想,诸如探求宇宙和万物的起源结局问题,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些都不能带来真正的觉悟、解脱。

释迦牟尼在初次说法时就提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主张,共八项,称为八正道。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七科三十七道品。

道品,又作菩提分、觉支。三十七道品也称三十七菩提分。即是说,达到成佛的觉悟,证得涅槃的途径,共分为七类三十七项。在七类中,最重要的是八正道,八正道又被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后来大乘佛教还提出菩萨行——四摄、六度的学说。

八正道与戒定慧

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分两类:一是精神生活,以正见为主,正思、正念、正定为辅;二是物质生活,以正命为主,正业为辅。正语、正精进则是精神和物质生活双关的。

正见和正命分别是佛教徒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主要点,在八正道中具有核心意义。后来大乘佛教又特别强调正思维的智慧作用,认为正思维是获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恶的法门,是进入涅槃的关键。八正道只重视个人的解脱,不多谈对他人的慈悲。大乘佛教则强调慈悲。

八正道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属于慧。正精进是就学佛的态度而言的,是全面的,但正精进也是慧的一种表现,可以归属于慧。戒、定、慧三学是学佛者修持的全部内容。

戒是纯洁行为,庄严操守,为定、慧打下基础。再通过定,即调练心意的功夫,而生起智慧。这也就是所谓“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才生”。

三学中,慧是根本,以慧为主体,戒、定是方便法门。戒、定、慧三学不是孤立的,纪律、功夫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是内在联系的。

小乘佛教严格区分戒、定、慧,大乘佛教则将戒和定都归属于慧,三学合成一体。小乘佛教讲戒和定,是当作机械的规范,大乘佛教则是强调提倡方便,灵活地运用戒和定。

贾宝玉悟禅的情节进展

在对佛教的构架梗概作了一番粗略的介绍后,我们回到《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文本。那么,曹雪芹真的是要写贾宝玉觉悟到人间的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勘破“情”之虚妄也“应作如是观”吗?

我们接着看第二十二回的情节发展。

黛玉见宝玉果断而去,反而心中忐忑,借口来看花袭人,到宝玉的房间观察动静。宝玉已经睡着了,袭人就让黛玉看宝玉写的偈语,还有那支《寄生草》曲子。

黛玉就拿了偈语和曲子,去和宝钗、湘云一起看。原来黛玉和湘云早就和好了,本来是一时的感情纠缠,转眼间就自然消解了。由于这支曲子是明显模仿鲁智深唱的曲子,而鲁智深唱的曲子是宝钗念给宝玉听的,宝钗就忏悔说:“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日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出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那一支曲子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宝钗把宝玉写的偈语和曲子撕了个粉碎,让丫头去烧了。

原来,在儒、佛、道三足鼎立的传统社会里,儒家家族伦理本位的入世思想才是全社会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佛、道二家的出世思想只能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支流和补充。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应该以传宗接代、获取功名以光宗耀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应该认真参究佛、道的出世思想,更不能真的去践履,出家当和尚作道士。那就背离了那个社会的根本宗旨——忠和孝了。

因此,宝钗,还有黛玉和湘云,都是遵循这种“社会共识”的,一看到宝玉认真参禅,立刻都表示反对,要消除他这种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赶快把它“扼杀在萌芽中”。

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最深,对阻止宝玉参禅悟空也最自信,她笑对宝钗说:“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念。”说参禅是“痴心邪念”,这正是儒家入世观念才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所当然的表白,是全社会无须争论的集体下意识。

黛玉和宝钗的禅家机锋

黛玉、宝钗和湘云一起来找宝玉,黛玉是对阵宝玉的主力,她笑问宝玉:“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

黛玉这么问,就是禅家所谓机锋。宝玉一时之间回答不出来。黛玉、宝钗和湘云三个人就“拍手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接着说:“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已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的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

在黛玉和宝钗的夹攻下,果然让宝玉从参禅的情境中摆脱出来了。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她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她们比自己知觉的在先,尚未解悟,自己如今何必自寻苦恼?于是宝玉就笑着自我解嘲:“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宝玉为什么被黛玉一问,又经宝钗一说,就一下子放弃了参禅悟道呢?参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需要对禅做一点介绍。

同类推荐
  •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世界文学名著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以深邃的思想,精湛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审视,表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与人生;它有着非同凡响的力量,不仅能改变人生,在某种意义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它是人生中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阅读世界名著,体验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思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文修养,并以此了解社会,解读人生,为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猫

    本书是著名作家、藏书家郑振铎先生的小说、散文作品集。主要精选了郑振铎毕生的小说名作《猫》《压岁钱》,散文名作《蝴蝶的文学》《云冈》《宴之趣》《月夜之话》等,通过这些名作,我们得以管窥郑振铎先生的文学素养与爱国主义情怀。
  • 俞平伯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俞平伯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著有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内蕴深厚,非常值得一读。
  • 301医院的神秘病人

    301医院的神秘病人

    301医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简称。在很多国人眼里,301医院是一个既神秘又威严的地方。不仅因为其医术高超、医疗设备先进,而且它还是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医的地方。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黄克诚、王震等都先后在301医院接受手术和治疗。邓小平:无非第四次被打倒“神秘病人”住进领导专区未曾开放的楼层我有幸结识邓小平同志,并为他进行手术服务,是在1976年末的一个暖冬日子。记得那天下班回家较晚,刚吃完饭,就听到走道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的另一头让我速到医院南楼。按经验判断,肯定是有重要任务。
  • 去山阿者歌

    去山阿者歌

    它们有着很好的名字:罗山、窑山、莲花山、花路坡、麦垛山、红山梁、大郎顶、官亭山、黄草岭、庙儿岭、马断头山……这些山和人一样,都活着自己的瞬间和恒久,也在救赎自己。山的间隙有条河。
热门推荐
  • 无限之归零

    无限之归零

    魔女教的大罪司教,司职“嫉妒”,林赁参上。
  • 皇者游戏之天冲

    皇者游戏之天冲

    重生游戏开服之前,老子要当这个游戏最强的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声律发蒙

    声律发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王宠妃,凤破九霄

    邪王宠妃,凤破九霄

    她,21世纪的金牌杀手也是凤家大小姐意外穿越居然成了一个不受宠的王妃,听闻这个王妃是个绝世天才,可是最后与所谓的侧妃一起掉进冰冷的河水里。然而再次睁眼,目光冷冽,摄人心魂,一切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传闻摄政王冷酷无情,心狠手辣,可是说好冷酷无情的摄政王为何这么妖孽,还这么无赖呢?以为只要自己不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就不会来打扰她,但一切似乎是她想得太简单了,摄政王,远比她想象的还要高深莫测,太过于神秘。
  • 战帝系列(四)

    战帝系列(四)

    出了残破之庙,放眼望去,果见半里之遥的地方有四个人影在奋力挥舞着兵器,向虚空狠斩力劈,呼喝声不绝于耳,状如疯狂……
  • 为母亲迁坟

    为母亲迁坟

    中午,发小范二根的电话打进来的时候,齐顺水正在请女朋友王巧秀吃麻辣火锅。麻辣火锅很对王巧秀的胃口,王巧秀吃得热气腾腾,红光满面。齐顺水抽着烟,喜滋滋地看王巧秀吃着,说起了自己的心事,范二根的电话就来了。齐顺水摁下接听键,范二根粗重的声音从手机里冒出来。范二根说,咱六道街的开发和别处不一样,活人搬迁,死人也要搬迁。县里在铁路沟那边买了一块地,让咱六道街当坟地,限七天把各家的坟子迁过去。不迁的话,大楼把谁家爹娘祖宗压在下面,谁负责。
  • 第五人格SwanLake

    第五人格SwanLake

    【主杰盲/副裘机、鹿祭、佣空、社园】 【正文已完结】 曾追逐过光明,却坠入了黑暗。你不知道,你一直都是我渴望的光明。在光明和黑暗中不断被拉扯。在迷惘中泯灭最后一点希望。我虽十恶不赦,但我只忠于你。我宁愿伤害我自己,也不愿意伤害你。我是恶魔之子,没有人救赎我。当然,我也不需要别人救赎。只要是你,无论黑暗与光明,我都愿意陪着你到最后。我将打动你的心,让它为我而跳动。即使我是黑暗的存在,我仍要把光明双手奉上。“小姐,绅士跟淑女很配哦。”
  • 睿王妃

    睿王妃

    风轻云,她是人人羡慕的内阁大臣兼太子太傅之女,家世显赫,貌美倾城。人前,她是懦怯淡然的闺阁小姐,弱不禁风,淡然如云。人后,她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素冰妖仙”,容颜如仙,气质如妖,亦是江湖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她势力通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谈笑杀人,手段不凡。金戈铁马,皇权更替。乱世中尽管她有权有势,但毕竟是一个女子,她能否达成夙愿?片段一一望无尽的草原她傲然而立,丝丝清风吹拂而过,她一袭薄纱水裙在风中飞扬,折扇轻摇,妖精般的笑容蛊惑人心,“或许我们可以合作。”“哦?”他精明的桃花眼肆意的流转,多情的眼眸中泛出淡淡的深邃。“我助你登上高位,你答应我一个条件。”“可是——”他故意不怀好意的打量她,“比起你助我,我更需要一个温柔体贴,贤惠美丽的王妃。”“一个暖床的女人和一个左右手,我相信这个选择题对于睿王殿下来说,并不难做。”片段二“你为什么要回来?”风轻云疲惫的靠在城墙上的旗帜上,望着满目苍夷,尸骸遍地的京城,眼神是极度的复杂。他知不知道,如果他不会来,如果他继续他的攻打,现在天漠的大部分土地已经是他的了。淡淡一笑,萧凌夜伸手揽住将要昏厥的风轻云,目中有淡淡的怜惜和愧疚。“因为,江山失去了我可以再夺,但是如果失去了你,我——会死!”简介无能,请看正文撒,咳咳,推荐自己滴文文《腹黑总裁的律师情人》《魅惑君王》偶亲爱滴宝贝的文文:《盛宠狂妃》粉雪蝶舞
  • 关东知府

    关东知府

    清朝开发东北科尔沁草原时官与匪,官与恶霸斗争的文史故事和当地流传的妖魔鬼怪仙传说和轶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