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46700000002

第2章 序:“新文学整体观”的构想

——答林爱莲问[1]

问:我读完了你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全部书稿,我觉得你在书中所收的八篇文章,既能够单独成篇,又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你在这些文章的题目选定上,是否经过认真考虑而定的?

答:是的。我在拟定这些题目时,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构思的。系列文章的好处是有系统性,但又不像“专著”那样,必须面面俱到。它比较灵活,能够独立成篇,串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可以比较全面地体现作者的总体构思。这本《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实际上是一本新文学面面观。它的全部内容当然不是八篇文章所能概括的。我设定这几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要打通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建立“中国新文学”这门学科,这些方面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这些题目似乎都联系着从五四到“新时期”的每一个历史环节。它们不是局部的、某一历史阶段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新文学史的现象。

问:你在第一篇文章里就提出了“整体观”问题,可见你首先着眼的是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仅使你变换了一个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使以往新文学史上作为定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都发生了动摇,造成了文学史本身的大片空旷的领域。你能否谈谈“整体观”研究方法的意义?

答:我在这本书里所要探索的,就是如何运用“整体观”的视角,或者说,运用“史的批评”方法来解释中国新文学。对我来说,方法论的意义比新的学术观点更为重要。因为从近年来的现代文学史研究现状来看,似乎路越走越窄了。前几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深入,本来被“左”的路线肢解得残缺不全的现代文学,终于恢复了比较完整的原貌。蒙冤含辱的作家作品重新受到肯定,被遗忘了的作家作品重新引起关注,过去不敢问津的作家作品也得到了应有的评价。这可以说是前几年现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绩。可是,当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空白被填补以后,现代文学的研究似乎出现了困境。由于现代文学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时空范围之内,研究对象的封闭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者过于密集、研究视野受限制等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目前研究者正在致力于两个方面的开拓:一种是横向的开拓,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追究西学东渐的历史演变,搞清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与流派在中国新文学中的来龙去脉,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在形成过程中的外来因素等等。另一种是纵向的开拓,于是有整体的研究方法产生。现在许多人提出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之关系研究、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关系研究,以及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等课题,都是旨在作这样一种探索。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作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来打破以往现代文学研究的封闭状态。我在整体观上想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道路,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只是给当前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凑一份趣而已。

问:你是否认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沟通,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出路?

答:是的。现在现代文学研究势头在衰弱,北京原来有好几家刊登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刊物现在都纷纷停刊,或者内容转向。这种研究学科的盛衰现象我以为是正常的,正像前几年拨乱反正的高潮中,现代文学研究一下子兴盛起来也是有其社会原因的一样。那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刚刚恢复,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史研究中还有许多禁区未能冲破,这就促使青年人把眼光转向现代文学:研究古典文学离现实太远,不符合广大青年关心现实改革的心愿;研究新时期文学又离现实太近,有许多现象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这样,现代文学正好成为历史与现状的中介,它离当下现实不远不近,有许多源头可以解释现状,又有许多理论空白点可以去大胆探索,现代文学研究就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年轻的研究者。事后也证明,在1980年代头几年,现代文学研究在全国各种文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但在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全和学术讨论中和谐气氛的形成,再加上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青年学者研究当下的文学有了驰骋空间。1985年文艺理论方法论的掀起可以说是一个标志。这种局面不能不对原先孤立、封闭的现代文学研究是一个冲击,许多研究现代文学的青年人越来越关心当下文学。这是必然的趋向。我认为当前现代文学研究出现的衰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促使这门学科发生一次根本性的改变,冲破束缚,让它与当代文学联成一气,这样,随着当代文学的无限止发展,这门学科也将会发展下去,并且不断地充实自身,更新自身。

问:那么你认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打通以后,对当代文学研究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从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看,如果斩断了与现代文学的联系,许多文学源头在研究者心中不甚了了,尤其是1949年以后发生的许多文学运动、文学现象都与抗战以后形成的文学局面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斩去了那一头,对当代文学史的许多现象的理解只能是人云亦云。而且“当代文学”时间下限的无限止延伸,又给人一种学科发展不稳定的感觉。尽管1949年到现在也有三十多年,但至今还被认为是一种不成熟、缺乏定论的文学阶段,不能作史的研究。自然,把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与之前的文学割裂开来,就只能在零星碎片中进行评论而无法作综合的、宏观的研究,只能是鉴赏性的或阐释性的批评。近年来关于当代文学要进行“史的研究”“综合研究”“系统研究”的呼声,正反映了摆脱这种局限的革新要求。如果我们把自五四起的新文学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都不会像无根之云那样飘忽不定,而是可以在新文学的整体框架上来确定各自的价值、地位与影响。

问: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代文学不宜成史,因为它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还不能在学术上给以定论。你的“整体观”与这种观点是否有矛盾?

答:如果仅仅是因为当代文学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或者说它还不能给以科学定论,就不能成为史,我以为是不对的。这里涉及如何认识历史。历史可以分纯客体性与主客体性两类要素。纯客体性要素是指完全不依赖研究者的主观经验而存在的物体,如历史遗物、文学作品等等,主客体性要素是指借助于人的主观经验而保留下来的历史史料,如回忆录、记载报道,包括前人的史书等。依靠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本身就是主观性很强的。所谓时间的检验,其实是由每一代人的主观检验的,以后当实物找不到时,就只能借助这种一代代传下来的主观检验的成果作为依据。我以为我们今天把当代文学作“史的研究”,正是一种主观检验,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学作品离开了人的阅读、人的评价,哪来的时间检验?至于学术上的定论也是这样。我们评论界经常有人拒绝对新出现的作品进行评价,以为新出现的作品还缺乏学术上的定论。但我感到奇怪的是,学术上的定论是怎么来的?它不是由我们去做的吗?我们研究当代文学史,就是要给当代作品作学术上的定论。而且,我觉得写文学史的时间越近,它所接触的纯客体性要素越多,也越可靠,譬如,就现代文学史的几本专著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最早,里面收集的材料也最多,它几乎成为我研究现代文学的入门启蒙书。以后出版的文学史著作,除了理论上对我产生过束缚作用以外,并无其他影响。所以,我觉得要保留当下文学的真实面貌,就应该把它当作史来研究,尽量地保持一些纯客体性的要素。

问:过去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部作品在发表时,社会效果的大小往往与特定的政治社会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而文学史最终保留下来的,是艺术上的珍品,这里是存在矛盾的。1950年代有许多轰动一时的作品,现在有几个人会去读呢?

答:这样的矛盾是存在的。但文学史的任务是要历史地评价作品,它无法完全把作品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果分割开来的。当代的,尤其是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刚刚发表时可能因为各种外在原因而刺激起评论家的兴奋,给以过高的评价,但如果运用“史的批评”方法,把这些作品放入新文学的整体框架中去评价,可能就会客观得多,也可能会避免那些名不符实的评价。“整体观”的好处之一,就是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作品中出现的新因素,并及时发现这些新因素在文学史上的渊源和意义,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去研究它,而不至于把研究对象孤立起来,给以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问:我觉得你对文学史的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之上,不是那种随意性的评论,但是你从许多资料中得出的结论,又与过去文学史的定论不一样,可以看得出是有你的独特的研究个性的。我想请你谈谈,你是怎样将文学史研究的科学性与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答:文学史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材料研究基础之上,这就是你所说的要尊重历史、理解历史,文学史研究当然存在对象的客观性。你研究鲁迅,只能拿鲁迅作品中所提供的内容作材料,不能拿巴尔扎克或雨果的作品作材料,这是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制约。我不认为资料对研究者会是一种累赘,尤其是要对文学史作出科学的鉴定和评价时,只有老老实实地下功夫,才能产生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思想。而过去的文学史研究,毛病不是太客观,而恰恰是太主观了,把左翼文艺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贬低一些有成就的民主作家,这难道是客观的吗?文学史不提沈从文、废名、徐志摩、钱锺书、胡风、路翎等人的创作,难道不是一种主观选择的结果吗?正是由于这种主观选择,造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空白。因此我想今天研究新文学史,第一步就应该从材料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被政治偏见扭歪了的真相。过去“左”的路线要歪曲历史,总是千方百计不让人们接触事实真相,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把无知当资本,自己对历史进程起了阻挠的作用,还自以为真理在手,那是很可笑的。

我的研究出发点不是对以往客观事实的不尊重,而是对以往那些主观结论的怀疑。以往文学史研究的缺点,不仅在于客观材料的缺乏,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贫乏。尤其是一些集体编写的教材,仅仅是依循一个既定原则而填些说明性材料,缺乏个性。我觉得文学史著作与历史本身不一样,既然它成为一种文字形态表现的历史,就应该充分渗透研究者的主观的独特的理解。如果你的理解与过去的既定结论没有大的不同,还去浪费时间写书干吗?你刚才问到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我想,只要是一个严肃的、善于思考的、又富有审美感受的研究者,面对大量的文学史材料时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当然,这里还包括研究者个人的思想修养以及他的生活环境。)我不想标新立异,也决不想在学术研究中以新奇来炫耀,我想说的,都是我经过认真思考得来的。文学史著作,是一种对以往文学的主观解释,不可能没有独立的见解,也不可能失去主体意识。但主体意识决不是不尊重史料作任何随意性的解释,这是我要再三强调的。

问:由此我想起另一个问题,你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现代意识,你是怎样理解现代意识与文学史研究的关系的?

答:对于现代意识与文学史研究的关系,我想应有两种理解:一是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新发现,给人对宇宙、世界、自身认识上带来的一系列根本性的改变,以此形成新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是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思想的一种对立。这种现代意识是世界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它的影响,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注意到这些问题。我的系列文章中有几篇是研究这方面课题的。另一种是把现代意识理解为1980年代的精神。也就是说,用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高度来重新评价、认识以往的文学现象。这是属于方法立场的问题。每一个时代总是有自己的时代精神,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时代精神融合进对文学史的评价,是历代文学史家的使命。一部文学史著作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其内容的真实可信,更有意义的还是研究者的时代精神,让后人从不同时代的文学史著作中理解各个时代的不同精神。我们在今天编写文学史,决不应该重复前人的认识水平。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吧。

问:你对文学史的研究花了不少功夫,那么,你最近所写的这几篇系列文章,是否是作为一种文学史的样式去尝试的?你所选定的那几个题目,是不是企图重新搭起一个新文学史的框架?

答:没有。文学史是一种很严密、又系统的专著。我的这几篇文章,不过是研究文学史过程中的副产品,或者说,是对文学史思考的一些札记。我把它们当作批评文章来写。这几个题目不可能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学史框架,我是想通过这几篇文章,来阐述我对下列三个问题的见解:一、中国新文学史上“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关系;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现代主义思潮与现实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三、中国新文学发展中当代意识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问题都是由当前理论界提出来的,我只是联系新文学的整体框架来作出自己的解说。回顾历史,是为了给当前面临的问题寻求答案。

同类推荐
  • 当年差点毁路遥

    当年差点毁路遥

    老周:刚才一通题外话,算是开场白,现在言归正传。小王:好。周老师答应接见以后,小王做过一些功课。周老师85年进《当代》,如今已经22年,是《当代》现役编辑中编龄最长资格最老威信最……老周:打住,别让周老师起鸡皮疙瘩。先约法三章,你还是用你们这一代人最擅长的口气说话。玩世不恭,不屑一顾,都行。就别学着世故,别装。因为你内心没那份敬仰,装不像。
  • 午夜上海

    午夜上海

    《午夜上海》是一本随笔集。作者整理了自己2006年至2010年期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时写的文字,记述了他在外企工作时与国外同事相处的感受,在酒吧、茶馆、咖啡馆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图书向读者展示了在上海这个繁华的都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 留住春天(王韶华文集)

    留住春天(王韶华文集)

    这部诗集,是从我所写的作品中选录的,集中地反映了对世界、生活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与表达。
  • 走宁夏

    走宁夏

    在中华大地的西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里,鄂尔多斯台地与绿色盆地共存,浩浩大漠与滔滔黄河同在,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西夏文化、阿拉伯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放异彩……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塞上明珠”的宁夏。
  •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许地山散文以其特有的宗教情结,短小的形式,丰富诡奇的联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精彩地表现了他散文创作的独创性。其选择题材和创作技巧别具一格,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的描写领域,同时也丰富了新文学的创作方法。本书收录了许地山散文创作的精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位作家细腻的情感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热门推荐
  • 皇天战尊

    皇天战尊

    九龙大陆,强者为尊,武道一途,与天争命,且看一朝皇子,凭三尺长剑,如何皇临天下!武道巅峰,谁为皇?为了心中的一丝执念,阳炎勤修武,争太子,夺皇位,战天下,历生死,证武道,破轮回!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 称霸武林异界

    称霸武林异界

    一位武学奇才,被仇人暗害之后,却幸运的离开故土来到一个修仙的世界。他历时千年,成长为一代仙尊,但终究无法忘记亲人,于是选择破碎星空,时光倒流。终于他付诸一生修为,成功回到千年之前的故土,但这一天正是他和家族悲惨遭遇的开始,他的归来能否改变命运?PS:优质武侠幻想,老作者上路,请放心入坑。
  • 失去你的岁月里

    失去你的岁月里

    沈如梦,一个小地方出来的女孩,有着一个作家梦。她的身边跟着一个青梅竹马的夜锦年,如至宝般呵护着她,让她远离复杂的人群,如同养在温室里的一朵白莲。六年前,夜锦年突然消失,留下她一个人,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学过生活。她的身边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与众不同,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最终成为她笔下生动的人物。沈如梦一个名字叫“锦年如梦”的小作者,用微薄的稿费,养活着她怀孕的好友沐沐……在她的世界里等待着那个叫夜锦年的男孩……
  • 东方神剑

    东方神剑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下人类的一人惨案!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四日,中国科技考察团成员陆兴华在东京东寺公园龙岩洞被害。据悉,上午,他去了趟东京甲子园商场,购了一件衬衫,下午二点,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邮票店的恒内岗茨,以一枚孤邮珍品为诱饵,约他下午六点去东寺公园看贷,到时他派车来接他。准知电话被骷髅党窃听。骷髅党是日本的地下黑社会组织,国际恐怖分子,他们的猖獗活动是东南亚闻名的。这名窃听的骷髅党小头目一声冷笑,脸上露出不可告人的阴险神情……
  • 八零女医神

    八零女医神

    新书《槿秀》同步更新中!!还望各位宝贝支持!!!轮回往生不由天,一念留魂赛神仙。九鼎神域一代医神,穿越重生到地球八零年代。既入我门,就得按我的规矩来,想以势压人?对不起,请另请高明.....
  • 系统让我做生意

    系统让我做生意

    【简介1】我叫陈桉,今年20岁零3个月。我有一个交易所系统,我是它名下零号交易所的老板。我做的生意很广。现世钱财,健康,前程……系统改造与研发……一切的一切,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我们都可以等价交换!*************【简介2】我叫陈桉,我以为我的价值就是代系统做各种各样的的生意,可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我发现事情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 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名人传记丛书——杜甫——“诗圣”的“诗史”一样的人生:“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江山如画不及卿

    江山如画不及卿

    初遇他,是在梅花树下。他是翩翩少年郎,她是懵懂假小子。他望着开得正艳的梅花,含情脉脉:“等你及笄之年,我以十里梅花为聘,娶你为妻,可好?”再遇他,是在牢狱内。他是落魄阶下囚,她是霸气御公主。他望着那萧瑟冰冷的监狱,怒发冲冠:“你们顾家还有一个好人么?”“戏子”与千金的爱情之路注定坎坷。面对重重误会,他们能不能得到彼此的真心?当他的身份暴露,当一切的真相揭晓,他们又能不能挽回曾经的那份感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深爱从来只是你

    深爱从来只是你

    江白宛以为,自己离开了这座城市就能放下一切,可是当她再次回到这里,再次遇见那个男人……和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才发现,原来她从未能彻底放下他。明明以为他们之间毫无瓜葛,可是——为什么不管她走到哪里?总是能看见某男?终于,江白宛在被逼走的第九十九个男朋友时,她忍无可忍了。江白宛:“沈先生,请注意我们之间的关系!”沈先生:“我们什么关系?嗯?你是说,夫妻关系?”江白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