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9100000022

第22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双重变奏(11)

除了莫言、扎西达娃的创作外,陕西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也极有代表性。作品以白鹿两家的世族争斗为线索,融入几十年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生动地描述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作品中对民俗生活的描写,对两性生活及爱情心理的刻画,采取了全景式的描绘和浓墨重彩的渲染,有一种雄浑粗犷的史诗般的风格,明显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响,成为9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力作。

(四)先锋小说

先锋文学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范畴,但它更多地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便出现了多重叙事视角的“新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理论,引起人们对文学本体的进一步探索。参见柳鸣九主编《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到了60年代,由于现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理论的融入和渗透,出现了以文本为叙事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崛起,也直接受到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博尔赫斯的迷宫式写作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一群年轻的作家表现出对文本形式的极度热爱,走上一条后现代探索之路,他们被评论界称之为先锋作家,其作品也被习惯地称之为“先锋小说”,主要有马原、洪峰、格非、孙甘露等。

马原是先锋小说最早的探索者。在《冈底斯的诱惑》中,作者虽然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遥远神秘的青藏高原,但他却无意于寻根作家对民族传统或乡风民俗的描绘,一反常态地讲起了故事,并在故事中穿插故事。从姚亮与陆高的探险,到猎人琼布的追寻,再到说唱人顿朱和尼珊的经历,三个故事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唯一的理由是,冈底斯是一块神秘的魔法宝石,它召唤着每一颗虔诚的心灵。此后,马原对讲故事越来越痴迷,在《虚构》中,作者编造了一个叫马原的探险故事,以虚拟的时间和空间描绘出静态的甚至模糊不清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时弄不清它所讲述的到底是真是假。这便是马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将文学还原为语言的艺术,而作家的才华则充分体现在他的叙事能力上。

洪峰对强化小说语言的叙事功能也钟爱有加,他的《奔丧》《极地之侧》等作品表现出他对先锋小说的极大热情。《奔丧》明显受到加缪《局外人》的影响,但故事的无意义倾向使他开始向结构主义靠拢。《极地之侧》运用复式的叙事结构,叙述者“我”为追寻爱情来到偏远的漠河,“我”的朋友反复给“我”讲故事解闷,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关死亡的话题。在“我”找寻女孩朱晶的过程中,越来越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控制,不仅与所找的人距离越来越远,而且多次碰见朋友故事中的死亡事件,并在最后传来了朋友死亡的消息,从而演绎了一段追寻与死亡的文字游戏。看起来,文学和人生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处在一种模糊和未可预料之中。

在先锋小说解构语言意义的过程中,孙甘露可算是走得最远的一位作家了。他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信使之函》堪称文字游戏的典范之作。在他的小说中,情节被忽略,时空被抹掉,文字被感觉紧紧攫住,小说完全丧失了可供读者仔细思量的意义空间。作者思路的飘忽,语言的精练,想象的诡异,令人惊叹,读者一旦进入文字的迷宫中,便很难找到自己熟悉的路径,轻轻松松地抽出身来。《信使之函》便把这种语言魔力发挥到了极致。

先锋作家对文学的探索,既是对现代派人文精神的超越,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描写社会生活的全面背离,他们对文学语言功能的开掘大大地缩短了读者与文学的距离,当然也抛弃了大量的“非文学读者”,这是结构主义理论影响的直接后果。杨文忠《结构的意义》,见吴亮主编《结构主义小说?序》,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5—7页。

(五)新写实小说

经历了先锋小说的探索之后,新时期文学有了更多的自觉,文学创作与评论显得更加活跃。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先锋小说失去耐心,当语义还原把尚处在启蒙时期的大多数读者推向了阅读困难的泥沼中,新写实小说便在此时应运而生了。最早发表新写实小说的是上海作家李晓,他的小说《继续操练》在《上海文学》(1986年7月)发表后并未引起文坛的特别关注。1987年武汉作家方方发表《风景》载《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引起轰动,稍后有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新兵连》《一地鸡毛》,苏童的《妻妾成群》,余华的《活着》等。新写实小说的普及还得益于《钟山》杂志社的大力倡导,1989年5月《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把已成气候的写实小说推到了文坛的前沿阵地上,使众多的读者和评论家开始特别关注这一文学潮流。

新写实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和主题表现上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作家深受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关注个体的生存感受,尽可能以理性的视角描述现实生存的荒诞感,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作家描写日常琐事,把人在现实中的生存荒诞与尴尬真实地描绘出来,凸现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方方的《风景》堪称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小说以武汉贫民区河南棚子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下层劳动者家庭苦难与艰辛的生活,父母的打骂,兄弟姊妹间的争吵永无休止,狭小的生存空间与众多的子女形成令人发指的“和谐”。作者不吝笔墨地描绘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赤裸裸的生存竞争,让我们看到了那触目惊心的人生风景。

新写实小说对叙述语言采取了冷冻处理的方式,作家在作品中排除了个人的主观情感,以客观描述的态度对待笔下的人物,不流露个人的倾向和好恶,作家只忠实于生活本身的过程,颇有自然主义的色彩。刘震云的系列小说《单位》《一地鸡毛》成为这一类小说的文本典范,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之中,他们努力奋斗、拼力挣扎,现实的困窘和无奈使他们丧失了理想,甚至看不到希望,但作家既不表现他们的悲苦,也不渲染他们的绝望,只是那么冷静地述说,不动声色地描写,把生活的轨迹真实地记录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评判、去思考。受先锋小说影响颇深的苏童、余华在讲故事时,也把感情降到零度,《妻妾成群》在讲高墙大院内的家庭故事时,作者只是用冷静的审视的眼光描述着那血淋淋的人生悲剧,仿佛在为读者讲着一个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故事。《活着》也无意为主人公的坎坷命运掬一把眼泪,更无意为主人公的遭遇打抱不平。刘恒在《伏羲伏羲》中描写天青与菊豆的爱情丝毫没有表现出浪漫抒情的色彩,而是通过冷静的细节描写精细地刻画了他们内心的紧张与惶恐,读者不难发现,他们的相爱不过是出自天性——那无法压抑的自然本性,作者要表现的仅仅是这种天性而已。

可见,新写实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它们虽然在叙事文本上具有写实的风格,但其精神实质却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冷静观察和精细描写,对笔下人物内在情绪的极力渲染,对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地努力开掘,与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对性主题的表现中,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揭示了性不过是简单的生存手段,《伏羲伏羲》更表现了被扭曲、被压抑的性所潜藏的巨大能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演绎。从方方、刘震云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尴尬与荒诞成为主人公挥之不去的心灵隐痛。

三、寻根文学:民族文学的现代重建

(一)寻根文学的产生和理论倡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现代主义流行的潮流中,很快崛起了另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巨大的震动和启示。1985年,韩少功正式提出“文学寻根”的主张,并得到了许多作家的声援和支持。郑万隆、李杭育、郑义、阿城、李庆西、李陀等人都是积极的赞同者和参与者,他们先后发表文章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里”,然而传统文化之许多富于生命力的部分,不存在于那些正统和“规范”形式的文化遗产中,而恰恰是存在于那些凝固于乡土,“更多地属于不规范之列”的民间形态中。之所以要去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韩少功《文学的“根”》,载《作家》1985年第6期。。李杭育的观点与韩少功相近,他认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之外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根’,因为它们分布在广阔的大地,深植于民间的沃土”,“理一理我们的‘根’,也选一选人家的‘枝’,将西方现代文明的茁壮新芽,嫁接在我们的古老、健康、深植于沃土的活根上,倒是有希望开出奇异的花,结出肥硕的果”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载《作家》1985年第6期。。阿城则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断裂”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载《文艺报》,1985年7月6日。。因此,当代的作家所要做的,就是接上这个断点。郑义在《跨越文化断裂带》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有隔断民族文化之嫌,“一代作家民族文化修养的缺欠,却使我们难以征服世界。卖风俗,卖生活,卖小聪明,跟在西人屁股后爬行,大约是征服不了世界的”,中国作家若能“跨越民族文化之断裂带”,就可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载《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大多数作家对寻根理论表示赞赏,认为“真正能够在文学史上彪炳中华并闪耀世界的地方色彩及文学流派,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绝不只是纯粹地域固有色的简单涂抹,而必然是在自己的固有色上又糅进、调和了其他文学色彩的丰富世界”,因此,“文学之‘根’并不是植于一处凝固不动的僵化物,而是多向拓进广阔伸展的生命体”。郑万隆《我的根》,载《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寻根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学的贡献远远超过它的瑕疵,它试图摆脱前阶段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制约,推动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从原有的“政治、经济、道德与法”的范畴转向为“自然、历史、文化与人”的范畴,从而加深了当代文学的底蕴和容量,揭起了寻根文学的大旗。

同类推荐
  • 去额尔古纳的几种方式

    去额尔古纳的几种方式

    精选了作家徐则臣写作近二十年来的散文作品,有对童年和故乡的回望,也有对世道人心的感怀,有对羁旅天涯的体悟,也有对文学艺术的认知与反省,题材丰富各异。
  • 鲁迅经典

    鲁迅经典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来改名树人。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作为一个医生是不能拯救中国人的,于是弃医从文,试图以文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矛头直指“吃人的礼教”,发出了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他更是以极其深遂的思想和极其深刻的文字,挖掘分析了本民族人民的魂灵,并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众多的具有国民劣根性的经典人物,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诗集精选诗人、导演王强诗歌作品近百首,涉及诗人熟悉的人和事、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某一刻的日常生活以及激越的内心。在这些诗中,诗人常常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这使得他的诗如同沉稳的镜头,客观、节制、准确,超越了自我辩解和安慰,进入更广阔真实的世界;而在向外注目观察的同时,它们更向内探寻、奔突,从日常中发展出戏剧性,从平凡中攫取意味深长的部分。诗人对巨大的魔力抱有热望,向往遥远、神秘、恐惧,乃至充满危险和被禁止之地,因此,不管多么微小和平常的事物都写得惊心动魄,让我们被他重新发现的世界所吸引,被他语言和情感的风暴击中,愿意跟着他,沉浸在那具有悲剧色彩的每一个细节的漩涡之中。
  • 女娲神话的民俗研究

    女娲神话的民俗研究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漫长的假期

    漫长的假期

    《韩少功作品系列:漫长的假期》是韩少功的一部散文集。《韩少功作品系列:漫长的假期》以美文传达深思,以博识传达感动,矢志“用心血和心魂,用一生中全部怦然心动的回忆和向往”,为写作招魂,为生命立言。血性扩张而又理性高扬,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言说,展示出中国文化界八十年代以来重要的思想轨迹。《走亲戚》获1996年福建文学奖;《笑的遗产》获1992年《中国作家》散文奖。
热门推荐
  • 谁在花城落了泪

    谁在花城落了泪

    2015年夏,随姑姑定居英国十年的花痕泪,花落城连同花后之子,花残风,花败雪,共同回国,前往《西禾尊域皇家园商院》上大学。在《西禾尊域皇家园商院》,遇到南宫世家的公子哥,南宫燕飞,骆氏集团千金小姐,骆瑶卿,还有卧牛镇唯一获得免费上大学的淳朴女孩,青萱。然而刚入学报道的第一天,青萱引起花家四少与南宫燕飞等人的势力地位之战。接着又成为六人的眼中钉,被大家认为是校长监视他们的‘眼线’!深陷这些公子哥敌对的苦海与各种针对性的报复,却得到一‘神秘’力量暗中保护帮其解围。当众多疑惑渐渐浮出水面,青萱发现,自己暗恋十多年的少年,正是自己十分厌恶,逃之不及的那个人……
  • 小兔叽的报恩记

    小兔叽的报恩记

    白落落人生有三件大事,吃萝卜,修仙神和看九重天上云霄神君的画像。等白落落修了三万年时终于是够格去参加仙官考核,却不想这报名还有个前提就是报尽尘世恩情,白落落两眼一瞪,她要报恩的本就是位天上的仙人,这可就愁坏了白落落......(非傻白宠甜文,不要被这可爱的名字劝退啊!!!)
  • 你说眷恋我,然后辜负我

    你说眷恋我,然后辜负我

    凉秋以为,自己这辈子生命的意义就是温栾。自打八岁进了温家,她的心里便住进了这个沉默寡言的温家小哥哥。然而,温栾的眼睛里并没有她。因为他的冷漠,她在未成年时便被关进了感化院;因为他的霸道,她在成年后又变成了他见不得光的情人。她好不容易花十年的时间逃脱了这梦魇一般的爱情,他却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再次强行进入她的生活。历经千帆之后,她才猛然发觉,原来有些人所谓的爱,便是辜负。一如她所理解的爱,就是付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纵我平生约卿来

    纵我平生约卿来

    他听从神祗,将她从那个男人身边带回。可她却再也记不起他是谁,只将他看做仇人,最后亲手将剑送进他的心脏。“莫邪君归来,本使主的任务也算完成。”黑袍裹满全身的人自远方漆黑无际之处走来,他看不清那人,却听清那人话语中的冷冷寒意。“你……是谁?”他刚刚问出,便见那黑袍者手臂一挥,无数雪白的光芒自他的袖中倾洒出,向他奔来,随即灌进他的脑海。撕裂的疼痛海啸般席卷了他原本的记忆,一点一点将他重铸。“凝儿……原来,如此。不!”这一世情深,到头来竟只是一场惩罚?一场劫难?他度过了,她却魂飞魄散,化作千万碎片遗落在宇宙的角角落落?他怎么甘心!哪怕洪野倾覆,长寿并损,他也一定要改变命数,换她归来!
  • 汉颂

    汉颂

    公元前138年春,河水决,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也正是此时,郎官张骞应募出使西域。被窦太皇太后掣肘的刘彻郁郁寡欢,进入终南山射猎解闷,自称“平阳侯”,践踏农田,民皆呼骂,如跋扈子。刘彻嫌不尽兴,又建上林苑,傍南山而西向,周袤三百里,设离宫七十所,苑中饲养百兽,供他秋冬射猎。七月,闽越攻东瓯,告急于汉,是时刘彻欲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故国家急需人材。首战告捷,此后刘彻更改制,新建期门,任命卫青,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骑兵。这一年汉使穿行大漠,这一年武帝拔雾见日,这一年将星小试牛刀,这一年,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四有青年,以独特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 理想主义罗曼史

    理想主义罗曼史

    该小说讲述了两位少女时代的闺蜜从23岁到33岁的十年人生,对准了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八五后女性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的冲突。在书法协会打零工,聪慧敏感的孤儿远雪,以及满脑子花痴的官二代王欣淳。两人出身大相径庭,但却面临着同样的情感纠结。远雪的艺术型同居男友对于工作说辞就辞,弄得穷到快没饭吃;王欣淳则在局长父亲与医生母亲的安排下相亲结婚,考公务员,但王欣淳与丈夫徐立栋的婚姻是个笑话:除了条件合适,别的都不合适。机缘之下,被现实围剿得失意的两个女孩重拾旧日的友谊……
  • 秦少的契约小娇妻

    秦少的契约小娇妻

    程安安怎么也没想到,无意中做的一个梦,竟然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然而她更没想到是,一场梦醒,她似乎将第奉城第一纨绔——秦朗秦大少爷给睡了!睡就睡吧,她都不追究了,这人怎么还找上门来了。竟然还要赔偿!?“一百万!你怎么不去抢!”程安安怒吼。“一百万买你的人身安全很划算。”秦少爷仅仅一句话,成功的让程安安跪服在了“权势”之下。签订了屈辱的霸王条款。从此,在秦少爷的欺压下,过上了水(mei)深(xiu)火(mei)热(zao)的二人生活。【小剧场】程安安在成为秦太太的第一天早上,怒气冲冲的质问悠闲地躺在她身边的某人。“不是约定说,婚后我只用管你一日三餐吗?”“是啊。”秦少爷翻了个身,滚到她怀里,仰着头一字一句慢慢说,“是,一,日,加,三,餐。”程安安……禽兽!【小剧场】程安安怀孕后闲的没事,在他们的后花园里种了一些花。平时没事就喜欢给去后花园散步,给花浇浇水,与花聊聊天。秦少爷每次回家,都不见她娇妻人影……忍了几日,终于跑去后花园寻妻了。“安安,花有什么好种的?”他将程安安抱在怀里,低声对她耳语道:“我们来种草莓吧!”程安安……本文1V1,双洁双处,欢迎跳坑!
  • 宋西太乙宫碑铭

    宋西太乙宫碑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剑之湮灭

    大剑之湮灭

    她们,将妖魔的血肉混入自身的身体。她们是半身人类、半身妖魔的造物。所有人都讨厌她们,甚至包括她们自己。少年穿越至此,持剑、杀人,纵火、焚城!作为组织第一代大剑、也是最后一代男性大剑的no.47……他不出意外的觉醒了。
  • 藏地密码7

    藏地密码7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了解西藏,就读《藏地密码》!十年经典,强势回归!火爆热销10周年!数千万粉丝的真爱之选!揭开藏传佛教谜团: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宝物埋藏,随后将其秘密转移,他们修建了一座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上世纪65年代,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封信,里面是两张远古神兽的照片……不久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