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2100000051

第51章 “协和”,永远的牌子(2)

生在协和,毕业于协和,工作于协和。

他是我国血液病研究方面的“国宝”,一生拯救和修复的生命不计其数。踏上他居住的居民楼,走进极大众化的房间,协和专家的至高的神秘感一下子跌落下来。他的学识在张氏家族中是最高的,但是因为他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协和,他的物质生活状况是最低的。他的父亲在美国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不出来?”“为什么要苦苦地在那里做?”

他一生拒绝了无数次记者的采访,但是,听说为“协和品牌”说说话,他欣然破例应诺。

“协和是品牌,”他见面第一句话就认同了记者的观点。

金子,是淘出来的

协和的品牌是以它特有的机制,经过一代代协和人精心呵护,存续下来的。

首先是严格的筛选制。早年,报考协和医科大学,必须有三年燕京、清华等大学的预科学历。这是第一道门槛。张之南说,“仅我就读的燕京大学,当时一个班获取报考协和资格的有四五十人,而当年协和在全国只招生20人。”显然踏进校门的竞争就很激烈。“之后,学校里实行的是几乎苛刻的75分及格制,这一条高分线毫不客气地又刷掉一大批人,最终能获准毕业的没几个人。毕业生分配到协和医院,淘汰还在继续。每一个学员从住院医师做起,做到主治医师时,你会发现同去的一拨人中所剩无几。”这就是协和著名的“金字塔”人才结构。优胜劣汰是形成协和人高素质的最有支撑力的东西。

张之南说,协和高效率的管理体制是沿袭着美国人的模式。在协和,你始终处于相当残酷的竞争状态中。身体顶不住的,走人;生活作风出了问题的,除名;女大夫做住院医师时不能结婚;在教室过道说话声音大,要遭到训斥;甚至个人清洁卫生不好,都有可能被淘汰。

协和这个环境,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定,你不适应,就呆不住。反之,能呆住的必是遵循并接纳这里所有的规则。这种无形的东西,力量太大了。“有人曾贬责协和是大染缸”,张之南认为,此说不过分,确实它的改造力、感染力非常厉害。

张之南观点:

尽管张老的观念中更看中“良好的工作环境”,而相当淡薄物质条件。但是,说到他毕生如此渴求的“工作环境”,张老现在的回答则是“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他说到前些年,因为受到经费的限制,国家限定招收研究生,采取各科轮流招生的办法。这对教授们来说是很大的浪费,对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只追求社会效益,不考虑经济效益;只讲为人民服务,不讲个人得失,”几乎是张老这代人的精神本体。但同时,老人又是紧跟互联网,时代感悟很强的人。他不会站在昨天的山上唱今天的歌,他很客观地提议,“现在医生作为社会的成员,也必须考虑经济因素。”他认为:“协和应该有特殊政策,特殊待遇,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非分之想。”否则,大夫正查房呢,BP机响了,通报股市行情;或者正开处方呢,医生心里盘算着药厂的红利。他认为这些迹象尽管还是苗头,但必须杜绝之,否则后果难言。他说“必须承认,中国医生的底薪在全世界是偏低的。”

早年的协和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包括薪水和福利。直到解放初期,大夫们还是拿美金,比一般医院的医生高得多。当年医院建在外交部街和北极阁胡同的医生住房是一色的小洋楼。另外,考察、开会、出国的机会都很多。只要你是块材料,一般不会被埋没掉的。

目前,最重要的是协和的品牌正面临挑战。外资医院进来,以高薪冲击,争夺人才资源。对患者来说,不收押金,没有门槛。等等这些,都给协和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果真有一天优秀人才跑了,那么病人不也跟着跑了,那将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痛心的结果。

另外张之南认为,“协和不愁病人”这是当前最可怕的心态。事实是协和的名声和实力已经在缩水。

因为珍惜,才有担忧——“协和的品牌不能丢。”

张之南对协和的学术定位是“顶尖的,医疗也是全国第一的。他的医疗水平可以概括为‘敏锐、准确、精细’。同时它又是多学科的,且每个学科以及分支的水平也都是最棒的。一流学科的汇聚、渗透,继而形成特有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疗艺术。他的老传统是“大会诊”制度,那是集体智慧绝有的撞击。近年,协和内科已将每次“大会诊”笔录编撰成册,这是临床医学很宝贵的资料。所以在中国做医生,再没有比这里更值得留恋的。”

“尽最大的能力解决到最大的程度,”这是协和治病救人的第二大特点。“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是协和体现在医德上的精神概括。医生劳心,但其中的份量是没法掂量的。张之南说,“如果一个重病人躺在病房里,我就整宿睡不着觉。我的失眠就是这么得的”。

罗爱伦

协和承上启下的一代。

她很美。四十年前,当她走进协和的时候,像孩子一样睁大眼睛看不够。她很快接纳了协和的一切,包括林巧稚等师长们的衣着和风度。她曾经也悄悄买了一块兰花布,仿照老师的样子做了一件旗袍。尽管非常漂亮,但是她只穿了一次。年轻的她当即否定了自己。“学识还那么浅薄,却怎么能在穿戴上和老师攀比?”人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分寸,这是典型的协和女性。

后来,她像老师一样成长起来。她是英国皇家麻醉学院的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她说,“我恨不得倒回去二十年,协和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去做。”

严谨,使我有今天

在协和生存下来的女性一定是坚强的。罗爱伦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初到协和被分配在外科,一轮转就是8年。外科大夫的共性是难耐门诊的“寂寞”,什么时候才能摸手术刀?这种渴望并不非分。但是在协和作外科大夫大必须经历一段痛苦的等待。林巧稚老师当年这样对她说,“随便到街上找个黄包车夫,教他切子宫,保证他3年会切得很好。但是你是有知识的外科医生,你更需要有的是鉴别诊断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时间,需要在各个部门轮转,尤其是门诊和急诊的磨砺。”

时间最能证明一切,经验在无数次的实践中运化于心。后来她仅凭手的触摸,便能分辨出极易混淆的病种,比如她能很肯定地做出结论,“这不是甲状腺癌,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类似这样的准确奠定了她日后在医术上的声望和地位。“这种功夫真的让我受益终身。”

罗爱伦说,协和的考试不是坐在教室里答题,而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你开的放射申请单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传到老师的手里,老师正在以此考核你的临床诊断的水平。或者不定哪一天的查房,老师突然提出让你用外语表述诊断结论,以此抽试一下你的口语能力。“有一次教授突然叫我到他的办公室,他拿着手表给我掐算时间,让我当即做缝合手术。之后,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问到你为什么比别人缝合的时间长?我回答,因为我没有一个手术病人感染的。这个回答显然使老师满意。年底,我的成绩单上,缝合的分数比较高。”

“我不会忘记一次在手术室铺单。教授刚下手术台,正在用小刷子刷手,无意间他看到了我的动作。他重重地把刷子摔在地上,然后吼叫着,谁教你这么铺单子的?发怒的同时他一把将我已经铺好的单子扯在了地上。之后,他重新拿起一条单子铺给我看。我当时吓呆了,真是羞恼委屈到了极点。但是打这之后我懂得了,在医院里永远没有小事,这里不容许出现任何纰漏和马虎。”

罗爱伦承认,也许正是因为在协和经受的太多,牺牲的太多,反而很难割舍对它的留恋。“可以说因为协和,我一辈子只生了一个孩子。而且就这么一个二十九岁才怀上的孩子,还差点让我丢了协和的饭碗。”没办法,这正是老一代协和人情在协和的地方。罗爱伦不否认,所有有志于协和的人和她一样,在“留下来”三个字面前,做出的是无条件的降服和退步。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无形的威慑力能有协和今天不可替代的优秀吗?

罗爱伦观点

罗爱伦说,在外部条件并不很宽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创造出小范围的和谐。我们麻醉科是个紧凑向上的团队。除了4个人,其余都是博士、硕士。我们推行人才培养方案,业务上扶持,严格要求,但给年轻人机会。多年来,科室坚持用外语交班,逼着大家开口。罗爱伦认为,年轻人不光看中物质条件。学科不发展,没有朝气,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家会走的。

高工资是我的设想。如果我们的院长敢发1万元的工资,就有希望了。协和敢高工资聘你,就会对你有高要求,至少你要能做1万元钱的事。

罗爱伦不隐晦,“希望富起来的想法没有错。现在协和正教授退休后拿一千多一点。我的老师家境就相当拮据。我于是找了一些设备资料给他翻译,让他挣了几千块钱。结果老人颤巍巍地抱着一听咖啡,感激不已。看着真让人难受。我真不希望这样的事还在协和教授的身上重演。

赵玉沛

协和年轻的一代。

1989年,6月4日之后的几天,赵玉沛从美国回到北京。在这个极度敏感的时期,不少人很自然把他的行动与爱国的政治觉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是带着他的追梦回来的:“做一名好的外科医生。”他看得很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回国,回协和。他把自己比作小树苗,把协和则是比作有所作为的土壤。显然它把成才视为生命第一选择。那时,国内外的物质条件悬殊很大,他根本没把汽车、洋房放在眼睛里。今天,他被同行们称为“协和一把刀”。他庆幸自己“走对了”,如果当时选择美国,不会有今天这种满足感,充实感。

留恋协和的学术氛围

无论是谁,走进协和都会感受到一种冲击力,这里就像知识的海洋,你不学习是浮不出水面的。不论你的年龄,不论你的层次,人人都在勤奋。

这种学术的氛围是有制度做保证的。协和每天的查房早一次,晚一次。查房中上级医师要不断地提问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等各种问题,让你当众回答,仅这一点就迫使你必须学习。另外,每赵玉沛院长周一次的大查房制度,各科医生针对疑难病例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如果你不看书,没有新的东西,就很难发表出有价值的意见。这种无形的压力,包围着你,让你无法逃避。这种逼人求进的风气,不光是在协和工作的人有感觉,就是实习的,进修的,可以说,所有踏进这座大门的人都有。在这里只有真格,作假是没有市场的。如果说在其他医院有吃老本一说,但是在协和没有,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付出几倍于人的代价。

协和带给你的荣誉感、自尊感让你为他忘情。作为协和的医生你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尊严。特别是人们表现出来的信任度,让你有难以名状的幸福感。这块品牌可以说,在每个协和人身上都产生着巨大的正效应,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同样,你回馈外界给予你的这份荣誉和信赖至少是要对等的。这其中除了自身努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时时记住,你是协和人。”

协和最大的吸引力还在于,公平竞争的环境。这里非常注重学术上的竞争,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得到应该拥有的承认。扭曲学术价值的做法在这里很没有市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协和不会埋没你。这也是最能抓住年轻人的原因之一。在协和很多年轻人拿到出国留学的资格都不忍离开?因为在国外呆几年,想回来,回不来了。竞争力差了。

赵玉沛观点

医德和医术有相关作用,应该是成正比例发展的。好的医生首先要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善于学习的人,自然对老师的学识、人品,包括言谈举止全方位的效仿接纳。

医患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医生“不是治病,治的是病人”。病人是有思想的,不像修理机器。怎样全面地了解病人,特别是他的心理,这本身包含着很高的穿透能力。一个医生如果不能同时驾驭医理治疗和伦理治疗,他的学术发展是会受到限制的。

事实证明,方圻、朱预、曾宪九等大师们,他们对病人的耐心是由表及里的。解除病痛的同时,要考虑病人的耐受力;运用治疗手段的过程中,要兼顾病人的经济负担。病人极大的信任你,全身心交给你了,这是医生成功的第一步。而这种信任来源于你对病人的关心程度。

外科是高风险的职业,医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敢为病人担风险。如果一个肿瘤病人,位置长得不好,全身状况又不理想,手术,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当一个手术的适应范围就在科学容许的临界点,这时候,如果为了自己的声誉、安全想,可以说“不能做了。”但是反过来,如果想到病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你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换言之,如果碰到风险你就关门,那你的医术又从哪里来呢。主刀的技巧必须是在高风险中才能获得。

赵玉沛对于金钱的态度一如当初,“我们这拨人正当年,所以受到高薪和优越条件诱惑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既然十几年前我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我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初衷。”

关于人才松动的问题他认为,其实,人各有志,看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选择金钱,那不要在协和。如果你选择做个好医生,我认为协和是最好的地方。他相信,选择后者的人具有更大的基数。

“对于我,剥夺工作权利是最难受的事。每次出差,下了飞机,我会直奔病房。病人怎么样?科里的大夫们怎么样?看过一圈之后,心理就踏实了。”他说,到病房、看病人,对我们来说是本分,也是责任。累不累?情愿。如果不来这么一趟,一晚上睡不着觉,那才是真正的折磨。

同类推荐
  • 那年我们青春正好

    那年我们青春正好

    小说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际一个大学校园为背景,以青崖、柳风、罗绮纹等中文专业学生恋爱纠葛为主线,通过大学中的学习、生活、恋爱等故事情节,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大学的生态。小说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典型,用鲜明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那个年代大学师生的内心世界。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情节紧凑、故事扣人心弦。
  • 岛在湾流中

    岛在湾流中

    画家托马斯历经坎坷,先后有过两次婚变,婚后所生三子均归前妻抚养。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常常陪孩子出海钓鱼。父子之间感表深厚。不幸的是两个儿子死于车祸,仅剩的一个儿子又在二次大战中牺牲。最后,托马斯决定放下画笔,抛却个人悲欢,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
  • 一片树叶的颤动:南太平洋诸岛的小故事

    一片树叶的颤动:南太平洋诸岛的小故事

    《一片树叶的颤动》是毛姆生前亲自编选的单行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个以南太平洋诸岛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素材均为作者漫游太平洋地区的见闻。在这些故事中,南太平洋诸岛的异域风光美丽而凶险,安逸而诡谲,赋予作品神奇而迷人的魅力。上至总督下至侍役,从贵妇人到街头妓女,这些在远东殖民地生活的西方人经历了在家乡舒适的生活中无法想象和体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波澜,展现出了鲜明而突出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满足、喜悦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慕,他们的软弱、伪善和空虚,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毛姆对复杂人性的追问和思考。
  • 蓝天红云(中篇小说)

    蓝天红云(中篇小说)

    幸运的赵大志摸奖摸到了一辆脚踏车,没多久老婆带着儿子却出了车祸,冥冥之中,到底是谁、又是什么原因主宰着他们一家的命运?赵大志的未来到底是福还是祸?淮河两岸的人家把夭折的孩子称为讨债鬼。赵大志、黄银月两人的儿子赵旺,是六岁这年没了的,说是讨债鬼,也只是一个小讨债鬼。
  • 蛊惑(卫斯理珍藏版)

    蛊惑(卫斯理珍藏版)

    在情路上,男方大抵都会被要求承诺一生不变。可是,一旦男方变了心,结局又会怎样撰写?爱情的到来,谁也没法抵挡。蛊毒的催命,谁也没法抵抗。苗族少女──芭珠追求的是一段永远不变的爱情。苏州大少──叶家琪经历的是一段不必负责的艳遇。叶家琪婚期将至,他内心的恐惧日渐扩大,行为也变得疯狂。难道全因新娘不是芭珠?面对生命受威胁的好友及楚楚可怜的少女,卫斯理如何是好?复杂的感情世界里,「情」有着令人迷乱的力量。奇异的苗族国度中,「蛊」又有着怎样的神秘力量?年青的时光总教人回味。
热门推荐
  • 没有人像你

    没有人像你

    作者通过十五个短篇故事,呈现青春的不同状态。擦肩而过的感情,成长岁月里的暗恋、遗憾和错过……这里记录了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情绪。不管你随意翻开哪一篇,都能找到一种共鸣,这是一把打开时光大门的钥匙,带你重回年少时代。可是无论舍不舍得,我们都要对过去说声再见,都要去往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还是会流泪,会欢笑,会与旧人告别,与新人相逢。还是要全心全意、好好地去爱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九曲棹歌

    九曲棹歌

    纪青是注孤生吗,轮回那么多次,都是以悲剧收尾。月老徐子昂想到这头都要秃了。抑或对于有的人来说,爱情就像一场飞蛾扑火。
  •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写了一个名叫奚奎义的喇叭王的悲苦一生,因他的喇叭吹得好,所以获得了青莲姑娘的爱慕,结婚的时候,奚奎义发现嫁给自己的却是长得很丑的青莲的姐姐青菊,从此,奚奎义的苦难生活拉开了大幕,青菊和奚奎义的嫂子黄光英之间矛盾不断,最后青菊将侄女推入水中离家出走,杳无音信。解放后青莲才嫁给奚奎义。当奚奎义经历了解放前的当长工、解放初的斗地主、五八年的“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之后,“奚奎义一分钟一分钟地度过了一生中的七十年,像一坨泥巴被一双粗糙的手随意塑成,又随意扔在一边,七十年的风和雨尽数打在上面,被抚摸,也被剥蚀,最后终于说不出一点儿可以区别于他者的模样……”
  •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R对决

    AR对决

    一款名为“二十一”的游戏上市,每个城市只能有二十一个玩家。在最初阶段电脑上的竞技之后,游戏进入虚实合一的第二阶段——AR世界,玩家可以在现实和游戏之间穿梭,而无需借助电脑。初中生郑毅对AR世界着了迷,为了成为游戏赢家,他隐藏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却发现周围的每个人都让他捉摸不透。友谊与利益纠缠,理想与阴谋混杂……在这亦真亦幻的世界中,郑毅能否走到游戏的最后?
  • 风流与盛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风流与盛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我在深海处仰望你

    我在深海处仰望你

    为了报仇,她装疯卖傻蛰伏十年,他明知她是死里逃生,却亲手将她推向地狱……
  •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次偶然当中,得到了两年前遇险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为了搭救落难的格兰特船长,格里那凡爵士自行组织旅行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起踏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旅程。他们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 丞相咱不作了

    丞相咱不作了

    三年前,摔碎了他的玉佩,她便被赐婚于他,亏大了。父皇说:“燕初乃世上罕见的少年英才,他主动求娶,你之幸事!”易倾城明白,这个毒嘴毒舌的家伙请旨赐婚无非想慢慢折磨她。她只能躲得远远的,相信年月久了,燕初定会请旨废了这桩婚约。然而,事与愿违!……燕初:“我最不愿做之事便是当官。”公主:“虚伪!你都爬到丞相的高位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叫不想当官?”燕初:“非也,我只怕别人笑话我吃软饭,必先作出成绩才好,这叫迫不得已。娶你,我真是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