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48800000002

第2章 歙(she)县的谜中之谜

秦皇建县赐美名,汇山聚水画中行。

丽鸟飞来合羽落,归去尚欠徽州情。

——如果以这首诗为谜面,打一字,请你猜猜谜底?

——歙。

这么一个字,古今难倒多少人。

歙县,曾经也称歙州,是古徽州六邑之一,也可以说是六邑之第一,因为徽州府城就在歙县。就因为这个歙字难认难读,甚至有碍于歙县旅游业发展,当地一位年轻领导人程兵,在二〇〇九年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上,有了这首即兴之作。这首诗内涵丰富,既讲历史来由,又说风光特色,再将歙字拆分为“合羽欠”三部分,巧妙地嵌入诗句之中,使一个本来难读难写的字,变得妙趣横生,而不再难为人了。在合(肥)屯(溪)黄(山)高速公路上,这首诗上了歙县广告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从婺源到歙县,在婺源境内,一路上随处可见歙砚作坊,每处作坊都堆满龙尾山石料。龙尾山在歙县境内,婺源人以龙尾石料,制作精美的歙砚,个中透露出什么信息呢?我想到了:分属两省的婺源和歙县,都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如今依旧血脉相连,而且还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当今,钢笔、圆珠笔和碳素笔早已合伙取代水墨毛笔,电脑和打印机业已合谋取代手工书写,歙砚的产能不仅没有萎缩,而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大。这能说明什么?这就是中华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当然也是徽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古徽州人为什么喜经商?古徽州人为什么会创造一个叫做徽商的专有名词?我不太赞成地少人多之说,虽然地少人多之说古已有之。《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尊道堂记》有一句话:“新安土薄田少,计其地产不足以共生齿之繁,不能无仰给他方。故汉镇列肆万家,而新安人居其半。亦其势使然也。”此文作者为吴镇衮济平,这吴镇在哪里没查出来,我想衮公或许没实地考察过徽州,所谓土少田薄不过是人云亦云尔。

歙县历代人口,二〇一〇年版《歙县志》有具体数据。值得注意的是,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年)的十九万零三百五十二人,到万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年)的七万两千四百二十八人,一百一十七年间人口锐减一半还多。究其原因,查阅该县志大事记,有如下记载:

(万历)十六年,饥荒,瘟疫,僵尸塞途。

(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大水,灵山崩塌,压死居民三十余人。

从这个历代人口统计数据看,明清时期,歙县人口高峰年为弘治五年,也不到二十万人。徽帮形成规模、建成汉口紫阳书院的鼎盛时期,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歙县内人口不过七万多人。这个时候不存在田少人多、必须外出经商的理由。

歙县县境面积两千一百二十二平方公里,农用地十九万八千四百二十二点九公顷,合两千九百七十六万多亩。这是二〇〇五年的统计数字。历史上开垦地肯定少一些,但这么大一个地方,养活二十万人,绝对不会有问题。歙县境内虽然山地多,但海拔高度最多不超过一千五百米,比起湖北恩施、宜昌,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恩施、宜昌,那才是田少土薄。为什么恩施人、宜昌人,没有大量跑到外面去,跑到汉口来经商呢?

到歙县,我一直惦记一个人,他就是《汉口漫志》的作者黄心盫。《汉口漫志》未能付梓,浙江人范锴在《汉口丛谈》中,不厌其祥地抄录了这部书稿文字。我在《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一书中,专门写了《范锴与黄心盫》,其中有一节是《范锴为何偏爱歙人》。《汉口丛谈》写到一百多位人物,其中有二十多位是歙县人,占了四分之一。我研究其原因,范锴与黄心盫交好,通过黄心盫接触到了这些歙县人的事迹。

县志主编胡武林先生给我们要来一辆车,送我们到黄氏聚居地之一的潭渡村。出县府大院西行,满眼是平坦的水田,一片葱郁的绿意。大约走了二十公里,到达潭渡村。进村不远,正好司机认识一位村民,让他给我们带路,找到黄光亚家,这家人都下地了。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他从地里回来,看他身上的泥水像个农民,听他说起话来,就是一个有知有识的文化人。他说,这地方黄氏有字派不用,到死时才安一个,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字派。他看了县志黄承增条目,明确表示没有这个字派。

黄亚光的爷爷,爷爷的哥哥,都曾在汉口做生意。北伐战争期间,回到故里。村里还有黄菊生、黄汉生兄弟在汉口,两代人都没有回来过。菊生的父亲黄尔福,民国二十五年病故,回葬故里。北伐战争时,十九岁的黄菊生,由黄亚光伯祖父带回家乡。

潭渡村在同治三年出过翰林。他说黄承增排不上。意思是即使这里有这个人,也没有他的地位。他看了县志,很不为然地说,他才是监生,捐的。就是举人,牌坊也不刻名字,起码要进士。

没有找到黄心盫的线索,我很有些失望。不过认识这位六十二岁的黄姓村民,我感觉到他身上,传承着一种地方文脉。

就是这个潭渡,有黄宾虹故居。等候黄亚光下地回来的那一个多小时里,我们到“宾虹草堂”感受画家生活过的庭院。宾虹草堂背后,是其侄孙黄高昭家,我们在他家小坐,听这位七十上下的老人谈他的叔祖父。黄宾虹从这里到上海,一举成名,名满天下。

从我进入古徽州的探索之旅之始,就见文献资料说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地,同时又说是程颢程颐的祖籍地。前一说我当然认同。而后一说,我打心眼里难以接受。《千家诗》开篇一首《春日偶成》写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作者程颢注释为河南洛阳人。二程父亲曾在洛阳做官,二程就在那一带留下了生活的记录。二程祖父曾在湖北黄陂县做官,二程兄弟实实在在出生在这里。今武汉市黄陂区,留有二程许多遗迹。现在黄陂、孝感一带,有众多程氏的后裔,其中一位程颢后裔定居武汉,曾向我出示过程氏宗谱。

二程怎么又在古徽州有祖籍地呢?是不是后人为着理顺理学脉络,编织了这么一个传说?

后来,我读了今《歙县志》附录部分,其中有《程朱阙里》条目:

篁墩为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与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地,堪与孔子曲阜阙里相比。

看来,这个历史渊源还真有呢。篁墩这个地方,今属黄山市屯溪区。而且,篁墩不仅是二程祖籍地,还是朱熹的祖籍地。有资料写道:“朱熹的上代自姑苏迁来徽州,第一站也在篁墩。”

歙,歙县,歙州,理学之根。你真难以说清,为什么这条根就在这里。

同类推荐
  • 幽梦影

    幽梦影

    《幽梦影》被称为“妙书”“奇书”,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行云流水,书中有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读来轻松愉悦,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 夜行者:毛福轩烈士传

    夜行者:毛福轩烈士传

    毛福轩(1897-1933),化名毛恩灏,湖南韶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韶山支部书记。1927年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1928年春赴上海,在国民党金山县公安局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2月在上海被捕,解来南京,5月牺牲于雨花台。
  • 姹紫嫣红开遍

    姹紫嫣红开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腰肢柔柔软软,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嘴一撇,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不够尽兴了。但也不要紧,客厅不是舞台,父亲不是为了博台下的喝彩,只是自娱罢了,为的是一刹那的迷醉,像鱼儿游回大海,鸟儿重归林间。
  • 知识分子写真

    知识分子写真

    本书收集了董乐山先生的著名译文、多数是20世纪30~70年代活跃世界文坛的作家之作。如《黄金坛》等。
  •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 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热门推荐
  • 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一所迷雾重重的大学,学生们纷纷想要逃离的噩梦,在地底之下,埋藏了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秘密。沈错,一个极其特殊的大学生,因某种原因来到这里一探究竟,等待他的是……
  •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记录的是毛泽东在1936年至1946年之间的外交活动。严格地讲,毛泽东在此期间的外交活动只能算是一种“民间外交”。
  • 修仙大逃亡

    修仙大逃亡

    好不容易穿越到了修仙世界,没想到迎来的不是纵横天下,道侣小弟兼收,竟然是一路逃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哪有什么运气 不过是我们暗自努力

    哪有什么运气 不过是我们暗自努力

    本书精选了畅销书作家陈昂200余首新诗,共分为“那年初见 如花美眷”“文艺腮红 不语不言”“往事如烟 浅笑而安”“余生很长 何必慌忙”等十一个专辑。这些诗歌既有清新唯美的“抒情哲理诗”,也有朦胧精湛的“截句诗”。诗歌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陈昂的写作笔法清新、精炼,简短的语言呈现多维的立体感。陈昂的创作是“青春期写作(春草派风格)”,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大方简单而内涵唯美的外衣,静静品味会发现诗的本质与内涵,领悟到诗歌底蕴里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诗歌里潜伏的“正能量”正是我们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刚需”,特别适合生活中迷茫的年轻人阅读。
  • 王爷乱来:王妃不好惹

    王爷乱来:王妃不好惹

    她重生睁眼,正在被人拖尸,一朝穿越,成为人人鄙视唾弃的废材女。契约上古神兽,修炼等级逆天,拥有神秘空间,亮瞎众人的眼。白莲花,绿茶婊,圣母婊,一路披荆斩棘。不好意思,我才是王妃。他是绝色妖冶阴晴不定的王爷,世人皆以为他冷酷无情,可为什么她眼里的他竟是如此难缠,阴魂不散。“你盯着本小姐看干什么?”“本王在想,什么时候能够将你压在身下?”她笑语嫣然一根毒针抵在他的腰腹处:“王爷,你想太多了。要压,也是我压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北周小跟班

    北周小跟班

    第一世,开局有点惨,穿越成一个粗使奴仆。跟着主人刘昉,搭上皇帝宇文赟,终于靠上随国公杨坚。卑微的下人,翻身成为逍遥快活的公子哥,要经历多少风雨……第二世,惨上加惨,稀里糊涂成了“小太监”。先遇皇后阿史那,再逢贵妃李娥姿,终于靠上了大周皇帝宇文邕。备受欺凌的小顺子,逆袭成为权震后宫的顺公公,这场闹剧该如何收场……不知第三世,是不是还是这么惨,还能否逆天改命……
  • 我与世界的距离

    我与世界的距离

    阳光穿过窗棂,光线里极其微小的尘埃浮动着,就像有着生命的律动。桌案上一只叫不出名的小虫子在爬行,我不知道它来自何方,叫什么,在忙碌些什么,从我打开台灯到日光涌进窗户,一刻不停。窗外,垂柳细长的叶子在小风中翻转着,叶子的两面,向阳的一面墨绿,背阳的一面银白,翻转中反射出耀眼的光亮,就像孩子手里晃动着的镜片。碧绿如毯的草地上,有一群麻雀蹦蹦跳跳,就像潭中泛起的泡泡。一位大婶推着小推车,车内的小孩粉白如藕,这是上午9点,太阳还不暴烈,小推车的凉棚还没打起。几只小狗在追逐打滚。写下这个题目,我的手颤抖了。
  • 原来你一直都在

    原来你一直都在

    追忆似水年华,回首,原来你一直都在。女主为了查出父亲去世的真相,与男主联手破案,两人相遇、相知、最终相爱。在即将识破凶手的那场决斗中,中了凶手的陷阱,女主意外失忆,男主抑郁三年,三年后,两人再次相遇,重新联手,一起抓获凶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

    本书收入了老舍的散文近百篇,分为民俗风物、人生人物、谈艺录三辑。老舍先生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凡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等都有笔墨。其用情最深的是北京。他写可亲可敬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他写资助自己入学读书的宗月大师的慈善,他写自己戒掉抽烟、酗酒、玩牌等不良嗜好,他写自己没有结果的初恋,他写回到新北京后的欣喜,等等。老舍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所写均为真人真事,所感亦为真情实感,文字本色自然,朴实无华,尤其是记录老舍在北平时影响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再现了老舍的性格养成,如同烙在老舍身上的烙印,影响他一生向善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