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35500000002

第2章 衣食住行

万村是穷困的。村里没有电,没有自行车,没有钟表(一只价值8元的“金鸡牌”小闹钟摆在村办小学,但已经不走了),甚至鲜有水泥制品。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祖祖辈辈就这样过来了,习惯了,也木然了,似乎没有谁想改变什么。

老乡们的衣食尚能御寒、果腹。国家配给的每人每年18尺布票,多数人家是用不完的,原因是没有钱买。老年人都是粗布衣裤,中年以下才有制服之类,孩子们或穿剩的,或自家缝制。夏季衣衫简单,男女老幼大多穿自家织的土布缝制的汗衫,除了个别队干部,几乎没见到谁穿过衬衫。有一年,县里分配给村里几袋进口化肥,包装袋被村干部染黑做了衣服,但上面的字还隐约可见,前面是“日本制造”,后面是“谨防潮湿”,这件事被我们久久作为笑谈。妇女们的衣着稍显鲜亮,也不过是在黑、蓝之外,有些紫、红碎花而已。最大的亮点是线制头巾,大红大绿,格外显眼。老乡们家里的被褥,除了面料是从供销社购的花布,衬里则大多是家织粗布,很少有买来的,而且都染成深蓝色,为的是耐脏。里面的棉花很薄且硬,盖在身上犹如布片,很不舒服。

吃,以玉米为主,谷子、小麦有限。1970年,万村小麦亩产96斤,除去种子,收成实在可怜。到1975年末我离开时,村里的粮食平均亩产也没超过500斤。一般年景,每人每年可分到20斤左右小麦,60斤左右谷子,20斤左右豆子,其余就全是玉米了。玉米面的吃法以煮疙瘩为家常便饭,即把玉米面用开水烫过,捏成月饼大小但稍薄的饼子,投入沸水去煮。条件好些的,在水里加一把小米,成为米汤;不加小米则为清汤。煮熟了,连汤带饼子端一碗去吃,佐餐的则是谓之“黄菜”的干萝卜丝。那黄菜是头年收获的萝卜,切成丝用盐腌制而成,又涩又咸,硬如铁丝。家家腌一缸,成为一年中的主要佐餐物。正是这“黄菜”,成了当地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

当然,夏季时地里可产一些北瓜、豆角之类。瓜不能久存,因此可以尝鲜的。豆角则可晒干后慢慢享用。譬如做“和子饭”,即小米粥(稀的)加入豆面、玉米淀粉混合擀制的“棋子”(只知其音,不知其字,形状如面条,长度两寸,姑妄名之)、干豆角(夏季可放北瓜),再抓把盐,一般就成了晚餐的主食了。而早午两餐要吃煮疙瘩,否则很难扛住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也可吃稠饭,即小米、玉米(比东北的要细很多)混合煮的很稠的粥(甚至能够立住筷子),佐以黄菜也行。不管怎么说,三顿饭极少有纯粹的干粮。我们说,山西、山西,一天三稀。可队干部说,这是毛主席的教导:“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吃饱吃好。”我们没有查到出处,只好权当自己没有“忙”时,一年到头都是“闲”。

偶尔也有改善,比如吃“饸饹”,也是豆面、玉米淀粉(有时加点白面)混合压制,类似打卤面。那卤叫“稍子”,极简单,无油无肉,有点咸味的酱油汤而已。又比如烙糊饼,也是稀稀的杂面糊,放在鏊子(类似平底锅,凸、圆且小)上一摊,颇似刚出锅的软煎饼。吃小米捞饭(先煮后蒸,米汤可喝,不浪费)、准白面(所谓“准”即纯,不掺杂粮面)是大改善。不逢点什么大事是难得口福的。比如我们刚进村那天的晚饭,吃的就是准白面的炒角片(面片切成菱形,煮熟捞出,用油、肉、菜一起炒),后来几天又吃了小米捞饭、“饸饹”之类饭食。三天之后,就开始“与贫下中农同吃”一样饭了。倘若上级来了领导,或者村里有公务,也会吃吃扯面(抻面)之类,但一般很少有百姓们的份儿,都便宜村干部了。只记得有一次村里组织部分民兵,准备与邻村打架,大队特准支锅吃一顿扯面“参战”,民兵兴高采烈,吃了一顿“公务面”。后来,似乎那场架并没打起来,险些动手的却是我和支书,原因是我说“打架还管饭”,他不高兴了,指责我胡说。我更不高兴,揪住他要打,最后以吃面休战。

在村里,我们很少吃到蔬菜。5月刚进村青黄不接,而我们初来乍到,没有菜吃很不习惯,于是就到地里找野菜。谁也不懂,觉得像,就拔了回来,结果吃得闹肚子,再也不敢了。

没有菜,但还有些油。村里吃一种胡麻油,味道很怪,但总比没有强。最难得的是吃肉。村里每年杀三次猪,春节、端午、中秋,然后按人头分配,每人大约二三两。此外,再想吃肉就得另想办法了,吃鸡、摸鱼、打狗,都是我们到了以后才有的事,包括吃鸡蛋。此前,没有老乡动过这念头。

万村不通汽车(送我们来是例外),唯一的一条土路穿村而过,向东通往东田良车站,向西可到公社所在地。剩下的就是小路了,最宽的勉强可过小驴车,那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马车全村只有一辆,自行车则根本没有。驴车的车轱辘很怪,没有瓦圈、辐条,也没有橡胶轮胎,而是一块拼合的圆木板,外圈打上厚重的铁箍。因此,那车轮沉重无比,转起来更是毫无弹性,十分颠簸,我们说,这种车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不过,对于丘陵、山路、石头多的地方来说,这种铁车轮远比橡胶的耐磨。后来,我们曾把这种车轮当作杠铃锻炼身体,举起来挺费力,足有四五十公斤重。

因为不通车,通讯全靠乡邮员骑自行车,一个星期跑一趟,于是日报也成周报了。如果收取汇款、包裹,则至少要走10里,翻一座山,到大堡头村去,那里才有邮政所,往返需半天。

同类推荐
  • 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

    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

    《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历史纪实散文,用纪实的手法记述了贵州清代明贤高廷瑶和他的后裔高以庄、高以廉、高培谷、高可亭、高言善、高言志等人生平事迹。
  • 公斯芬克斯

    公斯芬克斯

    少有的成熟了的年轻诗人:中国诗歌的出版仍然聚集在外国经典和国内60后70后诗人作品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追求,都需要有自己一代的声音。对生存极为浓郁的体验与思考:昆鸟的诗有非常丰富的主题,对生存的每一个方向和细节都怀有极为浓厚的的情感和思考,而且有力量与技巧把它表达出来。昆鸟,本名管鲲鹏,种过地,养过狗,做过出版,也写艺术评论,骨子里是一个最最纯粹的诗人。写诗十年,《公斯芬克斯》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昆鸟的文字纯熟洗练,极具力量;主题则非常开放,有的随性佻达,有的又苦大仇深;题材上有的超级自我,有的又非常社会,比如《肉联厂的云》、《我们》,直陈对一代人境遇的总体判断与态度,明确、雄辩,读来震撼。
  •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本套装包括:《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羊群在一整面山坡上弥漫开来,沿着平行着布满坡体的上百条弧线(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丝丝入扣。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生活的日子。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与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
  •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个晴朗的融雪日子,我们“鲁艺”一部分同学,还有何其芳同志,跟随同志一道从延安出发,到晋西北去。因为机器出了毛病,出发时我们乘的一辆车开得最迟,当下午三点钟到达青化砭时,同志已经歇下来好久了。青化砭离延安七十里,是一个高踞在山道边的小小村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同志正站在路当中和一个青年农民攀谈。那个矮小而又瘦削的农民,一面编织着那种恰和北方人豪迈性格相称的羊毛板带,一面回答着他的询问。这些询问,多半是关于编织毛织物的技术知识的。最后,同志把那尚未完工的羊毛板带拿过来,学着编织了一阵。那些围绕着他的干部、小孩子和头缠毛巾的朴实农民,全都忍不住笑起来。
  • 问答录

    问答录

    《问答录》收录作者李洱发表的散文随笔四十余篇。李洱不断致力于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够从书道本源上理解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精髓。也正是这种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李洱的作品焕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赏心悦目,耐人品味。
热门推荐
  • 皑皑白雪兮月皎皎

    皑皑白雪兮月皎皎

    岁月悠悠,山河无恙,这世间种种,唯日月亘古不变。
  • 最后的大罗金仙

    最后的大罗金仙

    太上忘情,不染红尘。要么忍,要么残忍……
  • 独居日记(梅·萨藤作品)

    独居日记(梅·萨藤作品)

    《独居日记》是梅·萨藤五本日记中公认的经典之作。梅·萨藤于声誉正隆之时,隐居避世,与内心搏斗,以独居疗愈。日记中,她时常谈论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恋情与友情,不断记下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对变幻无常却又惊喜不断的四季的细致观察,这一切不断抚慰着她敏感、脆弱的内心。
  • 弑仙书圣

    弑仙书圣

    顽皮少年,竟为梦魔转世,亦正亦邪,霸气冲天!字能悟道,道能修仙,仙可成魔,我逍遥纵横三界之间,只为佳人!看小小书童如何颠覆三界,拯救天地苍生,看小小书童如何好运连连,收罗一众绝色美人。
  • 六十六

    六十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火影之黄粱一梦

    火影之黄粱一梦

    王子鹏,穿越到火影世界羽柴光良的身上,羽柴光良与宇智波鼬是同伴同学,不过一个是提前毕业9岁成为中忍的天才人物,一个是念了6年忍者学校,却因为成绩不合格没能毕业的悲催少年。在木叶村实力排名是颠倒的,火影不如上忍,上忍不如下忍,那么作为连忍者学校都没能毕业的羽柴光良得有多强?
  • 龙情凤缘

    龙情凤缘

    从相遇,相知在到相爱,如同弹指之间。 他与她的相遇是注定的,如同冥冥之中一般,如“银丝”一样牵引。但好景不长,岁月如梭,魔族的的到来打破了一切的宁静。 “家人在,人生尚有来路;家人去,人生只剩下归途”。家人的纷纷离开,言语的纷纷扰扰。 他与她的携手并肩作战共保天下,门派,江湖之安稳,他与她共创和平天下,心心相印,共手偕头。 “小雪,你与凯羽并非常人定要齐心协力,共保天下太平”。他是人人口中的真龙,她是口口相传的天凤,真龙天凤注定的相遇。他们从出生便注定结局,从未有过的生活、待遇,别人的羡慕中确有他与她的泪水,血液,家人的离世。他是三首山首徒陈凯羽,她是上古神兽女娲后人幽都灵女任雪晴。两人的携手共赴危难,经历生死,相知相爱。这便是“龙凤”。
  • 赤龙伞

    赤龙伞

    唐武元年,唐帝与江湖九大门派于东海南颚山讨伐三大暗教,唐帝大军与九派高手久战不敌,败于暗教教宗吾无敌之呑天食日邪暗力量,险遭全军覆灭,后得剑祖赶来助战,以一人之力对战吾无敌两日两夜,后终战胜吾无敌,灭地魔,杀天邪,降六兽,伤杀六千余人众,此战惊鬼神泣天地,憾动九州。此战过后,剑祖绝迹江湖,有说伤重埋土南岳山中,有说退隐江湖傲游四海,也有说闭关修练寻仙问道去。五年后,江湖突然流出一道传言;据说剑祖先游前,把毕生武学心经"宙神诀"与"横竖六式剑法",谱写封印在一把画有龙影的赤色油伞内,并暗藏于东海某处,此伞后来被人称为赤龙伞。宙神诀与横竖六式剑法是一套足以毁天灭地的武功,当年剑祖便以此神功剑法助唐武帝平定暗乱,若能学得此套神功,必天下无敌,一统江湖,唯此伞非命中有缘之人不能将其打开。传言一时流遍各处,引来无数武林人士,大小帮派到处追寻此伞下落,欲求得此功法称霸天下。少年凌萧,一日偶然之下牵扯其中,发现事情背后却另有隐情……
  • 浮生琐记之一九七九

    浮生琐记之一九七九

    胡钦楚,一九三二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一九五〇年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湖北分校。先后在郧阳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襄阳军分区参谋科、武汉军区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及军务处任职。一九五八年,随步兵第六预备师军官集体转业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虎林八五八农场。先后任军官连班长、排长、统计员、分场和总场助理员、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虎林县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党组副书记、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召集专案组人员,研究城镇两打运动的现状,并组织三个小组分赴一百三十七个基层单位考察、了解运动发展的具体情况。我到财贸办、商业科、县供销联社等单位作了一般了解。农村各公社两打工作队或联络员,今日集中汇报、学习。
  • 神之凝视

    神之凝视

    “合作授权”绝对完本,放心订阅。天道是公平的,当上天赋予你某样东西的时候,你必然就要失去某样东西!所以这个世界上多了一种人,一种跟天索要自己失去的哪一样东西,这种人被称为修道之人!少年,司徒鸣同样这群人中的一员,也许他是幸运的,也许他是不幸的,虽然他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他也失去了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不过,司徒鸣说了当我的第三只眼睛开启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要因我而变,我足下的天地都要因我而震颤,万物都要匍匐于我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