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3900000002

第2章

阿丽克西斯那晚睡得很沉。她和佛提妮上床时,已过凌晨一点。来布拉卡的长途旅行、在斯皮纳龙格待了整个下午、让人餍足的各色小吃和迈克塔瑟白兰地,合在一起带给她一个深沉无梦的睡眠。

明亮的阳光从厚重的粗麻布窗帘的缝隙中透进来,在阿丽克西斯枕头上洒落,已快十点钟了。阳光让她醒了过来,她本能地滑进被单,把脸埋住。过去两周,她在几间陌生的房间里睡过,每次醒来,总有片刻的迷茫,待适应了周遭环境,才能把自己带回到当时当下。在她和埃德住过的那几间便宜膳宿旅馆里,床垫不是中间凹下去,就是金属弹簧戳透床罩。早上从那些床上起来时总是很容易。可是这张床完全不一样。实际上,整个房间也不同。铺着蕾丝桌布的圆桌、退了色的木头矮凳、墙上一组带框的水彩画、门背后挂的一把香气四溢的薰衣草,淡蓝色的墙正好配上亚麻床单:这一切让这间房比家还像家。

阿丽克西斯拉开窗帘,耀眼的大海和斯皮纳龙格岛扑面而来,热气蒸腾中,岛仿佛很遥远,比昨天看起来远得多。

她前一天从哈里阿出发时,压根儿没想到会在布拉卡停留。她想着与母亲儿时相处过的老太太简单见个面,然后在村庄里小游一番,就回到埃德身边。因此,除了地图和相机,她随身什么也没带—当然没想到会需要换洗衣物和牙刷。可是,佛提妮很快就来搭救她,借给她需要的一切—一件当睡衣的斯蒂法诺斯的衬衣、用旧了但很干净的毛巾。清晨,在她床头,她发现了一件花上衣—完全不是她的风格,但经过前一天的炎热与灰尘后,她很高兴可以换件衣服。她无法忽视这种母亲般的慈祥—尽管衣服上的浅红淡蓝与她的卡其布短裤很不协调,但那又有什么关系?阿丽克西斯在房间角落里的水池里用冷水浇浇脸,从镜子里打量了一下晒黑了的脸。她很兴奋,像就要听小说最关键一章的孩子一般。今天,佛提妮将是她的舍赫拉查德①。

干爽、熨过的棉布衣服带给阿丽克西斯一种新奇的感觉,她沿着后面昏暗的楼梯走下来,发现自己到了餐馆厨房,被新煮咖啡的浓烈香味吸引住。佛提妮坐在中间一张巨大而满是树结的桌前。虽然桌子擦得很干净,还是看得出肉在这上头剁成肉泥、香草在这上头碾碎的种种痕迹。它一定见证过几千次紧张情绪在厨房的炽热中被慢火炖、大火煮。佛提妮站起身,向她打招呼。

“Kalimera②,阿丽克西斯。”她温和地说。

她穿着一件跟借给阿丽克西斯的衣服很像的上衣,不过她的是暗红色的,正好配上她的裙子。裙子长及脚踝,裹着她苗条的腰身,飘扬着。昨晚在昏暗中给阿丽克西斯留下的美丽印象没有错。克里特女子雕像般的身材,大大的眼睛,让人想起克诺索斯宫里的弥诺斯壁画,那些逼真的肖像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存活下来,但仍有种奇异的简洁使它们更具现代感。

“你睡得好吗?”佛提妮问道。

阿丽克西斯压抑着打了个哈欠,点点头,朝佛提妮笑,佛提妮正忙着把咖啡壶、几个大杯子、茶碟、一块刚刚出炉的面包摆上托盘。

“我很抱歉—这是刚加热的。星期天唯一糟糕的就是这个了—面包师不起床。所以只有干面包皮和新鲜空气可吃。”佛提妮大笑着说。

“新鲜空气会让我更开心些,只要能就着新鲜咖啡吃下去。”阿丽克西斯回答说,跟着佛提妮穿过无处不在的塑料带子,来到露台上。所有桌子上昨晚铺着的纸桌布全给剥下来,只剩下红色富美家防火面板,看上去有点怪。

两个女人坐在那里眺望着大海,波涛拍打着下面的岩石。佛提妮倒咖啡,浓黑的液体涌出,一道黑色细流冲进白色瓷杯里。以前阿丽克西斯喝过无数杯雀巢咖啡,端上来时的速溶咖啡看上去好像是什么珍馐美味似的,其实品尝之后令人失望。阿丽克西斯觉得没什么咖啡比得上现在这杯这样醇厚美味。似乎没人有心告诉希腊人雀巢咖啡不是新玩意—每个人,包括她自己,需要的正是这种老式醇厚甜蜜的液体。九月的阳光清澈灿烂,温和宜人,经过酷热的八月之后,九月成了克里特最受欢迎的季节。仲夏火炉般的温度降下来了,愤怒的热风也走了。两个女人面对面,各坐在一个遮阳棚的阴影下,佛提妮把她黝黑、青筋暴露的手放在阿丽克西斯的手上。

“我很高兴你来了。”她说,“你想不到我有多开心。你妈妈停止写信时,我很难过。我完全能理解她,可是那毕竟割断了与过去这样重要的联结。”

“我压根儿也不知道她过去曾写信给你。”阿丽克西斯说,仿佛她应该为母亲的行为道歉。

“她早年的生活很困难。”佛提妮继续说,“可是我们都试着,我们真的试着,尽量让她快乐,尽我们最大力量去帮助她。”

看着阿丽克西斯有点迷惑的表情,佛提妮认识到她得放慢速度。她给她俩又倒了一杯咖啡,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想从何开始。似乎她得从更早的时候讲起,比开始想的还要早。

“我得说,‘我要从最开始讲起’,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她说,“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她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我们希腊人谈到命运时,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宿命主要由我们的先辈,而非星宿决定的。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遭那些人的行为,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之前的人的行为。”

阿丽克西斯激动起来。那装着母亲的过去、固若金汤的保险柜,那曾毅然决然地把母亲整个生活锁在里面的保险柜就要被打开了。所有的秘密将全部倾倒出来,她发现自己有点怀疑:难道真的想这样吗?她凝视着大海对面斯皮纳龙格灰色的轮廓,想起了那个孤独的下午,她已经有点怀念那里了。潘多拉后悔打开了她的盒子。难道她也会吗?

佛提妮注意到阿丽克西斯一直凝视的方向。

“你曾外婆在那个岛上生活过,”她说,“她是麻风病人。”她没料到她的话听上去那么直率,那样无情,她一眼就看出它们让阿丽克西斯退缩了。

“麻风病人?!”阿丽克西斯吃惊得结结巴巴。这让她不快,尽管她明白这种反应或许有点不可理喻,可她实在难以掩饰自己的感情。她已经知道那个老渔夫曾得过麻风病,自己还曾亲眼见过他,但没有看到他身上的畸形。不过,听到与自己这样亲的人曾患过麻风病,她还是觉得十分震惊。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她奇怪地觉得恶心。

对于佛提妮来说,她从小就在隔离区的阴影下长大,麻风病一直是严酷的生活现实。她看过数不清的麻风病人来到布拉卡,渡海而过,去往斯皮纳龙格。她也见过不同样子的麻风病人:有的变形扭曲,严重的甚至残疾,有的外表没有明显变化。实际上,他们最后的样子让人不敢摸,也不敢碰。可是她理解阿丽克西斯的感受。那些人对麻风病的了解仅来自《圣经·旧约》故事和画有手摇铃铛叫着“不洁净!不洁净!”的受难者的图片,对他们而言,这是最自然的反应。

“我来再解释一下,”她说,“我知道你想象中的麻风病是什么样的,但你最好知道真相,否则你永远不了解真实的斯皮纳龙格。斯皮纳龙格是许多好人的家。”

阿丽克西斯继续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海那边的小岛。她昨天去那里的参观似乎充满了许多互相矛盾的画面:优雅的意大利风格的别墅遗迹、花园和整齐的商店,而疾病萦绕在心头的恐惧却让它们黯然失色,她曾在史诗般的电影里见过刻画成活死人的麻风病人。她咽了一大口浓咖啡。

“我知道不是每个得了麻风病的人都会死,”她说,几乎是在辩解,“可是总是会变得很丑,不是吗?”

“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佛提妮回答说,“它并不会像瘟疫那样迅速蔓延。有时候很长时间后才会发病—你看到的那些有着可怕残疾的人都受了多年疾病折磨,也许是几十年。麻风病有两种,有一种病情发展得比较慢。不过现在两种都可以治愈了。可是,你的曾外婆很不幸,她得的是发病很快的那种,时间和幸运都没有站在她这一边。”

阿丽克西斯为她先前的反应有点难为情,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可是家族中有人得过麻风病的真相对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你的曾外婆得了这个病,可是你的曾外公,吉奥吉斯,也受到深深的伤害。甚至在你曾外婆被逐到斯皮纳龙格去之前,他就一直用他的渔船为这个小岛运送物资,你曾外婆去那里之后,他继续运送。就是说,他几乎眼睁睁看着她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伊莲妮刚开始去斯皮纳龙格的时候,卫生条件还很差,虽然她在岛上的时候改善了许多,可她年轻时某种无法挽回的损伤已造成了。我无法告诉你具体情况。吉奥吉斯也没有详细告诉过安娜和玛丽娅。可是你确实知道麻风病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麻风病会影响神经末梢,即使你烧伤或砍伤自己,你都感觉不到。那就是为什么得麻风病的人那样脆弱,令自己遭受到永久性的损害,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佛提妮停下来。她很担心,不想刺激这个年轻女子的敏感神经,可是她也意识到这个故事中有些内容少不了会让人震惊,她得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来。

“我不想让你觉得你妈妈全家都被麻风病控制了。不是那样。”她匆忙加上一句,“看,我这里有些他们的照片。”

紧靠着咖啡壶的地方有个木制托盘,上面有个破旧的牛皮纸信封。佛提妮打开信封,里面的照片全滑到桌上。有些照片跟火车票一样大小,另外有些跟明信片大小相仿,有些是光面的,还带一圈白边,其他的是亚光的。所有照片都是黑白照,一些退色看不太清了。许多都是在还没有快照的年代里去照相馆照的,照片里人们的僵硬姿势让他们看起来遥远得有如弥诺斯国王①。

阿丽克西斯注意到的第一张照片里的人她认识。照片上是母亲和那位穿蕾丝衣服的女士,一位银灰色头发的男子站在床边。她把这照片拿起来。

“那是你姨外婆玛丽娅和姨外公尼可拉斯。”佛提妮说,语气中有一丝明显的骄傲。“这张,”她说着,从那一堆照片底下抽出一张很残破的照片,“是你曾外婆外公和他们的两个女儿的最后一张合影。”

她把那张照片递给阿丽克西斯。照片里一男一女同样高,只是男人的肩膀要宽些。他一头黑色光滑发亮的头发,唇上的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鼻子长而挺,尽管因为照相的缘故他做出很严肃的表情,眼里还是盈满笑意。他的手与身体比起来,似乎大很多。身旁的女人很苗条,长长的脖颈,异常美丽;她的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上,笑得那样灿烂那样自然。坐在他们前面的是两个穿着棉布裙的女孩。一个很结实,浓密的头发披在肩上,眼睛斜瞟着如猫一般。眼神顽皮,嘴唇丰满,没有笑意。另一个女孩编着整齐的辫子,容貌更精致,当她冲着照相机笑时鼻子微微皱起。她瘦得差不多像根竹竿,在两姐妹中长得更像母亲些。这个女孩双手温柔地放在膝上,一副娴静姿态,而她的姐姐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盯着照相的人,好像蔑视着他。

“那是玛丽娅。”佛提妮指着那个微笑的女孩说。“这个是安娜,你的外婆。”她说,又指着另外两人说,“这是她们的父母,伊莲妮和吉奥吉斯。”

她把照片摊在桌上,偶尔有风吹过,轻轻吹动相片,好似带给它们生命。阿丽克西斯看着这两姐妹的照片,从她们还是抱在怀中的婴儿,到小学生,然后到年轻姑娘—那时候只有父亲陪伴她们。还有一张是安娜和一个身穿全套克里特传统服装的男子手挽手照的。是结婚照。

“这一定是我外公吧。”阿丽克西斯说。“安娜看起来真的好美啊,”她羡慕地说,“真的很快乐。”

“嗯……散发着年轻的爱。”佛提妮说,声音里有一丝挖苦之意,让阿丽克西斯很吃惊。她正要继续盘问下去,另一张照片冒出来,吸引了她。

“那看起来真像我妈妈!”她嚷道。照片中的小女孩有着与众不同的鹰钩鼻,笑容甜蜜羞涩。

“确实是你母亲。她那时应该才五岁。”

就像任何家庭影集一样,随意拿张照片,只能讲述一些零碎片断。真正的故事只有那些不见了的相片才能讲出来,也许根本就没有照片,生活中的故事绝不是这些仔细框起来,或整齐地保存在信封里的照片能讲述的。阿丽克西斯明白这一点,但至少她看到了这些家族成员,这些母亲长期保密的家族成员。

“故事从要布拉卡开始,”佛提妮说,“就在我们身后,那边。那是佩特基斯一家住的地方。”

她指着远处角落里的一所小房子,离她们坐着品咖啡的地方仅一箭之地。那是座破旧的房子,刷着白灰。在整体摇摇欲坠却又十分迷人的村庄里,那房子和其他房子一样破败不堪。墙上的涂料在剥落,百叶窗上的也是。自从阿丽克西斯的曾外祖父母住在这里以来,就时不时重新粉刷,用的是明亮的淡绿色,墙皮在炎热里剥落、开裂。阳台就建在门道上方,阳台上放着几口大瓮,里面种着火焰般鲜红的天竺葵,瀑布般垂下,仿佛想从雕花栏杆中逃离一般。大瓮的重量压得阳台往下陷。这是典型的克里特民居,过去几百年来,这种房子建了又建。像那些没受到大量游客蹂躏的幸运村庄一样,布拉卡是永恒的。

“你外婆和她妹妹就在那里长大。玛丽娅是我最好的朋友,她只比安娜小一岁。她们的父亲,吉奥吉斯,像许多当地人一样,是个渔夫。而他的妻子伊莲妮,是位老师。实际上她真的远不止是位老师—她还管理着当地的小学。学校就在通往伊罗达的路上,那个小镇你一定经过了,是来这里的必经之路。她爱孩子,不只是爱自己的女儿,她爱班上所有的孩子。我猜安娜肯定觉得很难接受。她是个占有欲很强的孩子,讨厌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她母亲的爱。可是伊莲妮慷慨无私,无论是对自己的血肉,还是对学生们,全都倾注了足够的时间。

“过去我总假装是吉奥吉斯和伊莲妮的另一个女儿。我老是住在他们家;我有两个哥哥,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家与他们家有多大不同。我母亲萨维娜,对此并不介意。她和伊莲妮从小就是好朋友,从很小时起每样东西总是两个人合着用,所以我想她并不怕失去我,也不会为此着急。实际上,我相信她总幻想着,希望安娜或玛丽娅最后能嫁给我的哪个哥哥。

“我还小时,可能在佩特基斯家的时间比在自己家的时间还多。可是后来情况变了,不久,玛丽娅和安娜经常住到我们家。

“那个时候我们的游乐场就是沙滩,小时候,我们都在沙滩上度过。沙滩是变化无穷的地方,我们从不会觉得闷。从五月开始,到十月初,我们每天都会去游泳,晚上睡觉时,沙子从我们脚趾缝间漏到床单里,难受得坐卧不宁。晚上我们自己钓黑棒鲈,一种小鱼。清早,我们去看渔夫们打到的鱼。冬天潮水涨得很高,总有些东西给冲到沙滩上,让我们查看拣拾:海蜇、鳗鲡、八爪鱼,有几次还看见乌龟一动不动地躺在岸上。不管什么季节,天快黑时,我们就回安娜和玛丽娅的家。一进门,热乎乎的糕饼香味就扑面而来—伊莲妮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新鲜的奶酪饼。到睡觉时,我常常是一边慢慢啃着奶酪饼一边爬山走回自己家—”

“这种成长经历听起来像田园诗般美好。”阿丽克西斯插嘴说道,陶醉于佛提妮描述的美好的、仙境般的童年。但是她真想知道这一切怎么结束的。“伊莲妮怎么得上麻风病的?”她陡然问道,“得麻风病可以离开这座小岛吗?”

“不行,当然他们不能离开。正是这一点让这座岛如此恐怖。上个世纪之初,政府宣布将克里特的所有麻风病人隔离在斯皮纳龙格。一旦医生确诊他们得了麻风病,他们就得永远离开自己的家,去那座岛。那里被称作‘活死人之地’,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描述了。

“那时,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隐藏自己的症状,主要是因为确诊的后果太可怕了。伊莲妮很容易受传染,得上麻风病。但她对从学生身上传染麻风病的危险毫不在意—要她别跟学生们坐在一起去教他们,她做不到。如果一个孩子摔倒在满是灰尘的操场上,总是她第一个把他扶起来。后来发现她的一个学生得了麻风病……”佛提妮停下了。

“所以你觉得身为父母的,肯定知道他们的孩子染上了麻风病?”阿丽克西斯不敢相信地问。

“几乎可以肯定,”佛提妮回答,“他们知道,一旦有人发现,他们将再也见不到这个孩子。伊莲妮得知自己感染上麻风病后,只有一种负责的做法—她也采取了这种做法。她要求学校里的每个孩子作检查,这样可以确定感染者。果然,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名叫迪米特里的感染上了。他可怜的父母只好忍受着儿子被从身边带走的恐惧。但是不带走的话更可怕。想想孩子们玩起来时的接触吧!他们不像成人,可以保持一定距离。他们扭打在一起,互相往对方身上倒,一齐压在别人身上。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病通常只通过持续密切的接触传播,可是当时人们担心,如果他们不尽快把受感染的学生找出来隔离的话,伊罗达学校本身就会成为麻风病隔离区。不久他们就找出来了。”

“对伊莲妮来说,那样做一定很困难—特别是她与学生们的关系那般密切。”阿丽克西斯若有所思地说。

“是啊。很糟糕。对每个与此有关的人来说,都很糟糕。”佛提妮回答说。

阿丽克西斯的嘴唇很干,她几乎不再说话,以防张口却说不出什么。为打发时间,她把自己的空杯子往佛提妮面前推了推,佛提妮再次添满杯子,又把杯子推回来。当她小心地把糖倒入旋转的黑色液体中,阿丽克西斯觉得自己也被卷入伊莲妮悲伤而痛苦的旋涡中去了。

那是种什么感觉?在家人的注视下离家远行,实际上是被投入监狱,你最宝贵的一切都给剥夺了。她不但想着那个是她曾外婆的女人,而且也想着那个男孩,他们都一样,没犯任何罪,却被判了刑。

佛提妮伸出手,放在阿丽克西斯手上。也许她太急切了,还没真正了解这个年轻女子就讲了这个故事。这可不是童话,她不可能选某些章节讲,而将某些忽略掉。如果她太过小心,真实的故事可能永远也讲不出来。她注意到飘过阿丽克西斯脸上的云朵,不像早晨蓝天上的丝丝淡云,现在它们是阴沉的,若隐若现的。直到现在,佛提妮猜,阿丽克西斯生命里唯一的阴暗不过是母亲隐藏过去带来的模糊阴影。它只不过是个问号,让她晚上睡不着觉而已。她从没见过疾病,更不要说死亡。可现在,这两样她都得马上了解。

“我们去走走吧,阿丽克西斯。”佛提妮站起来,“等会儿我们让杰拉西摩带我们出海。当我们到那边时,一切都会更合情合理的。”

阿丽克西斯正需要散步。母亲过往的这些碎片,加上过量的咖啡因,让她有点头晕。她们从木头台阶上走下来,来到布满小石子的海滩上,阿丽克西斯大口地呼吸着带咸味儿的空气。

“为什么妈妈从不跟我说起这些?”她问。

“我相信,她有她的理由,”佛提妮说,知道有太多的东西要说出来,“也许当你回到英国,她会跟你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保密。”

她们漫步到海岸尽头,开始走上石子小路,路边是起绒草和薰衣草。这条路远离村庄,风也大多了,佛提妮走得慢下来。她虽然很健康,可毕竟已年逾七旬,不可能总是保持以前的体力。当小路开始陡峭起来时,她走路越来越小心,越来越蹒跚。

她偶尔会停下来,时不时指着进入视线的斯皮纳龙格上的某些地方。最后,她们来到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这块岩石长年经受风吹雨打,加之被人用作长椅,已磨得很光滑了。她们坐下来,望着海面,风把她们身边浓密的野生百里香吹得沙沙直响。佛提妮坐下,开始讲述索菲娅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天里,佛提妮用尽心思,告诉阿丽克西斯她所知道的关于阿丽克西斯家的一切—小到童年琐事,大到克里特岛的历史。两个女人一起沿着海岸边的小路漫步,在午餐桌前坐上几个小时,或坐着阿丽克西斯租来的车去当地小镇和村庄小游,佛提妮把佩特基斯一家的往事像七巧板似的在面前一块一块摊开。这些天来,阿丽克西斯觉得自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睿智,佛提妮呢,在重述这么多她的过去时,觉得自己又年轻了。阻隔这两个女人半个世纪的鸿沟消失不见了,当她们手挽手散步时,有人还以为她俩是姐妹呢。五月初的克里特岛有着最美好的、天赐般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里,繁花满树,高山上最后的积雪也化成清澈的细流,伊莲妮要离开这里前往斯皮纳龙格。映衬这最黑暗最残酷的事实的,是万里无云、湛蓝的天空。人群聚在一起,相看、流泪、挥手作最后的道别。虽然学校并没有宣布说今天休息,但出于对离去老师的尊敬,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和老师都没去上课。没人愿意错过这个机会跟他们最爱的“佩特基斯夫人”道别。

伊莲妮·佩特基斯在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里深受大家爱戴。她有某种磁力把孩子和成年人都吸引到她身边,并为他们所钦佩和尊敬。其实原因很简单。对伊莲妮来说,教学就像她的天职,她的热情像火把一样感动了学生。“如果他们爱它,他们就会去了解它。”这是她的曼陀罗①。虽然这并不是她自己的原话,而是二十年前,她踏入知识殿堂前,一位充满抱负的老师说的。

在她将永远离家的前一晚,伊莲妮往花瓶里插满了春天的鲜花。她把花瓶摆在桌子中央,花枝上苍白的小花神奇地改变了整个房间。她知道简单的效果、细节的力量。比如,她知道,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或他喜爱的颜色是赢得他们的心,甚至他们灵魂的关键。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主要是想讨好她,让她高兴,并非因为他们被迫学习,她把理论和数字写在卡片上,用绳子从天花板上吊下来,看上去好似一群飞进来的小鸟永远盘旋在头顶上,这种方法对学习过程也很有帮助。

然而,那天除了受人爱戴的老师要渡海而去斯皮纳龙格外,他们还要和一个朋友—九岁的迪米特里道别,他的父母一年多来竭尽全力隐瞒他的麻风病。每个月他们都要想新办法掩饰他的症状—不穿齐膝的短裤,改穿长裤,凉鞋换成靴子,夏天禁止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海里游泳,以免背上的斑点给人发现。“就说你害怕波浪!”母亲求他这样说,这当然很可笑。这些孩子们一起长大,一起享受大海那振奋人心的力量,实际上孩子们都盼望着梅尔特姆风把平静的地中海变成狂野的大洋。只有胆小鬼才会害怕浪涛。这孩子好多个月一直生活在害怕被人发现的恐惧中,但心中总是明白,这只是暂时的,早晚会给人发现。

任何不知情的人,在这样的夏天清晨,在这样异常的环境里,都会以为这群人是在参加葬礼。几乎有一百来人,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全都伤心地沉默着。他们站在村庄广场上,一大群人,默默地等候着,连呼吸的节奏都一致。在广场附近,邻近的小巷里,伊莲妮·佩特基斯打开前门,平时的空地上,此刻站着一大群人,看到眼前这么多人不寻常地聚在一起,伊莲妮本能地想退回去,可是别无选择。吉奥吉斯在防波堤上等着她,他的小船已装好了她的一些物品。她带的东西不多,因为吉奥吉斯在今后几周里可以再给她带些去,再说除非有必要,她不想从家里拿走任何东西。安娜和玛丽娅仍然躲在门后。和她们在一起的最后几分钟是伊莲妮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她太想把她们抱在怀里,紧紧地搂在怀里,感受她们滴在她皮肤上的滚烫眼泪,抚慰她们发抖的身体。可是她什么也不能做,这样做还是有风险的。她们的脸难过得扭曲了,眼睛也哭肿了,说不出话来,仿佛失去知觉了一般。母亲就要离去。那天傍晚她不会再回来,不会放下重重的书本,不会尽管累得脸色发黄,却因为回家跟她们在一起而开心快乐了。再也不会那样了。

女孩们的表现不出伊莲妮所料。安娜,大的那个,总是情绪多变,喜怒哀乐一眼就看得出来。玛丽娅呢,正好相反,非常安静,是个内敛的孩子,很少发脾气。在母亲即将离去的那些日子里,安娜比妹妹表现得更为哀伤,她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求母亲不要走,苦苦哀求她留下来,她大喊大叫,咆哮,撕扯自己的头发。相比之下,玛丽娅开始只是静静地流泪,接下来开始抽泣,后来哭声都大到传到街上去了。然而,到最后,她们俩都一样:她们都顺服了,精疲力竭、疲惫不堪。

伊莲妮决心克制悲哀,以免被它吞没,更不能让它像火山般爆发。一旦她离开布拉卡,她可能会完全发泄出来。可是此刻所有人唯一的希望便是她保持沉着不变。如果她崩溃,他们就全完了。女孩们会待在家里。她们不会看到母亲逐渐模糊的身影,否则那景象可能会一辈子烙进她们记忆里。

这是伊莲妮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却没有一点隐私。一行行悲伤的目光注视着她。她知道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和她道别,可她从没有像现在这般渴望独处。人群中每张脸她都那样熟悉,每个人她都爱。“再见,”她柔声说,“再见。”她与他们保持距离。她以前拥抱的本能在十天前突然死掉了。那个不祥的早上,她注意到腿后面有些奇怪的斑。绝不会弄错的,特别是她拿宣传手册上的图片与它们进行比较后,她几乎不用看专家就知道可怕的真相。到处都在派发手册警告人们注意这些症状。她知道,她不知怎么已感染上这最可怕的疾病了。《利未纪》中的语句,虽然全无必要,当地牧师却频频诵读,现在重复地在她耳边响起:

皮肉上长有麻风的,他是麻风病人,他是不洁净的, 牧师将定他为完全不洁净。得麻风病的人,他的衣服要撕裂,头发也要剃光,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

许多人仍然相信应该遵循《旧约》中对待麻风病人的残酷指示。几百年来,在教堂里一直听得到这段话。麻风病人,无论是男人、女人,甚至小孩,都应该与社会隔离,这种印象早已根深蒂固。

她穿过人群,走向吉奥吉斯。吉奥吉斯可以从伊莲妮的头顶辨认出她来,他知道他一直害怕的那一刻到了。多年来,他去过斯皮纳龙格上千次,运送物资到麻风病隔离区,赚点钱弥补一下他做渔夫的微薄收入,可他从来没想到会有这样一次行程。船已准备好了,他站在那里看着她走过来,双臂紧抱胸前,垂着头。他以为他这样站着,身体绷紧、僵硬,便能克服激动的情绪,不让它们像痛苦的吼声那样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妻子的自制力就是他的榜样,让他隐藏自己情感的内在能力增强了。然而实际上,在内心里,他还是被悲伤给击倒了。我一定得这样做,他对自己说,把这当成又一个普通的运送日。他已经成百上千次地横渡海峡,现在只不过又多了一次,以后还会再有上千次。

伊莲妮走近防波堤时,人群仍然沉默。一个孩子哭出声来,被他母亲哄住了。哪怕一个不当的情感变化,便会令这些悲哀的人们失去镇静。节制、礼节都会抛到一边,送别的尊严也将不再。尽管这几百米似乎永远走不到头,伊莲妮到防波堤的行程还是结束了,她最后一次转身面向人群。她的家看不见了,可是她知道百叶窗仍关着,女儿们还在黑暗中哭泣。

突然,有哭声传来。声音那么大,是令人心碎的成年女子的啜泣声。她的哀伤深不可测,直击人心,而她也把自己无尽的哀伤牢牢抑制在心,这种心情人们同样体会得到。她停了片刻。这哭声是她自己情感的回声,正好宣泄了她的内心感觉,可是她清楚这不是她自己的哭声。人群激动起来,目光也从她身上移开,顺着声音找回广场远处的一个角落—一头骡子系在那儿的树上,旁边站着一男一女。那个男的还是个孩子,在女人的怀抱里,差一点就看不到,这就是那个男孩。他的头顶还靠不到那女人的胸,她弯下腰来,对着他,双手环抱着他的身子,仿佛永远不愿松开。“我的儿子啊!”她绝望地叫着,“我的儿,我亲爱的儿啊!”她丈夫站在他们身旁。“凯瑟琳娜,”他耐心地哄着,“迪米特里一定得走。我们没有选择。船在等着。”他轻轻地把母亲抱着男孩的手掰开。她最后一次微弱地呼唤儿子的名字:“迪米特里……”可是孩子没有抬起头来看,眼睛只是盯着灰蒙蒙的路面。“走吧,迪米特里。”父亲坚定地说。孩子跟上他。

他的眼睛只盯着父亲的旧皮靴。所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脚嵌进尘土中爸爸的皮靴印里。这是机械的—他们玩过多次的游戏。那时父亲迈着大步,迪米特里跳起来,往前蹦,直到腿伸得不能再长而摔倒在地,放声大笑。然而,这次父亲的步伐很慢,歪歪斜斜。迪米特里毫无困难就能跟上。父亲从那头满脸哀伤的骡子身上卸下担子,把装着男孩所有物品的小小柳条箱搁在肩上,放平,这个肩膀,儿子曾经多少次骑过。他们穿过人群走向水边的路似乎漫长得没有尽头。

父亲与儿子间最后的道别很简单,几乎像男人间的道别。伊莲妮意识到这种尴尬,招呼着迪米特里。从现在开始,她只关注这个男孩,他的人生将是她最大的责任。“来吧,”她鼓励他,“我们走吧,去看我们的新家。”她牵着孩子的手,帮他上了船,仿佛他们是去探险,身边的盒子里装着野餐食物。

人群目送着他们离去,一直沉默着。这一刻没有礼仪。他们该挥挥手吗?他们该说再见吗?人们面色苍白,胃里翻腾,心情沉重。有些人对男孩的态度矛盾,为伊莲妮而怪罪他,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担忧也责怪他。不过,就在他们离去的那一刻,母亲们、父亲们却只为这两个永远离开家人的不幸者难过。吉奥吉斯把船推离防波堤,不久,船桨与水流开始了搏斗。似乎大海也不想让他们走。人群观望了一阵,当船上的人影模糊难辨后,他们陆续散去。

最后转身离开广场的是一个年纪与伊莲妮相仿的女人和一个女孩。那女人便是萨维娜·安哲罗普洛斯,她与伊莲妮从小一同长大,女孩是她的女儿佛提妮,在小村庄里,她是伊莲妮小女儿玛丽娅的最好朋友。萨维娜披着头巾,头巾遮住了浓密的头发,那双大大的、慈祥的眼睛更加突出了;生孩子让她身材走了样,现在的她胖了,双腿粗壮。相比之下,佛提妮苗条得像棵橄榄树苗,可她继承了母亲美丽的眼睛。小船几乎看不到后,两人转过身,飞快地穿过广场,向着那扇退了色的绿门走去,不久前伊莲妮刚从那房子里出来。窗子全关上了,可是前门没锁,母女俩跨了进去。不久,萨维娜就搂着女孩们,给她们即使自己的母亲用尽心力也无法给到的拥抱。

船靠近小岛,伊莲妮把迪米特里的手握得更紧。她很高兴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人照顾,此时她并没多想这种局面的可笑。她会教育他、抚养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尽最大努力保证他的学业不会被这可怕的逆转给耽误。现在离岸边很近了,她看得到有几个人站在要塞围墙的外面,意识到他们一定是在等她。不然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让他们出现在那里呢?他们不可能正等着离开这座岛。

吉奥吉斯很专业地把小船靠向码头,接着帮助妻子和迪米特里上到岸上。他发现在帮男孩下船时,自己几乎是下意识地避免接触到男孩裸露的皮肤,他扶着男孩的胳膊肘,而不是牵着他的手。然后他极其专心地把船系紧,这样好安全地把箱子卸下来。他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想过会儿妻子不能和自己一起离开的事。小柳条箱是男孩的,大一点的那个是伊莲妮的,不久它们都被卸到了岸上。

现在他们到了斯皮纳龙格,伊莲妮和迪米特里跨越了宽阔的大洋,他们的旧生命仿佛已被抛在万里之外。

在伊莲妮想回头再看一眼时,吉奥吉斯已经走了。他们昨天晚上就已说好,不说再见,两人都真诚地按商量好的办。吉奥吉斯已经起航,小船一下就在百米之外了。他把帽子压得低低的,视线中只看到小船黑黑的木头桨。

同类推荐
  •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

    据说世界上只有不到35个人读懂了奇书《尤利西斯》,你想挑战一下吗?人类文学史上的头号奇书!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位列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榜首!每个人的书架上都该有一本《尤利西斯》。 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位列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榜首!著名翻译家萧乾、文洁若经典译本。翔实注释,单独成册,便于查阅!随书附赠全彩故事地图,视觉化还原《尤利西斯》世界中的都柏林。收录译者万字导读、《尤利西斯》人物表、《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对照、乔伊斯大事记。特别收录作者亲制两种内文结构图表,清晰了解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故事框架。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称三年时间终于读懂《尤利西斯》。特别收录荣格读后感《<尤利西斯>一个独白》。在人类文学史上,《尤利西斯》把一个普通人的一天写成一部百科全书,呈现了一个微型的人类社会,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名词,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头部作品。
  • 谈谈时间

    谈谈时间

    李丫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姊妹中排行老三,名字朴实,不是溺爱的丫丫,而是烧火丫头杨排风、排在末端且多余的粗活丫头。回顾李丫的爱情生涯和空余时间,大都按命中注定的方式出牌,好运气和坏运气,都归功于命运。少女时代李丫的初始情怀,来自于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教数学的老师,突然从一个灰蒙蒙、口齿不清的老人,变成一个高高帅帅的年轻人,女同学们眼前一亮,更为致命的是:年轻老师不仅长得帅气,还眉眼喜人、爱笑,淳厚的嘴唇盈着笑意,高高的个子,身材匀称,浓眉大眼,皮肤白皙,不像是乡下中学的老师,比李丫他们大不了几岁,是刚从县城一中高中毕业回村教书的。
  •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全集)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全集)

    日本第十四届菊池宽奖获奖作品。历史小说巨匠司马辽太郎,连续九年荣获日本最受欢迎作家第一名。日本战国“下克上”的完美体现,战国枭雄斋藤道三的盗国之路。何为战国?以下克上。血统、家世、阶级……旧的规则被打破,时代在呼唤新的英雄。前编:讲述了战国初期,松波庄九郎被称作妙觉寺中“最聪明的法莲房”,心有觉悟而蓄发还俗。他用计获取了京都油商奈良屋的巨额家产,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决定将美浓国作为“盗国”的起点!序篇描写了战国的革命儿斋藤道三如何在年轻时代有勇有谋地从一介浪人之身摇身变为美浓国主土岐赖艺的心腹,作者以独特的历史观与洞察力揭开了宏伟壮大的历史篇章。
  • 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山水养育甲天下美女美女叫路瑶,我女朋友或许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总之我认为,路瑶就是美女但是最近,我觉得这个大美女很烦,有事没事总在我耳边絮叨对于男人,穷追猛打到手后的女人,就如头痛时需要的一颗糖衣药丸,舔着舔着就有苦味出来,也就会开始烦了但毫无疑问,女人这剂苦药,的确是良药。
  • 迷途笔记

    迷途笔记

    "一次不同寻常的社会调查,开启通往未知迷途的神秘大门……“我”是一个研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生,跟随导师康锦一起经历了一场匪夷所思的社会调查。自称来自猎户座旋臂的农村妇女;把患了癌症的儿子制作成木头傀儡人的神秘老木匠;出没于黄河流域的神秘动物“水猴子”;“金店大劫案”中与警察交火的已逝者……各种神秘事件层出不穷,彼此间又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一个神秘组织——“同门社”。随着调查逐渐深入,一个巨大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热门推荐
  • 异世界之魔行诸天

    异世界之魔行诸天

    东西方世界交替的多元宇宙,大家慢慢看,希望能喜欢,我不专业大家凑合看。
  • 怪事奇人

    怪事奇人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世上总会发生些奇怪的事,总会有些奇怪的人。奇怪的人去去处理奇怪的事也正合理。
  • 归来第一剑

    归来第一剑

    超凡投影是弥天大谎,永生之海里有大恐怖,警告天下,飞升者死!飞升归来,被誉为全职教科书的徐洞冥,率领一帮逗比队友再次踏上了讨伐荒神之路!剑舞红颜笑,江湖不低眉,尽在归来第一剑!(书友群225905783,欢迎小伙伴加入)
  • 从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逻辑

    从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逻辑

    本书认为,经济增长的绩效取决于包括企业家才能、资本和优秀人才在内的创新要素是配置到实体经济或生产性领域,还是配置到金融业或非生产性领域,而决定配置方向的关键因素便是报酬结构。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金融“发展过度”,构成了对实体经济的“攫取”,具体表现为金融业利润高、金融从业者收入高,使创新要素和资源“脱实向虚”,源源不断地由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业,从而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构建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和谐共生的高效率、共容性金融体系,而非仅仅提高金融效率,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和逻辑起点。
  • 身份

    身份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我不知道修仙啊

    我不知道修仙啊

    徒弟:师傅你会飞吗?(???_??)?师弟:修仙功法学会了吗╭(′?o?′)╭师兄:御剑飞行学会了吗???兄弟:仙法学会了吗?(????)唐一:什么(?o?;你们什么呢,我听不懂,
  • 环城与远航

    环城与远航

    两本书均是维多利亚时期少儿诗歌绘本,文字为简洁明快的诗歌体,另配有富于维多利亚时代特色的插图。《环城》描绘了生活在伦敦城的小女孩与家人游览城市时所见的风物与人情,展现了伦敦塔、大英博物馆当时的风貌,以及伦敦市民的城市生活。《远航》讲述了小女孩与家人一行乘船至法国的旅途见闻,对异国生活进行了风物志式的展览。菲利克斯·利沃尔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多产作家。插画作者托马斯·克兰(1808—1859)与艾伦·伊丽莎白·霍顿1853—1922)都是知名的英国插画家,对儿童文学影响深刻。
  • Iron Cast

    Iron Cast

    It's Boston, 1919, and the Cast Iron club is packed. On stage, hemopaths —whose "afflicted" blood gives them the ability to create illusions through art —Corinne and Ada have been best friends ever since infamous gangster Johnny Dervish recruited them into his circle. By night they perform for Johnny's crowds, and by day they con Boston's elite. When a job goes wrong and Ada is imprisoned, she realizes how precarious their position is. After she escapes, two of the Cast Iron's hires are shot, and Johnny disappears. With the law closing in, Corinne and Ada are forced to hunt for answers, even as betrayal faces them at every turn. An ideal next read for fans of Libba Bray's The Diviners.
  • 闪婚之萌妻哪里逃

    闪婚之萌妻哪里逃

    他是萧家的继承人,有颜值,有头脑,腹黑而高冷,唯独对她深情似海。她是萧家的养女,寄人篱下,一直小心翼翼的守候着他。他:对不起,请不要离开我...她:不...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蝶魔狂舞

    蝶魔狂舞

    林子伊,25岁,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白天,她是美丽、乖巧、温婉的平凡女子,晚上,她是神秘杀手组织‘冥’里的那个神秘杀手‘K’。白天是天使,晚上是恶魔,她就是看不怪现实的虚假,所以肆无忌惮的着过着双重的生活,可是就在她游戏人间的时候命运给她开了个玩笑,华丽的死亡并没有给她带了结束而是将她带到了陌生的时空…再次的重生,她有了公主的身份,在这一世她还是想肆无忌惮的活,可惜是个战败国的公主,她知道一个这样的公主命运肯定很凄惨,所以她大义凛然的代弟为质,以太子的身份留在龙乾国为质子。她有时无害,有时腹黑,有时可怜,有时邪恶,有时多情,有时绝情…她无心权贵,可是她身边的人却个个身份显赫:皇甫乐雷,她重生的双胞胎弟弟,金麟国真正的太子,从小就粘着她,无论她怎么甩都甩不掉。龙擎天,龙乾国太子,霸道不可一世的他偏偏就是和她这个小小的质子过不去。冷倾月,龙乾国大将军,一会对她喊打喊杀,一会对她又抱又亲。湛羽,南翰国的太子,一样是质子的他对她无微不至,有求必应。轩辕邪,魔教教主,杀人不眨眼的他惟独把她宠上天。叶枫,暗卫首领,默默地跟随她、守护她。无聊篇:因为很无聊所以在宫里蹲点捉奸,正好抓到最受宠的妃子出墙,气急的妃子:“我到底哪里跟你过不去?”“我只是太无聊了,而你只是太倒霉了。”第二天,羞怒的龙乾国的老皇帝当场气昏过去。邪恶篇:“皇甫乐雷!你给我吃了什么?”龙擎天脸色泛红,身子发热,肚子巨疼。“媚药加泻药。”“你,快给我找女人和御医!”“太子殿下性急要找女人泄欲——又在拉肚子要找御医——宣侍女和御医一同见驾——”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让全宫的人都听见。无赖篇:“你居然不听本太子的话,本太子要先杀后奸!”“皇甫太子,小的是太监。”“本太子男女通吃,你这不男不女也照样吃。”戏弄篇:眼泪噙着晶莹的眼泪,可怜兮兮:“冷将军,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你了?”“没有!”“那你干嘛老要欺负我,哦,原来你喜欢我,虽然知道男人喜欢男人有点有违人道,但是我是个小质子没得选择,还请你下手轻点。”可怜的解开衣服的纽扣…对方早就跑得连影都没有。可怜篇:“轩辕哥哥,有人欺负我!”“谁敢欺负我的宝贝,我要他生不如死,全家死绝,断子绝孙。”“是他。”“…宝贝,他是我老爹。”绝情篇:“姐姐,只愿哪一天你累了,愿意栖息了,就来到我的身边,我会一直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