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100000005

第5章 “筚路蓝缕”的岁月(2)

上文说熊绎为周王当差,指的是他要“守燎”。守燎别称“监燎”,是点燃和看守燎祭的火堆。参与岐阳之会的楚君应即熊绎,他既要“置茅”,又要“设望表”,还要“与鲜卑守燎”,因而未能参加歃血为盟的典礼。胜任守燎这项职事的,除了楚人和鲜卑的君长,还有微国的君长。岐山周原出土的甲骨,其H11··4记有“其微楚厥燎师氏舟燎”。“舟”通“受”,“”则释为“勺”而借作“灼”。全句的文章就是:由微人和楚人的君长点燃火把,交给师氏。至于灼燎的用途,当然是祭天。有些学者因楚君没有参加歃血为盟的典礼,怀疑他本来就没有这个资格。李瑾则以为周朝的守燎者类如某些印第安部落的炬火看守人,乃参加联盟会议的当然成员。所见甚是。微国近周都,微君地位不很低。与微君同负守燎之责的楚君,作为诸侯之一,名号虽不高,参加歃血典礼的资格应该是有的。周朝的火师的职责,除了守燎,还有照明。《国语·周语》所记的火师,是在宾馆里管照明的。这等差事远不如守燎重要而体面,看来楚君还没有干过。

显而易见,熊绎这位楚国的始封之君虽号为子男,而实为大酋兼大巫。他的臣民在雎山与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说明当时的楚国已经进入成型的阶级社会,它还只是一个原始社会晚期的部落联盟。

据文献所记,楚君姓芈,氏熊。《说文解字》释“芈”字云:“芈羊鸣也,从羊象声。”“熊”字,其义自明,不待诠求。假如见到“芈”字就说楚人以羊为图腾,见到“熊”字就说楚人以熊为图腾,那就错了。在金文里,“芈”作“嬭”,“熊”作“酓”。商代卜辞有“芈”,是族名,或许就是指季连后裔组成的部落,也可能是曾与陆终通婚的女嬇所属的那个部落。姓用“女”旁,上古多见,祝融的部落也染有此俗,如己姓的“己”在金文中作“妃”。楚人的嫡姓,似为母系氏族留下的胎记。文献改“嬭”为“芈”,应是同音假借,并非蔑称。楚人何以姓嬭,殊难索解。或许母系女嬇为羌人,以牧羊为主要生计,本姓“芈”,后来为求典雅,才改作“嬭”的,但这只是猜测,可备一说而已。至于何以氏熊,则尚可辨而明之。金文的“酓”字,状人饮酒,其实就是“饮”字。楚君以酓为氏,应与缩酒有关,是以职为氏。此职既为楚君所独得,此氏也就为楚君所独有了。其余的公族成员,连同公子王孙在内,都不得以酓为氏。

文献以“熊”代“酓”,一则是由于这两个字读音相近,二则是出于北方诸侯对楚人曾以禽兽视之的心理。战国时代秦楚交恶,秦人所作的《诅楚文》称楚君之氏不用“酓”字而用“熊”字,就是视同禽兽的证据。

熊绎所居的丹阳,名曰国都,实为村落,估计没有城池,只有“棘围”之类。棘围是荆棘环绕而构成的寨栅,有防御工事的作用。

西周早期,楚国的周围有若干小国。正南有权国,公族为子姓,是商代中期以后南迁的殷人,故址在今当阳东南,与楚相距约150公里。东南有罗国,公族为熊姓,故址在今蛮河中游南,居南漳、宜城两地之间,与楚相距约40公里。东北有卢国,公族为妫姓,臣民多戎人,故址在今南漳境,蛮河中游北,与楚相距不足40公里。

在罗和卢的东面,今蛮河下游北,有一个鄢国,族姓不详。在卢的东北,有一个邓国,公族为曼姓,境跨汉水两岸,而都于今襄樊北郊。西北有一个谷国,族姓也不详,故址在今谷城,跨汉水支流南河两岸,而都于汉水南、南河北,与楚相距不下100公里。在谷国的西面,约3倍于谷楚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庸国,族属是濮人,故址在今汉水支流堵河上游,竹山东南。在庸国的西北,有一个巴国,公族为姬姓,臣民为巴人,故址在今陕南汉水上游的东段。庸国北、巴国东有一个麋国,故址在今陕西白河。此国即《尚书·牧誓》和周原甲骨所记的“微”国。“麋”与“微”音近,可通假。

“麋”或作“麇”,两字形似,易误用。麋国的东面有一个绞国,是比麋国更小的庶姓小国。绞国西南是庸国,东南是谷国,三者略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罗、卢两国逼近楚国,但不比楚国强大,只要不联合起来,就不会对楚国构成威胁。权国离楚国较远,鄢、邓两国与楚国之间隔着罗、卢两国,它们虽不比楚国弱小,但还不至于危及楚国的生存。

谷、楚两国之间有崇山峻岭,彼此往来不易。还有庸国和巴国等,离楚国就一个比一个更远了。《左传·昭公九年》记周詹桓伯说:

“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即姬姓巴国,濮以庸国为中坚,加上楚和邓,大致是从西向东排列的,都在汉水上中游之间。在南方各国中,楚和巴、庸、邓算是比较出名的,其余各国就不足周人挂齿了。

丹阳位处鄂西山地和鄂中丘陵相错相接的边缘地带:西面是高山,平均海拔约800米。附近是低山和丘陵,海拔在200~300米之间。东面是河谷和丘陵,海拔只有100米上下。这样的地形使楚人退可保聚,进可攻取。当时的楚地虽不是上上沃壤,但农、牧、渔、猎各业咸宜。当时的楚人虽生计不丰,但通常无冻馁之虞。荆山上有铜矿,下有盐矿,虽很小,但对小国寡民的楚也算是重要的富源了。熊绎所居的丹阳一带尽管远离发达地区,而且不在交通干线上,可是并不闭塞。鄂西北和豫西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黄河流域文化同长江流域文化交相切劘之区。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向南延伸,源于长江流域而与仰韶文化大致同时的大溪文化向北延伸,彼此交会于鄂西北,“在有些仰韶文化的遗址里出有大溪文化的因素,在有些大溪文化的遗址里出有仰韶文化的因素”。继大溪文化而起的屈家岭文化,时代与仰韶文化末期和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当,北向延伸到豫西南,其文化因素则传播到豫中的禹州一带。继屈家岭文化而起的石家河文化,其北界大致与屈家岭文化相合,其内涵则与中原龙山文化有不少共同的因素。中原王湾类型的文化是龙山文化的一支,与石家河文化相渗透,如前者的少量镂空器和圈足器显示出后者的影响,后者的少量方格纹和绳纹则显示出前者的影响。湖北郧县的青龙泉遗址,下层为仰韶文化,中层为屈家岭文化,上层为带有龙山文化因素的石家河文化。这样的叠压关系,正是南北文化交相激荡的地下实证。楚人的先民长期与华夏的先民交往,吸收了华夏的先进文化。楚人从黄河下游来到长江中游,从豫西南来到鄂西北,与江汉地区的楚蛮相比,他们的人口数量固然处于劣势,但他们的文化素质却占着优势。他们像一颗来自北国的良种,落进了南国荒芜而肥沃的土壤,可能遭虫豸啮食,可能被风雨摧折,但也可能生得出众,长得非凡,这就全取决于努力和机缘了。

熊绎安分守己,使他的臣民得以休养生息。对一个几经颠沛流离的民族来说,能有一个宁静的家园,这就够好的了。至于前途如何,则吉凶未卜。假如说,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国文明昌盛,流光溢彩,像一只美丽的凤,那么,草创时期的楚国就还只是一只刚破壳而出的雏凤,一点也不比凡鸟显眼。它栖于幽谷,连同自己在内,谁也想不到它后来竟然会迁于乔木的。

(第三节周昭王南征、周穆王东征与楚人

一阵历史的风波引发了一场历史的误会。

熊绎死,其子熊艾继立。熊艾死,其子熊继立。约当熊之时,周昭王南征,大败,归途中溺毙于汉水。一说,周昭王是去讨伐楚国的,他是被楚人打败并且害死的。后来,如《左传·僖公四年》所记,管仲代表齐桓公向楚成王的使者数落楚国的罪过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楚辞《天问》所谓“昭后成游”,即指周昭王南征。东汉王逸注此句曰:“南至于楚,楚人沉之。”王逸以所著《楚辞章句》名世,家乡又恰在汉水中游,后人多信其说,至今史学家仍有以为王逸所注不误的。古人多贬楚,借此谴责楚人的阴谋。今人多褒楚,借此宣扬楚国的实力。其实,这是一宗冤案或者一场误会。

关于周昭王的南征,其他文献记录了一些情节。据《吕氏春秋·音初》载,周昭王“亲将征荆”,由身高力大的辛余靡做他的车右。归途中过汉水,“梁”(桥)坏了,周昭王溺毙在水中。辛余靡入水抱住他的尸身,游到了北岸。这里没有说是楚人害死的。据《史记·周本纪》,周昭王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也没有说同楚人有什么牵连,倒是指出了周昭王的过失———“王道微缺”。据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周昭王南征时,乘船渡汉水,“船人”想害他,故意让他乘“胶船”。到了中流,胶化了,船散了,周昭王死在水中,是“辛游靡”把他的尸身抱上岸的。《帝王世纪》对周昭王也有微词,说他“德衰”。《帝王世纪》与《吕氏春秋·音初》相比,有两点重大的出入:其一,周昭王过汉水,不是从桥上走,而是乘着船;其二,是“船人”有意害死周昭王。至于“辛游靡”和“辛余靡”,则只差一个音近的字。所谓“船人”,既可能是当地的船主或者船夫,也可能是为周王掌管船只的官员。据《初学记》卷7引《竹书纪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过汉水时,遇到“大兕”;十九年,又南征,突然天昏地暗,野鸡和野兔都吓坏了,周朝“丧六师于汉”。据《太平御览》卷874引《竹书纪年》,说事在周昭王末年,一天夜里有五色光贯穿帝星紫微,这年周昭王“南巡不返”。据《天问》,周昭王南征遇见了“白雉”,但没有说是怎么致死的。已知为周昭王时所作的铜器,有六件在铭文中说到了周昭王南征。所“征”的是“荆”,或称“楚荆”。所“孚”的是“金”,即铜。六器都没有说到周昭王之死。

通观上列史料,可以做出下列判断:其一,周昭王至少曾两次渡汉南征。其二,周昭王所征的对象,简称为“荆”,繁称为“楚荆”。其三,周人在南征时掠夺了荆地的铜锭和铜器。其四,荆人在汉水附近歼灭了周朝的“六师”。其五,兵败之后,周昭王北归渡汉,因船只破散或浮桥断裂而溺毙。

疑问集中到一点上,即周昭王所征的对象是否包括楚国在内。

若是,则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有关;若否,则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无涉。

楚人对此是矢口否认的。《左传·僖公四年》记楚成王的使者回答管仲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杜预注曰:“昭王时汉非楚境,故不受罪也。”楚成王的使者说得很轻巧、很俏皮,善辩的管仲竟无言以对,可见管仲提出的责问只是借着地点的相近找来的一个由头,并非深信确有其事。当时的楚人无力犯上作乱,当时的楚国虽有铜而甚少,周昭王既用不着无端问罪于一个服服帖帖的区区子男,也犯不着到穷乡僻壤去搜刮。周昭王的南征,除了一时兴起的巡狩,主要意图应是到产铜区铢索。长江中游的铜矿集中在鄂东南和赣西北,离楚国很远。周昭王南征的路线,应是经由南阳盆地绕到随枣走廊,而后渡过汉水,跟楚国沾不上边。当时的周人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器械在汉水上架桥,用船来渡过大队人马又很难。

估计周人只能驱使土著把大大小小的船连接起来,架设浮桥。土著出于怨恨,在工程中做了些手脚,让浮桥在周人簇拥着周昭王和他的车经过时解体,以致不会游泳的周昭王死于水中。所谓“胶船”应是传闻失实之辞,殊难置信。

周昭王所征的“楚荆”,应是以地名代族名,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桀骜不驯的诸多方国和部落,其中的土著被周人称为“荆”或者“楚荆”、“荆蛮”、“荆楚”、“楚蛮”,此外还有些是殷人的遗民。南征楚荆的惨败对周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周人视汉水为畏途,再也不去问津,只能东征淮夷了。

后世汉水中游每逢暮春上巳之日,民间有投吊的风俗:“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用意是祭周昭王以及同他一起溺水而死的延娟、延娱两位“巧善歌笑”的女子。这应是周代“汉阳诸姬”的遗风余俗,比投吊屈原早。唐人梁洽《观汉水》诗有句曰:“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淮夷的南面,长江中游的东段和下游的西段,是当时产铜的渊薮。周人同淮夷作战,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主动,是要淮夷的铜;被动,是因为淮夷不服王化,而且曾经侵入中原的腹地。广义的淮夷包括徐夷或称徐戎在内,徐夷是淮夷中最偏北又最偏东的一支,故都在今江苏泗洪境。徐夷的文化水平明显的高于其余的淮夷方国,因而淮夷唯徐夷马首是瞻。据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子周穆王曾大举伐徐,有“楚子”从征。按,熊死,其子熊胜立。

熊胜死,其弟熊杨立。熊杨死,其子熊渠立。从周穆王东征的“楚子”若非熊胜,则必熊杨。周穆王三传至周孝王,淮夷一度逼近洛邑(今洛阳),此事见《敔簋》铭文。在连续几代的多次伐淮夷之役中,周朝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蛰伏在雎山和荆山之间的楚人锋芒初露了。

(第四节熊渠开拓“江上楚蛮之地”

从熊绎到熊渠,五代六君,历时约一个半世纪,楚人惨淡经营,境况大为改善。当熊渠在位时,显示了转弱为强的势头。先前的五位楚君,除熊绎外,其余四位在文献中似乎乏善可陈,徒见名姓而已。其实,他们对内致力于建设楚人的家园,对外实行审慎的睦邻政策,而成效见于熊渠之世。其中的一位,熊胜或者熊杨,因曾从周穆王伐徐,大开眼界,而且获得了较多的铜源。随着人口的增殖,国力的增进,楚君按捺不住掠夺和征服的欲望而变雌为雄,转守为攻了。在楚国走向振兴的道路上,熊渠和他的臣民树立了第一块震烁江汉的里程碑。

熊渠颇有胆气和勇力,善射,有一则射石饮羽的故事流传到后世。上古以善射著称的神话兼传说人物是射落过九个太阳的羿,然而据说还有射艺在羿之上的真实人物。《史记·龟策列传》说:“羿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雄渠”就是“熊渠”。《新序》卷4说: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论衡·儒增》以为这是儒者增饰之词,不可置信。

其实,后来的养由基和李广也有同样的故事,未必都出于儒者的增饰。养由基是春秋时代的楚人,李广则是秦裔的汉人。无论如何,熊渠射艺出众是可信的。射石饮羽,表明他所用的镞坚硬而锐利,楚国制作铜质兵器的技术已经不低了。熊渠使出最大的气力,把最好的箭镞射进石缝里去是完全可能的。至于说连同箭翎也全射了进去,这可就真是增饰之词了。

这位善射的熊渠并非一介莽夫,也颇有野心和谋略。在信史中,熊渠是第一位有声有色的楚人。他使楚国从雎山和荆山之间脱颖而出,不再像先君熊绎那么安分守己了。

熊渠一面继承先君的遗规,小心地睦邻;一面整军经武,大胆地开疆。《史记·楚世家》说在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交相攻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

同类推荐
  • 重生之南朝争霸

    重生之南朝争霸

    南朝刘宋末年,昏君当道,骨肉相残,乱世初现。乱世英雄萧瑾言,柔情似水,壮志雄心,英雄一怒,天下大动!宝贝儿们,还等什么,一起来南朝争霸呀!!!新书《大汉光武帝》
  • 重生之称霸三国

    重生之称霸三国

    现代人回到三国时代,明白历史走向的他将会有怎样的经历?在历史前行之中,他又怎样的选择?曾经是个糊涂人的陈诚,是否还会糊涂下去?大陆争霸马上开始,三国猛将来去丛丛,且看新的争霸的开始······
  •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奋起在大唐

    奋起在大唐

    天宝八年的大唐,本应暗流涌动,走向颓败。但是,他来了。李林甫:“我权倾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木:“你还有一年,开始倒计时吧!”安禄山:“我准备此事已经近乎十年,该当如何?”李木:“我正手痒难耐!把队伍带出来比划比划吧!”杨玉环:“陛下,李木竟想要对家兄国忠动手……”李隆基:“他不想对贵妃动手,便是万幸啊!”(已有二百余万字完本老书,大家放心阅读!)
  • 重生大唐之机器猫

    重生大唐之机器猫

    李泰:小爷有道具什幺都不怕!!!李世民怒叱:你这逆子,竟然做出如此行径!!!李元吉:二哥,你竟然如此对我?李建成:没想到你们俩是这种人,大哥羞与你们为伍!!李渊抚额长叹:唉!家门不幸呀!!
热门推荐
  • 长老驾到,有妖祸世

    长老驾到,有妖祸世

    一个身负斩妖除魔重任的捉妖师家族继承人,一个两千年来不曾现身的妖族大长老,一个两千年前被天神封印的大妖……随着被封印的大妖再次临世,人妖两族苦心经营了两千多年的和平盛象一夕幻灭。两千年前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一段时隔两千年的爱恨情仇,几个苦苦挣扎其中欲求殊途同归之人,兜兜转转,原来,你就是我,原来,你也不是我……
  • 我的战斗力系统

    我的战斗力系统

    王平本是一三好青年,却由于一场意外来到异界大陆。一个不是此界的人,一个不知来路的系统,这两者的搭配会给异界带来什么样的风暴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国富论(超值金版)

    国富论(超值金版)

    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包括本国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得的物品),都来源于国民的劳动。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取决于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者人数的比例大小。这一比例对任何一国国民来说,都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本国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第二,本国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大小。不论该国的土壤、气候和面积状况如何,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都由这两个因素来决定。
  • 杰克·韦尔奇给青年管理者的11条准则

    杰克·韦尔奇给青年管理者的11条准则

    杰克·韦尔奇,一位曾经领导着世界上最有价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其卓越的管理准则正在影响着每一位渴望成就辉煌的青年管理者。杰克·韦尔奇无疑是世界上最受称道的CEO,担任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长达17年之久,亲手为美国企业界的重组画下了一张极具价值的蓝图,其管理准则也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管理者。每一位青年管理者都希望有朝一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杰出。如果你仔细阅读并思考本书中杰克·韦尔奇给你的11条准则,那么你一定有接近他甚至超越他的可能。
  • 乱玉江湖记事簿

    乱玉江湖记事簿

    闯江湖就闯江湖,十年前的旧案掺和个什么劲?莫说江湖尽好汉,跟着魏少事不少。甪里亓官劳燕分,扶鸢傅家一墙隔,阎门隐尊师兄妹,姜女掐指一算神。到头来,乱玉一收,再问湖底精:做甚呢,不造害了好多人么!
  • 相和歌辞·采莲曲

    相和歌辞·采莲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城王妃:美男别跑

    倾城王妃:美男别跑

    只因她偷了条手链,就被妖孽王爷胁迫嫁给她!他为了争夺权利,把她卷入宫廷争斗!冷酷门主为她甘愿付出一切!风流剑客不惜生命,救她于危难!……她不过是想过平凡的生活,却次次陷于阴谋纷争里,生死茫茫,谁才能与她白首不相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Crime and Punishment 罪与罚(I)(英文版)

    Crime and Punishment 罪与罚(I)(英文版)

    The poverty-stricken Raskolnikov, believing he is exempt from moral law, murders a man only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not only from society but from his conscience, in this seminal story of justice, morality, and redemption from one of Russia's greatest pgsk.com novel is compelling and rewarding, full of meaning and symbolism, and raises profound questions about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nd the nature of free will.
  • 笔下有千年

    笔下有千年

    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人们总是忙于奔赴目的地,却常常忽略了路边的风景。记得早在几年前,我带母亲到南方转了一圈。从湖南的橘子洲头往下一站赶,有近三个小时的路程。当时火车上人满为患,我们连串了几节车厢也没有找到空座位,母亲说不用找了,咱们站在窗口看看外面的景致一会儿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