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600000004

第4章 不安所引发的心理疾病

不安的三种基本性格

人被遗弃时,内心所感受到的不安是什么呢?我们来想想看。罗洛·梅针对不安这种情绪的说明如下:请想象一群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假如敌人炸掉了我方的通信中心,结果会如何?恐怕我方军队会失去方向,不仅惊慌失措,甚至会溃不成军吧。这时,士兵们就会陷入不安之中。罗洛·梅说,不安会使得人类失去生存方向,不知所措。

人们只要感到不安就无法放心,最后被满身的憔悴驱动,怀着神经质的竞争意识,或者想造成他人不幸,或者食欲不振、失眠缠身,极端地迎合他人。

引发不安情绪的,就是内心的纠结。卡伦·霍妮表示,要解决这些纠结,首先得区分当事人属于三种基本性格中的哪一种。

其中一种性格属于勉强自己装乖,也就是所谓“乖孩子”的性格。他们总是要先摸清楚对方想法,否则绝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意见。

另一种性格的人,则会摆出一副像是要找碴儿的态度,经常与当下的气氛格格不入。第三种性格为内向性格。

沟通分析大师慕瑞尔·詹姆斯(Muriel James)表示,孩子最初感受到的不安,就是被弃置或舍弃。

与母亲的关系缺乏信赖

有个名词叫作“原生信任感”。然而,有一群人并没有“原生信任感”,也就是说,他们身负着“原生不信任感”。这些人在幼儿时期原本应该与母亲建立起具有信赖的关系,却没能成功。当母亲没能给予孩子心理成长所需的“绝对的必要保护”时,孩子就会对生命、对自己周遭的世界抱持着根本的不信任感。

这种人不论如何都无法打心底相信他人的好意,无法相信爱情,也缺乏安全感,有着各种心理缺陷。

年幼的孩子遇到了困难,原本深信母亲一定会帮助自己,没想到母亲却不愿意伸出援手。而当他不断面临这些情况时,岂不是会失去相信他人或自己的能力吗?

例如,小孩被迫背黑锅,扛下自己没犯的过错。孩子认为,自己光明磊落,不怕被人追究而心安理得,同时也期待母亲会站在自己这边,替自己说话。然而,母亲却背叛了自己。

孩子希望母亲会支持自己,所以在自己所畏惧的父亲面前发表意见,说出自认为的真理。这些举动都是因为,孩子觉得母亲会跟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但没想到母亲竟然转过身来责备、批判自己。

遭到母亲反咬一口、重复遭到背叛的孩子会做何感想?如果孩子已经是青少年,伤害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不过,同样的举动对幼儿来说,是严重到仿佛天崩地裂的程度。幼儿无力对抗周遭的攻击,当一切与自己敌对时,世界就是个充斥着恐怖的场所。

母亲不但没保护自己,甚至还成了施暴的暴君。现实之中,就有不少孩子遭到照顾者的虐待。对这些受虐儿来说,这个世界好比阴森的深山老林,到处布满毒蛇,举目所见都有毒蛇扬起蛇颈摆出恫吓的姿态。

亲生母亲没有耐心等待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反而歇斯底里地对孩子发怒,或对孩子的话充耳不闻,并施以毒手。尤其是那些有精神官能症倾向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提出无理要求。对幼儿来说,遭到父母虐待的恐怖之大,他们面临的恐惧远超出成人的想象。

在关于精神分析的书籍里,经常用“遭遗弃的不安”来指出问题的严重性:一个软弱无力的人,被抛弃在这个充满恐怖的世界里。他们遭到的遗弃,可不只是陷入孤单而已,而是在这个需要他人善意支持的世界中,他却形单影只,处于孤立无援、自生自灭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很难想象这个世界有多么可怕。但对于内心不安者而言,整个世界充斥着毒蛇,每条毒蛇都还扬起头,吐出鲜红的舌头。身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原本应该帮助自己的人却遗弃了自己,这才是最令人绝望的。涌上心头的感受,与其说是“不安”,不如用“恐怖”一词来形容会更贴切。

身处险恶的境地,却无人救助,这种残酷的经验恐怕会支配这个人的一生。不少人在幼年时期多次尝到需要帮助却孤立无援的滋味,他们就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性格。

本以为母亲会保护自己,但母亲却为自保而舍弃了孩子。经历这些痛苦经验的人将来无法信赖任何人,所以当这种人沦为迎合强势的哈巴狗,甘愿成为对方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借此保护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

比起被遗弃的恐惧,宁愿选择服从

换句话说,“乖孩子”表现出乖小孩应有的行为,是最万无一失的安全路线。他们内心有着一种恐惧感:如果自己不当个乖孩子,以后会有什么下场,实在难以预料。就是这份恐惧迫使他们只能扮演乖小孩。

幼小的孩子并不知道被父母抛弃后,该如何活下去。因此,对他们来说,遭到遗弃的严重性等同于被杀害。让小孩怀着被抛弃的不安,等于是威胁他们:“要让你死!”

碰到这样糟糕的父母,孩子只得迎合,无论父母有任何无理的要求,孩子都必须顺从。他们脑海里不断思考该怎么做才能确保安全,同时拼命扮演乖孩子。

扮演“乖孩子”的小孩被恐惧笼罩,倘若不照对方的指示去做,将不知道会受到何种对待。孩子觉得,要是不听从大人,下场会很恐怖。因此在弄明白对方的企图和期望之前,绝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在摸清楚取悦对方的方法之前,绝不采取行动。

或许他们读到“遭遗弃的不安”这句话,恐惧就会涌上心头。乖孩子所怀抱的情绪,比起“遭遗弃的不安”,更确切地说是“恐惧”,害怕自己若不顺从,就会遭到难以想象的毒手。

请试想,假如你身处危机四伏、语言不通的外国,没有任何人帮助自己。这时,身旁只有一个恶棍,但他是自己的同胞。这个恶棍不但通晓当地事,还会说当地语言,拳脚也不赖。在这种时候,明知对方是个坏蛋,但你会避免破坏他的心情,凡事都乖乖照对方的话去做。

正因为担忧对方会不悦,也不知道会遭到何种对待,假使激怒对方而被抛弃,在这个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国家,那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激怒对方自己也会局促起来,所以宁愿牵强附会地说服自己来顺从对方,也好稳定心情。

与其耗费气力憎恨对方,不如换个方式解读会使自己更轻松。憎恨不仅劳心又劳力,在心里攻击对方也需消耗能量,便索性把对方所做的一切都朝好的方向解释,也不抱怨,心理比较不会有负担。然而,一旦憎恨对方,就会觉得自己无所凭借,更会因此发觉,自己正面临着孤立无助的这个事实。

碰到这种状况,任谁都会乖乖服从吧?或许会想尽办法取悦对方,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并说服自己,对方不是恶棍,而是个好人。即使遭到对方不当的对待,也会自行解释,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因为不管遭受到任何对待,自己都无力对抗,所以只能一味听从。万一没有服从对方,接下来的遭遇恐怕会更残酷。况且这种状态还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终止,只好逼着自己接受对方的所作所为。毕竟,将对方解读成恶人是需要勇气的,这等于是在反抗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勇气起身对抗的人并不常见。

我们试着想象,当孩子处在这种状态,处境甚至可能更为悲惨,大概就可以理解“凡事听话的乖孩子”的真实面貌。孩子在这种腹背受敌的环境之下长大,心理不可能健康成长。对这些自我发展受挫的人而言,世界永远充斥着危险,且缺乏他人的善意与帮助,是生存不下去的——只要活着,就永远备受威胁。

借由迎合对方来自我保护

内沼幸雄[11]先生在《从对人恐惧症谈到躁郁症》这篇论文(出自《躁郁症的精神病理》第四辑)中提到费尔贝恩[12](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的一段话:“与其生在恶魔支配下的世界当圣人,不如活在善良神明治理下的世界当罪人,还更加安全。”

若觉得自己的处境危险,要将对方解读成恶人便需要勇气。把对方当作坏蛋,恐怕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这点令人感到相当恐惧。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群人身陷险境,通晓当地事务的只有这个集团的首领,还是个冷酷又无情的人,而其他人都缺乏能力,没有任何办法。在这种状况下,有人敢在私下偷偷说首领的坏话吗?应该害怕到什么都不敢做吧。一旦有人向首领告密,恐怕就小命不保。在一个前景不明的环境里,纵使首领恶劣狠毒,每个人还是只能大声称颂,不敢有所批判。

对这个集团的成员来说,不去憎恨首领,在心理上会好过许多。因此,人们对于首领的恶行都视而不见,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他们反而会把这个凶暴的首领当作善人,而将攻击性情绪发泄到自己身上,更能明哲保身。正如同费尔贝恩所说的,在神明的世界里当个罪人要安全得多。不过,那个神明,其实是个恶魔。与其把支配自己的恶魔视为恶魔,还不如把恶魔当作神明看待,还比较能够接受,心态上也轻松。对恶魔提出抗议,是可怕的事。如果目前状况安全无虞,要怎么严厉批判恶魔,人们都能说得出口。但是,情况若反之,这样的攻击意识可就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了。

哈里·甘翠普[13](Harry Guntrip)认为,将费尔贝恩的这句话用来说明那些处在个人渴望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所遇到的艰难困境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比喻得最鲜明精辟。

最为棘手的问题是,这些自幼没能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者,长大成人后,由于对周遭的世界已经有了前述的认知,仍活在同样的威胁下,老是迎合对方以保护自己。这也就是开头所提到的“原生不信任感”。

每当遭逢危险时,他们便认为,不会有人对自己伸出援手。这种想法是在他们还懵懂无知、尚无记忆力时就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感受方式则是潜意识的产物。

他们在危险世界里大声呼救,母亲却置若罔闻。遭到背叛时感到恐惧,发觉世上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时,惊恐令全身颤抖不已,这样的体验会深藏于记忆里,支配着这个人的一生,且不断从潜意识跑出来作祟。

对人不信任的后果

人们常说,容易罹患忧郁症的人,缺乏与人针锋相对的勇气,生存的目的只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卡伦·霍妮曾说过,精神官能症患者把“获得他人接纳”视为与生命同等分量的大事。

但在我看来,性格中有这类状况者就好比双脚踩在布满地雷的危险地带。他们无力与别人对立,将世界视为不安全的集合体。不管他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点,至少在潜意识层面,他们深信,当自己在千钧一发之际,不会有人出手帮忙。因此,这类人总是畏畏缩缩,不敢持反对的意见,希望被众人喜欢。而一旦被某个有权有势的人盯上,还被当作嚣张的家伙看待的话,恐怕就无法生存下去了。这完全是因为,从幼年起,他们就觉得世界非常危险,再怎么样高喊着救命,都无人援助。这样的体验化成“原生不信任感”,支配一生。简言之,他们无法信赖别人,对任何事情都抱持怀疑的态度。

社会上经常讨论关于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起因或许是孩子根本就不信任父母。由于对父母缺乏信赖,所以踏出家门就更觉得不安,还会担忧当自己不在时,家里可能会发生重大事件,像是父母病倒,爸妈吵得不可开交,而自己的生存据点因此遭到破坏,失去容身之处。难以承受的不安与担忧,就在孩子心中无限蔓延。

换句话说,孩子对于“家”这个心理与肉体依存的地方缺乏信赖,就没办法轻易地踏出家门。

相反地,有些人对“家”则有着无法感动的信赖感。孩子拥有令人信赖的父母,就能安心踏出家门上学去,无忧无虑地到外头玩耍。但假如父母本身就已经缺乏安定感,那么孩子也无法做到这些了。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体贴父母、个性温顺的孩子最容易有“拒绝上学”的倾向。事实上,他们是一群“依赖需求”没能得到满足的小孩子。

满足孩子“依赖需求”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对值得信赖、让人安心的父母。倘若父母相当情绪化,不知何时会大发雷霆,即使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百般宠爱,孩子只会觉得不安且紧张,“依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就会出现类似“拒绝上学”之类的反常举动,以及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将憎恨与敌意压入潜意识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渴求帮助时,遭母亲弃而不顾,却不得不继续把母亲看成温柔良善者。孩子必须压抑住遭到忽视时所涌现的惊讶、恐惧与绝望等情绪。在四面楚歌中,一个人要是对他人怀有恶意,那么就更加岌岌可危了。正因如此,唯有化身为处处配合他人的角色,才能自保。就连对自己的母亲,也得扮演一个乖孩子,沦为他人的精神奴隶。

如同我在前述多次提到的,这样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是个单靠自己的力量并无法生存的世界,而他们身旁也没人给予帮助。不管他如何求援,每个人都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他期待母亲能够拉自己一把,却还是被孤立着。正因为需要援助时,惨遭遗弃,更无法将别人想得很恶劣。当孩子体悟到这个事实,那令人惊愕的冲击会导致他变成一个时时委曲求全的人。

靠自己无法生存,对未来彷徨不安,担忧也无限延展,无法仰赖自己决定未来方向。人类为了存活下来,需要有他人帮助,这些都是大家在幼年时曾经历过的感受。假如身边没有人愿意相助,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那么幼童所感受到的恐惧之深,是成人无法预想的。

我猜想,这份恐惧恐怕就在记忆深处,并通过梦境等方式呈现出来。我们长大成人后,也曾被噩梦吓到全身动弹不得,即使醒来发现一切都只是梦,还是会惊惧不已,浑身打战。

当人们做了噩梦,若试着追忆梦境里的人物与过去经验之间的联结,通常脑海中会浮现意想不到的过往的体验,结果令人惊讶。这些体验对当事人来说也多半是恐怖的经历。

以我个人来说,每当白天情绪有过较大的起伏,或者对某件事感到雀跃兴奋时,通常夜里就会做噩梦。举例而言,出远门来一趟长期旅行,眼前大自然为我带来的感动,几乎瓦解了我平日筑起的心墙。在这样的夜里,我往往会梦见相当可怕的噩梦,令我不断呻吟。

梦里,我独自一人被抛弃在敌人的地盘上,认识的人都逃之夭夭。无论我如何声嘶力竭地喊叫,依旧无人出手相助。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的人都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逃脱。只有我,没人帮忙就逃不了。然而,其他人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甚至还包括我的母亲——那个我深信绝不会离弃自己的人也是如此。非常可怕的梦境。

对于有能力在危险世界里自我保护的人来说,他们能够痛批那些抛下自己的人。然而,对于那些只能用迎合他人的方式来自保的人而言,他们仅会抑制住攻击的举动。于是,不管憎恨与敌意有多少,都只能被逼进潜意识里。

因此,在恐怖世界里遭到孤立的人,虽然心灵深处确实暗藏着憎恶的情感,但却无法意识到这点,还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只懂一味迎合他人的喜怒哀乐,就这样步入生命的终点,是很悲惨的。

他们其实是害怕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恨之入骨,所以只能给自己洗脑,勉强把对方当作温柔的好人。这类人在心理上永远惶恐着,胆怯着,看别人的脸色来过日子。还有不少人遭到他人不断利用,榨取到一滴不剩,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人类会因屈服于恐惧,而背叛自身的情感,也害怕自己抱有恶意,便刻意将憎恨的对象视为温良敦厚者。甚至,有些人无法承受悲伤,那种滋味实在太令人难受,所以他们宁愿相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即使在心底对那个人满是憎恶与恐惧,也无法有所察觉。

这些逃避自己真实情感的人,心理成长也会触礁。亲生母亲冷酷无情,总是违背自己的渴求。当自己深陷恐惧时,向母亲求助,面对的却是她毫不关心的态度,令人心碎。但要批判这一切,被孤立、恐惧罩顶的感受又太过强烈,难以承受。

幼年时期未能与母亲建构起良好关系者,这辈子将无法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也害怕与人发生情感上的冲撞与纠葛。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尝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如果逃避这一切,便无法获得成长。

“酸葡萄”与“甜柠檬”

完全不触碰悲伤、愤怒、惭愧、憎恨等负面情绪,其实是一种防卫行为。会逃避的人,内心没有强大到足以去品尝这些滋味。由于无法忍受如此痛苦的情绪,人们只好选择逃避或者合理化,甚至用别的东西来取代,加以解释、自我说服。

类似的例子就是“酸葡萄”与“甜柠檬”。“酸葡萄”是取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中的故事,狐狸想摘取葡萄却摘不到,就宣称那串葡萄是酸的。而这里所指的“酸葡萄”,则是即使吃起来是甜的,那个人依旧认为是酸的。就算吃着甜食,也只感觉到酸味。现实生活中明明充满令人愉悦开心的事物,不过这类人若缺乏依存的对象给他保证,就会以为生活并不快乐。而且,连感受快乐的情绪都令他战战兢兢。

相反的例子则是“甜柠檬”。口中吃着酸不溜丢的柠檬,本人却认为是甜的。他们的现实生活充斥着辛酸与悲伤,但如果意识到这些情绪,就等于背叛了自己所依存的对象。所以,这些人明明内心惧怕又难过,却要强颜欢笑,硬着头皮说好开心。他们压抑内心的酸楚,不断给自己洗脑:这样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甜柠檬”的故事出处不明,不过跟“酸葡萄”的寓言同样属于阐述防卫心理的故事。一旦自我武装起来,这类人就算到天荒地老都无法与他人有心灵上的交流。

同类推荐
  •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作者在长期从事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病人”,这些“病人”看上去很正常、很健康,但实际上正在遭遇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他们大多都是遇事不能主动化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责、心烦、不快乐……心事越积越深,逐渐形成了“心病”。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而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能帮您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带给您幸福美满的人生!
  • 微心理:让你在第一时间获得成功的N个心理学定律

    微心理:让你在第一时间获得成功的N个心理学定律

    许多人以为,成功是由偶然和运气造成的,其实不然,它是由真理和定律决定的。人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运用那些普遍存在的真理和定律而取得的。这些定律被称为“成功背后的经典”。它们旨在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在这些定律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心理学定律。文德编著的《微心理(让你在第一时间获得成功的N个心理学定律)(精)》从心理学角度着手,精选了数十个神奇而经典的定律,包括墨菲定律、木桶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蘑菇定律、破窗效应等。每个定律都是千百年来世界优秀心理学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被实践反复验证了的绝妙真理,也是我们必备的生存利器和成功法则。它们能帮助我们看清复杂世界背后的真相,更深刻地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洞悉成功人生的方略。你会为拿到这本书而庆幸不已,它将让你告别昨日乏味的生活,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 自诺力

    自诺力

    自诺是自我承诺的简称,在西方,人们经常用来发挥自我鼓舞、自我激发,发挥最大程度上身心潜能的方式。后来,为高校等研究人员采纳,认为是敢于承担,发挥深爱、自我激励,进而为事业成功、人才辈出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激励方式。本书作者,将可以引导正在奋斗中的人们的自我承诺和激励的方法予以总结和归纳,可以使读者在如何营造一种进取的氛围、环境和成功的条件方面,有着多种的设想和考虑。
  • 心理学与微动作

    心理学与微动作

    微动作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重要线索,眨眼、瞪眼、睁眼、闭眼,挥手、握手、绞手、搓手,点头、摇头、叉腰、含胸,每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暗藏玄机。本书对人的身体、手部、五官等微动作进行了深入分析,讲述了隐藏在背后的心理秘密,介绍了读懂人心的方法,让你轻松看透他人的微动作,巧妙隐藏自己的微动作,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职场、社交中的佼佼者。如果你想跟FBI一样,成为行为分析和心理解读的高手,就赶快拿起本书读一读吧。
  • 北大心理课

    北大心理课

    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他们担当着人们心灵的清洁工,适时为你提供心灵的抚慰。除了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消费心理、性格心理学之外,《北大心理课》还具体介绍了领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等,帮你走出心灵的困惑,为你开启心灵之门。从多角度剖析人们的内心,深入浅出地为你打造符合自身的心理课,为你更好的了解人性、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全面指导。
热门推荐
  • 南极姑娘

    南极姑娘

    一个北极熊和一个南极企鹅在北极相遇了,《南极姑娘》的故事由此娓娓展开。善良乐观的女文青企鹅米娜,跨越地球来到北极旅行,偶遇了对过往无法释怀而独居的北极熊大熊。大熊和米娜从吵吵闹闹的欢喜冤家,到逐渐接受彼此成为好友。一次暴风雪过后,他们意外捡到一只走失的小海豹,两人决定南行把小海豹送回族群栖息地。
  • 重生漫威之神体

    重生漫威之神体

    苏阳快点快点:等我看完,死侍马上就来
  • 香江星光1980

    香江星光1980

    1980深圳还是一个小鱼村,李云轩看着对岸灯火阑珊的香江,远处传来了一声船鸣声,回过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小渔村说道:“我一定会回来的”。一朝梦回,搅动几多春水,当踏上脚下这片土地——香港我来了。
  • 全球大富豪

    全球大富豪

    2018届本科毕业生陈遥,进入证券公司摸爬滚打将近一年,深刻认识到社会背景的重要性。这一天,他应邀参加大学室友聚会,归家途中意外获得大富豪系统,从此财色兼收,走上人生巅峰。豪无人性是他的代名词,全世界都在流传他的挥金神话。全球500强企业,只因他一个决定而彻底洗牌。
  • 萌狐驾到仙尊不太冷

    萌狐驾到仙尊不太冷

    花前月下,男子喝着酒,大声寻问,醋意酸到了方圆十里!“徒儿,你跟那个男人什么关系?”“徒儿我不开心我要喝酒!”绝色女子看着有些无语,每次都是这样,醋意太大,人前高冷,人后醋王!其他仙尊都是高冷范,只有自家仙尊假正经,腹黑吃醋!【本文男女主1V1】苏灵绾单纯可爱,在知晓人事后,最终唤醒了前世的灵识,记忆与利用同时涌进脑海,她到底如何抉择。终于等到的人不是原本之人,墨意之最终决定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 不过如此的人生

    不过如此的人生

    人生苦短,珍惜当下。理解更多人生道理,一起掌握更好的人生。。。
  • 我家王妃富可敌国

    我家王妃富可敌国

    推荐新书《重生团宠:锦鲤福宝她又甜又飒》名动天下的战王爷看上了个小农女,不惜洁身自好玩起了养成。所有人都以为,战王司空墨这辈子注定是个单身狗,却没想到,突然接到消息,名动天下的战王爷要成亲了,娶的还是个小农女。众千金怒吼:“凭什么?”司空墨悄无声息的出现:“凭我”本是千金之体,却再次被父母抛弃,偷龙转凤,毒汤入喉,可天不绝她,让她苟活于命。司空墨:“我与你同病相怜,我们天生一对。”叶久:“不不不,我们不一样,我有金手指,助我走向人生巅峰。”司空墨:“嗯?忘了你的金手指是谁给的了?”叶久心虚的瘪瘪嘴,溜了溜了。位面空间在手,富遍天下绝无仅有。[550954648]建了个群,欢迎共同讨论剧情。
  • 大时代的梦

    大时代的梦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梦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心中的那束光,这一路上要经历多少次蜕变与离别。花谢又花开,失散又重逢。无论艳阳暴雨,终将使我们成长为真正的自己。那些残缺的终究圆满,那些到达圆满的终于活成一个谜……本小说包含艺术描写,穿插了唐卡、电子商务、买房难、整形医生、儒商、人工智能、留守儿童、元宵花灯、寿山石、乡村支教、军营生活、新农村、传统民居土楼、网红、飞花令、炒股、高铁、老茶树、布袋木偶、川剧变脸、田园综合体、非洲援助、盼台湾回归、空竹等内容。不局限于世俗的生活,日日都是好日。有了艺术和梦想,现实也可以很丰满。每个人都有权利仰望星空,不随意妥协,造自己的中国梦!
  • 孽缘之爱上傲娇女

    孽缘之爱上傲娇女

    一个女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生存描写。女主角因为特殊原因初入社会从被责骂奚落压抑到自己逆势生长,最终得到属于自己幸福的故事。
  • 萌动网游:高冷校草快接招

    萌动网游:高冷校草快接招

    游戏中,唐墨古是个连杀怪都会反被虐死的小废材。然而某天走衰运的她不知怎么让大神给杀了,还被大神设计迫害的一无所有……正当人生摆满餐具的唐墨古打算逆袭游戏大神之际,现实中的高冷大神却追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