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35500000001

第1章 前言:喧嚣·争执·热爱

献给那些令人热血沸腾或冰冷彻骨的电影献给那些用影像表现了真实和存在的电影人

纵观法国戛纳电影节七十年来的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之间很少具有共性。我觉得这就是它们被戛纳选中的原因。法国戛纳电影节从来没有试图制定一种标准,也从来不想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一次争论、冷场、嘘声和不欢而散恰恰说明人们对戛纳总有过高的期待。

每年五月,在地球那边一个叫戛纳的小地方,都有一群忙碌或疯狂的人。

评委会主席把组建的评委团队从世界各地召集到戛纳。在那里,他们不分日夜地看片、讨论。如果没有发现精彩的参赛影片,当然会失望,但是有两部或者好几部实力相当、不分伯仲的作品就是噩耗了。有几次,主席和评委们反目成仇。主席抛开评委,坚持他认定的影片获奖。当众宣布时,台下一片口哨和嘘声。有时则是评委们经过密谋,罢黜了主席,恼羞成怒的主席拒绝出席颁奖典礼,那把空着的椅子在聚光灯下真是太刺眼了。

面对台下的反对声浪,神经坚强的获奖者会向台下挥挥拳头,兴高采烈地把奖领走,因为他觉得即便全世界都反对,他自己的片子依然配得上大奖;法国导演皮亚拉在领奖时,对着台下的一片嘘声很淡定地说出他的名言:“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们。”当然也有不知所措的领奖人,意外获奖意味着演艺生涯的巅峰,却也成为终生难忘的痛苦时刻。

还有的时候,台上台下一片和谐,获奖者得到了友善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但是典礼之后的聚餐却发生了争执。以为自己圆满完成任务的主席,突然遭到质疑,他反击,对方抓住不放,更多的人开始七嘴八舌,越来越激烈地争吵,最终演变成带有个人攻击意味的混战。主席愤然离去,发誓再不来搅戛纳这摊浑水。

喧嚣的两周,对参赛且渴望大奖的人更是难熬。神经太脆弱的导演,认定自己将一无所获,熬不到颁奖典礼就悄然离去,结果宣布他获奖时只能由其他人代替领奖,错过了一生中最美妙的夜晚。性格强硬的人,可能就是来戛纳示威的。明知自己的片子惊世骇俗,一定会招来痛骂,依然在各类聚会上穿梭,看到竖起的中指居然面不改色。

有的导演赌上了全部家当,如果这次没有获奖,没有发行商理睬,今后便要借债度日。很幸运,他获奖了,是最高大奖,而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有的导演一次次遭遇淘汰,从入行开始就饱受戛纳冷遇,却始终不放弃戛纳情结,两鬓斑白时终得到回报。当然也有特别牛的世界级大导,对戛纳不冷不热,始终保持距离,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作品与戛纳无缘。

那些不打算参赛,只是把电影拿来放映,借机营造宣传攻势的制片人带来华丽的演员阵容,他们是来给摄影记者送餐的。把倩容丽影、红地毯、闪光灯、小道消息、幕后新闻以及各种狂欢闹剧传送给全世界,是娱乐记者们的天职。

爱出风头的电影人云集法国戛纳电影节,好事的观众明知房价暴涨还千方百计寻找附近愿意出租的民宅,寻找潜在天才的投资人更像是来打猎的。戛纳如同一锅越来越沸腾的粥,人们在大街小巷狂欢暴饮,在不同的放映厅看得天昏地转,直到颁奖典礼后曲终人散……

但是七十年过去了,戛纳电影节除了在褪色的电影画报上留下一张张时装秀,还剩下了什么?时间会把所有热热闹闹、花里胡哨的都洗刷掉。金色的棕榈叶,被认为代表了全世界电影的最高水准,但是哪些获奖电影还会被提起?其中真正有人愿意去看又能看懂的有哪些?

纵观法国戛纳电影节七十年的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之间很少具有共性。我觉得这就是它们被戛纳选中的原因。法国戛纳电影节从来没有试图制定一种标准,也从来不想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一次争论、冷场、嘘声和不欢而散恰恰说明人们对戛纳总有过高的期待。

那些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对一个高品位电影节的期望是:承认电影人的独创性和电影的真实性。如果一个电影人想拍摄一部真正有创意的电影,任何手法在戛纳都可能被承认。导演可用DV机找自己爸妈和街头小混混当演员,追踪现代社会的底层或边缘人;也可以借助巨额商业投资和豪华的阵容重现上流社会的浮华;可以探讨大众关心的公共话题,也可以超越道德,暴露一些为人所不齿的罪行和欲望;可以使用非常成熟的商业电影手段,也可以蔑视一切既定的时空关系;影像风格可以流畅抒情,也可以极端唯美几近病态,可以平淡得几近枯燥,也可以粗糙晃动让人头昏眼花……戛纳电影节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在这里,千奇百怪的作品都得到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姿态。鼓励电影人无止境地探索,体现了这个电影节对电影本质的理解和尊重。

戛纳获奖作品其实也有相似之处。有人认为,戛纳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水准最高的。因为它更挑剔,它还有一个潜在的尺度就是:成熟。电影和人一样,很明显,有幼稚和成熟之分——无论是影像手法还是主题的深度。

戛纳获奖电影的成熟性,还表现在主题的成人化。这些电影对人的表现常揭示出日常生活之下的复杂性,很少有简单而阳光的。性、暴力、迫害、仇恨、冷酷、不公、挣扎和死亡等是常见的主题。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东西伴随着人类的存在,无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里都萦绕不去,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无法回避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很多戛纳获奖电影无法愉悦观众。虽然戛纳被夸张地称为电影人和观众的节日,但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哪怕置身节日,现实的种种压迫不会消失。

这就是戛纳获奖电影显得高冷,其中一些影片让观众望而生畏的原因。只有足够成熟的眼光才能体会到一部成熟电影的价值。这需要悟性、时间和阅历的积累,以及对人和生活的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海纳百川的宽容态度,对不同的生活状态和道德观念不要轻言判断,要试图去理解,甚至接纳。

当然,这并不是说戛纳的影片都是负面的、阴郁的、压抑的,恰恰相反,戛纳获奖电影的主题常常是爱。也许爱的表达方式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对爱的诉求过于强烈,或者通过荒诞或扭曲的方式呈现,但是基本上所有影片都离不开人类的这一基本情感。就像塔尔科夫斯基说的:“人的存在唯独可以指望的也只有——爱的能力……我的责任在于,让人观看我的电影的同时,感受到自己需要爱,感受到美好的召唤。”[1]电影,是关于人的艺术。无法想象一个对人类没有理解、同情、怜悯和爱的人能拍出优秀的作品。所以,一个对人类持有同样感受的观众也才能理解它们表达了什么。

很多获戛纳奖的电影制作人常常在他们的成熟之路上行进了很长时间,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导演。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新的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对戛纳却有了不同的规划,他开始有意识地接纳年轻的电影人;“电影节的作用是发掘新人。让处女作获奖,就是给艺术家赢得世界……因为处女作是未来的希望,未来的作品就萌芽其中。”[2]的确,此后年轻新锐得到的机会似乎更多,对电影行业来说无疑是具有远见的革新。但是另一方面,对评选结果的质疑也会随之增加。

作品曾两度获金棕榈大奖的导演吕克·达内(Luc Dardenne)在笔记中写道:“那些统治当今美国和欧洲电影工业的人,有计划地生产一些以需求和口味为导向的电影,真正热爱电影的人,从开篇字幕即可一眼看出该片泛滥的、谄媚的奴性。对于制片商而言,那些片子充满魅力,美妙至极,叫人拍手叫好。而对于电影爱好者而言,那只是粗鄙、媚俗、低级的烂作。”[3]

人们通常会把电影粗略地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这种分法很有道理,但也有问题。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迈克尔·李的《秘密与谎言》以及哈内克的《爱》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他们的作品既具有艺术片的高品质又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借鉴吕克·达内的说法,电影应当被分为“精湛的杰作”和“低级的烂作”。戛纳电影节的评选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选出前者,但至少极力避免后者。

戛纳电影在评选中出现诸多不快,是因为每个人内心中都隐含着一些期盼。无论业内人士还是公众,一直对金棕榈大奖和评审团大奖的获奖影片存在争议,而没有获大奖只赢得了小奖项的影片中确实不乏力作。

七十年来,戛纳各种大小奖项的获奖影片共有几百部,本书选择了其中的四十余部,我觉得它们体现出了戛纳的最高水平。在我看来,有些大师级导演的参赛影片没有得到足够承认,如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和费里尼的《费里尼的罗马》仅获得了最佳技术奖;土耳其导演锡兰有四部作品获过奖,我选择了他的《冬眠》《安纳托利亚往事》和《远方》。不过我觉得他的另外一部获奖作品《三只猴子》和没有获奖的《分手的季节》比较起来,后者更有个性。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虽然在电影史上总是要提及,但并非他最优秀的作品;有的作品出自非常优秀的导演,但是获奖影片可说的东西不多,我就舍弃了,如德·西卡的《米兰的奇迹》。从小奖项选择影片也使我能纳入帕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帕索里尼曾因具有尖锐而前瞻性的思想在他的国家受到争议,这部影片显示了他的立场,我因此选入该书。

对于哪些电影可以算作“经典”,电影人历来就有针锋相对、截然不同、互不买账的激烈态度。假如将可以流传的作品粗略地分为两类:商业片经典和艺术片经典,吕克·达内所说的低俗烂作,在两者中其实都是有的。无论“商业”还是“艺术”,都是没有褒贬的中性词,商业有高低,艺术有优劣。“商业片”如同易于咀嚼和便于吸收的食物,“艺术片”则需要更长时间含在嘴中“品味”。导演如同大厨。无论哪一类食物,都能做出好菜。因个性和手艺不同,有些人善做“流食”“软食”,让观众不需要费力就能吃饱。这样的大厨在电影界一直占绝大多数。而戛纳获奖纳影片中的经典是“硬食”,需要极其坚硬的牙齿和极为敏锐的舌头。百年以来,能做出此类好菜的厨师在庞大的从业队伍中是金字塔的尖顶。

观看什么样的电影是由一个人的性格、趣味、视野、智力、修养和生活状态决定的。如果你看电影不满足于只是填饱肚子,还希望多享受味道的话,一起来啃啃“戛纳硬食”吧。

同类推荐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于1607年左右编写的罗马悲剧,它是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作

    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

    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

    他曾经是“我”的依靠,是为了女儿不肯再婚,努力工作,不断付出的父亲。后来他身患烟雾症,智力衰退,甚至记不清自己的女儿到底是谁,变成了需要“我”来照顾的老小孩儿。作者用温馨可爱的文字记述着与患病父亲的这段时光,有苦有乐,有温暖有心酸,但是因为爱,温暖与欢乐往往战胜病痛和生活的心酸。而关于这段爱,正如文中所讲:所谓父母与孩子,不过一场目送的轮回。
  • 铁肩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稿和新闻作品选编

    铁肩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稿和新闻作品选编

    2014年8月,中宣部、全国“三教办”在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这一活动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以东北新闻网记者李理、大连广播电视台记者卢建伟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情讲述了他们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好故事,充分展示了他们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和良好形象。
  • 心中的大佛

    心中的大佛

    《心中的大佛》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钱币收藏家傅惟慈的随笔集。傅惟慈在书中追忆过往,回顾他年轻时代在抗战时期的求学生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翻译工作和故人;记叙了他在翻译中的体会,和对翻译作品和原作者的理解;并对自己游历世界遇到的景色和各色人等进行了怀念。他用温润精致的笔触回望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可谓是傅惟慈的人生思考录:拿放自如,进退得体,强弱有秩,行止成禅。
热门推荐
  • 嗜虻

    嗜虻

    此小说以行尸走肉为原型,融入剧中许多小细节,时间线与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讲述了沃斯顿一家在丧尸末日逃亡中不断明白了人性的丑恶,在末日来临之际,沃斯顿与妻子伊莎以及年幼的女儿被迫分开,在不断求生的过程中也在时刻寻找他们
  • 星的秘密

    星的秘密

    “远房表亲”找上门来,只为了让一个不会说话的女孩住在林家。时间长了,林立总认为唐棠有什么秘密。直到一位转学生到来,林立才揭开了唐棠神秘的面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臣灵曲

    臣灵曲

    楚汉之争各位都知道吧!那,现代版的呢!你是不知道太吓人了!全靠砸钱啊!
  •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作家孔见以思想性书写为人们关注。《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是他近年发表的人文随笔选粹,既有指向人本的探问,也有针对文本的诘究,对当今社会过度世俗化现象提出了质疑,体现了在尘埃厚积的地面上寻找闪光货币的价值诉求。孔见企图以一种叙述的方式来阐释事物,将哲思与诗情融会到一起,文气活泼洒脱,兴趣盎然,给人以阅读的愉快,区别于院墙内的学究。
  • 我家的私人影院能穿越

    我家的私人影院能穿越

    当一切莫名其妙的发生,石磊只能坦然接受……刚装好的私人影院,莫名其妙的让石磊穿越了,只要能在银幕上播放的就能穿越?好吧,这和石磊想的不一样。毕竟不应该只是电影世界才能穿越的这种设定才符合家庭影院的身份吗?无所谓了,从武侠电影到荒岛求生60天,从末日的艾利之书到苍莽草原的狼图腾……石磊从无奈接受到主动探索,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一切尽在这里!
  • 东夷王

    东夷王

    一个英俊潇洒的公子,一代侯王,一代君主,历经磨难,终成就了一匡天下的伟业······
  • 无言的麻河

    无言的麻河

    办公室电话铃声响得真不是时候。那一刻,麻河水文站站长文林肚子拉稀刚钻进厕所。办公室里正在伏案描图的几双眼睛不约而同的望着那只几乎要碰跳起来的红色老电话机。靠近电话机旁的张小弟顺势接过话筒。电话是水文局人事科熊科长打过来的,找站长。张小弟说:“站长正在厕所唱歌呢。”话筒那边一笑说:“告诉你们文站长,局里给你们水文站分了一个学生,叫斯梦。明天下午派个人到车站去接人!”张小弟愣了一瞬,还要问个什么,那边电话挂断了。张小弟坐下来继续描绘那张水位过程线图。
  • 去你丫的泡沫爱情

    去你丫的泡沫爱情

    这是被利益金钱侵袭的2030年,剽悍单纯的钱沫沫始终遇见的都是泡沫一样的爱情,看起来美好透明五彩缤纷,其实不堪一击。因为利益,或是因为别的……
  • 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煮海为盐、披沙拣金,本书遴选的20世纪近百位顶尖作家的100篇散文精品,每一篇都堪称令人神醉的美文。那“析义理于精微之蕴,炼字句于毫发之间”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中华散文创作的实绩,代表一个时代的水平。 为了编选出真正传代的美文,为了使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名实相副,我们坚持自己的操守和良知。不选违心之作,趋炎附势、诘屈聱牙、故弄玄虚、孤芳自赏、无病呻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绝见不到踪影。增删五次,反复推敲之后,读者见到的是一个“唯美、唯趣、唯真”的中华百年散文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