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1300000024

第24章 从《新生》到《萌芽》(2)

《新生》的第一稿完成之后,巴金准备接下来写一个短篇。1932年1月下旬的一天,他在稿纸上信手写下小说的题目《海的梦》,随后便开了头:“我又在甲板上遇见她了,立在船边,身子靠着铁栏杆,望着那海。”这是小说的第一句。下面怎样展开,他还没有细想。他说:“我当时并没有考虑过什么题材,写怎样的故事。我应该怎样往下写,我也没有想过。我只有一个想法:写海,也写一个女人。就只有这么一点点。”这似乎也是巴金的一种习惯,他的不少作品就是这样开头的:下笔时有点漫不经心,写下去,作者的感情注入进去,随着回忆、联想、想象,人物和故事便渐渐来了。这一次促使他拿起笔的,主要是一段海上的回忆,和弥漫心中的对爱和理想的执著追求。巴金在《海的梦》的序言里曾经说到:“我爱海。我也爱梦。几年前我在地中海上看见了风暴,看见了打在甲板上的浪花,看见了海的怒吼,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见着了那个想在海岛上建立‘自由国家’的女郎了。”从这些话里揣测,巴金对于《海的梦》的最初设计,可能是一个关于“建立‘自由国家’”的梦想,其中的女主人公大约是他所崇敬的俄国民粹派式的女革命家。然而,这个梦并没能照他预想的这个路子做下去,小说刚写了几页,巴金便应友人之约去南京游历。1月28日夜间,巴金返回上海,火车刚开到丹阳便停下来,“一·二八事变”发生了!日军进攻闸北,火车被迫折回南京。那几天是巴金心里最焦灼的时候,他不能眼看着上海的朋友和同胞被敌人蹂躏而自己站在局外。他不顾友人劝阻,一定要赶回上海去。他说:“如果找不到机会牺牲我的生命的话,我至少也应该回到上海去经历那许多人在这些日子里所经历的痛苦。”于是在战云密布中,他毅然乘船顺江而下,直抵上海。此时他原来的住地闸北宝山路已是一片火海,战事还在进行,“家”是回不去了。他只好暂时住在步高里朋友家里,每天早晨出去找人打听消息。3月2日夜晚,巴金知道日军已完全占领闸北,他内心的痛苦达于极点。经过长长的不眠之夜,巴金决定继续写出《海的梦》,并把它由短篇改为中篇。但是,由于中间有了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原来构想的那个“海上的梦”已“被陆地上的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因而如今这“梦”已不再是从前的梦,“这梦里已经渗进了不少陆地上的血和泪了”。于是巴金就这样写下去,题目不变,海和女人也保留下来,但“梦”的内容却是眼前的现实。关于当时写作的情形,他说:

我每天写几页。有时多,有时少。日本侵略者现在是“胜利者”了。不便公开攻击他们,我就用“高国军队”来代替……不久闸北居民可以探望旧居的时候,我和索非进入“占领区”,经过瓦砾堆,踏着烧焦的断木、破瓦,路旁有死人的头颅骨,一路上还看见侵略者耀武扬威和老百姓垂头丧气。小说中里娜在“奴隶区域”里的所见所闻就是根据我几次进入“占领区”的亲身经历写的。《序》上说:“有一次只要我捏紧拳头就会送掉我的性命”,也是事实。那一次我一个人到旧居去拿东西,走过岗哨跟前,那个年轻的日本兵忽然举起手狠狠地打了一位中年老百姓一个耳光,他不动声色,我也不动声色。这样“忍受下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把我的感情,我的愤怒都放进我的小说。小说里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小说就这样完成了。巴金在序里解释说,这里的梦其实不是梦,而是现实;这里的海也不是梦中的海,而是血的海,泪的海。他说:

“血是中国人民的血,泪是中国人民的泪。我把我自己的血泪也滴在这海里了。”又说:血泪的海是不会平静的,它将化为怒涛,把那些侵略者和剥削者的欢笑淹没。这该是读懂《海的梦》和理解作者思想的一把钥匙。

写完《海的梦》,巴金便到福建晋江旅行,看望朋友,回到上海仅用一周时间便写完了被他称作“温和地哭泣的故事”——《春天里的秋天》。这篇小说是他这次旅行的一个收获。

在晋江的时候,一位开书店的朋友告诉巴金,当地有一位生病的少女是巴金的读者,希望他能过去看看,给她以安慰。巴金便同这位朋友一起到了那位年轻读者的家里。这是一个相当富裕的人家,少女相貌端正,病卧在床,景象凄然。面对她所仰慕的来访者,只能作出默默的微笑,说两声“谢谢!”告别时却满脸泪水。据朋友说,这少女是因为父亲逼她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又不许她继续读书而发疯的,已经陷于不治,——后来果然就这样病死了。这使巴金无比悲愤,他说:“这位疯狂的少女的故事折磨着我的心。我太熟悉了!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一句话,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摧残了千千万万年轻的心灵。我说,我要替他们鸣冤。”当时他就决定写一篇小说,“替疯姑娘讲话”。

但是,这还只是一个触发点。当巴金回到上海着手要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另一个使他更加悲愤的故事意外地呈现在他的眼前。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晋江黎明高中的一位女学生和自己的英语老师相爱,遭到家庭反对,结局悲惨,——巴金在黎明中学作客时曾经见过那姑娘,而那位英语老师则是巴金的一位朋友,后来成为知名的翻译家和散文作家,当时只有二十三四岁。他们的相爱是很般配的,但家里已经替她做了安排,男方是该校的校董,本省一位有钱的绅士。于是英语教师被赶出学校,逃到鼓浪屿。姑娘不屈服,婚礼举行前夕冒雨跑到鼓浪屿,发誓要跟心爱的人浪迹天涯。但那位教师却退缩了!

一是自己没有胆量,二来也不愿让她跟自己一起吃苦。姑娘绝望地回了家,等待她的将是寂寞的死亡。这个凄惨的故事使巴金更难容忍,当他落笔写作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两个少女不幸的遭遇合在一起了”。而其实,在他写作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又何止是这两个少女,还有“多少正在开花的年轻灵魂”要通过他的笔来进行倾诉!有了这样一些积累和准备,他的写作就非常迅速了,从晋江回到上海,只用一个星期就写完了这篇小说。

《春天里的秋天》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小说。触动作者的首先是晋江那个被逼疯的少女:正当“开花的年纪”,人生的春天,却遭到秋的命运,早早枯萎、殒落了。作品的主题也便由此而来。这位姑娘的不幸遭遇使巴金感触很深,当时,看到她脸上那种和哭一样的“默默的笑”,他“差不多要哭了”!而尤其使他痛苦、不安的是,她是他的读者。他唤起了她对青春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却不能使她免遭厄运。他在小说的序中说:“我给人唤起了渴望,对于光明的渴望”,“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给另一种势力摧残了。在唤起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以后,只让她或他去受更难堪的蹂躏或折磨。”这种难抑的愤激情绪贯穿在作品的始终。

小说借用了黎明高中少女和巴金那位朋友的故事,着重写了两位主人公的热恋,那滔滔不尽的情话,反反复复的试探,无尽无休的忧烦,以及他们不幸的结局:女主人公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甘愿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小说通篇使用的是散文诗般的抒情笔调,字里行间充满着柔情。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有人曾提出责难,说它“通过一个迷离恍惚的故事,把人带到了幻灭神秘的世界里”云云。这是一种曲解。作品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热恋,意在表现青春的美好、爱情的甜蜜,以及在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的桎梏下所感到的惶惑不安。正是由于这样的描写,使作品有力地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与罪恶,在读者心里引起的是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和反抗,而不是什么“逃离现实”。所以巴金说:“《春天里的秋天》不止是一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它还是整整一代的青年的呼吁。我要拿起我的笔做武器,为他们冲锋,向着这垂死的社会发出我的坚决的呼声‘I accuse’(我控诉)。”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主旨。

继《春天里的秋天》之后,1932年7月巴金创作了他的第一个反映矿工生活的中篇小说《砂丁》。作品的背景是云南一个旧的矿山,所谓“砂丁”就是开采锡矿砂的矿工。与巴金以前的作品相比,这篇小说的题材是新鲜的,而且是“用另一种笔调写成的”。对巴金来说,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开拓。

那时巴金还没到过云南,也没有见过一个“砂丁”,小说的材料是一位家在云南的朋友提供的。那位朋友曾在矿上住过一个短时期,他亲眼看见过砂丁们受到的非人的待遇,他不忍在那个人间地狱里待下去,就跑到上海来了。巴金说,这位朋友向他谈了许多,他带着憎恨和愤怒对巴金描述了那些人间地狱的情况:在那里,“有枪的人就高人一等,徒手的人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忠厚老实的农民被招工者骗到矿山来,给他们戴上脚镣,由矿警押着爬进矿洞去挖塃,背塃。也有人孤单地走过矿山就被带枪的人抓起来,关进‘伙房’当‘砂丁’。有一次两个卖鸡蛋的人路过矿山,就被一个姓黄的老板差人抓住,鸡蛋抢走了,两个人都当了‘砂丁’。有一个姓滕的老头,因为儿子两年没有消息,到矿山来看亲人,遇见那个姓李的老板,就让狗腿子抓住,钉上了脚镣,一干就是半年。”这样的故事太多了,真是举不胜举。这些浸透血泪的故事唤起巴金的同情,也激起他的愤怒,“逼着”他拿起笔,要替那些“现代的奴隶”喊冤。在写作过程中,他充分运用了他“从朋友那里得来的一点一滴”,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倾注了他的同情和愤怒。在“砂丁”们悲惨生活的大背景上,他虚构了梦想到矿上挣钱以赎回自己爱人的青年农民升义,和盼望他早日回来的少女银姐的悲惨故事,当升义已经死在矿井里,银姐还在祷告神明保佑他“早早发财回来”,确实更加深沉,也更能激起人们的愤慨、不平。当然,由于材料是听来的,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还缺乏更多的了解,对他们的生活感受也存在一定的隔膜,因而不可能写得深入和逼真。后来作者甚至说,“那些有血肉的人到我的笔下都变得干枯了”,这样的自责是过分了,但表面化的现象是存在的,这一点无可讳言。

但是,巴金的尝试并未停止。关于矿工的生活,在《砂丁》之后,1933年春天又写了《萌芽》。而且,这一次的题材不是听来的,其中包含着他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生活体验。

事情说来也巧。在写这篇小说一年多以前,巴金在上海马路上遇到一个“相当熟”的朋友,在浙江长兴煤矿作科长。那位朋友讲了些矿上的情况,并邀请巴金到矿上作客,还说“可以下煤坑看看”。

这一点引起巴金极大的兴趣,当时就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便跟他一起搭火车去杭州再转长兴。因为有这位朋友的特别照应,巴金在矿上获得充分自由,可以到各处走走、看看,随意同工人交谈,还同矿工一起下到窑里两个多钟头。对巴金来说那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因为就在一个多月以前,窑里曾发生过一次爆炸,死了15个人,所以有人劝阻他下窑,但他还是坚持下去了,确实有一种历险的感觉。有了这样一些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验,《萌芽》较之《砂丁》就多了一份真实感。其中关于工人劳动场景和苦难生活的描写,作者充分地利用了他在矿山上的耳闻目睹,可以说是直接取自生活,因而更为逼真;另一部分关于矿工暴动和它所遭受的镇压,虽多出自作者的虚构,但因为有亲耳所闻的事实作依据,也多在情理之中。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在屈辱中生活又在屈辱中死去的老矿工赵根宝,和逐渐觉醒并终于起来斗争的青年矿工小刘等,都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不过,由于作者在矿山上的“生活经验”毕竟只有一周,严格说来仍属于走马观花;对矿工生活的了解也多半停留在外部的观察,还不可能深入到他们的思想深处,也不可能同他们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因而对矿工生活的描写仍是浅层次的,人物形象还欠厚重。

巴金说过,他早就想“写一部像左拉的《萌芽》那样的作品”,来表现中国矿工的生活;《砂丁》和《萌芽》都是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虽不能尽如人意,但对于年轻的巴金和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仍具有重要意义。稍后,巴金在将《萌芽》改名为《雪》出版时所写的序中说:“不过我的心还没有死。也许再过几年我会把小说重作一次,那时候我希望它更像样些。”这样的雄心是令人高兴也让人期待的,可惜巴金以后再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同类推荐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本书分为图特摩斯三世、管仲、居鲁士大帝等部分。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5)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信念改变命运

    信念改变命运

    一个15岁的男孩,在风雪肆虐的小路上,拖着两只烂脚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一厘米一厘米地往前爬,逐个学校去请教老师数理化难题。饿了,咬上一口随身携带的冻得硬邦邦的玉米面饼子;渴了,抓一把路边的雪含到嘴里……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39所中学,请教了379位老师,没用家长陪读,没花家长一分钱补课费,凭自学,学完了小学、初、高中全部课程,1978年7月20日,奇迹般地考上了大学。当年他没有考上名校,他做推销员的故事2002年却走进了哈佛商学院;当年他没有机会去读一所很好的学校;今天却走进了数不清的著名高校、中小学为全中国的校园做国旗下的讲话!这是一部对于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和创造精神的颂歌和礼赞。
  •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陈云的故事

    陈云的故事

    《陈云的故事(修订版)》选取陈云一生中16个有代表性的主题,通过亲历者、见证者的回忆、评说,充分运用文物、档案、文献资料,以独特的视角和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陈云鲜为人知的故事,全面、真实地展现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风范、鲜明的革命风格、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热门推荐
  • 煮粥条议

    煮粥条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罗永浩倾力推荐!为什么今天还要回顾一个国家的种族历史,反思各种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即使在建国已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在种族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今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集体感和身份认同是自然的选择,在种族繁多的美国,因为融合、改变带来的矛盾冲突尤其突出。一个少数族裔融入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痛楚,常不为外人道,而在美国,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华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走过的成为“美国人”的道路也各有辛酸。也许,你认为自己了解种族的问题,理解文化震撼,但读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种族的误解还深深存在,急待改变。
  • 快穿之炮灰请翻身

    快穿之炮灰请翻身

    愿归来,依然是你,不知道写啥了(本文1V1)
  • 契约老公,别乱来

    契约老公,别乱来

    强势御姐竹若依事业得意情场失意,某日此剩女一不小心用一纸契约将自己卖给痞美男……竹若依之【乌龙契约】某日此剩女被竹爸灌醉打包送到某男房中(不料竹爸却是糊涂虫,送错了房间。)剩女脸不红耳不热,纤手捏着美男俊脸:小朋友皮肤蛮水嫩的,教姐姐如何保养……美男墨子昊表面看来青靓白净皮肤白嫩滑溜对此御姐本是兴趣乏乏却觉那只随意在他脸上吃着豆腐的滚烫玉手,掠过之处意外地让他感觉阵阵酥麻……干柴烈火,该发生的……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剩女吃完美男豆腐,毫无醉态极具条理地变出一纸契约递予美男:如无异议,签了这个吧!美男以一目十行之速度看完,大笔一挥,一脸英勇就义的悲壮。后续之【不平等契约】对老婆垂涎已久却一直吃不到口的男人:老婆,今晚我们来玩爱爱游戏……漂亮老婆一脸淡定,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头也不抬:契约上没有这个。抓狂的男人脸部抽搐,连忙翻出十页纸厚的所谓契约,细看林林总总五十项,居然全是保障老婆大人的条款。欲哭无泪的某男不死心,拿着放大镜一条条细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最末一条是关于他的权利:除老婆之外,可和任何人发生亲密关系。某美男吐血倒地……追加之【更新契约】某美男微眯桃花眼,放出炽热电波:老婆,咱们宪法都不是完美的,更何况是咱们的契约。强烈要求更新,与时俱进!傲娇老婆被电得周身舒爽:来说说,那里要更新?如何更新?某美男飞快翻过十页,修长手指指着最末一条:这里这里!加一个“不”字!傲娇老婆眼尾扫过:哦?这条?行呀!美男老公大喜挥笔疾书,旋即:OK,给你!傲娇老婆一看:除老婆之外,不可和任何人发生亲密关系。傲娇老婆吐血倒地……【啰嗦之言】此文宠溺无限,情节温馨轻松,不喜虐者请放心入坑!*强力推荐几篇超宠文文【哥哥是只妖】墨但为嘛人交男友我交男友,人家是甜蜜温馨外加整天如糖粘豆……可我桃花,美女一只,却行情惨淡,偶尔有个帅哥抛个媚眼,隔天这帅哥准是断个胳臂折个腿……【捡来的狐妖小兽】仙人笔拒绝小三,拒绝出轨,专爱一对一。凤瑶捡到一只很萌的小狗狗,满心欢喜地抱回家圈养起来。【废帝霸妃】阿痣墨霸妃就霸妃吧,霸妃被宠着没什么不好的昂~而且废帝夫君人前各种柔弱的,可以欺负调戏各种爽昂~【娘子,夜深了】木简荨“娘子,夜深了~”月光光,光晕暧昧,醉生梦死床上,坐有美人夫君七个,各个目光如虎似狼!
  • 普通读者

    普通读者

    《普通读者(I、II)》内容包括:帕斯顿一家和乔叟;不懂希腊文化;伊丽莎白时代的栈房;伊丽莎白时代剧本读后感;蒙田;纽卡斯尔公爵夫人;漫淡伊夫林;笛生;无名者的生活;简·奥斯丁;现代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乔治·爱略特;俄国人的角度等等文学评论的经典名篇。
  •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四部美丽的爱情诗集:《采果集》、《爱者之贻》、《渡口》、《诗选》。著名文学家冰心和东方文学翻译家石真以韵味幽雅、哲理深妙的译笔还原了一个洋溢着温暖、分享与爱的光明世界,传唱爱情纯真,颂扬无暇童心,赞颂生命,思索人生本质。随处可见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既有对理想追求的豁达和坚定的信心,也有生命的真实感动。微风徐徐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美好的诗集,跟随着泰戈尔拾起昼间之花那片片怡人的花瓣,看着它成熟成记忆的金果,带领我们品尝人间甘美。
  • 危机的逻辑

    危机的逻辑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曾经和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骗局和投资陷阱。如次贷危机的幕后真相、斯坦福国际银行诈骗案、美国梅道夫案,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连环骗、比特币投资隐患、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国股市中的秘密等,涉及银行、证券、慈善、收藏品投资、房产投资、股市、公司并购等多个领域。在生动而真实的揭秘之后,作者还用大量笔墨分析了每个骗局背后的金融原理和经济常识,以及相应的识别应对之法,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防范指南。
  • 用心灵体察世界:人生智慧的100个定律(二)

    用心灵体察世界:人生智慧的100个定律(二)

    此书以励志为题材,通过大量故事和生活的细节,阐述了许多深奥的人生哲理,揭示了灿烂人生的真谛。尤其是以散文的形式,使众多人生道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励人们在人生和事业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 洛克菲勒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

    威廉·曼彻斯特在《洛克菲勒家族》中描绘了一幅多彩的图画,展现了家族四代人的生活,从在北达科他州兜售药品的“草药医生”大个子比尔·洛克菲勒,内向冷酷、沉默寡言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到扭转家族声誉的腼腆、热情、博爱的小洛克菲勒及活泼开朗、极具说服力的纳尔逊·洛克菲勒……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并将继续创造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