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8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王阳明的三句话、十个字

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人多称他王阳明。

自唐朝以来,打破门户之见,兼学儒、佛、道三家而卓有成就者很多,但融众美于一炉、自成一家而为“教主”者不多,能将学问转化为能量、应用于实践而成就大事者少之又少,王阳明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史》赞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而清代学者则公认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的主要政绩,在于他实践了儒家的“德治”的理念,让“礼教”渗透到民间,以淳化民心,美化风俗;王阳明的主要军功,一是平定了南赣为患数十年的“山贼”,二是剿灭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三是平息了两广及湖南少数民族的暴乱。不过,推行治道,任何一个优秀官员都可能办到;临阵胜敌,任何一个优秀将领都可能办到,王阳明对中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当时,朱熹和二程“理学”已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取得垄断地位,明清都规定:科举考试不得超越朱熹的注解,思想控制日趋严重,而王阳明的“心学”成为对抗“理学”、打破思想禁锢的一股最大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一度被定为“伪学”而禁声止流传,解禁后也一直受到理学挤压,但仍广为传播,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大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评曰:“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也评价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则说:“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王阳明推崇“简实”,他的“心学体系”并不复杂,三句话、十个字即可全部概括:

第一句话:心即理。

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天地万物间,存在着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秘力量,有人谓之“神”,有人谓之“道”,有人谓之“天理”,有人谓之“自然规律”,愚者“拜神”,智者“求道”,学者研究“天理”,及至用科学手段探寻规律,那种神秘力量已经不再神秘。但规律隐含于万事万物中,探寻谈何容易!王阳明走唯心主义路线,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规律只在你心,你心即是天理,无须外寻,只需内求。

在“心即理”之下,王阳明进而认为,“心外无物”,他曾以看花为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一说法似乎不能证明“心外无物”,按佛家的观点,心本空寂,“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看花则无,看花则有,恰好证明心外有物。

但是,正如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准确表达悟者的内心体验。“心即理”或“心外无物”,不是知识,难以理求,王阳明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那只能自己去悟。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看见的世界,不是那个真实的世界,只是你心所能感受、理解的那部分世界;你看见的人,不是那个真实的人,只是你心所能感知、想象的那个不完全的人;你看见的事物,不是那个真实的事物,只是你能探寻、发现的那个残缺的事物。真实的世界、世人、世事也许十分美好,但你心若失去了感知美好的那部分功能,你看见的就不是美好,一切都会被你的心染上颜色。常人以“眼见为实”,悟者曾经切身体验到,眼前的同一世界,在一刹那间,竟然显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天堂、地狱、仙境、凡间,判然有别,于是顿悟一切外物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顿悟“即心即佛”或“心即理”“心外无物”。

所以,千万不要从言论上理解悟者的话,他们告诉你的并不是某个道理,而是一种真实体验,一条通向觉悟的路径。你或者顺道前行,或者望而却步,都可算是明智选择。至于指点论述,说是论非,说好道歹,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句话: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圣人,都心如明镜,智慧通神,那个圣人就是你的“良知”。“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你心里的良知不比孔子、老子、孟子、释迦牟尼少一点,也不比他们多一点。不同的是,他们让自己的良知纤毫不染,而你的良知却被掩埋在贪、嗔、痴积聚的心尘中,偶尔才露峥嵘。佛家云: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区别只在于良知是否蒙尘。你若勤于修炼,拂扫心尘,保持一心清净,你就是圣人。

成为圣人有什么好处呢?你将慧眼大开,看世界是美好的,看世人是美好的,看世事是美好的,于是,你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烦恼、痛苦将远离你而去,事在逆境,心有菩提;身处陋室,如居天堂。

但是,按佛家的观点,求一己幸福,只是小乘道,普度众生,才是大乘道;按儒家的观点,“修己以安人”,才是无上正道;按道家的观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离了众人,无所谓圣人。王阳明以“良知”接“天理”,继承的仍是孔、老、释氏的“大道”,提倡将“小我”的幸福融于“大我”的幸福中,因为“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岂能不积极表达真诚的善良?

第三句话: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和行只是一件事,知而不能行,等于无知;行而不求知,等于无行。

王阳明反对“悬空口耳讲说”,他甚至认为,“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习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就谈不上为学。若按他的观点,那些一辈子钻在书堆中、从未办过实事的学者、教授,大概只能算“半文盲”,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为学”呢!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俗话又说:一处不到一处迷。

学习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只能在实践中感悟,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逵,李鬼,拼一拼板斧,便知谁假;真假孙悟空,痛到切身处,便知谁真;真知和伪学,也要在实践中辨明真伪。

可以说,学王阳明,学到一个“知行合一”,便可受用一生!

同类推荐
  • 智商决定智慧(上)

    智商决定智慧(上)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情商决定未来,智商决定起点。运用生命的运行规律,把握人生的关键机遇,科学地认识和预测人生运程的潮涨潮落、高低起伏,能做到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驾驭人生,都是高智商的表现。
  • 不懂拒绝,你就注定吃亏一辈子

    不懂拒绝,你就注定吃亏一辈子

    本书是一本让你学会如何拒绝的通俗心理学书籍,本书全面阐述“不懂拒绝”这种心态的产生以及运行机制,帮你规划自己的人生,锻炼自身的意志力,拥有强大的心灵,让自己的情商和人生效率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成为一个可以由自己选择和主宰事情的成功人士。
  • 舍与得:做人做事的取舍艺术

    舍与得:做人做事的取舍艺术

    本书为人生励志读本,以传统文化为主线,通过一个个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小故事,阐述了“舍得”的重要性和体现出的智慧境界。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树立积极的舍得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懂得做人做事的取舍艺术,培养正面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态度。
  • 当下的修行:要经得起诱惑

    当下的修行:要经得起诱惑

    生活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而事实上,这些诱惑的根源实际上来自人们的追求,来自人们内心深处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欲望。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只有戒掉浮躁、看穿名利、正确取舍,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抵挡得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拥有长远的幸福和成功。
  • 思考帽与行动鞋

    思考帽与行动鞋

    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终生无所成就,他们都过平庸乏味的生活。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公司都盈利微薄甚至亏损,他们的平均寿命不超过7年。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有钱人都不曾充分享受过财富带来的幸福,他们有的根本不及享受就在疲于奔命中与世长辞,有的在年老时已将财富挥霍殆尽重新做了穷光蛋。这个苠界上的大部分夫妇,他们相爱了3个月,吵架了3年彼此忍耐了30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不在于他们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而在于他们没有做好两件事,思考和行动。思考谁不会呀?行动谁没有呀?哦,对不起,我在本书里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思考和真正的行动。
热门推荐
  • 异能女王:妖孽又作祟

    异能女王:妖孽又作祟

    浴血重生,她从24世纪全星球的异能女王变成上世纪一个无能的商业千金,竟然还是被收养的?她身份不明、丑陋、懦弱无能、废物?搞笑,全都胡扯。初见,她在网吧与他PK秀出神级操作;再见,她在校园虐渣遇见了他并电了他;再再见,她在网游国际竞技场与他PK。就此他们经常见,她撩他,不料撩了个大魔王,他宠她,不料一宠一发不可收拾。她被爆出他未婚妻的身份,她却拽拽地说道她不屑。他却突然壁咚:“不屑我就要了你。”她反壁咚:“看看是谁要谁。”别人不爽她,虐掉。他看她咬牙切齿,她却邪笑着吧唧一口。她就喜欢别人看她不爽却又干不掉她的样子。这是一个有时表面男攻实际女攻的故事,记住是有时。爽文+宠文+男强女强+热血+狂拽
  • 农家俏娘子之吃货相公很强势

    农家俏娘子之吃货相公很强势

    田家侥幸熬过灾年,好容易等来朝廷安置,眼看家中粮食见底,幺妹竟为省口粮悄悄选择饿死。一朝身死,魂穿田家,田香草欲哭无泪!灾年刚过,遗祸未褪,饿殍遍地,乞丐环绕,她纵然身藏诸多本领,竟无处使力。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遇善人,解困境,空间现,得机遇,她势要带着家人摆脱穷苦,甩掉极品,打造梦想田园。不料,一时大意,招惹吃货一枚。
  • 九霄风华

    九霄风华

    一个从雪域北国走出的少年,开始了他非凡的人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雨夜杀凶

    雨夜杀凶

    我见到顾潜鳞的时候是中午十一点。警察局外正下着倾盆大雨,顾潜鳞坐在他那间刑侦队大队长的办公室里,探员林东站在他的面前。我叫卓曦同,是一个侦探推理小说作家。顾潜鳞是我在一次偶然遭遇的案件中相识的,之后便成了不错的朋友,而顾潜鳞也经常邀请我参与他的探案工作。就在上个月,我写了一篇关于他侦破一起杀人案件的小说,拿到稿费之后便约好请他吃饭,而时间就定在今天中午,所以即使是最讨厌的大雨天,我依然准时来到顾潜鳞的办公室。
  • 你被写在我的爱情里

    你被写在我的爱情里

    被心怀不轨的姐姐设计,我成了众人眼里的神经病,她是众人眼里变态的神经病,是害了白家小姐的凶手。只有他,白家小姐的未婚夫,她的二叔顾司成,淡淡的说了一句。“那不重要。”于是,稀里糊涂的,徐青蔓就从寄人篱下的陪嫁女摇身一变成了顾二夫人。没有祝福,没有婚礼,只有一个众人眼里无权无势的草包顾二爷。
  • 忽然

    忽然

    三个女同学约好,周五带孩子去木兰山下的农庄住两天,摘草莓啦,看水稻啦,摸鱼儿啦,如果不嫌酸,还可以尝青橘子。这样,陈小竹下午三点从单位溜出来,幼儿园四点放学,时间绰绰有余,谁知,车堵在大桥上动弹不得。四点过后,每隔几分钟,幼儿园管生活的齐阿姨就会来个电话,催命似的。陈小竹给家里打电话,想让婆婆去接朵朵。想着朵朵要哭个泪人儿,她的胸口就一起一伏。电话是通的,总不见接听。一向温柔的她,捶起了方向盘,有点抓狂,邻车男人歪着身子冲着她歪瓜裂枣地笑。她没好气地爆了一句粗口,惹来邻车男人快活无比的笑声,也许在他看来,被人骂一顿也算是堵车的乐趣了。
  • 风

    本书为一部当代原创长篇小说,主要写作家“我”小时候经常听家里长辈谈起传说中智勇双全的郑海,长大后决定写一本关于郑海的长篇小说。“我”到郑海的老家罐子窑实地考察,走访了传说中与郑海有关的叶家后人,随着对罐子窑所有与郑海有关的人的追踪了解,才渐渐了解郑海的原型是罐子窑一个与叶家二少爷有过两面之缘的船员,因大风救过叶家两位少爷的命。他成了叶家的英雄,也成了罐子窑的英雄,之后郑海就离开了罐子窑,后来关于他的许多传说都是基于大家的美好想象,因为谁也没有再见过他,他也没有再回来过,像风一样来了又走了。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1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1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嫡女虐渣宝典

    嫡女虐渣宝典

    胆小怯懦,委曲求全的童之诺重生了。上一世,她满心欢喜嫁入大皇子府,却发现这桩姻缘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她最后落得个母去子留,临死前听闻家族败落,满门抄斩!如今含恨归来,她发誓要让渣男渣女血债血偿!童府风波,皇家内斗,江湖势力……且看童之诺如何强势撩夫,化解步步危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