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司的作品《美食家》(1976),拿到今天,很多人可能笑不出来,因为电影中的场景已成现实。片中,男主角和儿子深入大亨的食品加工厂,发现了骇人听闻的秘密:加工厂产品的原料并非天然,全自动的加工流水线上,鸡是用人造骨架浇上外壳制成的,最后还喷上色素伪装成烤鸡;蔬菜叶是像橡皮一样压制出来的,最后攒成一颗菜;葡萄酒也非酿制,而是色素加上香精。当初这部电影上映之时,影院里笑声不断,也许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这些都会如此快地变为真实。
于是,返璞归真扑面而来,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新时尚,家家见绿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我家有个不算小的、采光条件也不错的阳台,加上防盗窗的包围,的确成了家庭绿化的最佳地。一开始,主要栽种一些诸如茑萝、常春藤、文竹、仙人掌类植物以及一些应景花卉之类的,给家庭生活带来了融融乐意。儿子长大起来了,记得从他念三、四年级开始,一次,学校组织踏青活动,结果他在小作文里闹出了将上海农村地里的麦子说成是韭菜的笑话,我顿时感到城里孩子离农村尤其是庄稼还是挺“遥远”的,于是想到要利用好阳台这个环境,给孩子适当地补上一些关于农作物及其识别的知识。
小规模的阳台种植多少可以实现一些回归田园的农耕愿望。记忆中最早在阳台上盆栽的作物是大蒜和葱,它们离家庭厨房“最近”,也最易让孩子接受,从初冬开始栽种,看着它们在我们精心栽培下吐绿并破土而出,然后茁壮成长起来,孩子和我们均有说不出的成功喜悦,不用说,此后,我们家餐前急用的葱和大蒜叶往往来自阳台。在实用主义作祟下,栽培的作物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不,到今天,已先后栽培过青菜、辣椒、芋艿、山药、山芋、姜、薄荷、毛豆等不下20种,其中山药、姜等更让家人认识了它们地上部分的模样。其实,对于阳台种植而言,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无公害的果蔬,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快乐。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帮朋友到安吉农家游,走进他们的自留地,看到一片地上长着疑似细竹模样的作物,顿生好奇,主人有意让我们猜猜(他估计我们是不认识的),儿子脱口而出:这该是生姜吧!看到农家点头肯定的样子,他心里美滋滋的,我知道他是从阳台上得到了教育。
阳台给他的教育又何止是比同学更多地认识了作物品种,春的清纯、夏的翠绿、秋的收获、冬的盎然,均让儿子体验着与“自然”的接触和对话,收获着耕耘与共成长的快乐。儿子不少习作的素材也多与阳台这片天地有关,如发表在晚报上的《发现诗意》、发表在校刊上的诗歌等,正是这片天地给了孩子创作的灵感与动力,当然,良性循环也是自然,儿子在此之后更在阳台绿化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且是自觉自愿,这些都保证着我们家阳台绿化和作物持续稳定“增长”。
两年前的暑假,因为我们外出旅游一段时间,回来后,看到一些植物干枯甚至死亡,心里难免有些遗憾,儿子和我们一边忙着补种,一边又在想,是否有办法在外出时能实现自动浇水,延长它们的生长时间。想到就做,孩子就开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我呢,则帮助他联系专家,在老师们的指导关心下,儿子在暑假里研制出了两套关于自动缺水报警的装置,经过在阳台花盆中的多次试验,证明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我们鼓励他把研究过程整理成文,还携装置参加了上海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果荣获大赛二等奖。之后,他又想到装置不仅能缺水报警,还要在家人外出时能自动浇水,他继续努力,想方设法,终于又在去年寒假前利用废弃材料研制出了一种自动浇花装置,该装置也在2011年3月的第26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及6个单项奖,因此还荣膺杨浦区“十佳科学小院士”称号。如今,我家阳台的“抗旱”技术可谓“领先”。你看,只要用心,我们不必“大动干戈”却足以乐享更多的“绿色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点,我完全认同。其实,最佳的教育,一定是置身环境中的教育。阳台,就是一个小世界,也应该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良好的成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