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35500000001

第1章 太行山村

来源:《黄河》2009年第06期

栏目:纪实文学

1970年5月到1975年10月,我在晋东南度过了5年半的插队生活。那5年半,让我认识了中国社会,了解了生活底层,奠定了我以后人生的基础,留下了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我始终认为,没有那一段生活经历与磨砺,就不会有后来的我和我的人生。

这里记述的是我所生活的农村现实,可以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样本,或许有助于现在的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隐去了某些地名、人名,同时尽可能少写与农村现实关系不大的知青生活,但这里记述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并且许多依据是我当年留下的日记或书信。

因为不在既定的运行图上,运送我们这批知青的“专列”走走停停,经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一路南下,到河南新乡再折向西北,进入山西境内。1000公里的路程,列车整整开行了24小时,才到达了一个四等小站——东田良车站。

县里在车站召开了欢迎大会。但会上说了些什么,我们几乎一句没听懂,也没心思去听。会后将800多人分组,我和19名同学被分配到了万村。那里距车站还有20里路,需要换乘卡车。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仅没有机会再坐,甚至都很少再见到汽车。

进村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老乡们像看稀有动物一般围观我们,不时指指点点,相互议论。可惜,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20个知青被指定住在村西头的一个院子里。堂屋住男生,西屋住女生。东屋早已坍塌,只剩一块空地。东耳房还在,做了我们的伙房。刚刚到达时,两间屋子里除了炕上铺了新的苇席,还在桌上摆了几只暖瓶。但当我们打开行李,拿出自己的用具后,那几只暖瓶也消失了。原来,那是临时从大队部和几户人家借来的。

黄昏时分,我们下意识地寻找开关点灯。这时才发现,村里根本没有通电,这令我们很沮丧。在学校开动员会时,介绍情况的人讲这里的条件如何好,还编了顺口溜,头一句就是“点灯不用油”,明显是骗人了。后来,顺口溜的其余内容也被现实生活一一印证为鬼话。不过,那时谁也没心思去计较了。

很快,我们大致了解了自己将要生活的地方。

万村位于县城西南20华里。按照我当年的记录,全村102户人家,359口人,劳动力84人(算上半大孩子)。耕地907亩(集体844亩、自留63亩),其中750亩粮田,以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小麦为主,平均亩产298斤。其余为果木田,产苹果、梨、桃、杏、枣、山楂,此外,还有2万多棵杨、柳、槐树。牲口20头(其中3头不能干活了)、猪35头等等。副业有磨坊、油坊、砖窑。当年全村总收入38000元,每个劳动力日值0.65元;全村储备粮57100斤,公积金3400元。应该说,与更苦更穷的地方比,万村的条件还不错。

万村的700多亩粮田,大多零散在沟边、山坡,没有几块平整的,最大的一块叫做“四十亩”。这倒有个好处,干活时没有那种无尽头的感觉。村里的果树都分布在村东和北面的山上。村西南还有条小河,水很清澈,也很浅,夏季也没不过大腿,直到以后我们经历了暴雨之后的洪水,才感到了它的可怕。

万村乃至晋东南几个县的房子都比较特别,除去非常简陋的泥土房,稍微像样一点的都是两层楼,下面住人,上面贮物。规范的院落不仅分堂屋、东西屋、东西耳房,而且还有两进以上的院落。以我们进村那年看,许多房子当年还是相当考究的,不仅青砖到顶,高大严整,而且有拱顶的雕花门楼。我们知青住的大院虽只一进,但方方正正,门楼外还有两根石柱,门楼上有木刻的匾额,院墙上有砖雕,可见当年相当气派了。据说,那房子是当年万村唯一的地主所有,解放后,那家人不知去向,房子归公,逐渐破败。接收我们之前,东屋坍塌,堂屋做了库房,而西屋则成了牲口棚。为了安顿知青,腾出了库房,迁走了牲口,重新垫了土,盘了炕,改住人了。新建的牲口棚就在知青大院的对面,我们与牲口相对而居。

记忆中,当时村里比较规矩的院落还有十几处,都是半个世纪以上的建筑,虽然显得破败,但从那巨大条石做成的台基、整齐规范的布局、一丝不苟的质量以及精致的用料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村子里还有一个戏台,台口开阔,地板规整,后台有隔间,有顶楼,有镂空的窗棂;台下是个很大的院落,称为“台地”,可以想见当年的红火。可惜,我们插队时,戏台早已成了大队的粮库。村东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祖师庙”,做了大队的粉房,村南口还残存着一段带城垛的围墙和高大的拱门券,让人想到豪门大户的“土围子”。显然,万村是一个曾经富庶却已经破败了的村落。

同类推荐
  • 山河恋

    山河恋

    本书是一部以描写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路上的见闻,路上的感悟,还有路上的孤独和喧哗。在潘年英那苍凉的文字的背后,呈现的是他那谜一样的心灵宇宙。
  • 邹韬奋作品集(1926-1927)

    邹韬奋作品集(1926-1927)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本书是作者的选集作品之一。
  • 有情世间

    有情世间

    本书稿收录了近七十篇散文佳作,语言生动,全书稿分上下两辑,结构清晰,体例完整,取材广泛,有写景、有抒情。
  • 当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展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展问题研究

    自农民阶级产生以来,中国农民历经了封建社会(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下,农民的社会地位、身份、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呈现出不同特征,历经了不同的变化过程和阶段,但最富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是始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从此逐步冲破传统的束缚向现代文明迈进。
  • 向着未来的歌唱

    向着未来的歌唱

    又是一个金秋时节,苍翠的山林中,那金光烁烁的橘子,硕动着微醺的橘,向着未来的歌唱!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翼庵禅师语录

    翼庵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强势宠爱:腹黑BOSS求放过

    强势宠爱:腹黑BOSS求放过

    酒醉误打误撞的睡了江城首富?苏瑾兮看着甩在自己面前的结婚协议和离婚协议,愤然起身想要离去。“苏瑾兮21岁,芜城人,父亲苏浩天50岁,安泰职员……”苏瑾兮已经听不清后面的话语,看着坐在桌子后面却像在居高临下俯视着自己,像恶魔一样的男人,就知道自己完了。这一辈子,她都逃不掉的,这个男人的魔爪,离不开了!!
  • 斗罗之蓝银草宗

    斗罗之蓝银草宗

    一个少年穿越斗罗大陆,获得天物择植经册,开始最强蓝银草修炼方式,最弱的蓝银草被修炼成时间最强的武魂。你见过缠绕可以断山峰的蓝银草吗?你见过可举大地的蓝银草吗?我的蓝银草就这么强,谁不服来战。
  • 梦想与升华:十七岁 我走进非洲

    梦想与升华:十七岁 我走进非洲

    在这本被喻为“青春成长的心灵钙片”的散文随笔集中,作者不但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出国留学,从心理变迁到生活变迁的真实故事,同时也将非洲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校园文化等展现给读者。孟梦用真实的笔触撰写了游历非洲的惊险、兴奋和异同于东方的趣闻轶事;在现实生活中体认到非洲民众的达观、热情和近原始状态下的煎熬与苦难;在学习和交流中明晰了多元文化的相抵与相容……
  • 韪枭集

    韪枭集

    天地玄黄,无极有极,两仪四象,太极八卦。上下五千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人在御风飞翔,在时代的海洋,总有一些人在乘风破浪。数风流人物,虽看今朝,然回望,却别有一番风味儿……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外科浸淫疥癣门

    外科浸淫疥癣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葬神战帝

    葬神战帝

    曾经的最强音被无故镇压,满腔怒火定要来世相报,且看他如何搅动这世界
  • 万物园探险家

    万物园探险家

    世界一分为二,一百年前,人们打通了前往万物园的道路,就此开启了大冒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