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河》2014年第01期
栏目:作家书斋
张明旺(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经过精心筹备,寓真先生新作《张伯驹身世钩沉》作品研讨会今天隆重召开了。本次研讨会是由山西省作家协会、黄河杂志社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联合主办,山西鑫四海集团、鑫四海大酒店承办的。
大家都知道,寓真先生曾担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我们的老领导,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作家、诗人。特别是近年来,寓真先生勤奋耕耘、潜心创作,发表出版了大量文学作品和专著,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张伯驹身世钩沉》就是寓真先生继《聂绀弩刑事档案》出版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之所以说重要,是因为这两部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更具有厚重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今天重点研讨的《张伯驹身世钩沉》中的主角张伯驹,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四公子当中,袁世凯之子袁克文英年早逝,少帅张学良与大画家溥侗在民国末年去了台湾,只有张伯驹留在了大陆,经历和演绎了他的别样人生。近年来,有关“民国四公子”的图书甚多,记述、描写张伯驹的图书也不少。然而,大多数的作品都停留于张伯驹生活经历的叙述上,甚至不惜发挥想象,描写其出入青楼歌馆的故事,借以媚俗。而能够深刻揭示张伯驹内心世界、人生境界与精神品格的不是很多。寓真先生所著的《张伯驹身世钩沉》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
寓真先生的这部著作创作完成后,发表于《黄河》杂志2013年第4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三晋出版社慧眼独到,积极联系,于近日出版发行了单行本。今天的座谈研讨会,就是藉《张伯驹身世钩沉》这部作品正式出版发行的契机召开的。《张伯驹身世钩沉》在《黄河》发表时,我还兼任着《黄河》的主编,因而对这部著作有过先睹之快。我认为,寓真先生的这部作品延续了《聂绀弩刑事档案》的撰写路径,以披露独家史料见长,而侧重于“钩沉”。所谓“钩沉”,就是稽考史料,探索道理。寓真先生非常善于此法。对《张伯驹身世钩沉》这部著作,我想起码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与研讨:
一是搜集独家史料,加以稽考,揭示其身世之谜。
对于张伯驹的事迹,读者津津乐道的,大多是其民国年间优雅的生活,民国以后坎坷的经历,以及酷爱收藏,并捐献一生所藏,如陆机《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等大量国宝级文物。而本书所“钩沉”的,则重在张伯驹的“身世”。其一,是以大量笔墨揭示张伯驹之父张镇芳的生平,诸如张镇芳与袁世凯的关系,1915年创办中国最早的银行之一盐业银行,与张勋的特殊关系等等,揭示出张镇芳干练明达的个性,同时,为揭示张伯驹的身世作了导引。
关于张伯驹的身世,寓真先生将读者熟悉的部分几乎悉数隐去,重点钩沉其“情曲微露”的内容。其中许多的故事,取自第一手的史料,令读者目不暇接。比如张伯驹与其前妻王韵缃、妹妹张家芬的纠纷,大部分史料取自公堂对簿中的记录,这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
二是通过“钩沉”,重点揭示张伯驹作为文人雅士的特别禀赋、精神和气质。
本书的“文外前言”说到:“如果我们只是复述张伯驹先生那些利国的好事,似乎并无必要;然而,当我们透过行为现象,观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却会是别有意趣的。”这是作者写作动机的告白。事实上,有关张伯驹的文物收藏及捐赠国家,及其一身的许多显要经历,都在作者的笔下省略了。他只是截取了张伯驹身世的背景、张伯驹的家事纠纷、张伯驹接受改造的某些片段,作深度的钩沉。当我们看到张伯驹一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经历时,就可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决绝的几乎要逃离这个家庭的生活态度。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张伯驹对文物收藏的痴迷、对捐献祖国文物的行为并无悔意。他是真正爱着国家、爱着祖国的文物。所以,作者说:“也许,只有真正的文化人,不会为金钱所迷惑。他们甘于淡泊,甘于清贫,苦苦地守卫着列祖列宗们遗留下的文化。文化人不得不守护着,是因为那里有我们民族的灵魂,而这民族的灵魂,是已经浸润到文化人的灵魂了的。”这正是张伯驹作为文化人的优良精神品格之所在,是我们当代人也应该予以坚守的文化品格。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权且作为抛砖引玉之言,下面有请各位专家踊跃发言。
杜学文(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作协主席、文艺评论家):
《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是作者近年来的一部力作,也是有关民国时期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大致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张伯驹的一生可以用“纯儒家学,书生本色,风流名士,散淡人生”来概括。
二、张伯驹的精神和风骨是近世以来少有的,值得努力挖掘。
三、张伯驹对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四、张伯驹在保护国家文物时,面临重大选择,对金钱、权利毫不犹豫地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