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600000007

第7章 自我消灭与爱情渴求

深藏心底的真正动机

有一类人对任何人都服从到事事言听计从的地步。这种极端的百依百顺,其实容易引发反动,造成憎恨。有些人潜意识里怀着的憎恨如熊熊烈焰,却压抑住这样激烈的情感,屈从对方。另外,也有人克制住内心的敌意与支配欲,顺从他人。

人类的表面或许看似顺服,心底却可能有着满满的敌意。即使他们是外表体面、似乎很了不起的人物,却因为这点而受挫。问题就出在,他们隐藏了自己真正的动机,为了获得他人称赞,而不断违背自己的本意,最后会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人全心投入工作,真正的动机可能是为了逃避面对“自己不值得人爱”的悲惨情感,“工作中毒”实则是为了防御自身的不安感。

提到这个,让我想起过去曾经担任由伊藤洋华堂主办的高中生作文比赛的评审,某年获得金奖的作品,内容就跟“防卫”有关。作品篇幅有点儿长,节录引用如下。

有一句话让从小听到大的我感到厌烦。一般人来看,那会是赞美,但对我而言,却令我心情沉重。例如:被人夸奖长得漂亮,大概不会有人感到心情会不好;被人称赞温柔,每个人或许表面上都会表示谦虚,而内心窃喜吧!然而,每次我听到这句话,无力感就顿时涌上心头——

“你真是和蔼可亲啊!”自小学以来,这句赞美就令我感到浑身无力。当时的我,没有糟糕到令人耻笑,却也没有淘气到惹人生气,是个毫无特点的孩子。朋友经常说我个性温和,感觉让人很放心。但是,我这个当事人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心安,反而总是战战兢兢的。我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潜意识里努力避免他人对我感到反感。即使待人态度和蔼是事实,但那也是因为我担忧自己受到伤害。所以这并不是和蔼可亲,也不是性格温和。

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人因故遭到排挤。而大部分人会随波逐流,跟着朋友起舞,一起霸凌那名受害者。通常,其他人不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去责备那些随波逐流的人。更应该受到责备的,反倒是像我这种人吧!

虽然我不会去指责霸凌者,但也不会伸出援手。说得直白一点儿,我就属于这类装乖的孩子。再加上我摆出的态度具有优势,甚至还会被人称赞温柔。如果这个不叫矛盾,那么这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又该做何解释?假如这个理由说得通,那么我顶多也只是为了闪避损害、保护自己、不跟对方冲突,然后将来变成真正和蔼的成人。

假如这是真理,那么何谓“成人”?何谓“温柔”?其中的含义将变得含糊不清。如今我的生存方式,恐怕是在体内豢养着一个污秽的大人,或者用谎言捏造出的温柔可亲。我想,世上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了。我比任何人都更憧憬能够成为一个出色又和蔼的大人。但我却如此伪装着自己,是绝对无法得到任何人接纳的。真正的温柔,其实应该是肉眼看不到、双手摸不着,更强而有力的万物根源,不是吗?

如果我无法接纳自己、认同自己,那么今后我的人生恐怕会充斥着焦虑吧?为了朝向未来的梦想展翅高飞,我必须慎重思考这些状况,否则焦虑将无限蔓延,紧紧捆绑着我,在我展翅之前就已经耗尽了力量。

不久,夏天就要进入尾声。最近经常可以看到死蝉的躯壳。每当看到这些死蝉,脑海中就会猛然浮现某句台词,使我胸口揪紧:“因为它们总是铆足全力鸣叫。”

蝉的一生很短暂。然而,与其像我这般一辈子只为了保护自己,还不如像蝉一样笨拙,奋力一搏。我真希望自己有一年活着是为了热衷某件事。希望我能放开自己,让心灵能够有一些空间。(穗坂尚子/十八岁,山梨县)

大家读了文章就能明白,作者所描述的,就是“自己的和蔼可亲”是一种不安的防卫性格。

然而,受挫者的开朗也与上述情况相同,一样是作为防备不安感的开朗。他们为了逃避自己的无力感,所以更加投注心力在工作上,认真不懈。以浅白的话来说,这种防卫性格所形成的开朗,就是“表面上的阳光性格”。

所谓表面上的阳光性格,目的是为了吸引他人关注,并通过这个方式隐蔽内心的酸楚。

神经质爱情索求者付出的亲切等同于请款单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论一个人:“他这个人是不错啦,但跟我有点儿不对付。”这类人行事作风还不至于糟糕到被挞伐,却让人不太想跟他相处,大家都尽可能地避免和他扯上关系。他们从事的都是正派工作,绝对不是坏人。不过,只要那个人在场,就让人感觉束手束脚,无法放松。这类人通常都带有“精神官能症倾向的爱情渴求”。

假如被这些人亲切对待,其他人并无法坦率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因为,这些人的亲切可说是一种“请款单”。受到他亲切对待的人,仿佛被迫买下一点儿都不想要的东西,还被逼着花了一大笔冤枉钱。所以,即使不知道什么原因,其他人在接受他的亲切时,都感觉不太舒服。

另外,这个对爱情渴求的人使尽全力、掏心掏肺,却得不到对方的感谢。这时,他就会觉得自己遭到残酷的对待。表面上,他看似费尽心力都为了对方,但却在潜意识里向对方索求爱情。

一旦自己付出的一切没有得到对方夸张的响应,就仿佛受到严重的侮辱,内心觉得不安适。当对方没有五体投地、千恩万谢,他就会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

原本他的企图是要取悦对方,没想到对方不如想象的欢天喜地,没有表达感激之情,他觉得遭到背叛,可明明不满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无法针锋相对。因为,他被“想取悦对方”这样的强迫性情绪支配了,所以无法与其争吵,只能默默等待对方发觉自己的不满。

用上全力帮助对方,对方竟然不怎么开心,这让他觉得羞耻,更变本加厉地索求爱情。对方没有做出自己所渴望的反应,他就会严重受创。然而,对方并没有侮辱他的意思,他却感觉惨遭羞辱,随时随地坐立不安,内心焦虑。

这类人个个性格几乎都依顺服从,对工作热衷,做事一丝不苟。这些表现都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但他们的一丝不苟、顺从听话,是为了之后的某个目的。因此,他们在无意识间索求爱情。

他们采取了社会一般认同的作风,但如果无法获得对方的爱,就会深深觉得受到背叛,遍体鳞伤。想取悦对方,却得不到对方的爱,他们就会为此感到羞耻。

打从一开始,他们就牺牲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为了讨对方欢心,处处迎合。而迎合的背后,隐藏着本人也没意识到的爱情索求,那这样的迎合便不纯粹了。

他们看似言行端正,对他人却吹毛求疵,这早已超出单纯想给予人好感,反而是在向他人勒索爱情。

为求他人的喜欢,而牺牲自己以迎合,等于是自我毁灭。偏激到走上自我毁灭之路的人,当他们要找回自我时,对爱情的饥渴岂不会更加激烈吗?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无法信赖自己,因此才需要依靠爱情。如果没了爱,他们将如行尸走肉,无法活下去。怀着爱情饥渴的人为了得到喜爱,就是这样毁灭了自我,配合着他人,变得更离不开爱情的浇灌。

对他人奉承谄媚的言谈举止背后,也都存在着激烈的精神官能症爱情索求,不单是奉承,因为他也想要同等程度的爱。卡伦·霍妮解释,这就是精神官能症患者索求爱情的手段。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我付出了这些,那么你也应该对我回馈些什么。他们通过帮助对方,潜意识中则期待着对方给予自己想要的回报。

然而,要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爱,最好避免“当牛做马”的方式,否则受辱、遭背叛、被虐待或者缺乏信赖的不快心情,将成为家常便饭。

精神官能症患者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绞尽脑汁贡献一己之力,甚至大张旗鼓到夸张的程度。他们试图通过“非语言的手段”告诉对方:“我可是替你做了这么多事唷!”但重点不在于他究竟做了些什么,而是他在做这些事情时,潜意识里作祟的爱情索求。

致力于给人好印象,吃力不讨好

每个人都期望能留给别人好印象,但没那么容易,其他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观察细致入微。无论表现得再怎么亲切,对方不一定觉得彼此亲近或距离拉近。真正会让人感到亲切的,是一个人的为人与性格。

人品无法刻意操控,自然而然就会流露。然而,人们总要等到有所觉悟,才会放下这件力有未逮的事,在此之前依旧深陷人际烦恼的泥沼,为了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紧张兮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注意周遭的人们。

请试着回想看看,你会对什么样的人有好感?是那种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而刻意去做了某些努力的人吗?不,绝不是这样。

同样地,想想那些你不太喜欢的人。在这些人面前,你不会为了让他们对你有好感而特地去做些努力吧?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省思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就能明白一个道理:想刻意留给对方好印象,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不管怎么努力让他人对你留下好印象,全是徒劳无功。这些人完全不懂,与其白费功夫去吹捧他人,还不如把精力用来发展自我,这么做反而对人际关系有加分效果。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好坏与否,仅是结果,而非目的。如果本末倒置,念兹在兹都是要让人觉得自己优秀,反而紧张过度,说不定无法充分发挥优点。

有个说法是,越想抓牢手中的鸟,倒让鸟儿更想逃,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待人接物缺乏诚实,只是一味希望给人好印象,好比整日暴饮暴食又不运动,却奢望身体健康那样荒谬。

想用一个“非真实的自己”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个出发点打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将假货当真品来贩卖,是不可行的;餐厅摆盘即使多么登峰造极,但顾客吃了之后,只觉得难以下咽,想生意兴隆根本是痴人说梦!

人之所以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因此先决条件是:对于“真正的自己”必须拥有自信。这些人也许是想通过别人的好评来获得自信,但却搞错了方法。

如果不卖假货,而贩卖真品时也没有哄抬价格,那么自信就会自然产生。市面上需要这种商品的买家要多少有多少,根本没必要伪装。

当人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时,通常会装模作样,表现出超乎真实的模样,这就是问题症结。起初错误的根本认知,先入为主地认为真实的自己会被讨厌、遭批评,所以开始了一连串没必要的努力。有些人铆劲工作,生怕被挑毛病,他们经常怀有错觉:赤裸、毫无伪饰的自己会被批评,无法得到赞美。

他们认为,若不认真,就无法得到他人好感,这证明了他们对真实的自己缺乏自信。这种人同时对于自己认真的一面又过度评价,深信只要全心投入工作,就能被人喜爱。从这点来看,更凸显出了他们视野狭隘到惊人的地步。

这种人会要求配偶或身边的人必须尊敬自己,对自己抱持好感。他们自以为,认真这项特质值得被尊敬、认可,太过一意孤行,也无视对方的想法。一旦配偶不按照自己所想的来行动,便勃然大怒。因为,他在心里沾沾自喜地以为:“老子这么勤奋,受到尊敬是天经地义!”

他们虽然行事正派,但却非常啰唆,对身边的人要求一大堆,带有强烈的依赖性。这样的“认真”,其实是期待对方“回报”自己尊敬与好感。

只要得到的结果不如预期,他们就会感到很没意思,内心开始涌现不满:“老子都已经这样卖命了,还有什么好挑剔的?!”被这股不满情绪波及的配偶则会想:“我又没有拜托你要这么认真!”

配偶说不定会嘀咕:“既然你这么一意孤行,就随你高兴吧!”就算这个丈夫的各种成就令人佩服,却是个不好相处、让人不悦的人物。

这种源自防卫性格的“认真”“开朗”“乖顺”,其实都是渴求回报,背后偷偷期待人们称赞自己:“你的开朗令人钦佩”。为了寻求周边人们的关爱、注目,而演出这些特质,但又显得做作不自然。他们在某些事情上显得极端,或者做得过头,本人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样就能投其所好。结果整个偏离,无法博得他人好感,对外的演出便越来越夸张,而面对自己人的脾气则越来越大。对这些人来说,“认真”是他们学会得到他人认同、保护自身所需的特质。

夹在“不准存在”与“给我死命工作”的两难绝境

我曾于前文提到,有种人必须经常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则罪恶感就会上身。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必有贡献,对他人也有意义,会使他们莫名惊讶,并且存疑:“世上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好事?!”

他们认为,自己要是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对他人而言就是麻烦、累赘,因此会当牛做马地卖命。这情况是让人感到很心酸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抱持着疑问,为人舍身是要获得认同,但绝对不快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带着沉重的表情拼命工作,这种人或许就是这样看待自己。

葛丁夫妇在著作《再生之旅:用再决定治疗改变一生》(Changing lives through redecision therapy)中,提到以下这段:“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施加了‘不准存在’的禁令,以及‘给我死命工作’的命令时,他就会使劲地工作,忽略掉想自杀的冲动,借此救了自己一命。”[16]

葛丁夫妇表示,一个人针对“不准存在”的禁令所做出的最病态的决定就是:“既然这样,我就去死一死。只要我死了,你就会爱我了吧?”对孩子来说,父母老是对自己摆出施恩的脸孔,没事就说:“为了养大你,我可是吃了不少苦头!”那孩子大概会想去死吧?

孩子会觉得,既然自己是造成父母痛苦的原因、不幸的根源,就会认为“我最好消失”。这就是所谓“不准存在”的信息。

葛丁夫妇举出一个母亲的案例,她经常对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就和你们的爸爸离婚了。”这句话的含意为“是你们造成我的不幸”,但孩子会解读成“我消失比较好”。

人除了会接收这种“禁令”,同时还会收到另一种“命令”:“你必须更努力工作!你必须变得更强大!”这也会逼迫人沦为愁容满面、忧郁罩顶的工作机器。

仔细想想,这实在很不幸。上班族经常将“好忙、我好忙”挂在嘴上,但却带着些许炫耀的味道。其实那是为了强调:“我可不是个没有生产力、缺乏贡献的无用之辈。”

葛丁夫妇说,患者往往更偏向遵从“禁令”,而非“命令”。从心理层面来看,一个人同时接收命令“你必须更努力工作!你必须变得更强大!”以及禁令“你给我消失”,等于跟工作奴隶没什么两样。只见他满脸忧郁地埋首于工作,却缺乏干劲。毕竟奴隶与主人就是不同,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是光靠努力或贡献就能跨越的。

即使再怎么拼命工作,对团体做出多大的贡献,这个人的心底依旧受到“不准存在”的禁令操控。换言之,他依旧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受欢迎,只不过是因为有贡献,才得到允许,可以留下来。

如同葛丁夫妇所言,这些人通过工作来救自己一命,或许光用“拯救”二字仍无法完全囊括。因为他们根本就成了奴隶,而且很难体会到,自己就算毫无贡献,在对方心中依旧是有价值的;即使没有作为,人生还是有意义的。

戴维·希伯里与弗洛姆(Erich Fromm)、瑞茨曼[17](Frieda Fromm-Reichmann)指出,牺牲自我的献身行为,其实是强烈依赖对方的表现。我认为,这句话相当精辟。这样的行为,只是让心理上比较轻松罢了。或许是他们同时接收到,“不准存在”与“给我死命工作”这两种互相抵触的指令,相形之下,牺牲自我反而轻松多了吧!

希伯里强调,牺牲自我的献身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软弱,其实这也很容易想象。而有些人动不动就把自己摆在被害人的立场,也是同样的手法。最适合拿来实现“不准存在”与“给我死命工作”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指令的手段,就是自我献身或装成被害者。

那些人接收到禁令而“不准存在”,只有露出被害者的表情才能轻松一些。而忧郁症患者无法完全沉浸在他人的善意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如果在幼年时期,母亲对你说:“只要有你在我身边,我就好开心。”像这样的人就不必装成一副被害者的模样,也无须因为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而觉得过意不去。他们不用装可怜,也能感到安稳平静。

“我最好消失”的自我印象

“过度自责”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的攻击不是面对外人,而是正对自己。恰好自己又是“消失了更好”的存在,所以他们借由自我指责让心里好过一些。

牺牲式的自我贡献、欺瞒式的被害意识、走投无路的自卑或自责,这些心理现象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怀有一种“我最好消失”的自我印象。

“我最好消失”“我的存在会给他人添麻烦”这些自我印象就是引发各种心理状态的罪魁祸首。

举例来说,“难堪、难为情”的心理就是其中一种。

津巴多[18](Philip Zimbardo)表示,容易觉得难堪的人有个特征:无法向人寻求帮助。他们确实会觉得,就算麻烦别人帮忙的是一桩小事,也会为此裹足不前。不仅包括跟自己有关的事,就连为了他人而去麻烦人,他们也会觉得不妥。原本就有心理疾病的人则会更有顾虑,担忧自己的所作所为增添他人困扰。

患有“对人恐惧症”者,同时害怕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是个棘手的存在。他们的症状严重到认为自己的存在对公司、同事不利,于是决定辞职。甚至还有人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长相或表情令同事感到不舒服。

也就是说,这些人之所以无法拜托他人,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延伸。“无法请人帮忙”,就是害怕自己的请托会给对方造成麻烦。这个症状跟“忧郁亲和型人格”有相通之处。这类人总是想着一定要帮助人,不然就会觉得自己似乎造成对方困扰,惶惶不安。

同样地,这也能套用在“因为不安而努力取悦他人”者,他们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武装起来。若不能逗人开心,他们便感到不安,对无聊至极的事也要表现出兴味盎然的模样,还大呼:“哇,好开心!”

可是,基于不安来取悦他人,怎么可能会感到开心呢?然而,这个内心充斥着忧烦不安的人,早已丧失了感受开心与快乐的能力。

某些人会对过度执着的人建议:“你要找到嗜好啦!”这个忠告或许没错,但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不安的人并没有能力去享受事物,所以也无法拥有兴趣嗜好,他们根本不觉得那有什么好玩。

打个比方就能明白,当某人独自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惶恐不安,被恐惧笼罩,吓都吓死了,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要他们体会色彩的斑斓、音色的美妙,根本是天方夜谭!

恐惧与不安剥夺了人们享乐的能力,这个道理不言而喻,在思考人类生存方式时,也必须纳入考虑。

幼年时期遭到拒绝而不安的人,要他们“享受人生”是不可能的,好比逼迫旱鸭子下水游泳,强人所难。

一群人做着同一件事,有人感到快乐,也有人一点儿都不觉得开心;即使身处同一个空间,在同一片天空下、品尝同样的食物,心中安适的人能够感受到快乐,而内心不安者则因为随时随地都要武装自己,所以怎么样都开心不起来。极力防止与别人发生摩擦,也避免增添别人的麻烦,是他们最大的特征。而他们举止彬彬有礼、进退得宜,其实也是为了不想添麻烦。

对自己灰心丧气者眼中的世界

一个人想尽办法要适应周遭环境,总是害怕着是否会给旁人带来麻烦,当然会消耗许多精力。他们对自己的存在充满愧疚,或许从一开始就于无意识中觉得“我最好消失”。忧郁亲和型人格的特征是“无法向人借力”,更精确地来说,就是无法欠人情债。

这很类似基督教义中“原罪”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就能更充分理解他们身上的诸多性格特征,如坚守仁义、无法放心接受他人善意、极度恐惧人际关系中的愧疚感、以他者为中心,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自我缺损”,这是更加严重的。所谓“缺损”,前提是有个零,然而他们起初就呈负债状态。忧郁亲和型人格的特征有各种层面,第一是“贱卖自己”;第二是“无法建构充满个性的人际关系”;第三是“行事作风符合世俗却相当弱势,同时无法想象世上有其他类型的价值观”,他们建立的人际关系总带着“功能性”;第四是“一旦不被认同,就瞬间跌入深谷,精神萎靡不振”。上述的特征与“不准存在”禁令可说是密不可分!

他们一旦接收了“不准存在”的禁令,脑子就会变得固执,认为自己如果没有特殊贡献,就无法受到他人喜爱。他们无法相信,毫无矫饰的自己就足以得到喜爱,能够被接纳。

由于没有自信,也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便先入为主地认定:“我非做些什么不可。”事实上,就算他们什么也不做,还是有人会接纳他们。但他们却早已经认定——如果我对对方没有贡献,将会令他大失所望。

他们与人相处时,总是感到自卑。相处的当下或许愉快,可等到告别后,他们又会擅自解读,认为对方跟自己相处时,一定觉得枯燥无聊。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精神上的满足,并且认定,唯有替对方带来名声、肉体上的满足,对方才会满意。

这样的人无法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他们接收了“不准存在”的禁令,在这种难堪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体会自我价值,或许相当困难。

他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不准存在”这个禁令来自我察觉“自己对自己失望”的事实。但他们失望的根源却都是毫无根据、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理解这点,他们才能重新出发。

与自信满满的人相比,这些对自己失望的人,眼中所映照出的世界,真是截然不同。对他们来说,世界充满了威胁,要求他们放松紧绷的神经,只是白费功夫。只有自行孕育出自信,才能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

同类推荐
  • 心理学中的智慧

    心理学中的智慧

    心理学是打开他人心理之门的一把钥匙,懂得心理学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能够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而不会唐突地贸然触犯他人。心理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体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利用。当然,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但是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了解别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使自己获得成功。
  • 交际心理学

    交际心理学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一人生活,这使得我们少不了与他人交往。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软技能,但它绝不等同于“善于交往”“成功”“招人喜欢”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高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际心理学》无疑是一本社交问题应急必备手册,内容涉及社交所需技能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看待你的社会关系,从交朋友到找伴侣,从发表个人观点到说服他人,从学会怎样适时说话到解决日常社交冲突问题……可以说,《交际心理学》能教会你如何带着自信和勇气、充满魅力、坦然无惧地应对每一个你身处的情形,并轻松地获得任何你想要获得的新工作、新朋友、新客户或新恋情。
  • 犯罪心理学(第一季)(国内卷)

    犯罪心理学(第一季)(国内卷)

    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在令人们感到震惊和恐惧的同时,又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这些或狡猾、或邪恶、或疯狂的罪犯,究竟是如何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的?探索罪犯阴暗而扭曲的内心世界,寻找犯罪行为的心理根源,这就是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本书不是艰深晦涩的教材,而是犯罪心理学通俗读物,以案例的形式诠释犯罪心理学知识,让读者接近这门复杂而神秘的学问,从而正确看待犯罪,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本书适用读者:警察、法官、检察官、狱警、律师等职业群体;对犯罪和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

    经过几个季节的培训,我渐渐觉得,这些成人虽然急需说话的训练,但他们更迫切需要在日常事务及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更好的训练。我自己也深切需要这种训练。应付人恐怕是你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了,如果你是一位商人,更是如此。是的,即使你是一位会计师、家庭主妇、建筑师或工程师,也是如此。数年前在卡耐基基金会资助下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一结果后来又由卡耐基技术研究院另外的一项研究所证实——在技术方面的工程中,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约有85%是由于人类工程——即人格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际交往进行全新梳理,别具匠心。它在对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实验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经典故事,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社交中做到剖析自我,认识他人,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人脉,成为受欢迎的人,使我们既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无往不利,也能够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如鱼得水。
热门推荐
  • 女配之败家计划

    女配之败家计划

    做为一个炮灰小女配,赵凉卿觉得还不如早死早超生,但为什么还会重生?你特莫连死都不让我死了。但自从莫名其妙绑定了个丑不辣鸡的系统后,一切都乱套了弃坑了,表看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龟复仇

    神龟复仇

    这本书的书名超炫吧!但这本书的内容更炫!喷嚏神功、无敌臭臭拳、无敌香香拳、砍柴神功、开心小剑……哇,怎么有这么多神奇而有趣的武功呀!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哈哈笑!快快跟着去遨游有趣好玩的少儿武侠世界吧!写少儿武侠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像钟锐的少儿武侠这样,每篇都贴上“幽默”、“快乐”的标签。幽默是一种智慧,快乐是一种力量。这本图书所选篇章都在全国各大报刊公开发表过。不少篇章获奖、被转载,入选过多种选集。徜徉在“眼镜叔叔”钟锐老师构筑的少儿武侠世界里,绝对能收获到不一样的智慧和力量!
  • 十世之黄泉尊者

    十世之黄泉尊者

    地狱里有这么一句话:铁打的黄泉,流水的阎王。从地狱诞生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六位阎王,而黄泉却只有二十一位。端木伊人,从出生起便顺应天意,寻回三魂七魄,接黄泉之位。而若要寻回三魂七魄,却要入轮回十世,生生凄苦,世世杯具。如今,是第十世,若是成功,便位列黄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是失败,便是身死道消,魂飞魄散。是生是死,她说:佛挡弑佛,魔挡屠魔。
  • 萍踪侠影录

    萍踪侠影录

    小说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通过朱明王朝与张士诚后代的矛盾、朝中奸宦与忠臣义士的斗争以及中原与蒙古之间的民族冲突,表现出爱国保民的主题。其间穿插了张丹枫与仇家后代女侠云蕾的爱情波折,有机地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深沉蕴藉,凄怨动人,表达出作者“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的创作思想,交织成一个豪侠浪漫美好绝伦的传奇。
  • 绯红血月

    绯红血月

    孤寂的灵魂,万年的沉睡。是为了找寻真相而前进,还是为了守护一切而变强?
  •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声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声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多重视域的研究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多重视域的研究

    本书是作者在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领域不辍耕耘近30年的一个集成和再出发,具有颇多理论创新,如多重视域研究总体框架的设计;对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人的发展的基本线索方面的贡献和意义的开掘;对“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关系所做的全新阐释和有说服力的论证;从生存状况和存在状态两个方面对中国人面貌历史性巨变的展示;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满足”目标的设定等等,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①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①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收录了王火的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分别为《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是世界反法西斯书系中的一部力作小说,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核心人物童霜威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