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600000008

第8章 无私的父母与乖孩子构筑的枷锁

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

人们常说,抱持烦恼的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以为自己的烦忧是天下一大要事。但这些烦忧说到底只不过是私事,跟其他人根本八竿子打不着。

不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无法理解,为何他人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愤愤不平地觉得“老子都这么烦恼了,你们这是什么态度!”于是就更加烦躁。譬如,这种人打算参加旅行团出游,旅行期间他就必须把孩子寄放在老家。出一趟远门或许不太容易,可这并非旅行社主动要求他来参加的。

没想到,他报名参加后却不客气地说:“老子可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报名的耶!”他大费周章才参加旅行团,假设旅程无法如他所愿,就会大发雷霆,认为对方必须为自己的不爽负责。

尽管我们知道这个人为参加旅行而费了一番功夫,但这仅是他个人的问题。然而,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却认定:“我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是很了不得的!”其实,他们根本无法自行处理问题。

老是心怀不满的人,脑袋里缺乏“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这种思考模式。他们标榜着自己有多辛苦,期待能够有特别待遇。如果自己的辛劳没被重视,便满腹牢骚,不断向他人强调自己有多么辛苦,间接地对别人过度要求。

他的牢骚恐怕只会令人觉得“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跟我无关”,但以自我为中心者是不会这么想的。而如果要他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这种人将会反对到底,还会大骂对方给自己添麻烦,相当愤怒。

明明是自己决定去做某些事,却会摆出一副都是别人拜托他的态度,要是其他人不装出感激他帮忙的模样,他便会暴怒。

接着,他会要求: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也应该对我有相应的回报。他们认定的唯一事实,就是“自己吃了这么多苦”,但对方则是什么也没看到。

这类人只把自己替对方做的事情视为了不得的大事,却无法体会对方替自己做的一切。

我曾听过某位旅行社从业者提到,在参加旅行的人里面,经常有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客人令工作人员伤透脑筋。他们一味主张自己付了多少钱消费,却将品尝过的美食、住的饭店、搭的飞机等,这趟旅程中的享受给忘得一干二净,也丝毫不考虑旅行社还有人事开销,旅行信息也并非免费就能到手。据说,有些导游忍受不住,便愤而反击:“我可不是你的奴隶!”

但难搞的旅客竟然还是继续发牢骚,说自己为了存这笔旅费有多么辛苦,没完没了地抱怨。

话说回来,旅行社的人又没有把手伸进他怀里抢钱,也没有用绳子把他绑来,逼他参加旅行,一切都是他自行报名的。不过,即使点出了这个事实,也只是火上浇油。导游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到这趟旅行结束。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非得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归咎于他人身上才甘心。因此,他们老是摆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的姿态,做任何事都无法以“自我责任”为出发点,把一切都当成他人的请托,而自己则勉为其难去实行,否则就什么事也做不了。这种状况就如同一名母亲边做着孩子讨厌的事边不停唠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们好。”

以自我为中心者缺乏自我

有人把这种态度称为“假托对方的表现形式”。根据吉松和哉[19]的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出自《分裂症的精神病理》第四辑,东京大学出版会)所述,假托对方的表现形式即为看似站在对方角度着想,实际上却企图呈现自我意志。

如同前述的旅行团旅客的例子,有些人明明是自己主动参加,却摆出“我是大发慈悲参加你们的团”的态度,相当嚣张。该篇论文也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如下解读。

患者对对方说“是我替你做的”,也就是把自己当作强者,向身为弱者的对方施恩的表现。

即便施恩给对方,他也不会因此感到幸福,最后依旧以自我为中心,不但被动且怀着强烈的依赖心,碰上任何大好机会也无法获得幸福。因为,只有以自我为中心来行动,才能开始真正变得幸福。

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在放假的时候也要摆出一副“老子好心才休假的”架子。这就与母亲想有所求,却通过孩子来提出要求的情况相似。这种类型的母亲对自我价值缺乏自信,也无法从自己身上寻求行动的根据。

这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被动型人物,并不是毫不在乎对方的态度,相反地,他们是攀附在别人身上过活。他们无法从自己身上寻得生存的意义,便从与他人建立起的各种关系之中来寻求意义。比方说,会借由报复给对方一点儿颜色瞧瞧;或向对方施恩,以得到感谢等。因为无法在自己身上找到生存的凭借,所以无论好坏,都想紧紧抓牢与对方的关系,并且从中寻求活下去的意义。

如此一来,这个人就会过度重视这段关系,重视到极端不自然的程度。由于过于期望在对方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结果却迷失了,反而让对方支配自己。

越担忧自己的真实模样在对方心中没价值,就越会努力向对方推销自己,推销彼此关系中的价值。(出自前述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

如此一来,生命就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活在与对方的关系”中。

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越缺乏自信,就会越重视与对方的关系。他们越来越在乎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例如,他们会想“自己在对方心中居然是这种印象,真是不开心”,而生活目标因此变成了“我绝对要让对方刮目相看”。

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以己之力努力拓展可能性”,而是锁定在“绝不让对方察觉到自身的软弱”。自我基础脆弱的人,只能通过“与对方扯上关系”来过日子。当“自己在对方心中的意义”取代了“自我价值”,就会使得这些人不得不与对方继续维持关系。

而对自我价值拥有自信者,不管对方怎么想,也绝不会动摇自己的生存目标。可是,缺乏自信的人却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自我的价值。比起“变得幸福”,他们更重视“看起来幸福”。也就是说,以自我为中心者内心缺乏依靠与归属。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就是“缺乏自我”。

话说回来,“以自我为中心”一词本身就有问题。人们提到自我中心时,所指的“自己”其实指的应该是“依赖心”。换言之,不应该称为“以自我为中心”,或许该改成“以依赖心为中心”。

这种人对旁人凡事都有过多的要求,即使态度咄咄逼人,但同时又带着些许怯懦。他们一方面有过度的依赖性要求,另一方面又抱持顾虑。

他们试图让自己在对方心中更具意义,所以无法毫无顾忌地自我主张,总是小心翼翼,揣测对方想法,老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或者急切地想让对方认同自己,于是使出死缠烂打的手段,摆出一副大发慈悲、豪爽施恩的脸孔。

虽然提心吊胆,却又缠着不放。当对方的反应不如预期,他们便觉得受创,心情也变得恶劣。然而,这时对他们来说,对方对于他们的看法已经取代了其自我价值,因此再怎么感到不舒服,也无法干脆地向对方道别。

对对方怀有愤怒,却又紧紧抓着彼此的关系。明明觉得对方的态度使自己不爽,但为了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纵使被伤害得遍体鳞伤,也不愿意离开。

这种人还有一点,就是嫉妒心强烈。他们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也由于将自我价值树立于人际关系上,因此对他人的看法总是在意得不得了。他们抓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放,借以感受自我存在。用另一个说法来说,就是无法确立“自我认定”。

“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

这种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

“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会纠缠着对方不放,并对自我价值缺乏自信,最典型的便是采取“假托对方”来表现。

当“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被他人需要时,就会鞠躬尽瘁,借此束缚对方。他们其实不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相反地,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被人们需要时,就能确切发挥自身的能力。

这类人的任何贡献、当牛做马的举动,都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他们要确认自我存在,只能通过“他人需要自己”,或者“对方委托自己做事”。因此,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采取“对方委托”的形式。即使对方认为“我可没拜托你”,这类人却会擅自摆出施恩的态度来逼迫对方。

或许他们在幼年时期缺乏父母疼爱。所谓的疼爱,就是“确认对方的存在”。父母疼爱孩子,就是爸妈确认孩子的存在。成长过程中曾经被爱的人,就能够自行感受到自我存在。

然而,如果孩子的父母是“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孩子反而会沦为“确认父母存在”的道具。因为父母本身就“缺乏自我”,这样的父母将无法疼爱孩子。

孩子被父母这样养大,将来也会和父母一样。长大成人后,他们会因为自己“不被需要”而深感惶恐,所以时时刻刻都想通过他人来确认自我存在。这在心理成熟的人眼中,就是“死缠烂打又喋喋不休的人”。

他们相当聒噪,但独自一人时就会满怀不安,因此只好不断对他人提醒自己的存在感:“我在这里哦!”光是凸显自我的存在还不够,甚至要求对方必须有响应。

事情做到这种程度,难怪旁人会觉得这家伙很啰唆。这种人拼命对他人突显自我存在,要是无法获得预期的响应,就会不断纠缠,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在周围的人眼里,这种人相当难缠。

去纠缠别人并不会感到开心,但内心实在太过空虚、缺乏依靠,使他们心情郁闷。所以,如果不去缠着某人,他们将难以承受自己的情绪,也会不安到不知所措。

乖孩子罹患“母爱缺乏症”

认同对方的存在,也就是给予对方安抚。安抚,就是一种带有认同对方存在意义的行为。《强者的诞生》(Born To Win)这本沟通分析的著作中,介绍了有关“安抚”这件事。

安抚能够通过身体接触,也能经由话语或态度来给予对方。倾听对方,也可说是一种安抚。

母亲聆听孩子说话,就是她给予年幼孩子的安抚行为。但当母亲属于“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就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安抚。这名母亲只会把自己认定的“自我中心式的爱情”施加在孩子身上。她满脑子急于把自认的爱情形式施加在孩子身上,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想从孩子身上索求安抚的母亲并不少,结果孩子被改造成了“安抚母亲的小孩”。

“乖孩子”可说是“安抚父母的小孩”。套用《强者的诞生》的内容来说,乖孩子们都罹患了“母爱缺乏症”,用身体来比喻则是营养失调。

这类罹患“母爱缺乏症”的孩子日后将成为心灵容易受创、难缠又唠叨的大人。由于他们将自己与对方联结在一起,随着对方的态度改变,就会致使他们顿时失去依靠。

为了逃避这些不安感,乖孩子们究竟扛下了多少的重担?他们永无止境地拼命逃避,直到整个人消耗殆尽。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非洲野生动物,当狮子追逐小鹿时,在后头紧追不舍,直到小鹿筋疲力尽、双腿发软,最后惨遭捕获,落入狮口。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经常会联想到“乖孩子”与“不安感”的关系。乖孩子努力想逃离不安感的掌控,使尽全身的气力逃跑,在倒下前都一直在逃。但不管他如何逃窜,也无法逃离不安感的手掌心。结果还是被抓到,且被吞食入肚。忧郁症就是这么来的,也可说是“燃烧殆尽症候群”吧。

“无私父母”的利己主义

我父亲就像前述的人们一样,无法光明磊落地将自己的愿望说出口。无论大小事,他会采取的固定模式是:“一切都是受到对方请托,所以我来帮他做。”父亲总是把自己的愿望粉饰成别人的愿望,转一个大弯来实现。

像是父亲对家人老是处处要求、吹毛求疵。对身为孩子的我们来说,这个家实在令人快要窒息。在前面的篇幅中,我曾提过,每逢暑假,父亲就想带着全家一起去海边,但他绝对不会说是他自己想去。

他会摆出架子:“虽然我不想去,不过既然孩子这么想去,那我就勉为其难带他们去吧!”通过这样迂回的形式,来达成自己想去海边的愿望。只要他所期待的旅行不如预期,怒气便会一发不可收拾,朝家人破口大骂:“再也不带你们出去玩了!”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完全不想去这种令人感到难受的家庭旅行。不仅不想去,而且打心底厌恶。不过为了平息父亲的怒火,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到父亲身边,向绷着一张脸、气到都不说话的父亲低头请求:“爸爸,请带我去海边嘛!”

很长一段日子,我很难忘记那种夹杂了屈辱、失望、憎恨、恐怖、绝望、自暴自弃等无法形容的复杂情感。从小学到中学,长年都尝着这般苦涩的滋味过日子。

到头来,“父亲想做,但我不想做的事”都推到我身上,我还必须不断做出开心快乐的模样,事后更得向父亲表达感谢之意。对一名少年来说,这煎熬犹如身处地狱。想到我曾罹患精神官能症,但最终仍能治好,便觉得真是不简单。

前述的论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了以下的定义: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自我价值的期待,只能抓住与他人的关系,勉强地主张自我存在”。

这种状况不单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也有相同状况。这种人一旦握有权势,就会让处于他下风的弱势者难以忍受、哀声连连。

他们对弱者的影响,象征着问题的严重性。这些寻求安抚的人,却误以为自己怀抱着献身般的爱,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他们自认“无私”“牺牲自我”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一书中提过这个问题。他表示,“无私的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几乎跟“自私自利的父母”不相上下,甚至更为恶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父母还让孩子背负了“绝不能让父母失望的义务”。

弗洛姆说,这类人“无私”的背后,潜藏着经过巧妙隐藏的激烈的“自我中心癖”。然而,诚如我多次强调,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本人根本没发现内心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性格。

他们表面上看似无私,其实不断地榨取他人。而清楚意识到自己榨取他人者则罪减一等。可更糟糕的是,那些深信自己无私的父母,其榨取行为难以饶恕。他们一边专横地榨取,一边要求对方感谢,行径夸张得令人难以置信。

弗洛姆在前述著作中提到,这种自认无私的人不断夸耀“我自己没有任何欲望”“我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他人”,或者三番五次地强调把自己放在次要地位。这种“无私”的人如此坚信不疑同样是大问题。

事实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榨取,但自认为毫无私心,这才是更让人难以原谅的。

拥有这样“无私”父母的小孩,只能当个“乖孩子”度过地狱般的一生。我父亲嘴边老是挂着这些话:“像老子这么好的老爸,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了!”他说这句话的理由是“老子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事,都为了你们而活”。然而,只要有一些不顺遂,他就会立刻抓狂:“我到底要怎么做才对?!”

身为孩子的我,只能把父亲那以自我为中心又充满榨取之意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期望,央求父亲替我实现。这时,父亲又会高高在上,摆出施舍的姿态:“虽然老子不太愿意,不过既然你这么想要,那我就勉为其难替你做吧!”

读者如果很难理解这种“无私”,或许想象一下古时候小妾的处境就能明白。就算是近现代的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当时的大男人对妻妾摆出的态度为“是老子在圈养她们”。的确,他们满足妻妾各种物质上的需求,但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女性的幸福。无偿的劳动或爱情,这些给予都有个基本的前提——认同“圈养”。

这些女子的幸福不同于独立自主的女性所拥有的。就算称得上是幸福,也只不过是“圈养在栅栏里的幸福”。不管男性替栅栏里的女子做了什么,本质上都是在榨取这名女子,践踏她的幸福。

将上述套用在亲子关系上,其前提也是凡是顺服于父母的孩子。孩子们从发言、行动到思考模式、心理状态,都臣服于父母的支配。

这种“无私”的父母在心理层面牢牢束缚着孩子,而在这样的家庭里,情感被一分为二:“容许抱持的感情”与“不允许存在的感情”,两者泾渭分明,区别得非常清楚。

举例来说,他们的孩子禁止抱持着“我好不幸”这类情感。

这种父母只有在孩子感激自己时,听到孩子说“我好幸福,谢谢爸爸”时,才会觉得自己活着。而这些孩子最大的义务就是“对父母感恩”。因为“无私”的父母是通过孩子的感恩,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世上。

即使孩子嘴上说着“我好幸福”,但他们其实是不幸的。所以,这种孩子的行动与感情都极为不自然。比如说,不自然的活泼与开朗、过分固执的认真、刻意戏谑的态度、表现夸张且装腔作势、唯恐天下不知的哭天抢地,种种怪异举动都出现在这种类型的孩子身上。

忽视他人期待,一味吸引关注

对患“母爱缺乏症”的孩子而言,长大成人之后也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安抚。即使只是谈谈话,也要从谈话内容找寻安抚;在公司上班,就要在工作里找寻安抚;若是待在家里,就要在家中寻求安抚,一旦家庭气氛缺发安抚的来源,就会坐立不安。

跟这类缺乏爱的人来往相处,大多数的人会忍不住哀号。这些人在成人间的互动中需索无度,让一般人应接不暇,难以承受。

前面引用的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中,提到一则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行让人难以预料的夸张的故事。

为了将来能够出院回归社会,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在医院外从事工作。某一家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公司,原本不打算让这群患者参加年会,但后来考虑到患者的期待,于是改变主意开放让他们出席。

当时,公司跟患者们约法三章:你们可以参加年会,不过今后上班都不能缺席。

没想到,年会的隔天,全体患者居然都翘班缺席,可以料想公司负责人为此勃然大怒。然而,患者的借口却令人傻眼:“因为我不想给公司造成麻烦,所以就休假了。”甚至还说:“只不过缺个席,有这么严重吗?”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老是轻描淡写,不把事情当一回事的人。其实,这些人心底非常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却不愿意去承认。因为,只要认同事情的重要性,就等于是承认自己的过失难以原谅。他们害怕去承认,或许只能故意装傻吧。

一旦认同事关重大,也等于承认自己无法响应对方的期待,这令他们感到恐惧。虽然他们口头上逃避、个性别扭,但内心最渴望自己的表现能符合对方的期待。因此,他们只好“假装”没发觉对方的期待。

以这个案例来说,对方的期待就是“不能缺席”这个约定。即使彼此说好了,却还是缺席,他们心底很明白事情不妙,也因为自己无法响应对方的期待而痛苦不堪。

他们希望能够逃避痛苦,所以意识层面上不愿承认自己辜负了对方。然而,即便只是好好地承认事实,都令他们苦不堪言。他们想从对方的指责中保护自己,所以主张“自己并非不能,而是不作为”。不过,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太过一意孤行,反而更激怒了对方。

这类人采取迂回的表达方式,光守护自己就已筋疲力尽,根本没有余力考虑对方的感受。

也就是说,他们故意无视对方的期待。以沟通方式来说,属于所谓的“选择性忽视”。他们存心忽视对方的期待,其实是因为,比起普通人,他们觉得对方的期待,意义是重大的。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刻意忽略对方的期待,或许就能继续维持住对方的好感。

矛盾心态

这种人的特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周遭事物,却丝毫无法想象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方会如何解读。他们只想急着告诉对方:“自己并没有拒绝响应期待。”除此之外无法顾及其他事情。

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等于“心中不存有他人”。如果他们有办法回绝他人期望,就不会刻意装傻,或是面对对方显而易见的意思时,转头逃避,甚至故意视若无睹。当他们无法响应对方期待,就会耍些小手段保护自己。

他们刻意忽视对方发火的原因,还义正词严地反驳:“这有什么好生气的!”让对方极度不悦。会说出这种话的人,仅想到要保护自己,天真无知只能耍赖。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冷漠,轻视了对方。明明如此看重对方的期待,却摆出这样的态度。然而,当他们自己受创时,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当对方受伤时,他们却置身事外,淡漠得令人惊讶。

于是,他们频频出现类似这样的反驳:“这种小事有必要看得这么重吗?”或者“你有必要发这么大的火吗?”他们害怕自己的态度惹怒对方,但看到对方发怒时,却又窃喜。这种人对周遭的人事物怀着“矛盾心态”(ambivalence)——虽然认为周遭人们的期待很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对旁人怀有敌意。

由于他们对周遭人们抱有敌意,一旦别人烦躁不安,他们就觉得心情畅快,这种快感仿佛自己对他们进行了报复。这种人企图逃离对方,内心有着敌意,但同时也将对方的期待看得很重,于是就被自己的矛盾情绪弄得苦不堪言。

这类人自然会被讨厌,没人喜欢跟这样的人相处,因此他们总是孤身一人。在人际关系方面遇难题者,可反省一下自己内心是否有这样的“矛盾心态”。

言谈举止无法坦率,内心某个角落就有矛盾心态在作祟。既然跟他人来往不开心,离开不就得了?但他们却无法脱离。也就是说,他们与他人“纠缠不清”。在旁人眼里,既然已是牢骚满腹,“离开”便是一条路。可是,他本人却怎么也无法抽离。他们内心虽然对人怀有敌意,但少了对方的善意就活不下去,所以自相矛盾且难以自拔。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心理不够成熟,所以无论他们如何想办法亲近对方,永远都无法得到心理上的安定。

不愿被束缚,又离不开父母

他们之所以心情恶劣,或许也是源自这种心理。对方的存在攸关生存大事,却又怨恨对方。譬如,无力离开父母自立的高中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青少年对父母的束缚感到不悦且充满敌意,即使心理上努力要自立,但缺乏父母的支持,青少年的自立心又无以为继。

如果不继续相处,就少了心理支撑,但又不想跟对方在一起;想离家自立,心理上却又依赖。青少年在家里总是叛逆唱反调,搞得乌烟瘴气的原因就是如此吧。

纵使父母没有刻意束缚孩子,孩子却感觉被管束,这是因为孩子缺乏主动性。如果孩子拥有一对情绪成熟的父母,他们在家里脾气不会这么大。因为这些孩子拥有更多主动性,比起情绪不成熟的父母养大的孩子更具行动力。

同时,缺乏主动性的人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而觉得有压迫感,于是不禁想摆脱压迫感,但在心理上却依赖着对方,以致终究无法逃离。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使他们郁郁寡欢。这类容易受伤的人,一生恐怕都很难开心地度过。

假设对方束缚了自己,那么错就在对方,干脆换一个人相处不就行了?不过,对方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束缚行为,而是他个人擅自解读,单方面地感受到束缚,与对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如果这只是换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个人根本不会如此不爽快。换个更极端或更简洁的说法,就是他们单方面地寻求束缚,同时又憎恨着束缚。

他们的心理需要某个能够支撑心灵的人,但没想到最后那个人却变成束缚自己、压迫心理的对象。然而,这并非对方刻意使然,而是他们本身的感受,与对方的心思毫无干系。

这种人待在家里时,心情老是很恶劣,想离家却又办不到。这正是自我脆弱的表现,也就是未能确立自我。

想与对方相处时,保持心情愉悦,那么维持适当的距离则为上策。不过,自我脆弱的人无法保持这样的距离,总是黏着对方,形影不离。也由于整天在对方身旁打转,便开始觉得受束缚、受压迫。

如果只是个孩子,想黏着大人获得满足那还能让人接受。但到了一定的年纪,他们同时也会希望能够自律。只是,他们心理的强度却不足以实现自律的目标,因为幼年时期跟父母的不和谐的关系依旧挥之不去。

我们在幼年时期需要得到父母紧密相连的爱,需要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也需要有人倾听自己的心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过,有些父母完全不给予孩子关爱,而是单方面地把个人情感强硬地施加在小孩身上。

这些孩子对父母有敌意,但并不表示他们不需要父母的爱。他们在自己怀恨在心的父母身上寻求爱情,这复杂的关系,令他们开始压抑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也有矛盾。经过这些煎熬,孩子无法让父母走入他们的心。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自我成长才刚起步,就遇到最严重的障碍。也就是从今以后,他们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里。

我们唯有扎根于这个世界,才能够无须独占某个人而仍拥有安全感。一旦父母心理不够安定,就想独占小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人后就想独占恋人,独占交往对象的一切。

不过,即使占有对方,并不表示内心就此得到安宁。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求只会愈演愈烈,使他们越陷越深。

同类推荐
  • 心理学新法则

    心理学新法则

    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不能表达出自己本来的意思;工作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还常常忙中出错;投入的很多,却总是收获的很少;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与其总是抱怨“做不好”,不如找到问题根源,学学该“怎么做”!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难以捉摸,但这些只是表象,其实世间万事都是有理可循的!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为您讲解莫非定律、木桶定律、二八定律、马太效应、蝴蝶效应、从众效应、鸟笼逻辑、破窗效应、霍桑效应等101条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心理学法则,以传授生活技巧、商业智慧、职场规则、教育方法等心理学知识,帮你开启成功之门。
  • 不可思议的色彩能量书

    不可思议的色彩能量书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通过每天做一些简短的练习,通过简单的冥想和一些日常生活小工具,让你更好地平稳情绪,激发身心活力,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幸福!
  • 人生的戒律(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人生的戒律(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将成长赋予深刻的社会性具有很强的意义,使人明白成长的存在就必须进行自我实现,就必须去创造成功,实现成长的价值,向着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长的倾向发展。因此,为了完善我们的成长,谁不努力去自我实现呢?今天,我们的个人成长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社会发展,那么,我们个人的成长就必须更加具有社会性,使成长具有自我实现的意义,为我们创造成功,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么,我们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成长理论中可以获得人生成长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 心理学的陷阱

    心理学的陷阱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后果,却忽视了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因才是让他们走入陷阱中的主要驱动力。为了避免读者陷入抽象的理论思维束缚中,笔者通过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故事,以及历史上经典的人物、故事剧情等生动地对每一种心理效应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述。由故事引出效应,分析效应的背后动因和深陷效应中的人们的行为,并提出借鉴与规避的策略,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 盗梦空间

    盗梦空间

    一部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使这个伴随我们一生却往往被忽视的神秘领域——“梦的世界”成为了焦点。本书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带着你和解梦大师一起揭开梦的神秘面纱,认识梦、了解梦、解释梦、利用梦,在梦的空间里自由徜徉,快乐飞翔。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牧魂漫威

    牧魂漫威

    【现实英雄向?前四十章虐主?伪神盾局特工?自立门户】 厉截,一个让漫威宇宙抓狂的‘饲养员’。“你能管住你那只羊吗?他已经啃掉我一撮头发了!”科尔森崩溃地大叫。“赶紧过来把你的人领走!”尼克脸色铁青地看着桌上正冲他探头探脑的鳄龟。“我能这么打上一天...”美队喘着粗气,盯着面前一脸淡定的猴子。“看着我的眼睛!”恶灵骑士恶狠狠地跟冲着他摇尾巴的哈士奇说道。厉截:“抱歉...”
  • 书中异闻录之薄命录

    书中异闻录之薄命录

    盛世需要美人点缀乱世需要美人顶罪你能否忍受,求而不得,爱而不得,含恨而死,家破人亡,挚爱殒命……自古红颜多薄命,惊鸿一瞥注定不能拥有温柔岁月世界一:折枝梨花(收录完成)世界二:浮生现(正在收录)
  • 杀生就变强

    杀生就变强

    猎户家小孩秦元庆在将死之际,获得上天垂青,从此杀生就变强!主角性格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扮猪吃老虎,爽文不小白,求包养啊。
  • 轮回末世之终极变异

    轮回末世之终极变异

    丧失的世界,开启新的起源,人类,超能力者,兽人,异种和怪物的世界。江夜的今生前世
  • 励治撮要

    励治撮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痴情神君傲娇妻

    痴情神君傲娇妻

    上古有神名唤丝音,虽容冠六界,却以慈悲闻名。她一手执如椽之笔,一手握天命之书,掌世间万物之命格,乃是九天之上最为尊贵的神。神魔大战以身抵住断裂的擎天柱,被群妖围攻力竭而亡。人界感其恩,世代立其碑,供奉香火,千秋万代世世铭记。轮回归来的秦佳瑟瑟发抖:前世太过优秀怎么破?急,在线等!ps:仙侠甜文,男强女强,1v1,身心皆纯,请放心食用
  • 你是清风迟来的温柔不愿走

    你是清风迟来的温柔不愿走

    季清以为自己早就放下的过往,已经释怀了的,被提及的时候能够一笑而过的事,却在遇上温子苏时溃不成军。时隔多年的事,却因一个朋友的死亡而再起波澜,一次又一次的被迫回忆。记忆中的故事清晰起来,当年挣扎着,坚持着要的道歉,却在如今轻易得到。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她才明白自己一直期待着重逢。
  •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