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000000004

第4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4)

在他看来,只要分作早晚两期即可,而且还必须紧紧扣住心斋的格物论来判断心斋思想的精神特质,这一点正是东厓的“学凡三变”说中所欠缺的。但有一点,一庵的判断却与东厓的判断相吻合,也就是两人都以嘉靖五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年份来看待,东厓认为这一年是心斋结束中年期的标志,一庵也认为这一年的两篇作品,是心斋的重要代表作,熟读这些文字是我们领会心斋之学的关键,由此可以推断,一庵认为嘉靖五年是心斋思想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不管怎么说,尽管与一庵的说法相比,东厓在“其中也”之前多了一个“其始也”的早年自学时期,抛开这一点不论,两人都以嘉靖五年作为心斋思想更进一层的标志,这一说法对于我们后人了解心斋的学思历程是有启发的。

基于上述的考察,最终我认为,东厓的“学凡三变”说基本可从,王一庵着眼于心斋思想的基本宗旨所作的判断,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则可列为下表:

早期:正德二年(1507) 心斋25 岁———正德十五年(1520)心斋38岁。重要事件:“居仁三月半”的精神体验、“天坠压身”之梦。

中期:正德十五年(1520) 心斋38 岁———嘉靖五年(1526)心斋44岁。重要事件:拜师阳明、北上讲学、《鳅鳝赋》。

晚期:嘉靖五年(1526) 心斋44 岁———嘉靖十九年(1540)心斋58岁。重要事件:《乐学歌》、《勉仁方》、《明哲保身论》、《大成学歌》、淮南格物说。

(第二节 现成良知

一 问题缘起

自16世纪30年代起,随着后阳明时代的到来,围绕阳明的良知学说如何理解等问题,在阳明后学中产生了分化现象,其中“现成良知”说是一个主要的诠释观点。关于这一观点的形成、展开及其在阳明后学、晚明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等学术问题,笔者曾在旧著中有过专门的讨论,有兴趣者可以参看。这里仅对“现成良知”的问题由来作一简单的回顾,以便于后面的进一步讨论。

所谓“现成”又作“见成”,有时又作“见在”、“现在”,在宋明时代,它作为一种口语,与现代汉语“现成享受”中的“现成”

一词意同,意指某种已经“做好了”的事物,换言之,“现成”一词原本并无特殊的思想涵义。然而到了阳明后学那里,将“现成”置于“良知”之前,或将良知与现成合为一词,形成了“现成良知”或“良知现成”这一特殊的表述用语,如此则赋予了“现成”一词以某种特殊的思想内涵。良知存在被理解成一种“现成”的存在,意谓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被创造出来的某种存在物。如此一来,“现成”便成了诠释“良知”的一个关键词。例如在心学话语中经常可以看到“只求见在”、“当下便是”之类的观念主张,意谓当下的现实生活或经验活动便是自然合理中节的,其依据便是人人都具备“现成良知”。然而,如果说当下经验便是良知本体的直接呈现,或者说良知存在的当下性便可直接证成人人都是“现成”的圣人,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儒学所强调的从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一切工夫主张便都可以被消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后来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中所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个理论危机。

要之,当我们说“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的时候,既可从现实状态上说,良知是“见见成成”、“停停当当”的,同时也可从本来状态上说,良知是“先天具足”、“个个圆满”的,引申开来,则可说良知是“即刻当下”、“当下便是”、“合下完具”、“现今成就”

的本体存在、现实存在。以阳明心学而言,不论是“良知现成”还是“良知见在”,这两种表述的内涵基本一致,所欲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良知观念: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本质,必然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是与生俱来、先天具足、无有亏欠的;与此同时,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意识,必然即刻当下、直截了当、见见成成地“发育流行”于人伦日用生活当中。由前一层意思即可推出:良知是超越时空、普遍存在的,故可说良知是“塞天塞地”、“亘古亘今”的存在;由后一层意思即可推出:良知是展现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故可说良知是“发见流行”、“当下具足”的存在。重要的是,这两层意思构成了“良知”的完整涵义,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具有超越性的良知本体必然呈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当中,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识活动与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心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要之,无论是“良知现成”还是“良知见在”,在强调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存在的先天性、遍在性、当下性、圆满性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可以说,“良知现成”、“良知见在”已然不是对良知存在的某种描述而已,而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本体论命题。至于它与“致良知”工夫论命题所构成的理论紧张,应当如何把握和解释,则是引起阳明后学争辩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心学历史上,王龙溪对“现成良知”问题的理论阐发最为详密,引起了江右王门的另一代表人物罗洪先(号念庵,1504—1564)的反驳,两者之间围绕“现成良知”问题所展开的辩论既推动了人们对良知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加剧了阳明后学的分化。透过他们的辩论,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阳明后学中的种种义理问题的深入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心斋的良知现成说的思想内涵及其意义。首先须指出的是,王阳明本人并没有明确说过“现成良知”或“良知现成”,但阳明非常强调“此心常见在”,因此把握良知的关键就在于“知得见在的几”,做到“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就随“今日良知”扩充到底以至“明日良知又有开悟”。要之,良知是当下的现实存在,故必须在即刻当下作致良知工夫。阳明后学围绕良知现成问题的讨论,其实就是源自阳明的上述思想。龙溪便是充分汲取了阳明的这一思想,从而对阳明的良知学说作出了明确归纳:

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显然,在龙溪对阳明的理解中,所谓“良知”,指的正是“见在良知”,其意是指,人人所具有的“现成圆满”的良知也就是圣人所具备的良知,之所以说凡人与圣人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其根据即在于此。这里出现的圣凡问题,暂置勿论。

然而在阳明后学当中,对良知的理解不尽一致。龙溪曾归纳为六种不同的良知见解,其中,有一种意见与现成良知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亦即“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持这一见解的主要是良知归寂派,其代表人物罗念庵曾批评王龙溪的现成良知说:

“世间那有现成良知?良知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也,不是现成可得。”这一批评具有典型意义,在晚明思想界非常著名。念庵的意思是说:良知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对于现实状态中的个人来说,绝不是现成圆满的,重要的是,如何使良知的道德意识在日常经验生活中得到正确的体现,则取决于后天的刻苦努力。其实,在念庵的这一观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基本立场:“夫本体与工夫,固当合一,原头与见在,终难尽同。”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见在”与“原头”视为一对概念,并将此与“本体—工夫”这一阳明心学的核心问题联系起来,显而易见,念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敏锐的。念庵在一篇主要记录了与龙溪讨论学术问题的《甲寅夏游记》的文章中,针对龙溪的“现成良知”说,提出了他所坚持的一个观点立场:“千古圣贤汲汲诱引,只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意思是说,自孔孟以来儒家所提出的所有说教,无非就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亦即从当下的经验生活中寻找“本源”之所在。很显然,此说的一个前提就是:

“见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源头”。此即“原头与见在,终难尽同”的意思。换言之,在念庵看来,见在与源头、工夫与本体的紧张关系绝不能作简单的划一、抽象的合一,两者的合一必须建立在工夫实践的基础之上,抛开工夫实践的努力,妄谈“见在”即是“源头”,这是万万不可的。念庵坚持认为,在未将“发见流行”于现实经验活动中的道德意识与知觉情识作出严密甄别的前提下,便将良知的“见在”性与良知的“本源”性直接地等同起来,这正是龙溪所主张的现成良知说的最大的理论弊病之所在,而其尤为易显之流弊则是:“以知觉为良知”或“以情识为良知”。所谓“知觉”、“情识”,主要含有感性情欲、偏见意识等贬义,特别是在将良知与知觉或情识对举的语境中,尤其如此,大体说来,凡是“逐物而转”、“缘镜而起”的作用心、经验心之现象,都可化约为“知觉”或“情识”。因此,“以知觉为良知”(聂双江语)或者“以情识渗入良知”(刘蕺山语),其病症虽异,然其病根则一:均为“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所误导的结果。

只可“从见在寻源头”而不可认“见在”为“源头”,这是念庵批判现成良知说的一个基本立场。由此出发,他得出了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结论。应当说,念庵出于对心学流弊的担忧,其用意和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的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将见在情识冒作见在良知”(顾宪成语),在心学末流当中不能说绝对没有,对此王龙溪亦有一定程度的认同。然而也应看到,当龙溪说良知是“现成”的,其意在于强调良知既是先天具足的,同时又有当下圆满的本体存在,指的是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当念庵说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则是一个属于工夫论层面的问题。显然,两者所指向的问题在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也正由此,龙溪、念庵就现成良知问题争论不休,却始终未能说服对方。

事实上,龙溪虽然强调良知本体现成圆满、当下具足,进而提倡为学方法必须“从本体悟入”,他称之为“先天正心之学”,但他也承认这种“从心上立根”的工夫只适用于上根之人,对于中下根之人来说,“从意上立根”的“后天诚意之学”则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由此,龙溪指出:

苟不用致知之功,不能时时保任此心,时时无杂念,徒认现成虚见附和欲根,而谓即与尧舜相对,未尝不同者,亦几于自欺矣。……世间熏天黑地无非欲海,学者举心动念无非欲根,而往往假托现成良知,腾播无动无静之说,以成其放逸无忌惮之私。可见,对于“不用致知之功”而“徒认现成虚见”以及“假托现成良知”之流,龙溪所表明的反对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换言之,就龙溪而言,说良知是现成的,并不等于说可以“不用致知之功”或者“更不须用销欲工夫”,这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而不能混为一谈。

由以上念庵与龙溪的辩论可以看到,围绕现成良知问题所发生的义理纠缠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很有典型意义。总之,现成良知说只是指明人在本质上与圣人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本体论命题。假设良知若非“现成”,就必将导致对孟子以来“天赋良知”这一儒学传统观念的根本质疑;另一方面,如同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等于说人就是现成圣人一样,龙溪的“良知见在”、“圣凡平等”,也只是就本质上立论、本体上立言的一种立场预设,并不等于说人的现实状态便是圣人状态。如果说现实状态中的人都是圣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种抽象假定无任何意义。事实是,“圣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只是儒学所指向的一种精神追求,必须落实在现实生活的世界当中去追求,而不是说人的现实状态即是理想的本来状态。在此意义上,道德实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通向圣人境界的必要条件。从罗念庵到顾宪成,他们对现成良知说的批评,主要是着眼于这样一点: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忽视甚至否认现世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状况的深刻危机,故云“其为天下祸甚矣”,就此而言,他们的批评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样一种道德主义的批评,并不能从学理上否认“良知现成”这一心学命题的理论意义。

由上可见,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良知现成或良知见在,作为一种思想命题或者作为一种对良知存在的论述方式,在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争议。归结起来,持正面肯定者的观点主要有三:一是,良知是超越时空、亘古亘今、千古见在的本体存在,这是良知存在的先天性,是“人人具足”、“当下圆成”的;二是,良知必然发见流行于日常生活当中,在道德行为中必然是当下呈现的,这是良知存在的当下性,是“无所不在”、“当下即是”的;三是,由于良知本体是当下即是的存在,所以在工夫论上就是必须相应地做一番“当下识取”、“当下承当”的工夫,这叫做“当下工夫”、“见在工夫”。反对者的主要观点也有三:一是,良知必由工夫才能得以呈现,而良知呈现不能证明良知是现成的;二是,由良知现成,可能导致取消一切致良知的工夫,导致将见在情识冒认为见在良知;三是,由良知现成,可能导致圣人也是“现成”的结论。

正如龙溪所说,王门诸子各以“性之所近”,片面强调了良知观念的某一个层面,以至出现了六种良知的解释,而对于各种解释方案却最终未能获得统一。由于龙溪对良知的阐发过于偏重本体论的层面,因而他坚持工夫论须直接从良知心体“悟入”,他称之为“先天正心之学”,然而这种“先天之学”只适用于“上根之人”,由此在他人看来,也就缺乏普遍的教化意义。另一方面,念庵等人批评“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自然中节的、合乎良知本体的,从而无视日常生活中良知与情识、本心与欲望存在着真妄混同的现象,而现成良知说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却完全缺乏应对的能力。应当说,这些批评也是值得重视的。

那么泰州学派在现成良知问题上,又有什么思想主张呢?

二 良知见在

大体说来,在心斋的思想体系中,除了上面略已介绍的“万物一体”论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淮南格物”说最有特色以外,还有两个颇具特色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思想观点:一是他的“满街皆是圣人”说,一是他的“百姓日用即道”说。两者可分别简化为“满街圣人”、“日用即道”。相对而言,关于阳明后学中的重要术语“现成良知”或“见在良知”,心斋并没有这样的直接表述,有关龙溪和念庵的互相辩难,心斋更是没有直接参与。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满街圣人”说还是“日用即道”说,却无疑地都与“现成良知”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满街圣人”或“日用即道”都是建立在“现成良知”观念之基础上的。

且看心斋对“良知现成”、“良知见在”的观念表述: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排思索。良知天性,往古来今,人人具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

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识得此理,则见见成成,自自在在。……真体不须防检。由上一节我们对现成良知问题的考察,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人人具足”、“见见成成”、“自自在在”等说法虽未使用“良知现成”一词,但无疑就是良知现成或良知见成、良知见在的观念表述。同时还可看出,在现成良知的问题上,心斋的基本态度与龙溪是非常接近的。心斋同样强调了良知存在的“具足”性、“见成”性、“自在”性等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应是良知现成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里的小标题采用“良知见在” 一词,这是为了表示心斋的良知说与龙溪的现成良知说并不完全一致而有自己的特色,这一不同主要表现为:龙溪重本体而心斋重工夫。关于这一点,在本小节的末尾将有讨论。

同类推荐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本书是作者继对中西文化问题深入反省之后,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心性理论研究的成果。此书被看作中国哲学人性理论的发展史。其与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堪称当代学术之双璧。全书以纵贯的方式,由性之原义和性论之起源一直叙述到清代儒学的心性论。在本书中唐先生以“性”之从心、从生,引出人性的自然生命以及虚明能动二重性。再引出中国人性的消长与互动,显现其非常机智与深刻的哲学眼光。
  • 沉思录(英文版)

    沉思录(英文版)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帝国“五贤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储君,他7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17岁成为罗马的执政官,凡所修习无不精专,为同辈之首。作为帝王,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虽统治期间战争不断,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他却战无不胜,武功赫赫,承袭先人余烈,尽力守成,防止腐化。作为哲学家,他致力于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三大门类中的伦理学,在鞍马劳顿中写下《沉思录》,被称为“帝王哲学家”、“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的哲学家”。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并无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位哲学家,写下一部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整部书只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自然的本性与沉思的理性之间的对话,是行动之后的反刍再思考,是作者内省的辑录,是这位古罗马皇帝对人类生存、价值指向、道德原则、善恶荣辱、苦乐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接近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人生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对人生多一些思考,生活才会少一些盲目。
热门推荐
  • 玥有阴晴圆缺

    玥有阴晴圆缺

    每个学建筑的女同学们当初几乎都怀着林徽因的梦,然后或迷茫在伏首作案的深夜里,或迷惑在考试绩点奖学金里,或迷失于大学俊男靓女的笙歌里,渐渐的,为了成绩,为了几句褒奖,大家的设计不源自内心,不挂勾于实际......我没成绩没家世也没钱,说话也没份量,但别人也不能把我怎样欺负,可我只关注自己好,是不是有点太冷漠了,当我比别人有能力维护公道时却事不关己,酿成悲剧时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我聪明我善良我努力,我就有朋友了吗?我内向害羞不大会说话,没有大牌口红护肤品,买不起商场衣服只能淘宝,我能合群吗?她们需要我时我就在她们身边,但她们遇到有钱漂亮会说话的,我就在她们后边......
  • 穿越毒医之王爷慢慢宠

    穿越毒医之王爷慢慢宠

    一朝穿越成为了将军府的大小姐,却不想母亲早亡,父亲常年征战,大哥哥外出学习,二哥哥却残疾,家中蛇蝎心肠的继母想置她于死地,处处打压她与二哥哥,穿越过来,想像以前一样欺负我和哥哥,不可能,我会让你复出更惨痛的代价。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遇见了一个死皮赖脸的王爷,每天都要被骚扰。好烦(?ó﹏ò?)!!!
  • 超术神之无限副本

    超术神之无限副本

    上天给了一个好出身,但是却不给天赋,神术世界术神等级永远为0,不要紧,我有无数个副本。墨星夜在睡梦之中能穿越到其他真实世界的副本当中,不过进入真实世界副本的等级跟他神术世界的身份相连,所以他要在神术世界拼命提升自己的身份。低级副本任务完成:学会加强版百步穿扬射击术,战斗力+10级。中级副本任务完成:学会身轻如燕术,逃生能力+30级。高级副本任务完成:学会金刚不坏体,防御能力+100级。超级副本任务完成:...........这是一个喜欢逍遥自在的小城主不得不成为世界巨头的故事。
  • 活就活出个人样

    活就活出个人样

    主人公郑少卿和韩洁茹都来自农村,他们彼此心心相印相爱,但老人的封建残余思想作祟,要拆散他们。为了追寻自己的幸福,他们约定私奔,在表姐的帮助下来到了南国东莞打工,进行艰苦创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遭遇了不少的挫折、磨难,经历了失业的阵痛,但任何困难都没有把他们击垮,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着忠诚、忠勇、坚毅、向上的品格,在吃尽了百般苦、历尽了万千难后,在事业上干出了名堂,在生活上品尝到了幸福。主人公郑少卿面对压力时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现代的年轻人不断奋勇向前,通篇体现的是正能量。
  • 启灵至尊

    启灵至尊

    一个小人物荒诞不羁的奋斗史。谁说凡人成不了英雄,谁说平民就没有情怀。作为一个游戏内的NPC,还有一部分玩家的特质。且看王木如何跟玩家大军一起,为祸一方!全文东方视角开篇,刨除数据的话还算一本严谨的玄幻高武热血文。PS:每日两更,欢迎吐槽!
  • 以天之道

    以天之道

    不幸的曹毅半夜被上古第一凶兽天犼附身导致昏迷,醒来全村被杀不见哥哥尸体,被玄天宗救走后,走上了寻找哥哥与凶手之路,不料卷入了另一起触目惊心的事。古有天犼,以龙为食,食其脑。
  • T. Tembarom

    T. Tembaro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奇人马应龙

    奇人马应龙

    马应龙站在华风门前的大街上,口里吹着一只黄色的哨子,手里拿着小红旗,胳膊上戴着红胳膊箍,用自己的手势指挥着行人和自行车。到第五天,有一个更扎眼的风景跃入人们的眼帘,有一个女人爬到华风大药房的顶楼,用一把刀发疯地破坏着上面的广告牌。她专砍马应龙的脸,她恨那张脸,她要把那张脸千刀万剐。最先看到这越格情景的是马应龙自己,他一下子就认出那是楚芸。马应龙就强迫自己镇定自若,他把目光挪回来,开始气定神凝,刹那间他的小旗就挥舞得更有劲、口哨也吹得更响了。他不允许大街上此时出现一点事情,他俨然是在一个炮火硝烟的战场上,他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和国卫士……
  • 不省心的竹马

    不省心的竹马

    青梅竹马某一天被撬墙根,卫凉急了,要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青梅追回来呢?不对,要怎么样才能把青梅变成老婆呢?
  • 剧本世界

    剧本世界

    “爸爸这人一无事处,为什么选他”“别看这人于国于家无益,但这人灵魂之中天生带有一股痴意,是教育人的最佳反面教材。”“痴意?我看是痴儿才对吧!”“这种人痴中又带有希望,让人心生慕意,若去求之,又千难万难,如镜中水花一般。若是有朝一日,悟得成功,倒也不失为一个有用之人!”“若是悟不成功呢?”“悟不成功,权当多看一段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