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6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乖孩子”是问题

某个“乖孩子”的悲剧

“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

“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

隐藏的神经质爱情索求

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

不安罩顶而无法自拔,所以扮演“乖孩子”

企图把孩子当精神奴隶的父母

持续背叛自己会对生命绝望

乖孩子核心里的“厌恶”情感

由于“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失去自我

放弃自我渴求,实现父母愿望

某个“乖孩子”的悲剧

纽约的精神分析医师温伯格[1](George Weinberg)在其著作中提到一位名叫伊蕾娜的女性的故事。

伊蕾娜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尤其受到父亲宠爱。

在她5岁的那年,弟弟出生了。突然间,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以她为主,年幼的伊蕾娜眼睁睁看着父母的关注都转移到弟弟身上,让她惊愕不已。虽然伊蕾娜感觉很受伤,但仍百般尝试,想挽回父亲的爱与注意。

首先,她用发脾气来吸引注意力,但父亲对伊蕾娜的无理取闹,态度还是相当严厉。接下来,她摆出一副病恹恹、虚弱无力的娇态,不过这一招也没有奏效。

于是,她改变作战方针,化身为一个热心帮忙的乖孩子。结果如何呢?这次父亲终于对她展露出微笑。

这就是伊蕾娜开始扮演“乖孩子”的过程。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历经各种尝试,找出一套方法能让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人类行为的动机由两个要素所构成:“目的”与“信念”。以伊蕾娜的状况来说,她的目的是“获得父亲的认同”,信念则是“自己能够帮上忙”。

一开始她用恶作剧来凸显自己存在,或者大声哭闹,跟弟弟争风吃醋。然而,伊蕾娜采取的这些手段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她终于发现一个能够接近父亲的方法:变成一个对父亲有帮助的“乖孩子”。

对人类来说,从孩提时代养成的形态是很容易维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成人后也不会改变。以伊蕾娜的例子来看,她就成了一个替男性当牛做马的女子。

20岁时,伊蕾娜与一名男性陷入爱河,但她却满怀恐惧,害怕失去男友。因为,她打心底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所以丝毫不敢跟男友唱反调,也不敢有任何抱怨,甚至对男友要求些什么都做不到。但她每天晚上都勤奋地为深爱的男友洗手做羹汤,或者帮男友将稿子输入计算机。

她与男友的互动,套用了幼年时期自己跟父亲的相处模式。伊蕾娜若不做些有益于恋人的事,便会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抛弃。于是,她便往自己身上添加了负担。

伊蕾娜对男友掏心掏肺、鞠躬尽瘁,但两人不久后还是步上分手一途。在那之后过了几年,某一天她梦见了前男友,她对着他大声怒骂,还气到转醒。她最震惊的发现是,原来过去她从不容许自己对前男友发火,即使那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很草率,她也不敢大发雷霆。

后来,她有了新男友,而这次她发誓,一定要尽己所能地满足男友需求。就这样,伊蕾娜被男人轻视、沦为钓饵,当作俎上肉来消费。

这个案例出自温伯格《如何改造自己》(Self Creation),日文版为加藤谛三翻译。

“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

请试着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大家应该都曾帮忙做家务,受到大人夸赞,或者帮爸妈照顾弟妹而得到称许,以及打扫庭院获得褒奖等经历。

满足父母虚荣心时,孩子也能得到父母的好脸色。同样的道理,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开心;在运动会上拿到冠军,就能取悦父母。只要孩子能让父母自傲,就会得到疼爱。

不过,这种模式却暗藏危机。由于孩子只有在帮助父母时、满足父母虚荣心时才会得到赞美,孩子便会认为,要是自己不做这些,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孩子们也会误解成,如果自己一无是处,无法为父母带来骄傲,就不会被父母所爱。因此,孩子会不断努力使出取悦父母的花招,想获取认同与疼爱。

这种倾向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这样的人被迫去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而且还先入为主地误认自己必须有助于对方。他完全无法理解,其实只要彼此能够在一起就是有意义的。他随时都觉得内心无法平静且满怀歉意。这种人面临的罩门就是:深信只要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就可以俘获对方欢心。

孩子若年纪尚小,问题还不大。麻烦的是,当他长大成人,周边的人事环境都改变了之后,故步自封,以为要得到他人喜欢,只要自己帮上忙就万无一失,结果便一头热地为对方奉献牺牲。

然而,话说回来,对方可不一定都希望你为他当牛做马。

“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

举例来说,有些人因为小时候经常帮助做家务而得到大人赞美。当他们有了家庭,仍然先入为主地认为:只要我把一切家务都料理好,就能够使配偶感到欢欣。

可是,现实却有落差,配偶毫不重视这些。另一方是希望夫妻俩能一起行遍天下,或者希望配偶拥有成熟的情绪,期待对方具备享乐的能力。像是夫妻一同出去听听音乐会、喝点小酒,享受人生乐趣。

不过配偶的这些期望,对他而言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在他脑海里早已有了预设条件:我“只要”做好家务就能取悦配偶。结果,配偶并未因此感到开心。如果能及时发觉事情不太对劲,那么一切还有救。问题是,大多数的人反而更加徒劳地努力,拼命展现自己的功劳来讨对方喜欢。

为得到对方喜爱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当得到的效果并不如预期时,便会为此生气:

“老娘(老子)都这样当牛做马了,还想怎么样!”

“我牺牲奉献全是为了这个家,你却丝毫不懂感谢!”

到这种地步,这些人依旧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换来一场空,想获得欢心却得不到称赞。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不满,对对方抱有负面情感。

要建立顺遂的人际关系,不光是给对方带来好处就能通行无阻,还需要个人的心理成长。不要期待自己的贡献能让对方多看自己一眼,而必须单纯地为自己的贡献感到喜悦。这样,不但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有时候还会得到感谢,人际关系自然而然也就顺利无碍。

不过,一个心理不成熟的人建功立业的动机却不单纯,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喜爱、好评。动不动就摆出一副自己是在施舍的模样,只会惹得对方不快。问题就出在,这个人凡事刻意彰显自己的丰功伟业。

隐藏的神经质爱情索求

有种人会一头热地贡献自己,他们认为这是让对方喜欢的撒手锏,相信自己的鞠躬尽瘁,是赢取对方称许、俘获好感的终极手段。

对于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身边长大的人来说,的确是事实。因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唯有当孩子对自己有益处,或是孩子的表现值得骄傲时,他们才会感到开心。

这些孩子因此走火入魔,逼着自己必须做出某些贡献,否则罪恶感就会涌上心头。他们一旦没办法对他人有帮助,便会被罪恶感深深地折磨;与人相处时也丝毫无法放松。因为对他们来说,放松让他们感到罪恶。

不幸的是,当这些人做这些会让自己有罪恶感的事时,人们反倒对他们有好感。周遭的人也期望他能够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如同我多次强调的,他们努力取悦他人就为了获得对方喜欢,从这个层面来说,其实这只是表面的。隐藏在底层的,是有精神官能症倾向的爱情渴求。由于内心对爱的渴求,使得他们为了得到喜爱而拼命地建功立业。

但当付出努力不一定就会有回报时,这样更把他们逼上绝路,人际关系也出现裂痕。

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

对于人类的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2](Abraham Harold Maslow)曾经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著作里提到以下内容:

如果要小孩在“让自己开心”以及“得到他人认可”中二择一,通常小孩会选择“得到他人认可”。所以,他们扼杀了自身的喜悦情感,或者移开视线,逃离这些情感。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失去周遭人们的心。这些孩子在他人没察觉之下,开始怀着精神性死亡,迈向人生道路。

换言之,所谓“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其实带着精神性死亡展开了人生。无法信任自己内心的孩子,试图通过取悦父母来获得认同。他们学会一个道理:“只要能让父母开心,就可以获得赞赏”,而这样的态度也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成人。

取悦他人的确并非坏事,但如果动机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企图得到赞美,问题就会浮现。

套用马斯洛的说法,假使起因为“成长动机”,取悦他人便是一件好事;而出发点若是“匮乏动机”就不太妙了。这即为两者的差别。

这里提到的“成长动机”,是为了满足基本欲求、实现自我的欲望而驱动。相反地,“匮乏动机”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或亲密关系等基本欲求时,为了填补不足而起的动机。按照这个说法,害怕失去人心而违背自身本性的行动,就是源于“匮乏动机”。

马斯洛也说,以这些孩子的状况来看,“获得他人赞美”跟“信任自己”是彼此对立的。他们越是努力想得到他人赞赏,就越无法信赖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3](Karen Horney)也说过同样的意见:“迎合他人的结果,就会感觉无法依赖自己。”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4](Rollo May)也说了以下这段话:

当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赞赏而采取行动,这时行动本身会让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价值的不堪。(小野泰博译自《重整消逝的自我》)[5]

罗洛·梅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认为对人类来说,这种态度是最残酷的屈辱,会导致一个人胆小怕事。

然而,人们如果在情绪不成熟的父母身边成长,便会误信要得到他人喜爱,就要想尽办法得到认可。这种人固执地认为,毫无伪饰、真实的自己无法得到任何人喜爱,因此他们开始伪装自己,最终完全忘记自己的真实模样。

心理疗法中的一套技法是,“Don't be you”(不要做你自己)这句话是“父母摧毁孩子心灵的信息”。“不要做你自己”是一句很惊人的话,转过来思考,马斯洛或许说的也是同一件事吧!

孩子甚至会为了得到父母喜爱,而否定自己感到欢愉的体验。他们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父母爱听的,举止态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因为,倘若他们不这样做,父母就会面露不悦,这正是“不要做你自己”的信息。当孩子开始放弃自己的感受方式,断了自己心中的念头,便会丧失自我。

幼年时期的我就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总是采取父亲喜欢的行动,而最具体的做法,就是贬低社会观点中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不这么做,父亲就会极度不悦,说出“你怎么变成这样无趣又没用的人啦”之类的话,然后对我深深叹气,表示他的失望。

很明显,这就是对我强迫施予了“不要做你自己”的信息。这种孩子将会使出任何手段,逼自己得到让父母喜爱的特质。唯有得到这样的特质,他们才能换取父母的爱。而这样的爱,必须通过父母自我陶醉才能入手。

经历过这些成长过程者,心理状态总是动荡不定。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成功时,才能得到对方的爱;唯有自己说出对方喜欢的话语,才能得到对方的青睐。但如果没有继续这样的行为,说不定在某一天就会被对方抛弃。而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他们对于周遭的期待会过分敏感,并压抑自身的意愿。

于是,他们越不懈努力,渴望成为对方所中意的角色,就越对自己丧失信任感。

不安罩顶而无法自拔,所以扮演“乖孩子”

马斯洛曾说:“人一旦犯下‘违逆本性’的罪,几乎无一例外会记忆在潜意识中,涌出一个蔑视自己的念头。”违反自己原有的性格,努力俘获他人欢心,这种状况下,人总是会轻视自己。因此,人的心灵会变得容易受伤,并出现各种病态心理的倾向。

一个扮演着“乖孩子”的小孩,总是怀有不安,担忧自己会失去父母的爱。而为了避免失去双亲的爱,他们会刻意当个乖孩子。由于害怕被抛弃,他们变得比谁的能力都强、更加优秀。

不过,对他们而言,当个“乖孩子”只不过是获得父母赞美的手段。他们认为,真正的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赞赏。扮演“乖孩子”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轻视实际的自己,甚至对于真实的自己带有罪恶感。

这些“乖孩子”必须随时随地得到赞美,否则他们就会感到焦躁。因为他们越是看扁实际的自己,越需要别人的赞赏,也变本加厉地察言观色,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在心理上寻求认同。

罗洛·梅表示,这些满怀虚荣心或是带有自恋倾向的孩子,若无法时常得到父母赞美,就会认为自己一文不值。但这种状况并非局限于特别的孩子身上,一般来说,“乖孩子”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只要没受到称赞,就会失去自信。

企图把孩子当“精神奴隶”的父母

只有“具备对方期待的特质”才得到爱,这般扭曲的状况所引发的悲剧还不仅如此,背后也意味着,这些孩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遗弃。但面对那些心理没有成长的父母、情绪不成熟的父母、“匮乏动机”所驱动的父母,无论对孩子如何尽心侍奉,只要孩子对自己没有益处,他们就会立刻抛弃孩子。当孩子无法符合父母的期待,那么随时都会被父母弃之不顾。

一旦父母身边出现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会被取代。对当事人来说,这可是天大的悲剧,而无辜的当事人正是处处都要仰赖父母的小孩子。

如前所述,不管孩子怎样自我牺牲以得到父母的宠爱,若丧失了父母所期望的特质,孩子便会遭到无情的抛弃,由另一个孩子取代,并夺走了“爱”。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绝境,这个小孩会开始扮演起父母喜欢的角色。

铆足全力迎合父母的孩子,当他们化身成“父母会爱的孩子”时,会有种错觉:以为“自己”被父母所爱,却丝毫没发觉,自己只不过是个随时会被其他孩子取代的存在。

那些因“匮乏动机”而行动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精神奴隶”,而非孩子本身。只不过,孩子无法理解。对他们而言,即使没了这个孩子,只要另外有个孩子称赞自己,那么,原先的孩子就会被他们所遗忘。父母寻求的,只是一个会“尊重自己”“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罢了。

这种事事配合父母要求的孩子,其存在如同奴隶一般。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满足父母的欲望。而且,这些孩子绝对不能口出怨言。因为,只要他们不愿配合父母,就随时可能遭到抛弃。

所谓“精神奴隶”,不只是凡事拍父母马屁就万无一失。简言之,孩子必须是个对父母来说处处方便的存在。打个比方,假如父亲在外头有了第三者,就会期待孩子不要向母亲揭穿这个秘密。

在亲子关系里,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共生关系,这是彼此牺牲自律性而建立的。其中有不少孩子忠实遵守着父母强制灌输的想法与情感,彼此活在封闭的世界。处于这种关系里的孩子,大概从未想过自己其实只是随手可弃、取代性高的存在吧。

但是,共生关系并不能称为真正触及内心的关系。彼此都放弃身为一个人,就算表面上看来是多么紧密,在心灵方面其实缺乏互动。

身处共生关系中的人们也会因为某些事情发生而分离。像是,亲子之间处在共生关系中,随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便会告别父母而独立。而他们对父母的敌意原本压抑在潜意识,于此开始浮现于显意识里。

这样一来,后果就是: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居住时,他们这样的行为,会对父母造成心理上的打击。因为,在共生关系里,他们会有“对方相当爱自己”这样的错觉。假使某一方离开,肯定会对另一方造成严重冲击。不过,这一切全是自恋使然。

深陷共生关系的人,立刻就能发现另一个新对象。换句话说,共生关系并非成立于“爱对方”,所以只要有某个对象让自己心理能有所依赖,他们就会迅即忘掉前面的人,转头去找新对象。

当人的心理一成长,就能够明白,自己在对方心中具有何种存在意义。从这个层面来说,处于共生关系者等于丝毫没有进展。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价值。而对于对方来说,他们也好比是个随时都能更换的商品。

持续背叛自己会对生命绝望

当人们发现,自己不去谄媚,无须满足对方的自尊心,也能获得对方的认同时,心里就会感到安适。成长过程如此顺遂的人是相当幸福的,这些有福气的人不用违背真实的自己,也不必摆出姿态,汲汲营营地要得到对方认可。因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认同并不是那么重要。

这样的人当然不会碰到陷入患精神官能症之类的窘境,整个人活得神清气爽。相反地,心理成长不够完整者若要以真实的面貌与他人正面接触,便会感到莫大的压力。

他们无法忍受如此之大的压力,所以努力扮演着一个虚假的自己,想尽办法获得对方喜爱。但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超乎想象。

他们否定真实的自己,因此便开始烦恼:活下去毫无意义、全身无力,对生命感到绝望。他丧失了气力,即便生活顺遂,没碰到什么麻烦也依旧觉得活着充满痛苦,“活下来”竟然成了一件难以忍受的苦差事。

重点是,那些有福的人无法主动跟相处时感到压力的人来往,他们选择交往的对象,是愿意接受自己的赤裸真实的人。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里,没有任何刻意与勉强,最后长成一个具有抗压性的人。

对人们来说,应该来往的对象会是:待在一起时,自己无须观察他渴求些什么,也不必遵循他的想法,更不用修正自己来配合他的价值观。

不过,具有精神官能症倾向者不知为何却不会选择这样的对象,他们找的反而是偏向无法展现真实自我、在他们面前必须处处伪装的对象。原因就出在,他们对这类对象怀有心理相关性。他们通过伪装自己,从心理层面与对方同化,借此逃避自己内心的无力感。

但这样一来却陷入恶性循环。当下他可能会松了一口气,暂时从折磨自己的无力感转移焦点。结果,无力感的后坐力更加严重,状况也更难以收拾。

把自己跟某个人同化,心理上寄托在这个人的荣光,即为一种精神麻药。虽然这是最简易且快速的逃避方式,却只会使事态变得更为严重,并且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著有《先知》(The Prophet)一书的纪伯伦(Khalil Gibran)在写给恋人玛丽·哈斯凯尔的书简里,有以下这样的字句:“无论你变成什么模样,我都不会对你感到失望。”

一个人如果能在纪伯伦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那他相当幸运。我相信,这个孩子应该不需要伪装自己来获得认同。

如果父母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孩子就必须为了取悦父母而牺牲自己的情感。无论是玩沙、跑步或折纸,这一切都不是孩子自己想玩,他们内心首先考虑的是——我应该做些什么才会让父母高兴?

父母是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有没有这样基本的安全感将影响并支配这个人的一生。具备基本安全感的人能够敞开胸怀做自己,而缺乏这种安全感者则会处处看人脸色,把他人的价值观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许多。

乖孩子核心里的“厌恶”情感

有些人因为过度一本正经而引发问题,或许他们就是长年以来未曾尝过“认同自己”的喜悦滋味吧!这种人丧失了一种肯定“原本自我”的情感。对他们而言,活着的目的是扮演“让他人接纳的自己”,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

马斯洛表示,一个人若不重视自我喜悦的体验,而总是选择“得到他人认可选项”,最终将无法体会何谓喜悦。

罗洛·梅也曾有过类似说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倘若一味遵从表面的要求,恐怕连获得幸福的力量也都抛掉了。所以,他们把顺从他人、学会“当乖孩子”当作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条件,可这么做是相当危险的。

因顺从而当个“乖孩子”,便是扼杀自己。

在孩童时期,人们会把许多家庭里所不允许的情感、想法压抑在心底。在成长过程中,或许都“装出”自己拥有被大家所认同的情感,并以此来判断是非对错。

像我本身,只要一跟兄弟吵架,就会遭到父亲责骂。他会长叹一口气,吐出一句:“烦死了!”面有愠色地瞪着我。因此,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压抑住全部攻击性的情感,最终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另外,当我稍微对别人赞美,我的父亲就会露出厌恶的表情,所以我必须监控着自己的情感,不断催眠自己:“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家,而我父亲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

所以,我总是得问自己:现在我“应该”如何去感受?久而久之,我也弄不清楚,自己当下拥有什么样的感觉,变得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情绪为何了。

我怀着“允许拥有的感情”“应该怀抱的情感”,胸中揣着这些刻意做出来的情感活着,终究完全失去活着的真实感受。有一种人看似地位体面,却没什么存在感。这种人就是过着处处受限的日子吧!

从小,我绝对不敢说出“我不要、我讨厌”这样的话,因为这是不被允许的用语。然而,实际上,我的内心却是对一切事物都是怀着“厌恶”。我被迫活得不像自己,对不开心的事情也要装出欢天喜地的模样。即使不伤心,也要流露出悲痛欲绝的表情;明明就丝毫不尊敬,也得摆出恭敬崇拜的伪装。因为我除了装模作样,别无其他的生存之道。

我打心底厌恶一切,却压抑着厌恶的情感活了过来。直到某一天的某一刻,我才猛然发觉:“原来自己厌恶这一切。”在那一瞬间,我仿佛感觉到肩头的重担卸了下来,轻松了不少。当然也感到惊讶,有种得救的感觉。因为,我发觉自己的“自我基础”似乎稍微强化了些。

于是,我有段日子满口不断吐出的词就是“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讨厌”。

在那之前的我,走路、跑步、坐着、说话、静默、读书、玩乐、工作、唱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感到厌恶至极,也就是对“活着”这件事,深恶痛绝。

我明明不想玩乐,却为了取悦大人装出一副玩得开心的模样;明明不想做家务,却要装作自己心甘情愿帮忙的假态;明明不想念书,却为了要得到大人称赞而勤奋念书。不管大人做出怎么样的要求,我都不曾流露出厌烦的表情。

扮演着“凡事听话、百依百顺的乖孩子”的我,核心情感中有着“讨厌”这种情感。而当我发觉到内心这种“厌恶”时,似乎也触及了自我存在的核心。

由于“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失去自我

“不准感受你自己的感受!只允许感觉我的感受!”

这个句子出自葛丁[6](Goulding)所写的关于沟通分析的书。看来似乎有不少父母在无意识中,都会逼迫小孩。

状况更严重的父母甚至会要求孩子:“去感受我的渴求!”所谓“听话的乖孩子”会对这样的父母宣誓自己的忠诚与顺从。

乖巧的孩子在所处的世界里,处处都感受到威胁,好比有一群未知的恐怖动物围绕在身边。这些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对他人的欲望感受会变得敏感,同时还会试着响应对方的期望。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这个危险世界中保护自己。

罗洛·梅说过:“依循着父母期望过活,是获得父母赞赏与赞美的方法,也是一种让自己保持在‘父母亲掌上明珠’(apple of the parental eye)这样地位的方式。”(出自《重整消逝的自我》)

这样的孩子从未出过任何问题,循规蹈矩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无懈可击得令人吃惊。他们害怕被人视为自私自利的孩子,也担忧被当成坏孩子,所以总是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愤怒,根本无法明确地表现自我的主张。从这个层面来说,百依百顺的乖孩子,其实具有精神官能症的倾向。

他们的心里“应该表现出的自己”就会领先“真实的自己”。于是,他们原本用来实现自我的机会,便沦为扮演着“应该表现出的自己”,结果白白牺牲掉展现真实自我的人生。

孩子因此没了“活着的喜悦”,陷入丧失自我的窘境。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就是“没了自我的人”。

一味遵循父母的期待,活到后来这个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该为什么而活,甚至无法体会到内心所涌出的感受。这种模式跟前述的“不要做自己”属于同样的信号,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

罗洛·梅在前述的著作中,介绍过有关同性恋的临床案例。主角是六个兄弟姊妹里的幺儿,前面有四个哥哥,还曾经有过姐姐。然而,这个姐姐早夭,于是他的母亲把这个小儿子当成女儿般来疼爱,给他穿上女孩子的衣服,而他后来也自行发展出女性化倾向的兴趣。

男子在母亲的期待下扮演起女孩的角色,通过扮演少女来获得母亲的宠爱。倘若他表现出类似男孩的举止,母亲就会想起失去女儿的悲痛,如此一来他等于违背了母亲的期待。男子所做的一切,可说是为了实现母亲期待,违背了真实的自己。

父母眼中的“自我任务”,也就是他必须遵从这个灌输在体内、持续存在的印象过日子。否则,这个人将完全失去头绪:不明白自己支持的是什么,搞不清楚自己该相信什么,并且也无法明白,自己本身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出自《重整消逝的自我》)

简言之,如果一个孩子扮演起父母所期待的角色,将会丧失自我。当扮演父母所期待的角色背叛了真实自我,便会如此。

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把信息解读成“你不准做自己”,而情绪不够成熟的父母经常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举例来说,当孩子成长到相当的年龄,心理不安的父母会不希望孩子在心理上“断奶”独立。孩子就只得违背想自立的意愿,永远当母亲的“宝贝”。而原因就是,当他接受扮演无法自立的懦弱孩子,就可以讨父母欢心。把父母的喜爱或称赞看得比什么都还令他开心的孩子,将永远只能扮演父母所期待的角色。

放弃自我渴求,实现父母愿望

“你不准做自己”的信息中,还包含着另一种元素,即“你不准察觉真实自我”的禁令。

就拿我在幼年时期跟家人去旅行的例子来说,小时候的我很讨厌跟爸爸去海边,但我父亲却期待我会跟他去。事实上,我并不想跟他去海边玩,可是仍被爸爸这样制约了。因为,我从父亲那边接收到“你不准做自己”的信息。

同时,我也收到一项禁令:“不准察觉自己的真实情绪,不能发觉自己不想跟父亲去海边的情绪。”由于父亲的举动等于不准我去察觉真实的自己,因此当我长大成人,与他人交流时,便出现了严重障碍,正因为我没有办法跟他人交心。

另外,我还被迫解读成:“爸爸根本不想去海边,是因为我想去,他勉为其难才带我去。”只要我这样解释,就能让父亲感到满足,让他心中那种想对人施恩、大发慈悲的意图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我甚至发觉对方真正的面貌:我父亲是个整天与孩子黏在一起,只能依赖家人,哪儿也没的去的无趣之人,而且还无法独处。

总之,我既不能察觉自己的真实情绪,还不允许发现对方的真实想法。在这种经历下成长的人,根本无法成为能够与人交心的大人。

这等于是一名无法跟他人沟通的分裂症病患,处在“缺乏他人存在”的自我封闭状态中。我年轻时,就曾因为分裂症倾向而痛苦不堪。引发困扰的缘由有好几项,其中一个毫无疑问便是来自我父亲的强制性信息。

一个“缺乏自我”的人,特征就是心灵由他人支配,对他人的大事小事都在意得不得了,心灵因此总是无法安定下来,如一片被搅动的潭水,波纹不断。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其心灵不懂得何谓休息。

“缺乏自我”的人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借此掌握、摸索自己,也就是这样,他们老是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例如“他居然如此评断我这个人,真不甘心”“我绝不允许他过好上日子”“看那家伙吃香喝辣的,我就不爽”“如果让他赚到,我就没劲了”。诸如此类,因为与别人的关系而不断拨乱自己的心弦。

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即便他们拥有多么了不起的社会地位,这一辈子也不过只是一场空罢了。这种人总是激励自己要铆足全力,绷紧神经,害怕被人瞧不起。相对地,他的内心有个角落满是枯燥无聊。试想,就算拼了老命往前冲,人生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岂不是一出悲剧吗?

瑞士哲学家希尔逖(Carl Hilty)曾说:“如果肩头背负着超过自己能够负荷的职责,结果不只会招来失去名誉的下场,甚至连原本办得到的事也随之落空。”一个“缺乏自我”的人,等于扛上超过负荷的任务,这事实令人玩味。

他们总以“应该扮演的自己”为先,一不小心就被迫担下了真实的自己所能负荷的任务,想当然会遭到挫折,最终下场就是忧郁症缠身。事实证明,在许多忧郁症病例中,不少病患小时候都是百依百顺的“乖孩子”。

前文提过的精神分析医师温伯格曾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希望获得周遭人们的好感,那么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的好感呢?孩子会想办法摸索、学习。而个性顺从的孩子所学到的“取得爱的方法”,就是礼仪得当,不惹麻烦,不主张自我,安静不吵闹。

孩子认为,如果得不到爱,自己的存在将会丝毫没有意义。所以,为了得到爱,他们选择了百依百顺这条路。顺从乖巧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遭到无视与否定。

心灵生病的人,有不少人在孩提时都是所谓的“乖孩子”。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有很多也曾是“乖孩子”。

在心智不成熟的父母以及支配欲强烈的父母眼中,无须耗费功夫照顾毫不反抗长辈的孩子,就是听话的乖小孩。而这类父母的心灵完全被自己内面的纠葛捆绑,没有余力去理解孩子的心。因此,他们丝毫无法察觉孩子并不是不用花心思去照顾,而是他们不想让自己替孩子担忧。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自己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单方面达成父母的要求,而他们则已经放弃所有对父母的渴求了。一个孩子原本应该会对父母有各种索求,像是希望爸妈看看自己的脸,听听自己说话,称赞自己可爱,或者对自己说“和你一起玩耍最开心了”,希望得到父母的拥抱,以及可以更能追求自我。

然而,孩子却放弃了这一切,还把气力花在实现父母单方面的要求上。他们放弃身为一个人的迫切渴求“确认自我存在”,转而把能量耗在达成父母的要求上。

这些孩子的索求其实是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因此不会因为在某个时期未得以实现就消失。这个未能实现的索求,终其一生会在潜意识中持续支配着孩子。

即使结了婚,他们内心仍渴求着达成愿望,便以相当扭曲的方式向配偶强行索要。譬如,因心情不好就缠着配偶,束缚着对方或老是打翻醋坛子,等等。这是由于他们想完成幼时未能实现的渴求,而试图通过各种形式在婚姻里达成目的。

同类推荐
  •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会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 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人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陷阱》内容简介:我们都不希望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却又强烈地想和生活,却又强烈地想左右他人。但事实上,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滑入对方精心没置的心理陷阱。当我们和大部分人交往愉快的同时,有时候也感觉和某些人交往很不舒服,甚至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似乎掉进了对方设置的陷阱之中。这样的人际交往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游戏”,即一系列的互补、隐藏式的沟通,会发展至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结果。
  •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假象之中,没有任何真正创造,也没有过任何突破,我们就像执行程序的电脑,就好像电脑不会明白自己正在执行程序那样,不同的是,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白真相。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的故事大概就是“催眠师手记”系列。
  • 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

    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

    拖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精神折磨,因此超过95%的拖延者都望自己能够摒弃这种习性,重新回归正常而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人们有心不拖延,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广大拖延者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书《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紧扣拖延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希望为广大拖延者提供帮助。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这本工具书简便、实用、易学、能触动人心最底部。让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点就是,与谁都能友好相处并且可以达成你的目标。乐嘉首先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世界,告诉“性格”与“个性”的区别,“行为”与“动机”的不同。然后依次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情感世界、帮你分析性格色彩的职场关系、然后把握生活,最后教你性格色彩的钻石法则。当女人说“我不要你管”的时候,你知道她心里真正的想法吗?当你想和老板谈加薪的时候如何能顺利谈成。不同性格色彩如何理财……
热门推荐
  • 穿越:娃娃惹桃花【完结】

    穿越:娃娃惹桃花【完结】

    坐飞机去非洲考察,遭遇无敌龙卷风,就这么穿越了,让大学刚毕业的热血青年安佳洁来到了轩辕王朝。什么,这是个七岁小孩的身体?什么,这还是个女扮男装的小孩?什么,还是个亡国公主,不,亡国皇子?天啊,头疼!此小孩身份可疑,背景可疑,母亲可疑,新登基的皇帝可疑,统统都可疑,绝对有阴谋!不过,周围倒是围了一群男子,有美若天仙的,有傻不垃圾的,有义愤填膺的,有超级猥琐的……总之应有尽有。此文前期轻松搞笑,中间、后面有点虐,请喜欢的亲们入坑。++++++梦梦新坑:《朱砂泪:第一宫婢》http://m.pgsk.com/a/101456/梦梦其他作品:《变身大作战:玩转男校女校》、《朱砂泪:第一宫婢》。欢迎亲们,点击、收藏、推荐、留言。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世子接驾十里红妆

    世子接驾十里红妆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火树银花,响彻云霄。一朝传奇战神得以“殒落重生”,在这盛世争峰之下,谁人又知,将本红妆!不再是战斗的机器,而是像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享受人间百态的活着! 【ps:非全职】 求收藏,求推荐,求温柔,求评论!!!
  • 绯岸桃华

    绯岸桃华

    旁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捕风捉影怕井绳。而叶澜英阴差阳错咬了蛇,却被迫妖化异变,改写人生。从此不用吃饭睡觉来例假,还有一身驱邪避毒治病疗伤样样不差的万能宝血,开启了她的外挂人生。等等,外挂人生?狗屁!这万能宝血有个致命bug,扯她痛觉,吞她阳寿,大好光阴只剩了十年!咋办?乐活呗!她叶澜英是谁,打得过妖异,绣得了锦花,喝得下毒水,还弹过老虎屁股!路遇不平怎么办,凑个热闹添个小火,打乱人家金算盘。你不爽?很好,我开心。旧友重遇不相识怎么办,扑倒调戏扯肚兜。你恼羞?很好,我开心。看到心仪美男怎么办,卖萌耍宝送秋波。你心动?很好,我开心。看某只不爱心机的“傻白”吃货,如果用风生水起的十年,抵人家百年的无聊人生!*简介无能,本文1v1,“野蛮”少女vs“禁欲”男神,外送一个来自理工科强迫症作者的奇葩背景世界设定。开篇慢热后期闹腾,大体正经时常搞笑,三观端正偶尔狗血,高糖不虐,无婊无白莲。还是那句话,给我一本书的时间,还你一个由生命交织而成的绯岸桃花源。
  • 广告魔女录

    广告魔女录

    欢迎大家阅读我的新书《你是豪门我是大神呢》。潇湘书院首发,QQ阅读搜索可读。 她是名校毕业广告系毕业生,怀着热爱进入房地产广告行业。从小助理开始,不断成长蜕变。豪宅造梦,贩卖生活,于媒体风云笔刀之中,因势利导,扶摇直上,成长为广告公司创意大咖。乘新媒体的东风,打造个人的金字大V品牌。邂逅人生初恋,如白月光的学院派建筑师,却发现爱已错过;为他写出爱与痛的14行诗,兜兜转转再相逢。作为外脑和智囊,赢得开发商富二代的一往情深。她待他如甲方和客户,他却将一颗真心倾付。人生如一场带笑的戏剧,每个人都在经历爱与错过,谁又是谁的求不得?网络文学中首部聚焦地产广告人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小说。广告小魔女向前冲!
  • 公主跑了不回朝

    公主跑了不回朝

    “可算是找到你了。”“你谁呀,我不认识你。”“那就让你再重新认识下。”公子玡死乞白赖的耗着不肯松手,她竟敢在大婚当天消失了二十年,留下个没有皇族的烂摊子朝堂纷乱而争,千人千面不知心。公子玡一通死缠烂打,“不对,你还真不是她!”“公主又跑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教练叫你控制住你自己

    教练叫你控制住你自己

    宅女黄贝贝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不就是考个机动车驾驶证嘛,怎么就被她家教练迷的神魂颠倒了呢?难道是脱离社会太久,随便看到一个异性就被他吸引了?也不对啊!看,那个学员也很优秀啊,有钱有身材,对她还好,可她就是喜欢她家外表高冷,实际善良闷骚的教练啊!完了,中了教练的毒了。说好的教练都是长得凶悍,骂人也底气十足的呢!教练教练你人如此可爱就算了,骂人都这么温柔,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啊!
  • 灰烬乐园

    灰烬乐园

    延续肮脏,悲惨世界。众生熔炉,余烬灵魂。游魂彷徨,蠕虫徘徊。疯狂之血孕育邪祟而生;不可名状之物亵渎而死。死寂无风,艾伦喃喃之语。‘我不是凝视深渊的人,我即是深渊’面对神孽应该说什么?—先死为敬—时候未到生为神孽,我很遗憾。ps1:类dndps2:无女主ps3:裙号857624408「余烬的骨头」
  • 南华真经新传

    南华真经新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