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100000011

第11章 分层教学的有效实践

当前,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公办学校搞所谓的特色班、好差班等,显然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教育均衡的正确举措。但从基础教育本身规律而言,即便是同一所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有没有一种既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又不违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做法呢?

其实,这些年,不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结合实际开展这方面的尝试,有的低调有的张扬,但客观而言,成功案例却屈指可数。复旦二附中的做法大概是算得上成功的,因为,至少该校从1999年延续至今的实践,尚未有家长提出异议,并且,从成效上看,的确有过人之处。

可以说,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每一位孩子的学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更多的孩子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升学制度中获得升入好学校的机会,更是因为由此实现了因材施教,能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益,学生的课余时间会更宽裕,课外拓展内容也将更丰富,也就更有时空来实现每个自我的个性化发展。

据老校长姜乃振老师介绍,1998年,当时的二附中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给教学实施带来了难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想了很多办法,遂决定在初二、初三年级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主要是语、数、外学科。经过几年的尝试,因为设计合理、准备充分又加上卓有成效,因此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想这还与复旦家长这个特殊的群体有关,因为,以自由宽容为特点的复旦教授们,绝不允许他们的孩子被分在所谓的弱班,所以,二附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教育公平方面比其他兄弟学校有更多的认识,并切实践行着这样的公平均衡教学理念。

而今,这一项举措不仅延伸到理化学科,还提前进入到了初一下学期,除了没有发生家长前来投诉等问题,还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在素质教育以及升学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兄弟学校前来交流访问时,对二附中的这一做法表示赞赏,当然,“一花独放不是春”,二附中也敞开胸襟,希望把这个成功的案例介绍给大家。

说到其中的奥秘,我看其实也很简单:

1.有些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做法通常是一刀切,如按某学科成绩排名,80名学生中前50名分在A班或好班,后30名则在B班或慢班,这样,这30名学生及家长就会有意见,凭什么把我的孩子放在B班?而二附中的做法是,根据具体某门学科的情况,教师可以把后25—35位学生作为过渡地带,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申请自主选择A或B班。实际上,有的学生选择了A班却跟不上进度,自然也会接受到B班去的事实,而有的学生虽然在B班,却也如鱼得水,有了足够的自信,学习上甚至可以与A班中上水平一比。他们当然还可以在半年一次的调整中进入A班。也有的同学还不乐意申请到A班,因为他们在B班感觉很适应,不仅照样在升学中取得好成绩,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生活等都更自信了。如2013年的中考,B班中的不少孩子考上了市示范性高中,甚至陆续有几次定位考的物理化学最高分还出现在B班中。

2.家长们对分层教学的不理解不放心主要还在于担心孩子被分在学科教学能力较弱的那位老师手里。二附中没有这么做。首先,行政班继续存在,只是某些学科授课时分A、B班,而教A班和B班的还是同一位任课老师。只是教师根据程度差异实施了不一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样保证了对行政班每一位学生的公平。根据程度不等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实践,资源配置更合理,效益也就更佳。只要教师高度负责,自己的孩子自己主动抱,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结果就是一个都没有少。

教育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当问题出现了,光想着用意志力去解决,往往效果不佳,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效果也就一般,甚至半途夭折。所以,一旦看准了,首先应该分析原因,找准对策,慢慢地稳妥地实践并逐渐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时,再难的事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实现。所以说:走对的路,贵在坚持真的很重要。二附中分层教学十五年如一日实践的例子即是一个明证。

同类推荐
  • 胡适论人生:立场

    胡适论人生:立场

    收录胡适先生平生多种著述,以片断体、语录体的形式全新编排,内容详尽充实,涉及文化、治学、时政、人生、文学等方方面面,胡适的重要著作、优秀著作均收录其中。本书尽量保持原作风貌,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采。
  • 民主是个有条件的好东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民主是个有条件的好东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试着论证人们要获得民主这个“好东西”是有条件的,提出了当下社会主义下民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希望有益于民主建设的实践。
  •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种类繁多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对于媒介的感知,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或者加强自身的塑造,或者适应新的情境的变化,总之媒介的样态以融合或者求新求变的形式也进行了诸多的改造。媒介从此步入后媒介时代。所谓后媒介时代,就是指在网络等的影响之下,各种媒介形式适应新的情境变化而在技术、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而重新建构的媒介世界,它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时代而言,是新兴的媒介时代。
  • 中国生存启示录

    中国生存启示录

    这是一本面对现实如何生存的启示录,一本发现人生智慧、追寻幸福生活的指南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培育健康价值观”为专题的心灵励志书。作家、教授梁晓声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 中国近代“新民”思想研究

    中国近代“新民”思想研究

    “新民”一词,自其出现之日起,就有明确的伦理内涵,它奠定了新民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伦理基调。近代思想家们把新民作为拯救国家的出路,他们以进化论与功利主义为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以批判国民性为其现实选择,开始了着眼于人的重塑的近代伦理精神的重建过程。新民思想经历了由国家之新民到个体之新民的发展,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终于具有了终极价值。研究新民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万界之天灾永存不朽

    万界之天灾永存不朽

    黑暗文冷血文佛系更新新人,文笔见谅沉睡的亡灵们,苏醒吧,你们的王,阿尔萨斯!回来了!陪吾征战万界!!!本文主走一力破万法,没有花里胡哨
  • 半生荒唐,余生有你

    半生荒唐,余生有你

    所有年少时的爱恨情仇,都被尘封进了时光的坟墓里,走不出,进不去。经年重逢,他是高高在上的检察官,她是流落尘埃的卑微女人。她曾想过千万遍重遇他时的模样,却不想是如今一番景状。他得以重遇你,依旧爱你如初。跌撞半生,半生荒唐;余生有你,不盼来生。
  • 最强吃土系统

    最强吃土系统

    我的金手指是吃土,不是穷的吃土,而是真的吃土!带着属性面板的段浩,穿越到了武侠世界中州,揭开一段段阴谋,剥开一层层身世。红颜、知己,美人如玉剑如虹。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侠义之歌,这是一群肝胆相照的热血男儿,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离奇故事……闲时可捉虎,怒时斩青龙,我们的主角就是这么牛!一个字:爽!(本书剧情偏传统,色彩偏玄幻,如有喜欢的读者,请收藏,保证质量,更新稳定!)
  • 怀紫阁隐者

    怀紫阁隐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与上仙斗

    与上仙斗

    公历二零二零年元旦,表面是某小女足队的替补实际上是资深宅女的元淮穿越了。荒历四零七年,一个婴儿被从九重天扔到了人界,在镇魔山砸出来一个小盆地。元淮只想知道,为什么别人穿越出门捡奇遇,自己穿越每天睁眼都是噩运!?但是!就在这样的逆天气运下,她还是要历艰辛,吃困苦,破千山,斩巨浪地修仙!她,元淮,不忘初心,锱铢必较!一定要成仙,然后咬死那个把自己扔下来的上仙啊!绝对不会因为他长得好看就心软的!绝对!绝……对?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万古独寂

    万古独寂

    天荒大陆,强者为尊。少年萧辰为追求挚爱,修上古功法,逆天而行,快意恩仇。然寻到挚爱却生变故,从此斩断过去,历经种种磨难铸就不朽辉煌路,追寻武道之巅。俯视八荒天下惊,武道巅峰吾为尊!
  • 娘子不准逃跑

    娘子不准逃跑

    一朝穿越成王妃!她以为他不好女色所以在他面前毫无防备,却没发现某人的眸光似虎!直到某夜她眼中的断袖王爷用行动证明了他不是断袖之时,她才猛然发觉,他明明就是一匹不安分的狼……(轻松宠文)
  • 九道真仙

    九道真仙

    武学宗师为追求武道巅峰身死,却穿越到一个仙侠世界,得到大巫后裔的血脉。修仙资质差?我便以大巫强横的肉身和前世的武技结合,一样可以横扫天下……大巫会武术,神仙都挡不住!热血、激情、爽快……我只相信自己手中的剑!
  • 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察时势之变、误决策得失、学领导智慧。古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领导智慧,从文化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延续性,从应用上有着极具可操作性的现实意义。因此,从领导学的角度开掘《二十四史》这座智慧的宝库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