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2700000003

第3章 糊涂做官篇

第一节 糊涂应对沉与浮

清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僚李鸿章曾对下属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连当官都不会这个人就实在太笨了。”对于李鸿章这样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中国第一大官僚,说出的这句话,虽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屡败屡战是作为当领导的座右铭,更是在面对挫折沉浮时的心态。当领导要韬光养晦、以屈求伸,戒却嗜欲保持心态良好。

一、连败连战方能成大器

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是的,自古以来,一帆风顺者实在渺少,大凡有大成者,都是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考验后方获得成功的。

刘邦是经受得起失败和经得起挫折的人。

刘邦不仅经受得起失败和挫折,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了一个人,但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天下,搞得项羽一点儿脾气也没有。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凡他亲自与项羽交锋,几乎每战必败,所不同的是最初他毫不经打、一战即溃,后来逐渐勉强支撑住了。但是在最后一仗,刘邦把汉军主力聚合起来,交由韩信指挥,竟一战击败了项羽,取得了全胜。

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战一共是六次,刘邦失败了前五次,赢得了最后一次,结果天下就改姓为“刘”。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刘邦与项羽的交战史。

刘邦与项羽的第一次大交锋,是在鸿门宴之前的那次夺关战。

当时,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采纳了不知何人的建议,派军队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关中,异想天开地打算独自在关中称王,惹得项羽大怒。项羽命令英布抢关,仅一仗,刘邦的军队就弃关而逃。正是这一仗,让刘邦看到了自己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的差距,最后只好亲自上门谢罪,演出了一场千古惊险剧,在经历了一番卑躬屈膝的自白后,方才避免了厄运上身。

刘邦与项羽的第二次大交锋是彭城大战。

刘邦东归,消灭三秦之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之后巧施调虎离山之计,骗过项羽,让他首先将注意力放在齐地,然后乘项羽率军赴齐地作战之机,汇集起各诸侯之军五六十万人,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报大惊,立即点起三万精骑急速南下,在彭城附近与汉军会战两次,大败汉军。此战汉军的战场损失就高达二三十万人,另外许多已经投靠刘邦的诸侯又都背汉附楚,连刘邦本人都差点儿被楚军捉去。

刘邦与项羽的第三次大交锋是荥阳之战。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曾一度将刘邦紧紧地包围在荥阳城里,一连数月,日夜攻打,情况十分危急。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军纪信主动要求假冒刘邦向楚军请降,让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选择在晚上出降,他率领二千甲士和一大群妇女从东门出降,故意走得很慢,楚军都到东门围观,准备庆贺胜利,疏于守备,刘邦带领数十骑赶紧从西门走脱。最后,忠心耿耿的纪信被项羽活活烧死。

这次战争没有太多的历史记载下来,反正刘邦又战败了,最后只与滕公两人逃脱出来。

刘邦与项羽的第四次大交锋是在成大战。

在此次战役中,项羽又把刘邦的军队团团围困在成。最后,刘邦终于寻得机会,仓皇从城北门逃脱,后又北渡黄河,才最终摆脱了楚军的围追堵截。这次战役又是以刘邦的失败告终。

刘邦与项羽的第五次大交锋就是固陵之战。

此时,楚军大势已去,项羽无心恋战,与刘邦签定了一个对谁都没有约束力的所谓“和约”之后,就急匆匆地率军东归。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劝告在后面紧追不舍,同时派人通知韩信、彭越到固陵共同围歼楚军。但韩、彭二人没有来,刘邦被楚军杀了个回马枪,又一次大败。不过,这次汉军没有像以前那样被击溃,而是退守到壁垒之中,掘深沟自守,所以没有让楚军占到大便宜。而此时,楚军也到了强弩之末,无力再继续进攻汉军。

刘邦与项羽的第六次大交锋就是垓下之战。

这次大战紧接着固陵之战。得到刘邦封王许诺的韩信、彭越等人终于发兵赶到,在垓下与刘邦亲自指挥的军队会合。战役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先败后胜,将楚军层层包围起来。韩信让汉军大唱楚歌,瓦解楚军的人心。这一着果然奏效,心慌意乱的项羽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攻取,无心恋战,与虞姬死别后,乘夜率八百精骑突出重围。最后,在汉军的紧追下,他再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是真正顶天立地的英雄,只是缺少些计谋。

至此,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项羽在临死之前感慨说:“我起兵以来,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战,战无不胜,从来没有失败过,今天的失败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用兵。”项羽关于自己百战百胜的话是真实的,他仅失败了这一次,但就将江山拱手让出去了。

当然,我们这样的统计,仅仅是数字上的加减。从战局的发展总形势看,当刘邦把韩信派到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攻城略地,联络彭越在楚军后方骚扰,引诱英布投降以后,他在战略上就已经占据了主动地位,虽然后来他接连失败,但不会伤害到全局。

因为刘邦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军队打散了、粮食没有了,又很快地补充起来。而项羽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虽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但无法扭转战略上的不利地位,所以最终失败。

在楚汉战争中,数次面临险境、绝境的刘邦,在逃脱以后从没有显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项羽作战,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可见,失败后,只要你坚强地站起来,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你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不要揭开你的面纱

你观赏过魔术吗?这些魔术师能变掉一头庞然大象;将一个人装入层层锁链的铁箱,然后沉入水底,再将铁箱拉起来,箱里的人早就在别的地方出现;只用简单的几张扑克牌和几枚硬币,就会变得你眼花缭乱。魔术规模的大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骗倒我们。大多数的魔术看起来都有种吸引人的魅力,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是怎么变出来的。这使他们充满了神秘感。魔术师绝不会告诉你变魔术的技巧,因为这样会有损他们神秘的形象。

的确,我们知道自己受骗了。但这并没有关系。魔术师知道如何做我们不会做的事——而且是带着神秘和魅力的气氛做。

每当有某个人知道如何做我们不懂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极欲跟随他。他所具备的特殊气质就会吸引我们的忠心和热忱。

假若一个人能让我们感觉他能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即使他死了很久,对我们依然有相当的魅力。

不知你听没听说过克劳塞维茨这个人,在拿破仑时代,他曾任过将领。他的《战争论》是在他死后发表的,而今天全世界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要研读这本书。不过,在一百多年前,那些研究战术战略的人并不看得起他。到了20世纪,战略家李德·哈特还说:“克劳塞维茨所引起的误会比大多数的人都要多些。”

克劳塞维茨是德国人,但甚至德国人也不把他当回事。在一百多年前,军事人员喜欢的是哪位战略家呢?他们研读的是另一位拿破仑麾下的将军的作品,他的名字是约米尼。

乔治·麦克兰少将在1869年曾如此写过:“约米尼是历史上最具才华的军事著作家,也是第一个集合那些伟大将领的实战经验,将之归纳成战争原理,而用明晰言语表达出来的人。”虽然克劳塞维茨的书到处都看得到,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那些卓越的将领,所研读的都是约米尼的著作。

为什么后来事情会有转变呢?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国人大败法国人。克劳塞维茨是德国人,每个人都认为德国人大败法国人,是因为他们参透了克劳塞维茨的某些秘密。后来德国人一直在战场上逞威,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也随之在全世界流行不衰。好笑的是:德国人之所以打胜仗,根据的全是约米尼的战争观念。

在1980年也有同样的情形出现。由于日本企业在全世界大赚其钱,有人说日本的经理人员都研读了宫本武藏兵法。宫本武藏是日本17世纪的一位武士,据说他在三十岁以前在决斗中就杀过六十个人。他写了一本武功秘籍,上面都是一些决斗的秘诀。这本奇书后来被找到,而且翻译成各种文字,并且配上插图。一年不到的时间,这本书就成了企管类最畅销的书,第一批就卖出十万本,如今在书店里偶尔还看得到。

倘若一个人在死了二百年以后,还能以神秘的姿态出现,活着的时候当然更可以。

建立神秘形象最基本之道,乃是绝不解释你所做的某件事。让人们对你以这样少的时间能完成许多的事惊服不已。他们会感到诧异吗?让他们去吧。绝不要向他们解释你已开了一个星期的夜车,你要做的只是微笑不语。假若有人惊奇为什么你突然瘦了二十磅,别告诉他们你是在做运动或节食,所要做的仍然是微笑不语。你能在三日以内拟出一项重要的行销策略计划?其实你只是将五年前早就拟好的那份拿出来,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改写一下。但别人问起来时,你绝不要作解释——仍然是微笑不语。

不过,我希望你不要将这种手段运用在其他事情上。你必须让你的属下对状况完全了解,并不断提供他们新的资讯。要属下做什么,你必须解释清楚。但有关你自己,你要像魔术师一样,绝不要解释你所作的事,你只要多用微笑,就能建立起神秘形象。

二、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可谓明智之举。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忌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至魏国被召为驸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当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但他心计周密,明知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了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韬晦待机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所准备,不如突然出击,致敌人于死地。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也指时机,是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水桥上时,迎面走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

老者又说:“小子,给我穿上。”

“唉,也罢,做好事做到底,给他穿上。”张良单跪着地,给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谁知老者一声谢也未说,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复返道“孺子可教也”,与张良约定五天后清晨重见。

张良感到很惊异,五天后,第一遍鸡叫时,他便起身来到桥边。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责张良:“你与老人约会,还来晚了,五天后再来吧。”如此这般竟连续三次,张良一无所获。

这天,又到了与老人约定的时间,张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来到桥边。他站了一会儿,见老人姗姗而来,张良的坚忍与真诚受到老人的赞扬。老人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可成大事;用此书可兴邦定国,成就大业。”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惊奇异常,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辅佐刘邦夺秦天下,争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计·假痴不癫》中曰:“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意思是假装不知而实际非常清楚;假装不愿做,实际却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乌江亭》:“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中,杜牧感慨项羽逞一时之英雄,惜一时之名,不能忍辱负重,包羞忍辱,而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早年还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为人讥笑。

一天,当他在街上走时,迎面过来几个少年无赖。韩信见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几个无赖也发现了韩信,见他要走,其中一个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又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配佩剑吗?”说着动手要解韩信的剑。韩信往后一跳,挣脱了无赖的纠缠,想照旧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无赖一把抓住,“我说,你虽说人高马大,却是一个草包。咦,生气了吗?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条汉子,就拔剑来刺我,咱们比划比划。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血一下涌上了头,他盯着那张无赖之极的脸想了很久,很想拔剑出来,与他决斗,凭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们的,但韩信的心里又在琢磨:“这几个家伙虽不怀好意,与之决斗却无太大意义。唉,也罢,我就是从他胯下爬过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吗?”

想到此,韩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不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仍能自强自新,终于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大显身手。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强兵百万,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汉政权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包羞忍辱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应变术,在这种情况,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是已经有救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便不能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小不忍则乱大谋。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三、把握时机巧进退

春秋时的范蠡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他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年,使越国强大,最后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因为他功勋卓著,要拜他为上将军。范蠡知道越王心胸狭窄,可以共度患难但不能同享富贵,便坚持不受,并悄然离开越国,更名经商,富甲一方。

范蠡离开越国时,曾遗书一封给共过事的大夫文种,劝他尽早离开越王,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但文种并没有听从劝告离开越国,而只是称病不朝,以为我不管事便可无事。果然,没过多久,越王便听信谗言,找借口逼文种自杀了。

越王可与人共患难,患难之时做其臣下便可身安,但他不能与人共享乐,因此患难之时一过,他的赐官加爵,便是加灾施祸。范蠡审时度势,及时身退,不求一时富贵,也远避了杀身之祸;文种不知,最终虽事业有成却性命不保,到死也只能留下说不出的遗憾。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张良却未像萧何那样遭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关键是他在成功时激流勇退,在辉煌时甘于退向平淡。自从汉高祖入主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屏居修炼养身之术,研习黄老之学。汉高祖剖符行封,特意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留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他极少参与谋划,堪称“功遂身退”的典型。

战国时的范雎用“远交近攻”的谋略辅佐秦昭王,屡建奇功,拜为相国,封应地,号应侯,成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

后来,他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先后叛国通敌,根据秦国法令,举荐者也应治罪。虽然秦昭王考虑到范雎的功劳很大没有治他的罪,但范雎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求见范雎。

蔡泽见到范雎后,气宇轩昂,谈吐不同凡响,范雎不得不服。蔡泽对范雎说:“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到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的下场。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雎听后不禁悚然动容。蔡泽稍稍停了一会儿又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不知道退隐而遭受的祸患。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啊!倒是范蠡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超脱避世,做了被人称道的陶朱公。我听说,以水为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祸福。《逸书》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自己隐居山林,永保廉洁的名声,应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耀呢?”

蔡泽的话终于说服了范雎。于是,他待蔡泽为上客。过了几天,范雎向秦昭王介绍了蔡泽,说服昭王拜蔡泽为相国,自己托病归还了相印。就这样,范雎急流勇退,离开了相位。

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领兵攻打魏国。昭阳在襄陵击败魏军,连克八城,随后又移兵进攻齐国。

齐王对此很忧虑。恰好秦国的使者陈轸来到齐国,齐王就问他怎么办。陈轸说:“大王不必担心,让我去劝楚军退兵好了。”

陈轸去到楚军军营,对昭阳说:“我很想知道楚国的法律对于破敌杀将者如何封赏?”

昭阳说:“如果官位已经是上柱国了,就封为上爵执。”陈轸问:“还有比这更尊贵的吗?”昭阳答:“只有令伊了。”

陈轸说:“如今您已经是令伊,属于一国之中的最高官位了。我打个比方:有个人给门客们送了一壶酒,门客们说:‘几个人喝一壶酒,不够喝,不如大家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一个人喝酒。’过了一会儿,有个门客说:‘我先画好蛇了。’他拿起酒,又说:‘我可以给蛇画些足。’等他加画好蛇足之后,另一个人已经将酒夺过来喝掉了,并且对他说:‘蛇本来就没有足,你给它添上足,就不是蛇了。’”

“如今您已官至令伊,辅佐楚王,进攻魏国,破敌杀将,论功劳谁也比不上您,您的官位高得不可能再提拔了。您竟然又移军进攻齐国,打胜了不可能再升官,打败了却会身败名裂,对楚国也没有好处。这就等于画蛇添足一样。不如早点儿撤军而去,给齐以德惠,这才是保全名利的‘持满之术’啊。”

昭阳认为有道理,就领兵撤退了。

可见,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选择,把握“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正是做人和当领导的必备心术。

四、读史说做官

在封建时代,多少士人想通过科举这条小道,一生孜孜以求,朝思暮想入仕为官,但不是谁都能入仕为官的。翻阅史书,做官必备以下“素质”:

一有邓通之勇。西汉时的邓通,平时在汉文帝身边总是装作痴傻的样子,后来官至上大夫,还是一副奴仆相。文帝生了恶疮,脓水臭气熏人,太子厌恶不前,邓通反以为快,有了效犬马之劳的机会,每日吮数次,令文帝感动不已,加官晋爵外,又把蜀郡赏赐与他,并恩准他可以铸币。从此,邓氏币满天下,邓通成了“财过王者”的暴富。“千里来做官,只为钱与财,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没有邓通之勇,能做官又发财吗?

二有吕不韦之识。吕不韦深谋远虑,断定在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孙子楚日后必成大业。于是他对子楚敬而有加,又将爱妾赵姬拱手奉上。子楚果然做了秦庄襄王,身价百倍,吕氏也随之圆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梦,当上了一国丞相。

三有易牙之狠。齐桓公一次心血来潮,说了一句玩笑话:“寡人尝鸟兽虫鱼之味几遍矣,所以不知者,人肉味何如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回家把三岁的儿子杀掉,并亲手烹得如嫩羊肉一般鲜美,送给齐桓公吃。齐桓公根本没想到易牙如此忠心。易牙说:“忠臣者不有其家。”易牙因此成为桓公之宠臣,被委以高官,大权在握。

四有赵师择之技。南宋时韩侂胄权重势大,炙手可热。一次他带着一批官员饮于南园,经过一处山庄竹篱茅舍时,韩随口说一句:“这里真是田园美景,只是缺少鸡鸣犬吠声。”刚说完不久,忽然听见不远处有狗叫声。大家循声望去,并不见狗的踪影,走近一看,原来是工部侍郎赵师择趴在花木丛中学狗叫。赵师择因学狗叫的迎逢之技,深得韩的重用。

没有上述之能,一是做不上官,二是做了官也不长久。

唐代的孟浩然,才高九斗,在鹿门山隐居到40岁,从未接到朝廷要他出来当官的诏书。他失去了耐心,不甘再与山水渔樵为伍,也不想老死于山野茅宅之中,打点行装前往京师寻找机会。一日与挚友王维家中小坐,忽报天子驾到。孟慌作一团,急忙之中躲进床下。然为时已晚,唐玄宗有所察觉,责问王维何故?当得知是孟浩然时高兴地说:“朕闻其名而未见其人,他为何害怕藏起来?”孟从床下爬出,玄宗要他即席朗诵一首诗作。孟选了《归终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玄宗听罢感到一片牢骚之声,对“不才明主弃”一句大为不满,勃然变色斥责道:“卿不求仕,朕也不厌卿,为何拿此语诬我?”巧遇不欢而散,孟遣返回乡。经此打击,孟浩然终于懂得了,文才和做官是两回事,自己不具备做官的气质和智能,连敲门的技术都不会,更遑论其他了。像孟浩然这样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心无禁忌,口无遮拦,能做上官吗?

唐代的严挺之,凭自己寒窗苦读带来功名,由县尉平步当上了中书省右拾遗。他尽责尽守,出色称职。玄宗一度迷恋灯会乐舞,他不留情面上疏批评,使天子自认不妥,改邪归正。后来他终于被皇帝贬到外地。行事迂阔,只有书生意气,难抵政客权变,纵有经天纬地的韬略,安邦治国之才干,也难在官场上长久。晚年的严挺之在为自己的墓志铭上发出“春秋七十,无所展用,为士人所悲”的慨叹!

说到底,在封建社会里,做官必须有城府般的深沉,含垢纳污般的容量,温良恭俭般的谦和,翻手覆云般的权变,察颜观色的机敏,老练圆滑的官场经验,深藏不露,苟含取容的官僚素质。庄子说的更明白,为官之法,“形莫好就,心莫若和。就不欲人,和不欲出,否有患。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人于无疵。”(庄子《人间世》)这句话的意思是,形体上多亲近他,内心里多顺从他,亲近不要陷进去,顺从不要太明显,要不然你那靠山倒了台,你就要跟着完蛋。他像婴儿那样无知,你也跟他为无知;他不守规矩,你也跟着他学不守规矩;他随随便便,你也跟着学他随随便便。达到这些就进入了一个挑不出毛病的境界了。你的官不但能做下去,还能做上去!

第二节 糊涂领导成功术

一、做领导要戒嗜欲

古人曰:“嗜有所专,则奸徒而入;长有所属,则感由之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嗜好,那么小人就会借以讨好;如果长期偏听偏信,那么就会被蒙骗,做官从政之人更是如此。

战国时期,齐国要发展强盛,邹忌为了说服齐威王,以自己亲身的故事对齐王进行劝谏。邹忌进朝廷去拜见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老婆惧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助于我,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的国土方圆有一千里,城市有一百二十座。宫廷里的妻妾和身边的随从人员没有哪个不偏爱您的,朝廷里的臣子没有哪个不惧怕您的,全国的人没有哪个不有求于您的,这样看来,您受蒙蔽很厉害啊!”威王说:“您说得好。”

威王于是下令说:“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上奏章向我进谏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街市和廷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这个命令下达后,许多臣子都来进谏,各国均来朝齐王。齐国一时强大起来。

为此,古人曾警告世人“徇功利者,不虞谄诈;溺鬼神者,独觉形声”,一个人如果沉溺在一片谄媚之中,那么他们就会被追名逐利的人所蒙蔽,丧失判断力。邹忌所懂得的道理正是今天从事领导工作的人们所应该了解的。

一个人的嗜欲太强,就会失去理智。古时候在青丘山上,住着一只九尾狐,兴妖作怪,找到死人的头骨戴在头上,祭拜北斗,以向上帝求福。老狐见了就对九尾狐说:“死的头骨,胜秽,是死砾所没有的,不能戴啊。上帝威怒不能冒犯,若不改悔,你必遭大祸。”但九尾狐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自己的覆灭。

正因为是嗜欲伤人,所以历代圣贤都能够主动禁止淫逸,远离嗜欲而成就大业。

从前夏禹的女儿命令仪狄酿造美酒,送给禹帝。禹帝饮了觉得味道很美,于是就疏远仪狄、戒绝美酒,说:“后世的君主一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使他的国家灭亡的。”齐恒公有一次在半夜里感到吃得不足,易牙就煎熬烧烤食品,献给桓公,桓公吃得很饱,直到天亮还没有睡醒。于是说:“后世的君主一定有因为贪吃美味而徇私枉法导致国家灭亡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之威,三天不上朝听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推而远之。说:“后世的君主一定有因为好色而使他的国家灭亡的。”楚王登上强台观看得忘乎所以。于是就对着强台发誓不再登了说:“后世的君主一定有因为迷恋山水的景色而使他的国家灭亡的。”

古人尚且知道治国应不忘艰难,远安逸戒嗜欲,今人能不警惕吗?

二、逆境不馁顺境不骄

《菜根谭》中说:“人在清苦的环境中容易发奋上进,人在优裕环境中容易堕落腐败。”我们如果能知道这一道理,就能防患于未然。

唐朝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年轻时就守寡,当时家境贫困,孩子幼小,由她一人管教。有一次,她家房子的后墙塌陷,墙破处发现许多钱。她向天神祈祷说:“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如果天神怜悯我贫穷,我希望天神让几个孤儿学出成就,这些钱就不敢拿了。”说着,赶快把那些钱掩埋上,把墙修好砸实。

后来,景让获显达官位,尽管如此,他有过错,母亲也决不放过。

他当浙西观察史时,感到手下有个低级军官不顺他的心意,便让人用棍棒将其打死。这件事引起军队的愤怒,欲发生兵变。他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就出来坐在官府办公的地方,让景让站在厅堂上,责备他说:“天子托付你重任,你却把国家的刑法当成喜怒哀乐的工具,胡乱杀死无辜的人,万一造成地方动乱,你有何面目见皇上?”说完,她命令左右的人脱下景让的衣服,鞭打他的脊背。这时,景让手下的人都站出来替他求情。打了很久,母亲才同意把他放了。景让从中受到了教育。

可见,一个人既要能经受逆境的考验,更要能经受顺境的考验。

如果一个人生长在富贵之家,物质方面可说应有尽有,就会养成不良嗜好和喜欢作威作福的个性,尤其是作威作福、专权弄势,对人的腐蚀就好像凶焰,早晚会引火自焚。

三国时,钟会、邓艾以两路大军攻灭西蜀,而钟会心生反意,想据险自守,做刘备第二,进而兵临长安灭魏,再起兵灭吴,一并天下于自己一人之手。但又担心邓艾与己为敌。他想到告伪状的办法,几次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心存反意。司马昭毕竟是谋略场中的老手,他虽然担心邓艾逆反,对钟会却也有疑惧之意。接到钟会的密报,他对钟会的真正用意便了如指掌。他写信告诉钟会说:“邓艾有可能据兵自守,所以我派贾充领兵一万入斜谷,屯乐城,前去援助你。我自己领兵十万在长安,随时准备接应。”司马昭另派新兵之意当然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钟会也不是呆子,他一见司马昭的信,便知司马昭对自己起了疑心,遂仓卒行事,拥兵反叛。不想司马昭早在钟会身边安插人手,钟会反叛尚未真正发动起来,便被杀身亡了。钟会之死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以我们要养成逆境不馁、顺境不骄的心态,着眼大局,虚怀若谷,才会使我们不断进步、提高。

三、忍挺兼顾英雄本色

做领导要能忍能挺,方显领导本色。君子要屈而有度,不要英雄气短、不要沽名钓誉,以免小不忍而乱大谋。因此,做领导只有能屈能伸才能堪称楷模。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一味地“忍”或一味地“挺”,都不够全面,只有做到忍与挺兼顾,方可称得英雄之举。雍正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错。

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下令将论述曾静造反的案子的所有文件编在一起,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书中,雍正帝接受曾静这个反贼的挑战,将曾静所写的无法无天的观点,逐条摘出,加以批驳。书中收入上谕十道,曾静口供四十七条及其认罪书等。曾静在认罪口供里说,雍正至孝纯仁,受位于康熙,兼得传子、传贤二意,又说雍正朝乾夕惕,惩贪婪,减浮粮,勤政爱民,是个好皇帝。所以《大义觉迷录》一书实际又成了为雍正嗣位及初政作宣传的书。

雍正将该书颁发到全国各府州县学,让读书士子观览知悉。如果有不知道该书的,发现后,就拿该省学政、该州县教官从重治罪。

这是前无古人的集子!这也是我们今天获悉当年诸多历史内情的重要参考书。

如此编书发行已是一奇,古来罕见。而最奇的是在处置曾静、张熙两犯的问题上。

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不仅曾静本人要凌迟处死,而且应诛连全族。雍正帝则力排众议,别出心裁。他不顾群臣的反对,不但没有杀曾静、张熙,反而在十月将他们免罪释放,还宣布将来子孙也不得因为他们诋毁过皇帝而诛杀他们。

处理的原因据说一是岳钟琪为明了投书真相,曾同张熙盟过誓,不能让这个国家重臣违誓失信,所以应宽免曾张二人;二是雍正认为:曾静“并无反叛之实事,亦无同谋之众党”。要不是曾静自行投首于岳钟琪,“使造书造谤之奸人一一呈露”,他皇帝“何由而知之?何从而究之?又何自而剖析开示,使天下臣民共晓之”?“即此曾静不为无功,即此可以宽其诛矣”。

雍正的意思是,正因为这曾、张两人投书,才获知造作谣言之人为阿其那、塞思黑的太监,追出元凶,通报百姓。这样看,曾、张二人不但无过,还有功劳!

于是,雍正还让这对照惯例应当砍头的师徒做“反面教员”,前往江浙、陕西等地,随时现身说法,以宣传《大义觉迷录》一书和雍正皇帝的英明仁慈。

雍正的这一判决结果,真让满朝文武为之惊讶。

以帝王之尊同一介谋反书生大辩论,一年后又将涉及皇室丑闻的材料集结成书公布全国,不久又将服输的叛逆者释放,雍正对曾静案的处理,是历史上不曾有过先例的奇事。

雍正历来有最残暴、最专制的恶谥。可是他的这番举动却展示了出人意料的开明风范,为什么雍正能这样做、敢这样做?

固然有很多外界的情势,使得雍正萌此创意。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雍正的特殊的个性世界中,分析出其部分动机。

在他的内心,不但有一位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君主,还有一位拥有坚强意志的哲学家!

所以,他不仅要从世俗的角度去压倒对立面,使他们在行动上不得翻身,更要在思想上、境界上站到比反对者更高的层面,使他们在灵魂深处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从此不萌异心。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说,雍正绝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胜领袖。他的铁腕不是源于天性的粗暴或后天的自卑,他不但有悍的关外旗人的血液和即位前丰富的人事政治斗争阅历,更是在儒释道佛三教合一的精神中浸润成长起来的教养阶层,其所处地位,又使他无论在实际政治上,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具有比一般帝王更加深刻的自信。

这是源于一种极端的“予智自雄”的自信:如果能从精神上征服这些异议分子,甚至不屑于从肉体上将其消灭。

雍正自信其精湛的学术修养、擅长观测人性幽微之处的奇禀智慧;自信治理国家的天才,以及承继皇位的“合于天心”,只有这样,他才敢掀起这场旷古未有的违反常规的辩论,并亲自担当编写人与发行人的角色。

四、君子要屈而有度

一个领导人物的谋略与智慧,应出色地表现为屈而有度,不卑不亢。也就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

人事之中,行动取舍都不可失度,失度则会乱套,就要坏事,就会受到挫折。饮食无度,就会伤身;荒淫无度,就会误国;贪婪无度,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玩笑无度,就会伤感情,有时甚至在无意中与人结怨;屈而无度,就会毁败事业,达不到要求。“忍得一时之忿,终身无烦恼”只能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对于从事大事业、大计划、大谋略的领导者来说,则是一不足取的短处。

一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大堆由他签发,可是被胡汉民束之高阁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声大叫:“展堂!展堂!”

胡汉民匆匆进来,望着孙中山,像是不懂他为什么大发脾气似的。

孙中山脸色苍白,喊道:“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究竟说什么事情?”

孙中山一下子把胡汉民的公事箱翻了个底朝天,从里面倒出一堆尘封的文件。他的双眉紧锁,气势汹汹,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你还问我什么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么事!”孙中山大声斥骂。

胡汉民凝然不动,微侧着脸,注意地听着孙中山的训斥,最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中山板着脸:“没有了!”

胡汉民“呼”的一声窜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递到孙中山的鼻子下面,并口若悬河地进行自辩:“这份手令事关升黜任免,处置不当,于理不应颁发;那份手令是关于调兵遣将的,不合机宜,发下去势将贻误戎机;而这几份又是关于拨款过多或过少,自待另行斟酌。”“即使在专制时代,”胡汉民语气尖刻地说,“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将以给事中郭承嘏为华州防御使,给事中卢载认为郭承嘏公正守道,屡次封驳,认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还这道诏书,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复郭承嘏的原职。先生可曾读过这段历史吗?”

“读过。”

“当年先生亲拟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誓词,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条,先生还记得吗?”

“记得。”

胡汉民急急地说着,好像生怕失去了他所占据的上风,“调和鼎鼐,燮理阴阳,原是宰相分内的事。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请问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应有的职权,尽我应尽的责任?”

孙中山紧盯着对方,一声不吭。

“先生,我在请教你呢。”胡汉民咄咄逼人。

“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

这段史实一直被后人誉为表现了政治家的泱泱风度,其实它所显现出来的危机,令人不寒而栗。即使唐太宗的诏书,也只是被大臣封还,而不是石沉大海,更不是一大堆人事、财政、军事的诏书没有执行,而皇上竟然蒙在鼓里,毫不知情。胡汉民以宰相自居,孙中山也就默认了,这是君子屈而有度的最典型的例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事业。《论语·颜渊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俗语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种匹夫之勇,坏就坏在无“忍”字功夫。《水浒传》中的李逵,闯祸极多,就是因其性情暴躁、头脑简单,不能忍小辱。例如他在浔阳江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水,就是由于一味逞凶无忍劲。是大丈夫、大英雄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孙中山先生一生阅读过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大概是将前人的“忍”字功夫,领略尽了其中的精髓吧!

第三节 成大气必须坚忍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地位过高,权力过大,必定遭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高树易悲风”说的也是此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做领导应遵循的原则。

唐朝名臣郭子仪对此有独到之法,简简单单两个字“忍”和“慎”,就做了四朝红人。

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都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鱼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要除掉一名鱼朝恩,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将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屈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安然辞世。

其实,以忍化凶之道,不仅良臣君子懂得,奸臣枭雄也不糊涂。

忍是大福,小忍有小福,大忍有大福,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是英雄就不应该气短

感情用事,这是人之大戒,可是,紧急关头,又有几人能理智地对等突发事件呢?

据报载,青海省的吴玉霞一时气愤,把自己亲生的独生儿子打死,而后悔莫及。她说:“我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由于采取了野蛮的教育方法,造成了一场悲剧,在世人面前,我感到万分羞愧、悔恨。”又说:“愿天下父母以我为戒,莫让分数迷住眼,莫用棍棒治孩子,成为残害儿童身心的罪人。”

吴玉霞打孩子的时候,失去理智,凭感情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她说的话都是很理智的。对于吴玉霞本人来说,后悔已晚;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深刻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杭州的骆和英把自己和八岁的独生儿子套在一条绳索上自杀。这也是一时激愤、失去理智而干出的蠢事。她如果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也会悔恨交加的。

在农村,有的妇女为了两元钱,上吊自杀;有的为了一句刺心的话无法忍受而自杀;有的因为赌博输钱而寻短见,甚至为了一盒火柴而轻生。如此这般,都是因为一时想不开,失去理智。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上有高堂双亲,下有相亲相爱的丈夫,还有可爱的子女,如果想到自己轻生会对这些亲人造成多大的心理打击,造成多大的生活困难,如果能够这么理智地考虑一下,那就可能不会自杀。过了一阵子,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想开了,也许还会过很舒坦、很幸福的日子。

女人无力寻短见,男儿有气敢拼命。人都有忍耐性,而忍耐又都有限度。所以,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女人寻短见,男人就要拼命。所谓“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为国、为民,拼命也值得,但许多青年人不是为天下国家大事,而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拼命,得不偿失。在一个农贸市场上,甲向乙买了一只羊,经讨价还价以后,价钱说妥,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羊者把牵羊的绳子解下来,自己收起来,然后给对方羊。买羊者无法牵羊,向卖者要绳。卖羊者要买绳钱。买者说刚才是羊带绳说的价钱,没说除绳的价钱。卖者说刚才没说带绳卖。买卖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相持不下,买者说不买了,要退钱;卖者不肯退。这么一来,先说理,接着骂街,最后竟打起来了,两败俱伤,各自回家治疗,都花了几十元,而所争的绳子只值一角钱。

还有一个青年工人丢了几十元钱,怀疑同宿舍的另一个工人偷了。既不向那人询问,也没跟其他人谈起,只是一个劲地怀疑。怀疑终归是怀疑,没有确凿证据就无法确认是谁偷了。但是,这个工人性格内向,有话不说,硬憋在心里。本来,没有根据的怀疑会随着时间而淡化,而这个工人却相反,从怀疑走向怀恨,从怀恨走向解恨。最后,他磨好一把菜刀,当那工人上夜班白天在宿舍睡觉时,把他怀疑的那个工人杀害。人家问他为什么杀人,理由就是毫无根据的怀疑。酿成这种悲剧也是缺乏理智。如果他说出怀疑,跟人家吵一架,或者跟朋友一起分析一下自己的怀疑是否能够成立,也许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有朋友,经常跟朋友谈心,可以保持理智。朋友的这种作用,许多人不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很容易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出不来。有朋友的忠言劝告,往往可以想开,解决思想疙瘩。当然,像《渴望》中的王亚茹那样,坚持认为女儿被罗刚抛弃,又听不进朋友的劝告,自己折磨自己好多年。王亚茹这种情况未必有,而没有知心朋友,或者听不进朋友的劝告,最后吃亏的人却是多的是。

反过来,朋友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先让他冷静下来,帮他进行理智的分析,妥当处理。千万不可光讲义气,火上浇油,把朋友推上绝路,那是帮倒忙,甚至把自己也赔上去。

冷静,才会有理智;理智,才能合理应变。

总之,遇事要沉着应变,头脑不要发热,凭一时冲动只能把事情办糟。

三、做领导不可沽名钓誉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儿贪欲,多一点儿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说起容易做起难,如何才能做到莫让名利遮望眼呢?首先就是要忍恶,求美誉。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其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耻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其实,求名也算不上有过错,关键是要如何去求。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名誉,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其结果是可悲的。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生活上不应该沽名钓誉,工作上更不应该沽名钓誉。别人的功劳,你要去抢,那行吗?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名誉是自己干出来的。

四、能屈能伸为大丈夫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展开了生死搏斗。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和越王勾践的争战中受重伤而死。夫差守孝期满,亲率大军,兵临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到会稽。在越国将要灭亡的时候,范蠡进言:“战争打到这个地步,惟一的办法就是送上丰厚礼物,谦恭哀求,讨得吴王的哀怜和同情,越国或许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许的话,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吴王的奴仆,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勾践依范蠡的话,言卑情切地向吴王请求活命,并且答应献出越国,越王和王妃供吴王驱使。夫差答应了越国讲和投降的条件。

公元前492年,勾践怀着极其伤感和屈辱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奴仆。勾践入见吴王时,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从脸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连吴王夫差也觉得于心不忍,便决定不给勾践太重的杂役干,只教他去宫中养马。

越王君臣在马圈里结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宫中小心翼翼,既不敢发怒,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间的心意。夫差派人侦察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践喂马,范蠡打草,王妃做饭洗衣,个个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长相厮守,甘愿终生养马的样子。吴王夫差得到报告后,认为他们意志消磨殆尽,再无王者尊严可言,于是对他们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车出行,勾践都亲自给他备好马车,每到一地都当站马桩。吴国的老百姓都认为此人太没有志气,于是朝着他吐唾沫,弄的勾践满身都是唾液,而勾践毫不理会,只是静静地站着,好像惟恐自己一动,惊了王驾的马,自己吃罪不起的样子。连吴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觉得十分不应该,于是命令人们禁止侮辱勾践。

最令吴王夫差心生怜悯的是:有一次,吴王生病,勾践叩见吴王,显出对吴王十分关心的样子,跪拜询问病情。恰在此时,吴王要到厕所去,勾践便请求饮锼尝便,判断一下病情。等尝过之后,高兴地对吴王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一个人忍辱负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忍辱到勾践这种程度:去主动尝人的粪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践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国王却不得不去做,为何?复国雪耻也!这样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会承受。

就这样,冬去夏来,越王勾践整整服了三年苦役。与此同时,范蠡用重金收买了伯丕,并向吴王献上美女西施,吴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放他回国。越王回国之后,一面仍给吴国纳贡,一面卧薪尝胆。他鼓励生产,养护军备,自己亲自下地种田。越国的人口于是猛增,生产迅速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二十二年之后灭了吴国。吴王羞愧难言,自杀而亡,越王终于报了血仇。

不难想像,越王受的耻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复国志向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忍受了各种屈辱,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鼓励生产,养护军备,使国力大增,终于击败吴国,报仇复国,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五、不可无傲骨

一个人的气节和正义可以傲视一切。一个人不管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果没有高深的品德来配合,那么这种学问和清高也就丧失了意义。所以做人不得有傲气,却不可无傲骨。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任左司徒的官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楚怀王很器重他。他在朝中和楚王一道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一心想争取楚王的宠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华。

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在怀王面前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道法令制定完成,颁布出来,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于楚怀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感到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离骚》。屈原在《离骚》里,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扬近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功绩,用来讽刺当时的政局。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比喻。他品德高尚、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为小人所不容,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他不肯同流合污,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处污泥,却如莲花一般,仍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

后来,怀王客死于秦,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用其弟子兰作令尹。由于是子兰劝怀王入秦,使楚怀王终于不归,楚国人因此对子兰很怪罪。屈原对子兰贻误国事感到痛心。他虽然被放逐,乃眷恋楚国,希望能回到朝中来;他忠君爱国,希望能挽救楚国的颓势。但这一愿望终于未能实现。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叫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气之下,便把屈原长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放逐,来到江边,且行且歌,脸色憔悴。见到一个渔夫,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屈原说:“世上的人大多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夫说:“圣人能与世相推移,众人都醉了,你何不也喝点薄酒,何苦守身如玉,与世相忤,而招致被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怎么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浊的事物呢?我宁愿葬身鱼腹,也不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玷污!”于是他写下了《怀沙赋》。

就这样,屈原带着对楚国的深沉眷恋,带着他那坚贞、正直、高洁的品质,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气节和正义足可鄙视。

第四节 领导下属的糊涂之术

一、驾驭部属恩威并用

为人、处世、做领导均艺术也,智慧也。掌握了黑脸白脸术当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因此,对待下属既要有软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只有恩威并用,才能真正树立大正的官威。

许多强悍之人,尽管武艺超群,生性勇猛,但生来粗鲁、莽撞,因此,要想驾御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将就像烈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慑住悍将的人。

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手下有一员悍将,叫陈国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的,只要开口说的就是脏话,只要想干的事,任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当年他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他是粗鲁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过之无不及。传说僧王是个暴虐、狂躁、喜怒无常之人,听手下汇报战况也要到处走动,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塞进对方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强迫别人喝下去。发怒时则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脸扯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只有陈国瑞不怕这僧王。他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僧格沁林。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任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注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惟惟退出。

但是,陈国瑞的莽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所以,曾国藩以软硬兼施的办法,剃了陈国瑞这个刺头。

二、宽严并施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领导,要实现自己的意图,必须与下属取得沟通,而富人情味就是沟通的一道桥梁。它可以有助于上下双方找到共同点,并在心理上强化这种共同认识,从而消除隔膜增加了解,缩小距离。

有许多身居高位的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

上司要赢得下属的心悦诚服,一定要宽严并施。所谓宽,则不外乎亲切的话语及优厚的待遇,尤其是话语。要记住下属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时,如果亲切地呼唤出下属的名字再加上一个微笑,这名下属当天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会感到,上司是记得我的,我得好好干!

对待下属,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忧虑,他们的起居饮食都要考虑周全。

所谓严,就是必须有命令与批评。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终客客气气,为维护自己平和谦虚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然拿出做上司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上司的威严还在对下属布置工作,交代任务上。一方面要敢于放手让下属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面在交代任务时,要明确要求,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布置了以后,还必须检验下属完成的情况。

宽严并施,才能驾驭好下属,发挥他们的才能。

对于部下,应用慈母的手紧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备至,错误时严加惩戒,宽严并施,如此才能成功统御。

三、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古人曰:刚柔之道在于刚可压柔、柔可克刚。若太柔即靡,太刚则折。所以得天地之道,宜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一个人如果懂得刚柔之道,则处事矣,为官矣就会事半功倍,恰到好处。

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

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是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事后,胡林翼选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的献议附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议》一书,刊行于世。大概由于内部议论过于直露,不宜公开发表,在刊刻时删去一些内容。故在李鸿章的条陈中已不见“按兵请旨”的字句。

曾国藩、胡林翼不愿派鲍超入援,还有另一层考虑,即鲍超乃一员勇将,朝廷肯定令鲍超归胜保管带,而胜保乃极端仇视湘军,胜保若以“勤王”之名,将鲍超收为麾下,那时北援湘军就会拱手送人,这对全局又是大有影响的事。但鲍超不明底里,认为自己失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机会,故露出不满之意。还是胡林翼善于做思想工作,写信劝诫说:

“涤帅与我都深知胜保为人忮忌贪诈,专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将,弟若北援,无论南气异宜,长途饷项军火,无人主持,且必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难,不敢不遵,万不可以他词推诿,其时涤帅筹思无策,只得应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与涤帅若能北行,则所带将士,或不致十分饥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涤帅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涤帅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于世事太愚,当一心敬事涤帅,毋得稍有怠玩,自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

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抗上是一种“刚”,而曾国藩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可谓是另一种的“柔”。

四、能柔能刚变弱为强

后人评价说,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能柔能刚、能弱能强之人。那么他柔弱在什么地方?刚强在什么地方呢?

清朝末年,朝政掌握在西太后手中,她是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但是清末的江山却是靠曾国藩维持的。

曾国藩比慈禧大二十四岁,早死三十六年,可以说他为官一生,荣辱升降都是由一个女人控制着。曾国藩可以算得上是清王朝的一个忠臣了,但是任何一个注定灭亡的朝代,那些企图力挽狂澜的所谓忠臣其实都是很成问题的。曾国藩也一样。他可以说是清末“功盖天下而主不疑”的社稷栋梁。他是用什么方法逃过“功高震主”的悲剧结局,尤其是在西太后那样阴狠毒辣的铁腕下?

曾国藩作为一个汉人,受到满清政府的赏识,开始走的就是上层路线。最初曾在京城做官时,只是礼部的一个小职员,他有目的地结交了一位亲王。太平天国刚起事时,亲王向咸丰举荐曾国藩说:“此人胆大心细,才堪大用。”咸丰于是召见了他。曾国藩受命前往一便殿觐见皇上,可是殿里空空的,不见一个人影,只是在上首有一把皇帝坐的椅子,下面有一锦墩。带领他的太监叫他等候。他向皇位三跪九拜之后,就规规矩矩坐在锦墩上静候,等了一个多时辰,始终不见皇帝出来。最后一个太监出来通知他,说皇帝今天有事,改日再召见。曾国藩只好对着那把空椅子再拜之后回去。保荐他的亲王询问他接见的情况,曾国藩一一告知。亲王问他在便殿里有没有看见什么东西。曾国藩仔细回想,除了皇位和锦墩,确实没有看到什么。这位亲王一听,说了声“糟了!”就赶紧跑进宫里,找到当值的太监,送上红包。结果打听出来皇帝座位后面的墙上,挂了一张很小的字条,上面写的是《朱子治家格言》。亲王回来告诉了曾国藩,并对他说,前日向皇帝保举时说他“胆大心细”。果然过了几天,咸丰召见曾国藩时问起他这张字条的事。这时曾国藩当然早有准备,回答得令咸丰非常满意。不久就让他回湖南老家组练湘军,把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

曾国藩没有辜负清室的希望,他从1853年组建湘军,用了九年时间,终于打垮了已经占领了半壁河山、几乎夺得全国政权的洪秀全。在他全线告捷,清王朝又可以吁一口长气的时候,咸丰因纵欲身亡,政权落在了西太后手中。而曾国藩当时正如日中天,功高盖世,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若按封建社会的常规,接下来所面临的必然是“敌国破,功臣亡”的结局。然而曾国藩对此早有准备,他以一套又一套太极拳的柔劲就把所有险情化解了。

后世有人说,曾国藩所以被称作中兴名臣,一代圣相,共有十三套大本领,其中十一套没有流传下来,传世的只有两套:写了一部相书《冰鉴》,再就是大量的日记和家书。

清朝自打入关,以一个被传统的大汉族思想视为“蛮族”的名分来统治整个中国,面对着明的和暗的“反清复明”的潜流,除了依靠比明朝更正确、更高明的统治艺术外,只能以特务组织驾驭各级官吏。这是整个清朝期间一直沿用的传统的统治手段。从雍正在位时的一件事,可以看出清政府的特务是怎样的无孔不入,怎样的令人毛骨悚然。

据说雍正当政时,有一官员一天夜里与家人打牌消遣,正在玩得高兴之际,一张“二万”掉到地上怎么也找不到了。第二天上朝,雍正问他昨晚干什么去了。这位官员是个老实人,战战兢兢但如实地告诉皇上是与家人玩牌,后来有张“二万”掉到地上找不到,就再也没玩。雍正笑着从身上摸出一张牌,放到他面前,问他:“是不是这一张呀?”这个官员一看,一点儿不差,正是自家昨晚丢失的那张“二万”,当时吓得他汗流浃背,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口称死罪。雍正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很诚实,大大表扬了他一番。

慈禧太后以一女人专政,特务组织更是其须臾不可离的控制文武大臣的工具。所以,当时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尽写一些养猪农作的家务琐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西太后看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消除她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怀无大志的乡巴佬。

大致浏览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始终是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为其总则,亦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杯”。当他对付最高统治集团时,用的是柔术;当他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刚强之至,毫不心慈手软。他训练出来的湘军子弟兵,都是骄兵悍将,攻克南京后,他纵兵烧杀,以至“秦淮河尸首如麻”,“子女玉帛悉入湘军”,致使“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南京人财为之一空。

尤其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把太平天国宫中的财宝全部侵吞,以致引起了左宗棠等人的不满。不过清政府对曾国藩的烧杀抢劫倒不怎么放在心上,惟一提防的只是曾国藩会不会用手中的军权谋反。在他第一次攻陷武汉,消息传到北京后,咸丰大为高兴,情不自禁赞扬了曾国藩几句,当时身边的近臣就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听了,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久久沉默不语。

面对这种大祸即将临头的险恶局面,曾国藩立即又打了一套漂亮的“太极拳”。他首先用“御”劲退出一部分军权,并裁减四万湘军;又用“封”劲把南京的防务让给旗兵,由他发全饷;用抢来的钱财建筑贡院,提拔江南士人,一下子就封住了朝野的铄金之口。此计一出,果然朝廷上下交口称誉。曾国藩不但没招致祸患,反而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赐一等侯爵,双眼花翎。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曾国藩善用黄老之术以柔制刚,从他给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来。其诗云: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的屠羊说是一个帮助被伍子胥打败逃亡在外的楚昭王复国的隐士。昭王回国后再三请他出来做官,他坚辞不受,宁肯继续过他摆摊卖肉的清贫日子。曾国藩借用这一典故,告诉弟弟:“你知道我为什么在办公桌的左边挂满了朝廷的奖状,右边放了一大堆告发我们、咒骂我们的传单吗?人世间的事本来就如天平一样,这头高了那头就低,既不应有了功就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人骂就垂头丧气。只要效法屠羊说的做法,把一切都看开了,荣誉也罢,毁谤也罢,都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会被风吹散,成为往事。那时,蓝天依然是蓝天,只剩虚空无垠,碧海无边。”

这倒不是曾国藩故作清雅,他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行军打仗,一生中都十分注意修心养性。他的生活起居极有规律:早起,静坐,养气;然后处理公务;每天坚持写日记,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给家里写信。对人对己,他都非常强调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独、谨言、有恒、勤俭、谦虚。他一直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以耕为本,以读为先。他反复告诫子弟,只要占住耕、读这两条,方能进可攻,退可守,家族长保富贵,个人立于不败之地。

五、以硬对硬决不手软

在关键时刻,决不手软,以硬对硬,是非常必要的。

武则天当上女皇之后以说一不二、十分强硬的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在唐代皇帝中,她是诛杀大臣最多的一个,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敢杀敢罚,从不手软;而对自己的宗戚亲信,则往往给以一步到位的提拔重用。尤其是对与自己有暧昧关系的大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不仅任其势倾朝野,为所欲为,就是在违法当斩时,武则天也敢拼了老脸从公堂、从监狱把他们特赦出来,日夜相伴。

面对武则天的强硬政策,李家宗戚显得软弱退让,毫无反抗的勇气和决心,结果屡屡成为刀下之鬼。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李旦,更是懦弱柔顺,即使已登皇帝之位,也甘愿让出皇权由武则天执掌,不敢出一声为自己辩白。一批效忠于李唐的大臣们,其中虽也偶有个把敢说敢为的人,然而独木难支,无不死于武则天的硬手腕和众大臣的软功夫之中。这样,本来只想稍稍尝一尝女皇滋味的武则天,以硬对软,一屁股坐在龙椅上面,竟一坐就是十五年稳如泰山。而且她为所欲为、言出必行,其权威更胜于大部分男性皇帝。

武则天嗣圣二十二年(公元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强硬派,决定以强对强,用强硬的手段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重新恢复李姓天下。

张柬之沉稳有谋,果断敢行。年已八十有余,但复唐雄心须臾不忘。早年任合州刺史时,便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相互有约:“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不久张柬之入朝为相,立即推荐杨元琰为羽林军将军,控制京城军权。同时又阴结一些要害部门,伺机起事。

当时武则天生病甚笃,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怕武则天去世,自己无法图存,所以也在居中用事,暗蓄异谋。张柬之以为时机已至,不能再缓,于是又把同道桓彦范等都安插在羽林军中当将军,直接控制保卫皇宫的禁军。

诸事安排停当,张柬之便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直入玄武门,并派人强行从东宫找来胆怯疑惧的太子李显,一起突入内殿。二张听到风声,慌忙从武则天房里跑出来探听情况,恰被张柬之碰上。张柬之毫不迟疑,即令就地处斩。然后直奔武则天的寝室长生殿。殿前侍卫环立拒进,张柬之须眉倒竖,大喝一声“退下”,大踏步带兵敲响了武则天卧室的大门。

武则天听到人声杂沓,料知有变,便竭力支撑起身子,厉声问道:“何人胆敢作乱?”张柬之带着太子已拥兵到了床前,齐声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预闻……”

武则天仍以一贯的强硬态度,对太子怒目而吼:“汝敢为此么?但二子既诛,可速还东宫!”

张柬之等以硬对硬,大声道:“太子不可再返东宫,以前天皇唐高宗以爱子托给陛下,现太子年齿已长,天意人心,久归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诛贼,愿陛下即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武则天实不甘心女皇的威风就此熄灭,当然不愿马上传位,没料到自己强硬,对手却更加强硬,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又见人势汹汹,刀光闪闪,她也只能一下子软瘫下来,口中说:“罢罢!”身子已重新缩进床里边去了。

第二天,张柬之等毫不偷闲,把异己分子或捕或杀,干净利落消除后患,然后让太平公主直接找武则天,劝迫传位。不多时,唐中宗李显复位,真正掌握了国政。

显然,对于像武则天这样敢作敢为、言出不二,尤其是在十五年之中以强硬态度控制朝政而得心应手的人,如采用软弱退让的手法,只能使武则天更加强硬,更加为所欲为。在这场争取皇位的权力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帮人,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协忍让的做法,果断用强,决不手软,决不讲情面,从而一步到位,取得了复唐的成功。应该说,张柬之“以硬对硬,一步到位”的做法,在当时是最为明智的。

六、屈尊自责换得支持

古时候,作为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往往将人治和法治结合起来运用。因为,人治是指以统治者的人格作为基础,当统治出现危机时,屈尊自责就成为他们唤起同情,争取支持的伎俩。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兵大举南下,逼临宋境。徽宗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向大臣请教计策。宇文虚献计道:“今日宜先降诏罪已,更革弊端,俾人心天回,则备御之事,将师可以任之。”于是,徽守委托文虚草拟了一份“罪己诏”,批评自己的“言路壅蔽,面谀日闻”的错误,并表示要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于是沸腾的民怨稍有平复,但实际上,宋朝朝廷仍旧腐败堕落。

这类“罪己诏”在许多时候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以天子之身而屈尊自责,必将更加坚定百姓“皇上圣明”的信念。

特别是在一个封建愚昧气息充斥的国度里,百姓的怨怒往往是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这样的一个“罪己诏”很容易使百姓宽宥他们犯下的罪恶。所以晋人《习凿齿》曾议论道:“承认过失而使事业兴盛,这是最聪明不过的做法。如果推诿过失,只宣扬自己的成功,不提及自己的失误,以致上下离心,人才流失,那才是最蠢的做法。”

这种看似勇于承认错误,实则为“障眼法”的伎俩,往往极具欺骗性,因而也就为历代许多统治者施用。

孔子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国第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而孟子也是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作为孔孟之道的信徒,曾国藩最佩服孔孟的反省之术。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对于由自己造成的失败要敢于自责,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来“逐日检点”的,由于此举关系进德修业的大事,所以他才能自己要求得那样严格,不可有一天的怠慢。而手下诸将受其影响也都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统帅如果有了这种自责的精神,那么打胜仗就是必然的了。

以仁为治者宽厚待人

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懂得以仁为治的道理,也多次运用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

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结,因此,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于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由此,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无独有偶,汉代大将卫青不斩败将的故事也说明其仁治的高明。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他的部将苏健、赵信两军共三千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这两军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三千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有一个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待留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以斩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位懂得仁治的统帅。

同类推荐
  • 指引人生的不变法则(指引人生丛书)

    指引人生的不变法则(指引人生丛书)

    当物质的匮乏已不再困扰我们的今天,心灵的成长便攀升为我们生命的第一要旨。看惯了功名利禄的喧嚣,摆脱了人际的矫饰与煽情,我们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心灵找一处清凉的宿地,让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欲望、我们的灵魂……得到休憩。从此,让自己获得一种提升,以至在更紧张、更严酷的生存较量中,展现更完美、更优秀的自我,实践我们生命的最大价值。
  • 你只是自认为很努力

    你只是自认为很努力

    爱拼才会赢,七分靠打拼,天道会酬勤。这种观念原本深入人心,但是如今出现的质疑声逐渐增加。爱拼的人就一定能赢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稍微辛劳一点就叫苦叫累,犯懒不动,这样的人显然不够努力;做事粗枝大叶,敷衍了事,虎头蛇尾,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这样的人显然不够努力;没有终身奋斗目标,跑到哪是哪,放任自流,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努力;有目标但是规划很模糊,看起来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这样的人其实没努力到点上;一会做餐饮,还没盈利又改做“互联网”,工业4.0概念被热炒时又想从事智能机械制造业,这样的人只是看起来努力;遇到挫折就退缩,遇到质疑就动摇,扛不住压力就转战新领域,这样的人不配称作努力过。经过上述六个角度的诊断,一个人到底是真正的拼命三郎,还是仅仅是自认为很努力,就能分辨的一清二楚了。
  •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人脉决定财富。本书以人脉为核心,详尽地阐述了提升人脉的方法与技巧,另外,还精心选取了大量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提升人脉的经典案例。总之,本书可以算是当下最实用、最时尚的人脉宝典。衷心希望您在翻开本书的同时,就找到开启您人脉存折的密码,也找到一把开启您人生幸福与成功的金钥匙。
  • 心开路就开

    心开路就开

    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的心就是一条路,心开,路就开,心死,路就死。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好,一切都好!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让整个身心都充满勇气和智慧,把挫折与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早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 美文小品篇(名人佳作)

    美文小品篇(名人佳作)

    本书收入散文近百篇,分甜美的体验、寂寞的感觉、秋天的况味、快乐的真谛、我要笑遍世界五辑。
热门推荐
  • 桶中藏尸

    桶中藏尸

    八月的天气极热。10号清晨,海潮渐渐退去,海风裹着成腥的气味。沙滩前方一百米的高地上,有一面孤立的水泥墙,墙面上的涂鸦五彩缤纷,乍一看像极了先锋演唱会的风格。七八个工人打着哈欠搬运着堆积如小山的铁桶。这些桶堆起了七八层,足有五十多个。两名工人把铁桶按顺序放入集装箱内,抹了把脸上的汗准备继续干活。这时,正在墙边继续搬运铁桶的一个工人大喊着:“来帮帮忙,这个桶里有东西。” “有东西?不是说这里面都是空的吗?”一个工人搭话,“该不是什么器材没拿走吧?”“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他们打开了桶盖上的四个抓扣,但盖子却纹丝不动。
  •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官经一日一谈

    官经一日一谈

    盲目创新和泥古不化一样有害。不可事事明察秋毫,洞彻人心深处;不可老于世故,更不要过于圆滑,领导者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赏” 与“罚”是法家治国的“二柄”,以此来调动民心,在一拉一打的过程中,让不法之徒惧于威严不敢造次,君子慎其独也。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依此处世,可无患矣。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情,损有余而补不足,打造完美的性格;恪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
  • 道行天穹

    道行天穹

    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道士下山寻亲,一脚踏入光怪陆离的万丈红尘之中,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开始了一段波谲云诡的乱世人生,在险恶的搏杀中冲出一条登天血路。
  • 蜜爱百分百:荣耀大神,请轻缠

    蜜爱百分百:荣耀大神,请轻缠

    18岁前,她的理想是扑倒沈慕辰,18岁后就是遇上沈慕辰能躲多远躲多远。网游里的“前夫”虐了“小三”,之后被她拐进了“王者荣耀”这个大坑。她表示:萌新翻身虐大神的感觉,简直爽得不要不要的。可,笑过之后才发现,这个被她虐过的王者大神,竟然就是……
  • 狱火烈烈空自华(上)

    狱火烈烈空自华(上)

    寒烈悬爱力作《狱火烈烈空自华》,刺破黑暗,破晓而来!法医取证与警员堪案相结合,科技检验与传统推理相融会。正义,爱,利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申城繁华的喧嚣之下,黑暗也在如影随形。连环凶案蛰伏四年再起祸端,新人故人?惬意假期戛然而止,自杀谋杀?昔日邻居猝然去世,孰是孰非?一场“夺爱游戏”,夺去两个游戏者的生命,是正义抑或罪恶?夜间拍摄,血色弥漫,是真爱还是病态?一具无名尸,一封旧书信,尘封数年的灭门惨案撕裂出真相的一角。连默站在时间罅隙,看光与黑清晰分界,幸存者与法医身份重叠。疑犯呼之欲出,证据寥若晨星,他们在猜测与间接证据前举步维艰。以科学检测,获线索点点;凭刑侦推理,解疑团重重。即便黑夜无穷,狱火烈烈,她亦矢志不移。
  • 和经纪人在一起的日子

    和经纪人在一起的日子

    (短篇+全文免费!)他是证券经纪人,她是小有名气的律师。第一次见面,他问她,“安律师有男朋友了吗。”“没有。”“那不如……考虑考虑我?”看着顾临寒嘴角的微笑,安宁愣了一下,然后说道,“好啊。”(男主超级会撩!!超级甜的宠文,欢迎入坑!)
  • 武皇吞天

    武皇吞天

    茫茫沧海一栗尘,可吞诸界满天星。一代魔尊转世重生不料被少年反噬。少年修炼无上魔功,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代魔成天下泣。何为正,何为魔。斩天骄,夺精血,练神魂,横行万界,只为万事顺我心意。
  • 历史选择:中共传奇人物档案

    历史选择:中共传奇人物档案

    本书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十年采访、发表过的作品精选,是在研究大量史料后,与这些著名人物的家属、子女、亲友、部下、同事在访谈中回忆出来的故事和细节,独家解密他们沉淀在历史岁月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和生命印记,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中共传奇人物的家国情怀,了解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 加特帝国

    加特帝国

    纷乱的大陆,小人物的崛起。加特,一个卑鄙无耻的混蛋。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从乞丐变成混混,从混混变成了走私犯,从走私犯变成了海贼,从海贼变成了商会会长,从商会会长变成了领地主,最后成为一个帝国的王。兄弟、女人、对手,都是沿途的点缀,记忆中的亮点。请各方书友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