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000000003

第3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3)

告状人王衣、王襞、王褆、王补各年甲不同,俱系安丰场灶籍,状为恳乞优免杂差,以便游学,以承先志。事先父王艮师事明翁(指王阳明),力求圣道,两蒙疏荐,不幸早亡。衣等四子勉续箕裘,罔敢放逸。节蒙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洪口、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胡口、钦差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冯口,建立祠堂,定行祀典,令衣等守奉祭祀,勿坠进修。因此感激愈切,奋励自知,学未成章。海滨孤陋,数年以来,兄弟相率,不时前往浙江、江西等处,访求师友,究竟宗源,以期不负上司作养之恩,不坠先人好古之志。窃虑本场灶总人等不谅鄙情,或于编派差徭之际,一概将衣等名字佥点在官,比即分身应役,则初志尽堕。欲行告乞优容,又急难理辨。如蒙准告乞赐,上念先人志犹未泯,下哀衣等情有可矜,预给印信明文执照,许于本名应辨盐课之外,凡有点身杂役,得与优免。

庶衣等各得专心,不废半途……

这道“告状”的主旨是:王氏一族可以允诺应上交的盐课税额,但要求免除灶户的徭役杂差。理由是为了有更多的“游学”时间,能够继承“先父”心斋的遗志,与“师友”一道发扬光大“明翁”的学术。这道“告状”是否得到上司的允可,现存资料未能提供任何信息,故不得其详。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心斋身后,其家族的“灶籍”身份虽未能得到改变,但心斋作为布衣儒者的社会身份则得到了几任地方官的认可,其子孙以心斋从祀当地的“崇儒祠”为由,向官方申请免除劳役,这充分表明心斋一族的社会声望与其“灶籍”身份已经到了格格不入的地步。不过,对于心斋一族来说,真正获得免除徭役的待遇则要等到心斋长孙王之垣及嫡曾孙王元鼎,因为两人是正式的博士弟子员,亦即属于“生员”阶层,按照明朝政府的规定,生员拥有一生免除徭役的权利。顺便提一句,心斋的族弟王栋(心斋弟子,详见后述)则是贡士出身,当了多年的教谕,对其家族来说,也许就不存在服劳役的问题。

总而言之,心斋通过行商,使家境日裕,得以有闲暇从事学术活动;拜师阳明后,他作为一名心学家,以实现“万物一体”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心斋晚年作为地方的一位长者,受到了地方官以及乡里族党的尊敬和信赖;作为一位布衣儒者,他成了后来风靡一时的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三位阳明大弟子邹守益、王玑、王畿在合撰的《奠文》中,称赞心斋有“超凡入圣之资”,并说心斋“名潜布衣而风动缙绅,迹避海滨而望隆远近”,这一评判可以视作是儒者士大夫对王心斋的社会身份——— “布衣儒者”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心斋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积极评价。

五 学凡三变

关于心斋的思想历程,其子王东厓有一个简要的总结,提出了“学凡三变”说,他在给曾任内阁首辅的兴化县人李春芳(号石麓,1510—1584)的书信中,这样说道:

先君(指王心斋)探源孔氏之学脉,副一代之名儒,其大功于名教,又奚啻严先生(指严光)若也?……愚窃以先君之学有三变焉:其始也,不由师承,天挺独复,会有悟处,直以圣人自任,律身极峻;其中也,见阳明翁,而学犹纯粹,觉往持循之过力也,契良知之传,工夫易简,不犯做手,而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当处受用,通古今于一息,著《乐学歌》;其晚也,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而妙运世之则,学师法乎帝,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此龙德正中而修身见世之矩,与点乐偕童冠之义,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

是之为“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

在这段文字中,东厓只是笼统地以“其始”、“其中”、“其晚”来划分,并没有指明具体的年份。然而通过以上对心斋生平的介绍,现在我们可以对早、中、晚三期的划分年代有一大体的判断。

所谓“其始也”,大体是指心斋25岁(正德二年,1507年)行商山东、拜谒孔庙后,立志向学之时算起,至38岁(正德十五年,1520年)拜师阳明的一段自学时期,在此期间,29岁时的“天坠压身”之梦、“居仁三月半”的体验是心斋思想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

然而正如上述,决定心斋思想之基本性格的乃是阳明的良知学说,换言之,心斋思想的最终形成则要等到拜师阳明以后。依照东厓在这里的叙述,“其始也”的一段期间,心斋“不由师承”,是通过自学有所了悟,并以圣人之学律己。38岁拜师阳明那年,是所谓“其中也”的起始,深契阳明良知教的“简易之学”,对以往所持工夫过于执著用力有所觉悟,深深感受到了“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其标志则是所著《乐学歌》。依《年谱》记载,《乐学歌》作于嘉靖五年(1526)心斋44岁,若此,则“其中也”的终结应当就在这一年。

另据《年谱》记载,同年,心斋讲学于安定书院,作《安定集讲说》,又有《明哲保身论》之作,是年,林东城、王一庵等著名弟子数十人拜入门下。由此看来,这一年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足以成为心斋思想第二期结束的有力标志。顺便指出,《宋明理学史》下册有关泰州学派一章的撰述者则认为,心斋思想第二期应是“从学时期”(38岁至46岁),亦即第二期的结束应当以阳明逝世(1529年)为标志,自此以往,心斋开始了“开门授徒”,亦即讲学时期(47岁至58岁)。我基本赞同“从学时期”、“讲学时期”这一说法。但是也有一个疑问,“开门授徒”虽能说明心斋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充分展开的自由空间,或者说有了一个建立泰州学派的条件,然而却没有理由充分说明“开门授徒”与心斋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何必然的关联。因此有必要结合东厓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一庵的叙述,作些补充说明。

东厓所述心斋晚年“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可以视作对心斋思想之特质的一个总结性的表述,其中包含两点:一是“出处之义”,二是“万物一体”。

“出处”问题,也就是东厓在后面讲的“学师法乎帝,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用心斋的话来说,就是“出,则必为帝王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此说作为心斋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批评性意见居多。关于“出处”问题,我们以后会有专节来讨论。至于“万物一体”的问题,前已介绍,在此不用多说,东厓以此作为心斋晚年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其着眼点也许在于心斋晚年积极推动讲学,宣扬阳明心学这一层面,所以东厓说,心斋及至晚年,其思想志向“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这也正是“出处为师”、“万物一体”之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承认,东厓的这两点概括是颇得心斋思想之精神要领的。

尤当注意的是全文末尾的一段表述:“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是之为‘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按:据《年谱》记载,《大成学歌》是赠与罗念庵的一篇名作,作于嘉靖十八年己亥,心斋57岁,是心斋的最后一篇作品。其主旨阐述了作为儒家学说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就“大成之学”、实现“大成之圣”的理想人格。侯外庐曾指出王心斋的思想是“从万物一体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那套学说“自称为‘大成之学’”,这一说法是合乎心斋思想之实情的。

然而亦须看到,东厓的整个叙述有一重大缺陷,亦即关于心斋在格物问题上的自创新说这一点,从中看不到任何具体的陈述,仅在这里笼统地说道“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如后所述,心斋“淮南格物”说的一个主旨确实在于“修身立本”这一点上,但是有关该说的形成年代,以及稍微详细一点的内容,东厓理应作一介绍。因为从历史上看,“淮南格物”说无疑是心斋思想的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学说,没有理由忽略不言。对于以继承心斋思想为毕生志愿的东厓来说,尤当如此,但他又为何对此讳而不言呢?这也许是一个历史谜团。有关这一问题,将在第三节讨论“淮南格物”问题时再作分析,这里只作一提示。在我看来,也许东厓认为心斋格物说的形成年代是不必纠缠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东厓认为心斋格物说是形成于晚年,故他把“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的这一判断放在了“其晚也”末后,而且放在了“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的整段叙述之后。可见在东厓看来,心斋格物说是对自己思想的总体概括,一个“皆”字,便充分透露了这点消息。

问题是,根据东厓等心斋家人提供的《王心斋行实》,并由心斋弟子董燧集编而成的《年谱》却有着明确的记载。在嘉靖十六年,心斋55岁条下,记曰:“(心斋)玩《大学》,因悟格物之旨。”在这后面,以心斋自述的口气,详细介绍了格物说的内容(详见第三节),这一记载很有可能是出自《行实》。这说明董燧等心斋门人(还应包括东厓)并不是不了解心斋格物说的形成过程。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各种记录虽纷繁复杂,但是没有确切的理由来怀疑董燧《年谱》的记录。所以,我的初步结论是,心斋关于格物问题的思考也许并不始于晚年,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心斋晚年的55岁那年,心斋终于在格物问题上有了一个了结。而这样一件对心斋来说是莫大的思想事件,却未见东厓在有关心斋“学凡三变”的叙述中有任何介绍和说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憾。

最后再介绍一下王一庵的说法。他对心斋思想的形成问题并未有过具体的叙述,但是他对心斋思想的精神特质究在何处等问题,却有过重要的提示,若与上述东厓的相关介绍合而观之,则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心斋晚年思想的特质之所在。他说道:

先师《乐学歌》,诚意正心之功也;《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明哲保身论》,修身止至善之则也;《大成学歌》,孔子贤于尧舜之旨也。学者理会此四篇文字,然后知先师之学而已,孔孟之统灿然以明。在这里,王一庵列举了心斋的四篇文章,以此分别说明心斋思想之于孔孟之学得以“灿然以明”的积极贡献。参之东厓的说法,我们知道作于嘉靖五年的《乐学歌》是心斋中年时期结束的一个标志,自此开始步入晚年的成熟时期。依此说,则一庵上述四篇文章应当是反映了心斋的晚年思想。

与东厓的“乐夫天然率性之妙”的归纳稍有不同,一庵认为《乐学歌》解决了“诚意正心”的问题。无论是理学家还是心学家,“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并列,是他们所关心的首要理论问题,尤其是对于心学家来说,如何理解“诚意正心”,是一个关联着如何正确把握《大学》之义理的关键性问题。在这篇短短84个字的短文中,虽然并无一字提到“诚意正心”,但在一庵看来,心斋有关这一问题的阐发是通过“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等一套观念表述来展开的,由人心自乐到私欲自缚,又由私欲一萌到良知自觉,然后回归到人心依旧乐的境地,在这样一个一波三折、不断更新和提升自我的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无非就是“诚意正心”之学。应当说,一庵的分析和判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看到了所谓“诚意”和“正心”在心学的话语脉络中,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如何在良知自觉的前提下,不断消除私欲,并最终向人心的本体状态回归这一基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乐学歌》的意旨所向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实现“乐学”的层面上,事实上触及了如何真正落实“诚意正心”之工夫的基本问题。也正由此,我们说一庵以此作为心斋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认为这是学者所应“理会”的四篇文字中的第一篇,是不无道理的。

接下来所提到的《勉仁方》是一部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的作品,东厓并未提及。如后所示,这部作品晚于一庵提到的第三部作品《明哲保身论》十年,可见一庵并不以作品的创作年代的先后为次序,而是以作品之间所蕴涵的思想关联为依据,来揭示出心斋著作中所体现的义理结构,并且揭示出人们阅读心斋著作时应注意的先后次序。在一庵看来,解决了“诚意正心”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格物致知”,而《勉仁方》正是揭示出了“格物致知”的要旨。一庵的这一说法与《心斋年谱》的一个记载是相吻合的,据《年谱》嘉靖十五年心斋54岁条载:“夏五月,会王龙溪畿金山,访唐荆川顺之武进,道出京口。静(指聂静)令丹徒率在门下士侍先生,信宿金山寺中,因语静曰:‘欲止至善,非明格物之学不可,盖物有本末,遗本失我,遗末失人,欲止至善难矣。’”如后所述,有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的新解,释“本”为“身”,释“末”为“家国天下”,乃是心斋格物说的一个主要标志,由此以观,此处所言“非明格物之学不可”,显然应当理解为是指心斋自己的格物说。参诸《勉仁方》一文中相关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王一庵所说“《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的理由之所在。这篇论文的整体构想是建立在程明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心斋强调了这样一个思想:为了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这一社会政治理想,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汲汲皇皇,周流天下”、文王的“小心翼翼”、尧舜的“兢兢业业”、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颜渊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等思想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动力源泉。全篇甚至未出现“格物致知”一词。然而,王一庵所着意者则在于全篇的末尾一句:“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则必能‘反求诸其身’,能‘反求诸其身’而不至于‘相亲相信’者,未之有也。”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反求诸其身”,这是一庵对于心斋格物说的根本理解,所以他批评有人对于“心翁(指心斋)以格物为反身之学”的怀疑,指出:“先师原初主张格物宗旨,只是要人知得吾身是本,专务修身立本,而不责人之意,非欲其零零碎碎于事物上作商量也,夫何疑哉!”可见在一庵看来,《勉仁方》末尾点出的“反求诸其身”,无疑就是心斋格物说的思想体现。正是在此意义上,一庵才说:“《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在上面的推断无误:心斋格物说的最终形成虽是在55岁那年,然而其间却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下面的例子亦能说明这一点。

在《勉仁方》之后,一庵提到了《明哲保身论》,认为这是心斋揭示了“修身止至善之则也”,然而据《年谱》记载,该文作于嘉靖五年十月,较诸《勉仁方》要早了十年。关于此文的撰述缘由,《年谱》有详细的交代:“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先生以为身且不保,何能为天地万物主? 因瑶湖北上,作此赠之。”由此特殊之背景,可知该文之主旨在于“保身”二字,这与心斋格物说中所强调的“安身”、“爱身”、“尊身”的主张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在一庵看来,“保身”就是“修身之则”,因此也应当属于心斋格物论,该文的撰述时期虽早,但完全有理由将此看做反映心斋思想之要领的一篇代表性文字。

最后所列的《大成学歌》,前面已有介绍,这里无须赘言。总之,由王一庵对心斋思想的判断来看,也许王东厓的“学凡三变”说无甚意义。

同类推荐
  • 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

    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和传统思想相关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 《 传统思想的现代阐释》,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中道家、儒家、辩证法、浙学等重要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新的研究,力图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一些突破,提出一些新的解读和现代阐释。下篇《传统与现代化》则希望就一些新的思想学术论题,结合传统思想文化资源,进行多个角度、多个方法的探讨,努力挖掘出一些传统与现代的转换链接的有效通道,发现民族传统哲学文化现代化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途径、方法问题,研究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路径等问题,使传统哲学文化真正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丰厚“软实力”,成为从传统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应予以借鉴依凭的一个特有的民族性基础,推进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儒家信仰之道

    儒家信仰之道

    上古至西周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的变迁及哲学思想的产生,为儒家及诸子百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儒家和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宽广的心量除了跟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系外,还需要靠后天的觉悟和修行来逐步拓宽。星云大师在本书中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生活、工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分享了修身养性方面的智慧。以宽己之心容人,心量越大,福报越大。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能够做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以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Boss,请交钱渡劫

    Boss,请交钱渡劫

    她,是学成归来的“灰菇凉”,他,是驰骋商业介的商业精英本来以为他这辈子是和工作过一生的,没想到,在见到她那一刻,却惊艳了整个时光!在听到他名字的那一刻,她觉得有些好笑:“捷渡捷渡,莫不是来渡劫的”她不知,这话恰巧落在了他的耳中 — 某一天,他来到她面前她眉头微颦:你来干什么!他带着有些无奈霸道又讨好的语气:我是来渡劫的你不知道吗,嗯…?她好笑的嘲讽道:不好意思,渡劫是要钱的,您带够了吗!——我想过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谈一场细水流长的恋爱——许久之后他才惊觉,原来,我早已对你一见钟情——风捷渡
  • POLITICS

    POLITIC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毒宠邪凤:逆天召唤师

    毒宠邪凤:逆天召唤师

    (包月免费看此书)她,绝倾殇,魂穿异世,成为绝氏府邸人尽可欺的废物七小姐,当凤凰涅盘重生,下天风起云涌,谁与争锋,是何番景象?召唤,修灵,炼丹,炼器,身旁美男成群,魔兽大军,亮瞎一帮狗眼。骂她是废物?毁她清白?断她筋脉?特么的,通通丢到炼丹炉里炼丹!绝倾殇的人生原则: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毁我一粟,我夺人三斗,人欺我一分,我报人十倍。当轻狂如她,撞上冷魅如他,将会演绎出怎么样的嗜骨之爱?她如何凤战苍穹,睥睨天地,凌驾于万神之上!(扣扣号:398167130)喜欢的MM们可以加号,敲门砖,帝沧澜。
  • 帝灵武皇

    帝灵武皇

    猪脚在一场意外中穿越到灵武大陆,为了回到地球,为了和家人团聚,他誓要成为这个世界最强者。
  • 大神诸天

    大神诸天

    提绣春刀,爬修罗场,手刃阉党,脚踢东林,崛起于血泊之中,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掌天下大权,控一方世界。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大唐双龙啸傲,长生诀,慈航剑典,天魔策,战神图录,如何才能尽收囊中?冰火相撞,奏响神曲,斗气纵横,巫魔横行,天龙飞舞,王座在火焰中熔炼,战神提绣春刀,这是战斗的号角,这是诸神的序曲。战火,席卷诸天,焚烧万界!地球,天翻地覆!人类,无可幸免!这是战神的崛起之路!
  • 军魂斩

    军魂斩

    武安阳借正道与魔教之间的大战,联合了所有的正道门派的精英,这些精英成了他统一修真界并且伐天的中坚力量。统一修真界后武安阳感觉凭自己和手下的道行根本没有办法胜得天兵天将,他决定从新修炼自己的道法提高自己的道行,从当上修真界的帝君之后他便把大全交给望尘界的师父来处理自己则隐姓埋名退居人间……
  • 最后一支烟之离伤

    最后一支烟之离伤

    青春是一场伤,在这条路上无数人吃尽苦头,越走越远。但是永远却回不了头。 季安安因为高考学费的压力毅然离家出走,打工创业,坚强的生活。而父母因此怨恨她,伤害她,在遇人不淑之后,开始走上一条艰辛的路,在路上执着、沉沦、觉醒……
  • 荆棘冠与循环之星

    荆棘冠与循环之星

    以一个星球,四块大陆为舞台,以自北向南不断流动的奔流为推力,现界和幻界自剥离后持续运转了一千年。那一夜,名为病毒的少年邂逅了黑夜的少女,这也让他卷入了某些巨大的、庞大的、乃至伟大的漩涡之中。他究竟能否顺利脱身?还是会被轻易抹灭?亦或者他将逆流而上,颠覆神的计划,展开他的侵蚀呢?
  • 我的系统会狂暴

    我的系统会狂暴

    左手无尽战刃,右手加特林。身穿铁马套装,眼开轮回眼。萧寒,本是一个地球公民,意外穿越到异世大陆后,成为狂暴系统的宿主。从此,战天骄、练奇功、闯绝地、得奇宝……扶摇而上,鏖战诸天,登临苍穹之巅。
  • 法华义记

    法华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