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18500000010

第10章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2]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3],无有定[4]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5]、不可说[6],非法、非非法[7]。所以者何?一切圣贤[8]皆以无为法[9]而有差别[10]。”

【注释】

[1]得:获得、证得。指获得或成就佛教的某种思想、功德或事业,佛教称此“得”犹如绳系于身,故亦称“得绳”。有四种之别:(1)“法俱得”:所得之法现在,“得”亦现在。(2)“法前得”:所得之法尚在未来,而“得”生于此前,如太阳尚在地下而明亮已现。(3)“法后得”:所得之法已经过去,而“得”犹存,如太阳西入而留余光。(4)“非前后俱得”:前面三得为有为法上的“得”,有为法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故“得”也有三种差别。无为法不生不灭,所得而不能说前后与现在的差别,所以无为法之“得”称作“非前后俱得”。这里的“得”即属第四种“非前后俱得”。因为它是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种无上圣智即属无为法范畴。大乘佛教般若学认为“得”是虚假非实的,认为有得则必失于菩提,而只有“无所得”才无所不得,才契合般若之性。《金刚经》中即多次表示如来佛于法实无所得。

[2]法:佛教最常见的名词。涵义相当复杂,此处指佛法,即佛教的教理、教义及表述教理、教义的一系列名言概念。

[3]佛所说义:义即意。如来佛所说的意思,指前文所讲的无相、无住义理。

[4]无有定:“定”即固定的、不变的、绝对的。“无有定”即无定,意指无常变化、虚妄非真、相对而待、随机而别的特性。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特性、概念等皆是无定的。此处的“无有定”指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是不能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而是相对的,亦即下文所说的“非法、非非法”。

[5]取:执着、取着、追求等。指人们对所对之境界的取着与追求。《大乘义章》卷5说:“取执境界,说明为取。”其实,“取”亦即人们对事物与现象的认识,但是佛教认为一切都是虚妄不真的,所以人们的认识活动只是一种世俗的贪着和妄见。如佛教八苦中“五取蕴苦”的“取”即是人们对组成自身的色、受、想、行、识五要素的贪爱和固执的欲望,由此即会产生贪欲,从而导致痛苦。“恶取空”的“取”是指人们对“空”的追求和执着。所以,有“取”即有妄,有妄即为之系缚,有缚即不能解脱,不得解脱者即为凡夫。《涅槃经》卷17说:“取着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是故取着名为凡夫。”“取”亦为“十二因缘”之一,指由“爱支”(十二因缘之一,位于“取”之上)现行引生的对外界的周遍驰求,执着不放,由此即可引生“有”(十二因缘之一,位处“取”之下),即思想行为。“取”的分类不一。从人们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讲,分为“能取”(主体)、“所取”(对象)。从取的对象来讲,分“欲取”(对色、声、香、味、触五妙境的贪求)、“见取”(执取各种非佛教的戒律)等(见《俱舍论》卷1)。此处的“取”指对佛所说法的固执,也是一种应予破除的妄见,故经中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6]不可说: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可绝对认识,只能以无上圣智去体悟。其含义是:(1)不可说其是,也不可说其不是,即不可肯定化、绝对化;(2)如来所说无上菩提之法,神秘莫测,超言绝象,不可以口宣,不可以耳听,不可以用语言表达。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相观已除,言语法已灭。”(3)佛说法是如来应化之身的随机教化,并非如来之真身,正如无着偈中所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对说法者不能执取,对所说法更不能执取,即下偈中所言:“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4)一切法无体相,无言相,本性空寂,故不应视其为实有而口说言传。

[7]非法、非非法:“非法”即无有佛法,因为佛法无状无名,无有体相,皆为权且方便,非绝对真实。“非非法”即非无佛法,因为无上菩提无我相而非虚无。“非法”为离有而说;“非非法”为离无而说。前者是否定,后者是否定之否定。

[8]圣贤:圣者与贤者。“圣”即证正道。《大乘义章》卷17曰:“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圣者,即断惑证理、已离凡夫之位者的通称。“贤”即与圣者为邻,但尚在凡夫之位者。圣贤的分类大小乘各家不一。《仁王经》立“三贤十圣”。《璎珞本业经》立“四十二贤圣”,小乘萨婆多部立七贤十七圣,成实宗立“二十七贤圣”。最普遍的是“四圣”说,即(1)声闻:指听闻如来佛言教的觉悟者,他们只能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唯以达到自行解脱为目的。此类圣者以修学四谛、八正道为主,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最终目的达到“灰身灭智”的无余涅槃。(2)缘觉:亦称“辟支佛”、“独觉”,指独自观悟佛说因缘道理而得道者。(3)菩萨:自觉而觉他,是佛的候补者。以上三者又分别叫作“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三乘”。(4)佛:大彻大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持的最高果位,至上圣者。“四圣”与天(天神)、人(人类)、阿修罗(魔神)、畜生、鬼、地狱(地狱受罪者)等“六凡”合称“四圣六凡”,是佛教对宇宙众生和证悟得道的生命体的十类划分。

[9]无为法:简称“无为”,指非因缘和合形成、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原是“涅槃”的异名。部派佛教后,又提出数种:大众部、法藏部、饮光部等主张“九无为”:(1)择灭无为;(2)非择灭无为;(3)虚空;(4)空无边处;(5)识无边处;(6)无所有处;(7)非想非非想处;(8)缘起支性(十二因缘之理);(9)圣道支性(八正道之理)。说一切有部、犊子部主张“三无为”:(1)虚空无为(无边无际,永不变易,无任何质碍而容纳一切色法的空隙、空间);(2)择灭无为(通过智慧的判断、选择而自觉地达到的寂灭境界,也即是涅槃);(3)非择灭无为(非由智慧的判断、选择而显示的寂灭。有部认为一切现象本由因缘和合而生,如果所需外缘已不存在,即缺乏“生缘”,就永远妨碍未来生物的产生,即所谓“缺缘不生”,不生则无灭)。大乘唯识宗主张“六无为”:(1)虚空无为(显示空无的真理即“真如”,离开各种障碍而寂灭,犹如虚空);(2)择灭无为(借无漏智慧的判断、选择力,断灭一切烦恼,证得真如);(3)非择灭无为(无待于人的智慧,而本性清净之真如);(4)不动无为(指禅定进入色界第四静虑时,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5)想受灭无为(禅定进入无色定的无所有处境界,一切尘污心想及苦乐二受,即想和受俱灭);(6)真如无为(真如即真理、绝对的本体。以观悟我空、法空所显的不虚不变的真实如常的理体)。无为法的各种分类基本上是就佛教修持所达到的境界来立论的。《金刚经》中的“无为法”到底指哪几类,尚未明示。但参照前经中“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及各种证道者的划分来看,似应指大众部的“九无为”。

[10]差别:各类贤圣在修证无为方面所显示的深浅不同,圣人、贤者即因此而得其名,所以,其名的本身就是根器与证果阶位差别的表示。此词在流支译本中作“得名”,真谛译本中作“显现”,玄奘、义净译本作“所显”,其含义是基本一致的。

【译文】

佛问道:“须菩提,在你看来,应如何理解如下的疑问,即如来佛真的独自证得了一种确定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吗?如来佛真的说过什么一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按我对佛所讲的般若义理的理解,没有一定的、绝对的佛法名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此种无上圣智深妙玄奥、幽微难测,无有法相,随人证入,不能谓其一定,视其绝对。既无定法可名,如来便无所而得。与此相应,从说法方面来看,也没有一种肯定的、绝对的佛法是如来佛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皆是因时因人,随机教化,对症下药,无有定相可言,所以,只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凡佛法者,无状无名,无体无相,皆为临时施设,非真实绝对之法。但亦不能说没有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人贤者皆以其根器深浅、修行胜劣的不同而在证悟无为之法时显出高下阶位之差别,说明佛法无定相、无实体,故言非法。同时也因一切圣人贤者本身就是依无为之法而显示其性,并证得其果,说明佛法并非无有,故说非非法。”

【赏析】

般若的特点即遇到什么就破除什么,无论是一般众生,还是教主如来;无论是此岸万有,还是彼岸一切;无论是世俗认识,还是无上圣智,皆是般若遣除的对象。前面各段曾相继破度生所着人我众生之相;布施所着色法六尘之相;观佛所着释迦肉身之相;破相所着诸法断灭之相。此节接着这种破相去执的势头并紧随上节“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闻是章句”,“一念生净信”这一话题,引出对佛法的所证与所说的破除。经文仍采取问答的形式,所不同的是本段中须菩提回答时冠以“如我解佛所说义”之句,从而使其答语从机械的弟子回禀,变成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说法。

本节文字精炼,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思辨性,显示出佛家的超凡智慧和看待事物的基本观点。它围绕着有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无定法如来可说这一主题展开了多层次的论证和说明。第一层:正面标示。提出没有一定的法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说。第二层:具体论证说明。在这里,须菩提以般若为观照“如来所说法”的指南,认为“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此中又含两层意思,第一是说如来所讲的一切佛法,毫无定相可得,无法具体言说,故而“无有定法”可得、可说。第二是通过“非法、非非法”对“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作说明和总结,即“不可取”、“不可说”是因为佛法本非佛法,亦非不是佛法,说无却有,说有却无,不可取而得之,不可言而说之,既不能绝对肯定,也不能绝对否定。第三层即“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句以例说明第二层“非法、非非法”的含义。因为一切圣贤根器深浅、见解优劣各自不同,但皆可体悟佛说的无为之法,由此证得的果位有高下之分,这说明佛法并不是固定的、死板的,而是无定的、随机的,没有定相、没有实体,所以是“非法”;另一方面一切圣贤又都是因无为之法而悟道证果,说明佛法并非不存在,所以是“非非法”。

这种对待佛法的态度反映了初期大乘般若学的基本观点。原始佛教把释迦如来奉为唯一的佛,把佛所说的法看成句句是真理,而且是永恒的、不能变更的神圣教谕和永恒的不能消失的实体。这种对佛法的固执、僵化的态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与此相反,《金刚经》却将佛法视为一堆没有任何实体和定相的名言施设,它从佛法中抽出了精神实质,也可说是佛法的基本原理,如该段中所说的“如我解佛所说义”,而此“义”实际上也就是般若,再以般若反观佛法,看到的便全是些名言假相和符号组合,如此当看不到佛法之时,才可说是真正地领悟了佛法。这种把佛法从佛的各种具体说教中抽离出来并加以神秘化、客体化的做法,一方面使原来的佛法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一种妄自执着的邪见和真正解脱的障碍。另一方面又使新抽出来的佛法灵魂即般若实相成为脱离一切实际事物而又能构成事物的共同本质,所以此段中以般若观照全部佛法的态度,也完全适用于一切事物和佛教所讲的一切境界和一切现象。

本节经文中使用的“无有定法”一词也很值得我们回味,它不但准确地表达了本段经文的核心思想,而且也显示了佛教的智慧和高超的思辨能力。“无有定法”可简之为“无定”。据圆瑛法师解释,“无定者,不定取、不定舍、不定空、不定有。取、舍、空、有皆落情见,般若则超情离见,故皆无之”(《金刚经讲义》,圆明讲堂印,1985年)。意思是说,“无定”即不固定化,不绝对化,远离任何偏见,空有不取,两边不着,而达到此种认识程度是因为般若“超情离见”的缘故。这样便把“无定观”与佛的圣智又必然地联系起来。“无定”首先在于不能肯定法的实有,从而不必执着分别、妄生计度;其次不能肯定法的虚无,因为假施犹存。以“无定”思想为指导则此岸及彼岸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构想、特性、概念、佛法等“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无定”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既不绝对肯定、又不绝对否定的思想。从它对待肯定和否定的态度看,则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扩而广之,就是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无定”思想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伟大的。

【评赞】

六祖慧能法师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同类推荐
  •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研究员孟慧英多年来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论文汇集。本文集深入探讨了萨满教的起源,萨满教在不同民族中的特点,萨满巫师是如何沟通人神的,萨满在原始宗教、民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萨满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主要收录了原始宗教习俗的变迁、关于萨满教的认识、埃里亚德萨满教研究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考古发现与萨满教、论萨满教的“兽主崇拜”、论萨满文化的演变、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祖先神、清代宫廷祭祀的佛立佛多鄂漠锡妈妈考释等内容。
  • 欢喜满人间:慈悲

    欢喜满人间:慈悲

    本书分为欢喜满人间、传家之宝、幸福之门等三卷。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祥和幸福,综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快乐生活的法则。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追踪与溯源: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

    追踪与溯源: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云贵有关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的专题论文集,集中探讨了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伊斯兰教法等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论证严谨,评价公允,代表了中国学者的立场与观点。
  •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做就行了。正如东施效颦的可笑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这种美是因人而异,不可复制的,同样的动作发生在她身上就显得很丑。盲目去模仿别人,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特色,所有对于他人的成功和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热门推荐
  • 镡锋录

    镡锋录

    烽烟四起举头望彤云一线天开,天宫何在?天灾人祸频生,万民祷祝,我佛在何处度化?证道登天阙吾提三尺青锋斩一个天庭出来一把剑……足矣!
  • 重生之田园农媳

    重生之田园农媳

    前世李香云即使是臭名远扬,依然好命的嫁给给村里的唯一的读书人谢其琛。但她没有珍惜,一手好牌被她打烂了。再见面时,他是高高在上的谢候爷,而她却是苏府的一婢女,他身边也早已有另一谢夫人,而本属于她的称谓却给了另一位女子,他与那女子站在一处,是那样的般配,男才女貌,一对璧人……李香云重生了……脑子里闪过前世的种种,李香云暗想,这一世的她定不能像前世那般糊涂了。
  • 双女村

    双女村

    双女村本叫凤凰岭,因着村里大多数夫妻两胎都是生的闺女,被外村给玩笑的叫成了双女村,月秋便是其中一户人家的大女儿,因为村里的封闭落后和封建思想的残余,导致月秋小小年纪便遭遇层层磨难,坎坷的求学路,父母的阻挠,麦田里的守望者,成绩优异却无缘大学,十八岁便被强迫嫁于上门女婿....她是如何摆脱封建的枷锁迎来新生?来之不易的新生之后又是怎样一番天地?她该何去何从?
  • 快穿之虚芜

    快穿之虚芜

    你是我,他也是我,那我是谁?我从不是你们的附属,我只是我自己!!可是,为什么做自己就那么难呢?男女主双向,非攻略文。男神无cp,女主有固定cp。缘更。女主大多故事处于失忆状态,个别无CP。男神另起炉造。内容不连贯,想到哪写到哪。小白作者一名,写文仅娱乐。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言、意、象、境为核心,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理论;下编具体沦述、分析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周邦彦、陆游等13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全书将诗歌理论与诗歌史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将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与诗人之艺术的具体研究互相印证,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 轮回者苏离

    轮回者苏离

    纵横万界,唯我独行!群号:937200707
  • 雨露未停风不作

    雨露未停风不作

    那有什么前途光明,只是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默默护行。
  • 我活在太阳末日

    我活在太阳末日

    王旭身怀“坑爹”系统,重生新地球18年,正准备牵手女神,走上人生巅峰。结果突然之间,太阳要罢工,世界要末日,他要活不下去了?这个末日,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生如野草,当也可撑天!
  • 侍妾闺门札记

    侍妾闺门札记

    一朝穿越的欢娘栖身专门为达官富贾提供妾侍的瘦马馆,天生注定成为承欢人前,献媚枕畔的妾,却扭悲为喜的宅内奋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