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84100000003

第3章 做心怀阳光的人,才可无惧悲伤

11 所谓的恐惧和偏执,源自内心喋喋不休的消极对话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独自一人时,喜欢琢磨事,仿佛脑子里有个“喋喋不休的人”,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所说的内容总是消极的比积极的多。

而且,脑子中的这个“喋喋不休者”,似乎总喜欢浮想联翩,一会儿想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一会儿又跑向未来,担忧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有时,事情还没有发生,“喋喋不休者”就已经想到不好的结果。胡思乱想的东西总是负面的比较多。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大脑平均每天会有40000~50000个想法浮现又消失。人们醒着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内心与自己进行着对话。

心理学家南迪·内森(Nandi Nelson)认为: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做斗争。

为什么我们内心的对话总是负面、消极的多呢?

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远古时代,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上万年前的地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存环境,都相当恶劣。那时的人们惧怕野兽的袭击、担忧食物的不足,在没有任何医疗设施的情况下,不仅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地震、洪水、冰霜及其他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于是,“怎样活下去”的问题时刻困扰着当时的人们。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现状,人们必须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外出时遇见凶猛的老虎、狮子等食肉动物,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惧怕的情绪,迅速地逃避,因为只有逃跑才能保全性命。

于是,悲观、担心、小心谨慎、愤怒、憎恨、贪欲、恐惧和焦虑这些消极和保守的情绪,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优先进化。

在人类整个情绪发展史中,消极情绪要比积极情绪优先产生。于是,在人类的遗传基因中,负面情绪总是居多,人们更容易记住负面和消极的东西。

有人会说,一万多年都过去了,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优越,绝大多数个体要存活下来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为什么很多人依然不能有意识地学会克服和超越天性中存在的这些负面情绪呢?心理学家的回答很简单:消极情绪的出现,是人类进化暂时的“错位”。

这种“错位”的现象处处可见:人们虽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但是人们的恐惧感和对“过去”与“未来”的担忧和焦虑却越来越多。由这些“错位”产生的负面情绪,已经成了现代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因素。

如何去改变这种“错位”呢?

减少习惯性的负面思考,这需要时间去改变:一是通过学习幸福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二是通过思维训练,识别负面思想,培养正面思考的习惯。

12 你的谨小慎微里,藏着你的思维习惯

老祖宗在我们的遗传基因中,不仅注入了喜欢喋喋不休的消极对话的习惯,还植入了喜欢关注负面情绪、凡事小心谨慎的思维习惯。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大脑偏向于负面思考的思维习惯,这促使人们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倾向于产生悲观、保守的消极情绪,经常在尚未意识的情况下,自然滋生出许多负面的、悲观的情绪。

为了便于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倾向于负面思考、小心谨慎”,我特别原创了一个小故事,以探究其背后的秘密。

有一天,两个性情差异很大的兄弟一同外出打猎。哥哥性情鲁莽,弟弟生性谨慎。当饥饿的兄弟俩走进一片树林时,发现一棵树上长满鲜红的果子。哥哥二话不说,爬到树上摘下果子,扔进嘴里大吃一顿;弟弟很谨慎,他不敢吃没有吃过的东西,咽着口水,忍着饥饿,摘下果子放进编织袋里。

他俩走到一个黑黢黢的、阴森森的山洞前,这山洞看上去很吓人,弟弟不敢进去,哥哥则不管不顾,冲进洞里转了一圈。还好,里面除了几块骨头,也没有别的东西。下山途中,弟弟被草丛中传出的沙沙的声响吓了一跳,哥哥根本就没在意,依然大步流星地往前走,直到沙沙的怪音消失在身后。

第二天一早,看见哥哥平安无事,弟弟才将袋里的果子拿出来吃,真甜美,味道不错。弟弟又回到那片树林里,采集了一大筐果子,回到家里饱餐了一顿。

显然,相比而言,哥哥的日子要比弟弟过得快乐、轻松许多。哥哥想吃就吃,想做就做,不胆怯,也不去在意会发生什么危险。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哥哥能够存活下来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哥哥的“潇洒”固然很过瘾,可是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哥哥的潇洒就是鲁莽,一不小心就会面临死亡。假如那些鲜红的果子有毒,假如黑黢黢的洞里有一只老虎,假如草丛里沙沙作响的毒蛇窜了出来……只要一出现意外,哥哥就会一命呜呼。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像弟弟这样谨慎的人,是比较容易生存下来的。按达尔文进化论来说,弟弟是“适者”。弟弟小心谨慎的天性更具有生存的保障。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竞的是基因。如今我们能活着的人,应该都是“谨慎的弟弟”的后代。

人类为了活下去,就得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但如果过分谨慎,又会导致自己消极、负面的情绪比较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倾向于负面思考,凡事小心谨慎,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无须紧张,二是不要轻易把自己定义为“我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

正面能量的输入,需要学习;幸福能力的增强,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只要愿意改变,一个人想变得更加幸福,是完全可能的。

13 HOLD不住情绪的你,可能被“杏仁核”绑架了

纪实节目《真相》曾讲过一个《少年“狼孩”》的故事,讲述的是:有个男孩,刚出生的时候不哭,一周之后却开始不停地哭闹,每天只睡10个小时,其余时间就是狂哭,性格很暴躁。再长大一点,在一次吃奶的时候,他竟然把妈妈的乳头硬生生地给咬下来了。

这孩子长到10岁时就出现了暴力和性倾向,无缘无故地袭击外人甚至自己的家人,整天拎着块砖头满村子转悠,见人就打,甚至把自己的爷爷打得头破血流。与家人外出时,他看到女性会大声地喊“你看,这个女的屁股多大”,看到小女孩时,他会放肆地凑过去摸人家的臀部,有时还故意用胳膊肘在成熟女性的胸前蹭来蹭去……总之,这个孩子简直如同野兽一般,村里人都管他叫“狼孩”。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如此极端呢?孩子的家长非常着急,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最后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这个男孩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正常人不一样。

人脑是由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等部位组成的。在人脑的进化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很奇妙的小组织,非常具备优势,这个小组织的位置就在中脑的海马末端,它小小的模样就跟杏仁一样,科学家给这个小组织起名叫“杏仁核”。

杏仁核这个小组织,控制着人脑的感知、防御、攻击、性行为等。假如杏仁核这个器官发生了病变,就会引致一个人出现各种极端的行为。

电视节目中的“狼孩”就是因为杏仁核发生病变才引发如此恶劣的异常行为的。可喜的是,在医生的努力下,“狼孩”通过脑部手术已经基本痊愈,行为也趋于正常了。

一个小小的杏仁核,作用如此巨大,支配着人类基本的道德、善恶、羞耻等思维活动。如果杏仁核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品行障碍”是精神病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患有品行障碍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侵略性和反社会行为,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成年后会出现更多的精神问题。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中声明,他们对60多名具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脑磁共振扫描。

扫描结果显示,这些青少年大脑中的杏仁体和脑岛等结构与常人相比更小。他们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青少年具有不良行为的程度越高,大脑结构的异常程度就越大。

此前人们的常识性认识是:小孩的品行障碍可能与大脑发育有关,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耳濡目染习得的。但是,这项研究显示,那些在不同年龄段出现“品行障碍”的青少年,都存在“杏仁体和脑岛”结构异常的现象。他们大脑控制感情、同情心、感知他人悲痛情绪等的能力失灵了。看来,行为异常的元凶是“杏仁核”出问题了。

人脑结构的大小,不是决定个体聪明与否的关键,脑结构合理才最重要。人脑的功能由神经网络决定,智商低的人是因为神经网络的某些功能已经死亡,与其脑大小无关。一个人只要其“杏仁核”不发生异常,就不会出现情绪异常的现象。所以,该看医生的时候,一定要去看。

14 正面积极思考是幸福的关键

时光倒流,回到远古时代,去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我们的祖先外出狩猎时,发现一只小兔子,于是想方设法把兔子捕到,这一天便有了收获;第二天又捕获了一只健壮的梅花鹿,很高兴,手舞足蹈,开始出现快乐的情绪;第三天,又获得一只肥硕的大山羊,这时,人们有了充足的食物,感到很开心,于是高兴得大喊大叫并庆贺一番,还禁不住扭晃身子跳舞。有人说,舞蹈最初的起源,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庆祝丰收的时候,用“肢体语言”对喜悦情绪的表达。

聪明的祖先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感到安全和满足之后,便有了一些积极和良好的感觉,慢慢体会到一些喜悦的心情,为了生活得更好、更开心,又逐渐进化出更多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让人们感受到:喜悦、感激、宁静、有趣、希望、自豪、激励、敬佩和爱。

积极情绪犹如一束鲜花,欣欣向荣地“开放”着,传递芳香,让人们看见更多美好的东西,做出更多美味的食物,生活得更和谐、更亲密。

积极情绪改变了祖先们的行为,也提高了他们生育和生存的能力;积极情绪促使我们的祖先在财产、能力上获得了发展。

积极情绪能让我们更快乐,树立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带来开放的思想、柔和的性情、放松的肢体和平静的面容。

积极情绪不仅让我们感觉更好,还能让我们活得更好、心态变得更好。积极情绪让我们的生活欣欣向荣,消极情绪使我们的生活枯萎凋零。

从遗传角度来说,我们脑海中的消极情绪往往比积极情绪多,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无法改变昨天,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今天,积极心理学带给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帮助人们通过正面思考的力量,改善消极情绪,增强积极情绪。

15 最佳正负情绪比:高于3:1,低于11:1

有人会问:积极情绪有多少才够?是不是彻底地消灭了消极情绪,人们才是最快乐的?

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体验到积极情绪。而适当地感受消极情绪会让你脚踏实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正常人。

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费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在《积极情绪的力量》(Positivity)一书中建议: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是3:1。每当你承受一次撕心裂肺的消极情绪,就至少需要体验三次能够让你振奋的积极情绪。当然,不需要每时每刻或每天都要达到这个比值,只要在一周或一段时间里,达到或超过3:1的比值就可以。

新的科学研究也表明,一旦你的积极情绪比值升到3:1以上,你就会更快乐、更有创意、更加坚韧。你将会不断成长,每天都变得更好。

有人问:“是不是好情绪可以无限增加,没有上限?”

其实,并不是积极情绪越多越好,消极情绪也并非越少越好,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上限是11:1左右。你的生活中有11件快乐无比的事情的同时,只有1件不开心的事情,你就是一个超级快乐的人了!

提高积极情绪的比值,并不意味着要把消极情绪驱逐干净。生活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去感受害怕、愤怒、悲哀及其他情绪。如果没有了消极情绪,你就会成为盲目乐观的人。你的脸上会始终挂着小丑般的微笑,你与现实失去了联系,你是不真实的,别人迟早会远离你。

缺乏消极情绪,或缺乏积极情绪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没有什么情绪是需要回避或压抑的。消极情绪有时候也很重要,它可以促使人们思考,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意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欣欣向荣、阳光灿烂。

即使是最快乐的人,也会在失去他们最心爱的人的时候伤心地痛哭,也会因为不公平而愤怒,因危险而感到恐惧,遇见令人作呕的事情会反胃……

无论你的负面情绪有多少,无论你是否是一个天生悲观的人,无论你多么擅长产生消极情绪,都无须太担心。积极心理学会帮助我们学会一种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积极情绪的关键就是培养正面思考的习惯,积极情绪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烦恼。

一个正常人,一定是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的。我们要准许自己拥有各种情绪,只要不让负面情绪在自己的体内驻留太久就好。

让自己快乐起来,拥有更多积极情绪,尽量减少消极情绪的蔓延,这是对自己负责的简单方法。活在当下,爱自己,做对自己、社会有益的事情。

16 大脑中的小鬼:为什么我们越不想去在乎,却越在乎

有位心理学家在自我观察中发现:自己在面对菜单上出现的甜点时,可以做到绝不动心,但是,当甜点放在桌上的时候,自己就无法抗拒美食的诱惑了;自己下定决心,在手边工作完成前绝不起身离座,但是发现自己会忍不住跑进厨房,或一再借故拖延,无法专心做事;自己下决心一定要在清晨6点钟起床写作,但是关掉闹钟之后,还是违背了自己立下的起床指令。

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有时,我们面对生活中一些重大决策时,觉得无能为力;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也告诉朋友自己该这么做,结果却选择了一个不好的决策;常常会在困惑中纠结……

为什么那些罪恶感、贪欲或恐惧会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理智呢?

为什么人们总会做一些明知对自己不利的事呢?难道是我们内心藏了一个“小鬼”?

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在短篇小说《反常之魔》(The Imp of the Perverse)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书中的男主人公制造了一场谋杀案后,顺利继承了死者的遗产,靠着这笔不义之财,享受了几年的逍遥日子。每当他再次出现企图谋财害命的念头时,他就喃喃自语:“我现在很安全,不会再出什么事。”他这样平安无事地过了好几年。

直到某一天,他的喃喃自语变成“我现在很安全,只要我不笨到在众人面前说出谋杀的真相就可以了”。自从他的脑海出现这个念头之后,他每天坐立难安,努力压抑那股想说出真相的念头,但他越压抑,越想把真相一吐为快。最后,他忍不住想在大庭广众下说出真相,他被自己的想法吓得惊慌失措,拔腿就跑,大家便开始追他。后来,他昏了过去,等他恢复意识后才知道,他已经原原本本说出了自己谋财害命的整个过程。

有时候我们发现,明知有些事情对自己不利,但是我们还是念念不忘;我们越想摆脱某个不快乐的念头,努力想让自己不要去想某个事情,但总很难办到,就像有个阴魂不散的“小鬼”缠绕着我们不放一样。我们的内心是不是藏了一个跟我们捣乱的“小鬼”?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也很好奇。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韦格纳(Dan Wegner)把这个“小鬼”拖进实验室,经过研究后终于让这个“小鬼”现出了原形。原来这个“小鬼”就是藏在人脑中的那个“自动化处理过程”的潜意识。

“自动化处理过程”让我们的大脑每天产生几千个想法及影像,这些想法及影像通常都是通过随即联想形成的。有时候,我们努力要求自己不要去想某个事物,却很难办到,只要我们一停止压抑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马上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我们的脑海中,一旦我们压抑失败,这些念头就会在头脑中挥之不去,这时要摆脱这个念头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我们的人生是心理创造出的产物,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记忆我们所经历的过程。我们内心的感觉和直觉、善与恶的想法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而那些意念也一一储存在潜意识中,阴魂不散,最终都会露出原形。

幸福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言行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的善与恶。幸福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在内心植入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当内心的正念、美德与正能量足够强大时,我们就有能力在与那些假、恶、丑的“小鬼”的斗争中获胜,就能拥有强大的正能量和持久的幸福力。

17 “生物三节律”:三步走出情绪低潮期

常言道:心随境走,境由心生。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遇见困难也不觉得可怕;面对人际关系,我们也能相处融洽、沟通顺畅,即使有时遭受他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

相反,当我们心情不佳时,瞬间就会感觉生活变得糟糕了,遇见点儿困难就觉得难以忍受;有时还会心烦意乱、莫名发火,认为所有的坏事都是冲自己来的,并因此误解周遭的人,甚至把错误的原因全部归罪于他人。

为什么人的情绪总是这样反复无常、变化多端呢?

致力于情绪研究的心理学专家,发现了情绪的“生物三节律”现象。

20世纪初,英国医生费里斯和德国心理学家斯沃博特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出现精神疲倦、情绪低落等症状的患者,每隔23天或28天就要来治疗一次。于是,心理学家就将23天的周期变化称为“体力定律”,将28天的周期变化称为“情绪定律”。20年后,奥地利的一名教师发现学生的智力是以33天为周期变化的,于是他就将这种周期变化称为“智力定律”。后来,人们将“体力定律”“智力定律”和“情绪定律”总称为“生物三节律”。

“生物三节律”有它们的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以情绪为例,在高潮期内,人的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动都被愉悦的心境所笼罩;在临界日内,人的自我感觉特别不好,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烦躁,易发生事故;在低潮期内,人的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一切活动都被一种抑郁的心境所笼罩。如同女性的生理周期,“生物三节律”也影响着人们的情绪。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塞伊说:“我们许多人仅仅是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归于外部发生的事,却忽视了它们很可能与自己身体内在的‘生物节奏’有关。我们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力状况,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塞伊教授在研究中还发现,那些睡得很晚的人更可能情绪不佳。因为我们的精力往往在一天中的上午处于高峰,午后则有所下降,“一件坏事在任何时候不一定都会使你烦心,它往往在你精力最差时影响你”。

生活从来没有因为你的心情不好而变得糟糕,我们无须困在愤怒之中,而是要提醒自己:“我遇见挫折时会沮丧,害怕时会紧张、感觉不好,这都很正常。因为我在情绪低潮期,我心情不佳,当然会生气。”当自己的情绪糟透时,要学会一笑置之:“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情况,会过去的,不必去理睬它。”

走出情绪低潮期的窍门很简单:一是感激自己的好心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保持优雅的风度,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二是情绪不佳时,不论是什么原因,都要学会提醒自己“这个过程是阶段性的,总会过去的”;三是学会去想象美好的画面、美丽的景致,慢慢地,你不好的心情就真的过去了。

18 给自己错贴标签,实质是非理性的自我攻击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人,在遇见问题或出现差错时,喜欢这样评价自己:“我真是一个失败者!我太差劲了。”“我怎么这么笨呢,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处理不了。”心理学家将那些生活中习惯用负面句式“我是一个……”来描述自己行为的人归类为“给个人贴负面标签的人”。

什么是贴负面标签呢?负面标签是一种认知扭曲,是指用不准确、过于情绪化的言辞来描述一件事情或评价一个人。这种做法,既脱离了对事实的描述,又夸大了事态本身,无形中为自己定制了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框架。

用负面标签描述自我,便是否定自我。不少人习惯于按照周围人给自己定的标签生活,利用一些自我描述的词语来维持一贯的自我,以此作为回避现实的借口。

例如,这样的人每当想掩盖自己某一性格缺陷时,总是用“我怎么怎么”作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改变了”的借口;在回避不愿意改变的现实时,总是以“我必须如何如何”作为不能改变现状的理由。

有一个故事很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错贴标签的人的思维方式。

有个男人,他喂养的一群小鸡渐渐地长大了。

一天早上,有一只公鸡开始打鸣了。声音稚幼,但是很清脆。天亮了,这只刚会打鸣的公鸡就被主人拎出去,杀了。

第二天清早,又一只公鸡报晓了。天亮后,第二只公鸡也被这个男人拎出去杀了。接着,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后,还是被主人拎出去杀了。

邻居们非常不解,于是问:“这些公鸡都很小呢,你为什么杀了它们?”

这个男人说:“它们每天很早就叫唤,打扰我休息。”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

男人说:“这个我不管,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再说了,我需要的是能够与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

邻居说:“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这个很难,”男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缝上它们的嘴,可这样都太麻烦,杀了它们最省事。”

“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

“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男人说,“我的这个习惯已经有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去改变呢?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与我发生矛盾的时候,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

于是,这位男主人一直保持着杀公鸡的做法。“我多年的习惯无法改变”,这不仅体现了这个男人性格中的固执和霸道,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为自己的过失错贴标签的行为。

给自己贴负面标签的行为,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打击,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每个人都是在变化中成长的,事情变化时,我们也需要去改变。不愿意改变自己、为自己错贴标签、坚守自己错误的性格,这都是一些极端人格的表现。

19 挑他人的“刺”前,先拔掉自己的“刺”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听懂了吗?”“你怎么这么笨!”“你做什么都做不好!”“让我告诉你……”等等。还有人在背后评价他人,习惯于使用“这个人怎么怎么不行”“那个人如何如何差劲”等诸如此类的言语。

当一个人在使用贬义的语言去评价和论断他人时,他的潜台词是:我比他人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判断力,我在生活表现方面能做他人的模范。

人们潜意识里总会认为自己比他人更聪明、更优秀;总觉得如果自己处在别人那样的状态下,一定会做得更好。正如古今中外最具普世真理的箴言:“我们每个人都很虚伪,当我们蔑视别人的虚伪时,会显得自己更加虚伪。”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的过错,心里会很难受。人类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承认自己有问题,“当我们向外看时,很容易就能发现别人的问题;当自我内省时,却很难发现自己的过失行为”。

日本有句谚语:我们能看到别人身上的7个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10个缺点。人性的弱点就是总注重外界,眼睛总是盯着他人。人类自身的骄傲之心、无知与有限性就如同横在我们眼中的“梁木”,阻挡着我们评判是非的视线。

《圣经》中有一句话:“为什么看到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先除掉你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兄弟眼中的‘刺’。”

有一女子结婚一年多就离婚了,当朋友问她是否有潜伏的“第三者”侵入时,她尴尬一笑:我和他之间的“第三者”就是我们彼此都太喜欢挑对方的“刺”。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刺”,我们经常很容易看见别人身上的“刺”,却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刺”,结果在婚姻中相互扎得遍体鳞伤。

婚姻中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很多夫妻只看到对方的“刺”和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梁”和问题。婚姻中夫妻争吵最多的话题是:我照顾你更多,我为你做了许多,你却不关心我;我辛苦操持家务,你回家就看电视;我有做不完的家务,你却视而不见;我挣钱养家多不容易,我做的一切你都没有看见;我的压力那么大,与同事外出吃饭、唱歌娱乐有什么不行……

西方心理学家在关于婚姻的“自我服务偏见”的研究中发现:妻子对自己所承担的家务比例的估计,常常高于丈夫对她们的评估。也就是说,妻子往往认为自己比丈夫做了更多的家务,例如做饭洗碗、收拾房间、带孩子等,而丈夫却觉得拖地板、清洗空调、修理草坪等力气活都是自己一手包揽。也许正如俗话所说:“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过错在自己背后。”人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

虚伪和乱下判断是重创人际关系的两大杀手。如果一个人能找出自己的过错,能放倒眼中的“梁木”,就不会再被自身的偏见困扰,不会再乐于说教,不会再那么爱与他人争论、发生冲突了,家庭矛盾和人际危机也会减少许多。

生活中,你只有去喜欢周围的人,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欢和欣赏。喜欢他人就要从内心去接受这个人,而不是眼睛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克服“虚伪及乱下判断”的毛病,会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拥有圣人般的高贵和尊严。

20 马丁·塞利格曼:乐观型解释风格&悲观型解释风格

乐观和悲观与所有的习惯一样,都是学来的。这是积极心理学发起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数次试验后得出的结论。

塞利格曼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实验中,把一只实验用的小狗放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电击小狗。小狗遭到电击后拼命挣扎,极力逃脱,但是经过努力无法逃脱后,它就放弃了挣扎,趴在地上哀鸣。在随后的实验中,把这只小狗放在一个很容易逃脱的笼子里,当小狗再次遭受电击时,小狗竟然不做任何挣扎了,只是悲哀无助地趴在地上,继续哀鸣,它放弃了逃脱。虽然小狗曾经多次做过挣扎,但发现没用后,它便习惯性地认为挣扎无果,于是就趴在地上哀鸣示弱了。

心理学将这种屡遭挫折而形成的放弃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人类也是一样,在面对屡次失败、改变无果的情况时,往往会失去信心,倍感无助,最后学会了悲观和放弃。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坎坷或不幸,面对不幸,有时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如何坚持,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那时我们的心境与实验室的小狗一样绝望,会觉得整个局面都已经失控,我们无法再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们大多数人在读书时根本就没有参加过“挫折训练”。因此,我们面对突发情况时是产生乐观情绪还是悲观情绪,往往与我们的家庭教育、生活习惯,以及周围老师和同学的示范有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抗击挫折的能力?

如果说“习得性无助”是塞利格曼对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那么他对人类的另一个杰出贡献便是“乐观型解释风格”,即告诉我们:乐观也是可以学来的。

塞利格曼教授认为:每个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都会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力量,或者归咎于自己。具备“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把失败解释成暂时的——“我这次没做好,并不是每次都做得不好”“我只是这件事没做好,在其他方面还是挺优秀的”。“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会认为,“这是我的错!”“我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我很笨,我做什么都不行”。

“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更乐意去关注好的方面,愿意花精力去经营自己的优点,不会轻易把自己的过错看作是自己能力不行。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做得更好。他们不会在坏情绪和失败中深陷太久。

“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或者归咎于自己,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做的其他事情。于是,他就给自己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所以,“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更容易精神压抑,更容易深陷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

如何帮助那些自认为是“命中注定不快活”的人去改变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呢?

塞利格曼教授指出,我们可以去学习快乐,学习用乐观的方式看待问题。当我们用快乐的方式解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就会逐渐习惯“习得乐观”了。

有这样一个乐观的妇人,脸上总是充满喜悦和微笑,常常一开口就先说:“感谢上帝,赞美上帝!”

有一次她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她包扎好受伤的手来到办公室。大家心想,这下可不感谢上帝了吧。

没想到这位妇人依然笑着说:“赞美上帝,手指还好没有被割断。”

心理学家发现天生乐观的人很少,约3个人里有1个;但是天生悲观的人也很少,约10个人里有1个。

大脑就像一台高速复印机,每一个念头都在复制下一个念头。如果你正面和积极的念头多,大脑这台复印机就会复制出一张又一张的笑脸,获得的是开心和快乐;如果负面和悲观的念头多,大脑复制的就是一张张哭脸,得到的是烦恼和不愉快。

同类推荐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巅峰之作,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心理学读物。作者指出,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追求事业成功、社会价值肯定及婚姻幸福时,人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身的不自信。作者将本书献给所有对生活感到挫败、焦躁、迷茫的现代人:自卑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弹力量,妥善利用,就会成为你不断突破的动力。找到自卑的根源,正确理解生活,并懂得合作的价值,你也可以实现从自卑到超越的惊人蜕变。
  •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我们将帮你踏上通往自己内部世界的旅程。心智健康开始于自我了解和自我接受。分析人的个性与行为是件艰难的事……
  • 自信的力量

    自信的力量

    你自卑过吗?挫败过吗?害怕过吗?建立自信不是相信自己,而是掌握面对未知的力量。麦当娜、披头士、莫扎特、乔治·桑、小威廉姆斯、梭罗、萨冈……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他们勇往直前的奥秘。◆莫扎特在识字之前就能读谱和演奏,六岁时就开始音乐创作,但21岁才为人所知。谁都不知道,正是那一年,他在作曲方面付出的时间已非常人所能及。◆麦当娜是真正的乐坛女神,在舞台上就像野兽。但小时候的她很内向,直到舞蹈老师的一句话,才让她冲破枷锁,横空出世。◆28岁的乔治·桑初入文坛便引起轰动。十九世纪的伟大天才中有不少都曾拜倒在她脚下——缪塞、肖邦、梅里美……对他人才华的仰慕激发了她的潜能,给了她飞翔的翅膀。建立自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在这里,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步。
  • 你淡定的样子真好看:来自萨提亚的生命启发

    你淡定的样子真好看:来自萨提亚的生命启发

    仿佛宫崎骏动漫里的角色,苏青是自在的艺术家,艾莉是忘了魔法的女孩,两人在某个夜晚相遇,艾莉就此踏上了一段自我蜕变的觉醒之旅。每日奔波在爱情、职场、家庭等不同场景,艾莉期待、失落、开心、愤怒、委屈、无助……在充满生活感的小说情节中,艾莉是你,也是我。作者深具巧思地在苏青与艾莉的对话中渗透进萨提亚模式治疗理论,充满疗愈感与内在探索,也饱含着智慧与顿悟。这个深缓美好的心理故事,仿佛一个温柔贴心的倾听者,又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你与内在的自我温柔地靠近,探索内心未曾开启的宝藏,发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强大力量。
  • 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为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经典代表作合集,含《理解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等3部作品,是一套涉及儿童教育、心理健康、人性透视和心灵励志的通俗心理学读物,帮助你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理解他人,放大人生的格局!
热门推荐
  • 我是隐藏富二代

    我是隐藏富二代

    从天而降一个‘老爸?’天呐!我是一个孤儿,从3岁开始就在孤儿院长大,一直都是院长呵护着我,助我读高中,可是一次意外……被打的进了医院,醒来确实这样的情形……
  • 三国之帝王聊天群

    三国之帝王聊天群

    “张飞要杀我,怎么办?在线等,十万火急!”高升一边躲避张飞,一边在聊天群中问。宋太祖:“莫慌,先抗住张飞的爆喝,朕传群主盘龙棍应敌。”宋徽宗欢呼:“太祖威武!朕要画一幅太祖横扫千军图。”朱元璋:“群主,朕教你一套霸王拳,据说是当年西楚霸王所创。”武则天:“群里有没有帅哥介绍啊?”康熙:“小姐姐,我我我~”光武帝:“小姐姐,我我我~”……高升气得晃了晃脑袋,群里这帮帝王不靠谱啊!“叮~”“秦武王拜见主公!吾这就去取张飞首级来!”
  • 明君成长日记

    明君成长日记

    兄长调戏少女纨绔皇子却只能接锅娶妻,娶妻就罢了还要去北疆受罚三年?看主角如何从京城纨绔少年到皇位争夺者,再成为一代明君!
  • 九窍玲珑世子妃

    九窍玲珑世子妃

    一朝穿越,成为当朝宰相之女夙槿,无才无德无貌,
  • 跨越

    跨越

    三跨青年Lydia的一线奋斗笔记,38篇有世界观,有方法论的故事,为你打开上升通道。三跨青年Lydia的一线奋斗笔记,抛却艰深理论,用亲身经验为你打通任督二脉:揭开思维认知盲区,剖析成长潜在技巧,探知进阶背后逻辑,在拐点到来的时刻,推动人生加速上行。
  • 带着武器系统去穿越

    带着武器系统去穿越

    无系统不快乐。‘叮’一声全都有,你有,我有,全都有。有了枪械就有了一切?不,不,想多了。一手枪械一手画笔,玩的起政治,斗的过佞臣才能玩转垂死的大隋朝。
  • 我的异次元属性

    我的异次元属性

    【爆笑次元,精品爽文】“以灾降于世,源于果,息于果,惟人之子能解此灾祸……”人类的孩子吗?在白银克下一击打来之前,银飒突然想起了一位老者的预言,于是,她开启时空带着重伤来到了人类世界。由于身受重伤,又强行打开异次元之门,银飒来到人类世界时只剩下一缕残魂,支持不了多久的她尝试进入了人类的身体,可就算她只剩下一缕残魂,人类也因为承受不了这么强大的力量而顷刻间爆体而亡。就在银飒消失之际,或许是天意如此,或许是命中注定,她无意间进入了吴奇的身体里……难道,这孩子便是语言中的天选之子?!
  • 胭脂醉(番外:相思泪)

    胭脂醉(番外:相思泪)

    他是这天下四大军阀之首,又遇上自己钟爱的女子,理应拥有这世间的幸福,然而他视若珍宝的女子,偏偏在他父母的祭日期间决然离去。五年后两人重逢,他变成了冷漠无情的男子,依旧没有办法对昔日的爱人过多苛责,只是暗中调查她当年离开的原因,引出惊人的秘密……胡琴咿咿呀呀,说不尽的苍凉故事。请您泡上一杯清茶,在悠悠的琴声里,听我为你道这一段斑驳岁月里传奇。番外:《相思泪》简介胭脂醉笑无百花,相思泪出不相思。相思泪,如同情人心里最深处的那一滴眼泪。然而它不是眼泪,它是药,可以让人不受相思之痛的药,它也是毒,中此毒的人如果再惹相思,便会心痛而死。一滴相思泪,两段无缘情。(本文已全文完结)
  • 毁梦

    毁梦

    我拿着书,充满疑惑,甚是不满问道:“大圣,佛祖这是何意?”
  • 宅男奶爸

    宅男奶爸

    我喊你一声你敢答应吗?吊吊的某位大神:有何不敢?一线歌手大妈:放马来。曾经的天王:呵呵。“儿子。”“……。”以上和本书没有直接联系,请不要带入,谢谢。(警告!警告!警告!这是一部日常温暖治疗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