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200000006

第6章 管理的思想形态(3)

拿中国人观点来看,首先会想起人毕竟是父母所生,并非由石头缝里蹦跳出来,终其一生,至少和父母都有关联,怎么可以讲求个人主义呢?若是为人子女,在幼小时依赖父母,长大以后就撇开父母不管,只管自己个人,父母为什么要全心全力照顾子女?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晚年设想,留一些余地来照顾自己?如果父母为自己设想,对子女的照顾有所保留,子女长大以后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反正各人管各人,各人走各人的路,对子女而言,负担也减轻一些。这样父母不全心照顾子女,子女也不孝顺父母,哪里还有什么伦理可言,又怎么称得上中国人的道理呢?

权力和责任说清楚,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一般人对权力总是记得比较清楚,而且也会看得稍微膨胀一些,因此拥有权力的结果,不是“滥用权力”,便是“逾越权力”,这种“滥权”、“越权”的现象,使得中国人不敢轻易“授权”。相反地,对于责任越清楚的人,就越加不敢负责,于是能推即推,能拖便拖,最好不要以自己绵薄的力量来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

同工同酬尤其违反儒家的道理,因为儒家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才也养不才”。人才分起来,有“才也”和“不才”两种,前者为“能力高强的人”,后者为“能力不足的人”。“才也养不才”的意思,就是“能力高强的人,要为能力不足的人服务”。人生既然以服务为目的,有服务的机会,应该感激不尽才对,怎么可以计较什么同工同酬呢?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能者多劳”是正常现象,而又大多自称“不才”,若是同工同酬,谁愿意多劳,又有什么人委屈自己为不才呢?

一视同仁,更是嘴巴上说得好听的话。我们主张“差等的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先后,也有亲疏。而一视同仁,带有“好人、歹人不会分”的意味,那就是是非不明,不足以服人了。中国人比较偏爱“大小眼”,很难一视同仁。

个人与个人之间,契约既没有太大的功能,规定也常常形同虚设,因为“人肉咸咸”,遇到存心抵赖的人,契约和规定,好像永远使不上力。结果只能够约束好人,却任由坏人逍遥法外,产生不了什么管理效果。

一切具体化、透明化、明确化、成文化,最大的隐患还是把自己缚得完全没有回旋的空间,不是弄得自己诚信有问题,便是被人讥讽为“朝令夕改”。

这样看起来,美国式管理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合乎中国人的风土人情,以致实施起来,格格不入,难收宏效。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其实不然。集体主义的奉行者,应该是日本人,所以集体主义成为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

那么,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说起来十分有趣,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彼此彼此”、“互相互相”。用成语来表达,称为“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学术的观点来说,便是“交互主义”(Mutualism)。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切看着办”。

看着办,看什么呢?看来势如何,再以“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其宜。拿“不一定”的心情,来寻找此时此地“一定”的答案。从不一定到一定,便是中国式管理的决策过程。

中国人有时候也相当个人主义,因为“推己及人”毕竟以自己为核心;设身处地也不过将自己安置在别人的境遇当中;同样是父母所生,难免有“别人的子女死不完”的差别,以凸显“自己的子女与众不同”的优势。但是,中国人有时候则十分集体主义,牺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事迹,比比皆是。

授权并不是不可能,但是先决条件,要看干部负责到什么程度。干部越负责的时候,已经证明主管越放心授权;一旦发现部属不敢负责,主管立即将权收回。权责之间,本来就说不清楚。说难听一点儿,只有当主管打算把责任全部推给部属时,才会清清楚楚地授权。

我们有时候也善于隐藏自己的能力,藏拙之外,还会藏巧,以免能者必须多劳,而巧者又成为拙的奴。我们不坚持同工同酬,却并不反对自己领的薪水比别人优厚。“不才”只能够自己说,别人胆敢说我不才,不极力用行动来表示说这话的人实际上不比我高明才怪。

一视同仁,也是我们喜欢使用的口头禅。因为中国人说话,讲究“妥当性大于真实性”,说一些听起来比较妥当的话,比这些话本身的真实性要来得重要。

个人与个人之间,居于“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的交互关系,心与心的感应,成为最有力的约束。关心他,等于把他的心关起来,效果最大。

具体之中有模糊;透明之中掩盖了不透明的部分;明确到不明确的地步;文字自身的弹性很大,怎样解释都可以,便是交互主义的精髓。

从某种层面看,美国式管理同样有很多地方,中国人运用起来,也能够得心应手。这种情况,对日本式管理而言,也说得通。

中国人奉行交互主义,在美国老板的领导下,尽量依照美国式管理而行;在日本老板的主持下,充分依据日本式管理来因应;回到中国老板的公司,马上用中国式管理来互相感应。中国人擅长入乡随俗,适应力极强,步伐调整得十分快速,应该是拜交互主义之赐,一切视情势的变迁而转移。

说好听,中国人善于随机应变;说难听,中国人精于见风转舵。而归根究底,中国人尊奉交互主义,当然“一看脸色不对,赶紧改变”。合理的察颜观色,加上合理的因应变化,便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中庸就是合理朱子当年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后来反而被“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给淹没了,弄得很多人对中庸产生误解。

中庸主义如果称为合理主义,岂不更容易明白真正的用意?合理的因应,便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变来变去,目的在求合理,就不是乱变。

合理不合理?答案是很难讲。中国人经常把“很难讲”挂在口头上,意思是合理与否,很不容易论断,必须格外谨慎小心,才能够判明。

由彼此彼此来商量一个合理的解决,成为中国式管理协调的主要过程。合理,大家都好说。

第五节〓合理追求圆满从组织成员所表现的行为,从成员的行为特征,可以看出管理的基本性质。

一般说来,西方人比较重视“理性”的思考。他们习惯于“依据是非来判断”,而且接受“对就是对,不对便不对”的二分法概念。只要表现出“是”的行为,彼此便认为“对”而加以接纳。

西方社会的是非,似乎比较单纯。法律的规范,加上专业的评估,以及大多数人的意见,分辨出来的是非,便成为大家判断的依据。

法律人才很多,法律事务繁忙,占去很多管理成本。政府利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大众的行为,而专业人士则运用专业知识来控制人们的行为。法律和知识不足的时候,采取多数表决的方式。西方人虽然内心也会怀疑,这样的管理,到底合不合乎理性的需求?但是大多数西方人,都循规蹈矩的安于如此这般的“法治”生活。

中国人的理想比较高远,不能满足于法律、契约和种种规定的束缚。

依中国人的实际体验,法律条文永远不够周延,再怎么严密,都欠缺一条,而且正好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一条。就算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条文,马上发现中国文字实在非常奥妙,同样一条文字,任凭你怎么解释,都可能言之成理。中国文字的弹性大,文法结构也很松散,用来订立法律条文,解释起来往往会引发很多争议。

契约的拟订,必然有利于提出的一方,否则不可能获得通过。被要求签订的一方,经常处于弱势。签订的时候,好像获得签订的机会,比签订的内容更重要,哪里还能够推敲、思考、提出疑问、推迟签约呢?

常见的情况是:拿到契约的时候,看看是不是通用本,大家都一样?如果是的话,那就比较放心,反正大家都敢签,我还担心什么?

既然是通用的版本,而且那么多人都签了,我就不好意思多费时间逐条审视。因为再仔细看,老实说也弄不清楚它的真正意义,而停顿久了,看得仔细就表示对提出的人不够信任,徒然增加彼此之间的不愉快,将来真的发生争执,必然采取更加剧烈的手段,对自己不利。

中国人签订契约,多半是居于“到时候不认账”的心理。“怎么会有这样的条文?早知道有这种规定,我根本不会签”。中国人并不是存心抵赖,我们的道理十分简单:合理的约定,必然遵从;不合理的条文,就算签订了,也不算数。用这种态度来约束提出契约的人,必须力求合理,毕竟相当有效。

相反地,中国人拟定契约的时候,也会略为严苛一些,对提出的人比较有利,将来执行的时候,放宽一些,让签约人赖一点小账,不敢再理直气壮地反咬过来。

中国人提出契约时,大多居于“执行时让开一步,使签约人觉得占了一些小便宜”的前瞻思考,以期获得比较圆满的结局。

条文怎样订,契约怎样写,对中国人而言,都不是很重要。我们的要求放在“过程要合理,结局要圆满”。

甲乙两单位,彼此合作多年,虽然有些争执,却每次都能够圆满解决。后来忽然想起必须签订契约,才够现代化。于是多次会商,竟然引起“没有契约,大家各凭良心,有事好商量;如今要签订契约,一切往最坏处着想,以确保自身的安全,而且有了契约之后,依法处置,也无法凭良心了”的话题,充分凸显中国人“理大于法”的精神。

一切求合理,有法无法都一样。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做法,迄今仍然是“合理追求圆满”的主要依据。

中国人比较重视“情性”的表现,既不完全理性,也不诉诸感性。“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意思是“心安的话,就表示合理”。我们习惯于“依据心里好过不好过来判断”,老早摆脱“对就是对,不对便不对”的二分法陷阱,进入“对,有什么用”的层次。必须达到“圆满”的境界,才能够心安理得。

孔子早已提出“情治”的概念,他所说的“德治”,其实就是“用情来感化”。如果组织成员之间,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呢?

合理是变动的,此时此地合理,换成彼时彼地就不一定合理。圆满也是变动的,对某些人来说,十分圆满;换成另外一些人,可能不圆满。情感当然也是变动的,情治的管理,使中国式管理产生的气氛,大不同于西方式管理。

情的管理并不否定法律、契约的重要性,它同样需要法律或契约作为参考的基准。很多人对于“法律条文做参考用”的说法十分惊奇,也非常担心,惟恐距离“法治”愈远,管理的效果愈差。

同类推荐
  • 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经济学

    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经济学

    《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经济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贸易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市场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营销经济学、人才经济学、民生经济学、生活经济学、情感经济学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经济学常识。
  • 每天读点金融史3

    每天读点金融史3

    《每天读点金融史3: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为系列丛书的第三册,主要讲述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每天读点金融史》系列丛书以金融史为主线,把一百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格局演变的巨幅画卷为你徐徐拉开,是你理解世界经济的格局演变与未来走向的理想读物。“金融只是一种手段,关键看使用者的目的。”这句关于金融的著名论断写在这里与读者诸君分享。
  • “可怕”的浙商:中国第一商帮的创富秘籍

    “可怕”的浙商:中国第一商帮的创富秘籍

    中国有这样一个“可怕”的圈子,有这样一群独特的人,他们是在战国时期已然行至四海、天下为市的商贾之人;他们是在18世纪影响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商帮;他们又是在改革开放的商海中取胜的当代中国第一大创富团体……
  • 如何经营一家最赚钱的超市

    如何经营一家最赚钱的超市

    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出卖场设计规划、商品管理、顾客服务、员工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的方法和技巧,为超市经营提供参考。本书从超市常见的情景入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比较,给读者提供全新的管理认识和借鉴方法。本书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适合超市老板及管理者阅读。
  • 巴菲特的投资思维

    巴菲特的投资思维

    投资理财是一门含金量百分百的技术活,充满风险又遍布机遇,是财商转化为财富的必然历程。成败与否,全在于投资者的思想和智慧。本书就是在综合提炼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中的投资技巧和策略,挖掘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智慧,以给广大股市投资者充分的引导和启发,让自己的投资理财更高效更智慧。
热门推荐
  • Old Indian Days

    Old Indian D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来自蒙特伯格的幽灵猎手

    来自蒙特伯格的幽灵猎手

    1697,科隆。一位女神秘学家的住所内鲜血四溅,满地狼藉,可怕的场景让所有人都相信女学者已经遇害,除了她的丈夫。这个顽固的贵族青年,却在与城市安保署纠缠了数月之后,也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简略而言,内容大概是:男爵之子与条顿神话的遗影,巫师同盟与猎手兄弟会的纠葛,邦国林立的神圣罗马土地上,某人由一次小小的叛逆和一次意外的救赎开始的旅程)→萌新想要评论啦_(:з」∠)_
  • 豪门弃妇奋斗史

    豪门弃妇奋斗史

    三位有着职业微笑的年轻女孩并排站着,她们每个人手上拿着2套时尚的衣裙。方芹有些诧异,华阳酒店什么时候多了项这么体贴周到的服务。“随便给我一套衣服就好。”方芹想到房间里的凌乱脸上涌出两朵尴尬的红云。“这些衣服早上有位先生已经付过款,小姐还请您全部收下。”甜甜的声音夹杂着羡慕。“衣服我收下,这里没有你们的事情,你们可以走了!”方芹满脸厌恶的看着发出羡慕声音的女孩,因……
  • 工资型神豪

    工资型神豪

    一个普通的刚毕业大学生,正在为加班而烦恼,这时候,工资神豪系统突然出现。“什么?我有系统了还是要工作!”
  • 释放的凶手

    释放的凶手

    最惊悚的传闻、最离奇的真相。人骨汤、情人自首、人皮雕刻、镜里有鬼......真相只有一个,正常人的思维绝对无法理解这些诡异的案件背后所带来的真相。天才美女教授,带你走进那些犯人的内心深处。解答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真相。在此声明:胆小勿进,激动者不适合看过多此文。请带上IQ看本小说,大胆猜测真相
  • 罗宾历险记

    罗宾历险记

    本书包括《连续出现的杀人事件》《谜中之谜》《国防债券的下落》等多篇短篇小说,皆为《亚森?罗宾探案故事全集》中的精彩篇目,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富于悬念,令人不忍释卷。
  • 差一点就迟了

    差一点就迟了

    后来,裴璟尘去外地出差,有人敬酒他说“不了,家教严”有人推荐吃完饭休闲一下他说“不了,家教严”有人说再留一会儿他又说“不了,家教严”…所以裴氏集团的总裁竟然是个妻管严。第二天时尚娱乐杂志的头版都被这一消息覆盖。记者:“请问,都说你已经结婚很久了,但从没有把妻子公示,是不是保护她才不公众的吗?”裴璟尘想了想,皱着眉说“我以为你们都知道的”记者:?“毕竟裴氏的潮牌都是她设计的,我以为你们会认识她…看来宣传的还是不到位”于是娱乐时尚报纸的头版又再一次的被霸占。
  • 嫡女不好惹:大明小医妃

    嫡女不好惹:大明小医妃

    她是21世纪中医学骄子,却因外出采摘草药时不慎坠落悬崖,而穿越成相府懦弱嫡女。他是大明福王殿下,外表风华绝代人畜无害,实则腹黑霸道睿智多谋。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让她成为他的待嫁王妃。一个不情,一个不愿,在彼此之间相互指摘互相怨怼的过程中,两人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且看她圆滑懒女与腹黑王爷之间,如何打破相看两相厌的死局,上演一出倾世间、牵君心的好戏。
  • 大道魔医

    大道魔医

    【1v1爽文无虐!强强,一生一世一双人!】江月初,隐世少女、医道天才一朝踏入世俗,风云突变!轮回再启!神秘传承掌中走同阶之内无敌手她一步步走上医道巅峰!魔族卷土重来,人魔大战在即什么?她是魔王?!一夕跌落神坛,人人得而诛之呵,忘恩负义!且看她如何披荆斩棘,以证魔道!【是正剧,但爆甜!】【磕糖选这里!狗粮吃撑你!】
  • 一千种风的味道

    一千种风的味道

    女主角风罗,梦想成为葡萄酒酿造大师,而不仅是风罗酿的酒,她的人生也似拥有一千种味道值得被细细品读。从法国勃艮第到美国纳帕再到阿根廷安第斯山脚,随着风罗的脚步,我们遍尝葡萄酒的老传统和新风格。遭遇婚姻失败的王之谦,在法国勃朗峰下的小酒馆里遇到了中国女孩风罗,并被她独特的葡萄酒品味以及惊人的品酒技术折服。在风罗的带领下,王之谦第一次深入地了解葡萄园和酒窖,也是第一次发现葡萄酒的生命力。立志成为顶级酿酒大师的风罗,在风雪中牵马耕作、在百年酒窖里辛勤酿造,对葡萄酒的爱虽然让她的外表平凡普通,但却让她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熠熠生辉。正是这一点让王之谦迷恋。然而一次高端品酒会上,王之谦前妻米妮的出现搅乱了所有人的人生进程。兜兜转转、爱恨纠葛的最后,风罗洒脱地放开了缥缈不定的爱情,继续踏上成为酿酒大师的艰苦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