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46

第46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2)

华严宗四祖澄观(737--838,一说738-839)广泛地学习了华严、天台、禅、三论、律各宗的教义,并研究佛教以外的各家学说,学识渊博。他对《大乘起信论》领契尤深,偏向唯心,强调唯心,着重论述一心的性质与作用,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他吸取禅宗荷泽一系的“灵知之心”的说法,依禅的体验来昭示华严宗心性思想——“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说,发展了佛教心性论。

澄观在《答顺宗心要法门》中说:

至道本乎其心,心性本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默,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8套第4册,303页。]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注释:同上书,304页。]

这是两段回答顺宗李诵关于佛法心要的纲领性论述,主要意思是,众生在灵知不昧的禅定中,只要把握华严学的“三界唯心”的心,把华严性起思想与禅定实践相结合,直索心原,直证真性,就可以达到即心即佛,成就佛果的境界。这里包含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强调心的本原作用;二是突出心体即心性的灵知特性。

澄观认为诸佛和众生都是从心所造的,他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1中说:

心是总相,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注释:《大正藏》第35卷,658页下。]

这是说,心同是佛和众生的本原,心是能造,佛和众生是所造。众生和佛对心有迷和悟的区别。悟于净就成佛,迷于染则是众生。心的迷悟是众生与佛的分界。心的缘起虽有染净,但心体是没有殊异的。那么,心体有什么特点呢?上面所引澄观《答顺宗心要法门》的第一段话就集中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再略加解说。

引文说一心是“至道”即最高佛道的所本,而心性本来是“无住”的。所谓无住,是指心并不执著于一定对象,是随缘而起,无所住著的。无住心体又有什么特点呢?

“灵知不昧”。灵知指灵妙知见,灵知不昧意为灵妙的知见澄明不暗。这是主体的最高认识——“真知”,是心性的究极自觉的状态。这种灵知为佛与众生所共有,因为灵知的本体是如来藏心,而如来藏心是佛与众生所共有的。灵知与日常的分别了知不同,澄观说:“了别即非真知,故非识所识。”[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5卷,612页中。]认为分别了知是心识的一种认识活动,不是真知。真知是无念的,即无分别的。“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矣。”[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4,《大正藏》第36卷,261页中。]由此可见,所谓灵知,真知,实质上就是禅定中的一种直觉认知;认知觉悟,是心体或心性的特性、功能。

“性相寂默”。这是指心性处于灵知不昧状态时,心常寂静而又觉知一切事物,性(本性)相(现象)又都寂然不现,也即心不生起事物的性相及其区别。

“该摄内外,能广能深”。这是由心性的“灵知不昧”,“性相寂默”而导出的又一特点。因“灵知不昧”,“性相寂默”,心体无限广大,故能超越空间,能融摄内外一切,也就是既能广纳一切,又能深入一切。

“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是从存在状态描述心性特点。澄观以否定语表达心性的存在,强调心体是超越有无(空),超越生灭的终极性存在。

上述心性特点中,最主要的是“灵知不昧”,集中地体现了华严心性思想的本色。宗密也说:“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2,《大正藏》第48卷,405页下。]这种“灵知即心性”思想,强调灵知是显露了的清净心性,心性是灵知的依托。这种以认知、真知、觉悟论佛性,发展了法藏以自性清净圆明为特征的佛性论。

澄观曾从天台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他在阐述华严宗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宗的性恶说。他还用天台宗的性具说来解释性起论,但这样又偏离了法藏的佛性纯善说和净心性起说了。澄观说:

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大正藏》第36卷,8页上、中。]

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1,《大正藏》第35卷,658页下。]

意思是说,妄体本真,真妄交彻,由此而“无尽”,即圆融无碍,无分别相。心、佛与众生三者的体性都是融通无碍而了无矛盾的,凡圣、善恶、染净、真妄,相互交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也有性恶,一阐提也不断性善。看来,澄观容纳天台宗学说的意图,是用来克服法藏心性论在阐述染与净、迷与悟等关系上的某些理论困难的。

真心即性

华严宗五祖、澄观的高足圭峰禅师宗密(780-841),早年曾治儒学,至28岁,时将参加贡举考试,偶然造谒禅宗荷泽神会系下的道圆禅师,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一日读《圆觉经》有悟,并获道圆禅师印可,道圆称他当大弘圆顿之教。不久,外出游方,遇澄观弟子灵峰,得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和《随疏演义钞》,昼夜披寻,认为该疏辞源流畅,幽赜焕然。后又随侍澄观二年,深得华严义理的奥秘。此后,宗密着力融会教禅,盛倡教禅一致。

在中国佛教习性思想史上,宗密进一步扩展了心性学说。他除了运用《大乘起信论》以外,还特别援引了《圆觉经》来阐发心性学说。《圆觉经》的主要内容是宣说如来圆觉的义理和观行方法。圆觉指圆满的灵觉,圆满的觉性。众生的灵知本觉,就其体方面言,是一心;就因方面言,是如来藏;就果方面言则称为圆觉。宗密吸取了上述经论的思想,全面地阐发了绝对真心和“真心即性”说,强调真心就是佛性;并以圆觉为思想基点,统一了当时所有的禅与教以及固有的儒、道学说,为佛教内部各派以及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佛教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密为了说明心与世间现象以及与宗教解脱的关系,对“心”的范畴作了四个层次的分疏[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1,《大正藏》第48卷,401页下~402页上。]:一是“肉团心”,即众生肉体的心脏。二是“缘虑心”,指具有思维功能的心。三是“集起心”,指深层的第八阿赖耶识,是具有“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即收藏经验积淀而成的“识”(种子)和生起世界现象的作用的心。四是“真实心”,此心分觉与不觉两层。心若和妄想和合,称为“藏识”;若不和合,则称为“真如”。这两层又都统一在“如来藏”之内。这四种心的关系是:

然虽同体,真妄义别,本来亦殊。前三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注释:同上书,402页上。]

意思是四种心虽然同体,但是有真妄、本末之别。肉团、缘虑和集起三种心是“相”,属于现象范畴,只有真实心是“性”,即绝对的本体。相是由性而起,因此前三种心都是依靠真实心而生起的。在解脱实践上要“会相归性”,以把握绝对本体。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性相圆融而无矛盾,体悟到“都是一心”的真谛。可见,在宗密看来,真实心是四种心中最高层次的心,尤其是真实心中的觉心,作为一切现象的本体、人的本原和众生解脱的根据,是宗密的心性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最高范畴。

真实心,简称真心,又称“圆觉妙心”、“清净真心”、“本觉真心”、“空寂真心”、“灵知之心”、“佛性”、“如来藏”等,反映了宗密对真心多重特性的不同概括和表述,然而,就其本质意义来说又是相同的。真心的特性很多,其典型特性是:

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注释:《原人论·直显真源第三》,《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上。]这里揭示了本觉真心的三大特征:常住清净、昭昭不昧和了了常知。

“常住清净”。这里包含了常住和清净两重特性,宗密说:

自性清净常住真心者,不待会色归空,不因断惑成净,自心本净,故云自性清净。此性无始来,乃至尽未来际,有佛无佛,常不灭坏,故云常住心也。[注释:《圆觉经大疏钞》,《续藏经》第1辑第1编第14套第3册,257页。]

常住,即恒常久住,不灭坏。这是说,真心是超越时间、超越外在条件(有佛无佛)、超越生死变化、永恒存在的。清净,此指自性清净[注释:宗密援引了《宝性论》,把清净分为“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两种,详见上注。],是真心的又一重要特性。所谓自性清净,是说自心(真心)本来就清净无垢,远离烦恼,并不要等待物质现象会归于空性,或因断灭了妄惑之后才成为清净(离垢清净)。真心会在现象世界中发生种种作用,但它的清净本性是始终不会改变的。众生因受无明的障蔽,看不到自性清净的内在特质,而为烦恼所困扰。若一旦觉悟,清除无明和烦恼,心回到本来状态——自性清净,也就超越世间,而与真如相应,进入了解脱的境界。

“昭昭不昧”。昭昭,明辨事理。不昧,明白不暗。昭昭不昧,是形容知的,相当于“灵知”。禅宗荷泽神会一系主张“心以知为体,”犹如水以湿为体一样。这里的“体”,指体性。“心以知为体”,即“心以知为性”,知是心的本性、本质。宗密极力推崇神会的知为心性的思想: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坐境本空。空寂云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如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卷,402页下~403页上。]

意思是说,一切事物,如梦如幻,世间境界,空性不实,众生一旦体悟到这一点,就不会对现象世界产生种种妄念。这样,众生和“空寂之心”,就显现出原有的灵妙知见,而对一切事物明晓不暗。这种空寂之心所具有的妙知见,就是众生的真实本性。“知”是先天的、绝对的真性、觉性,“知”这一字,是修持成佛的最佳法门。

“了了常知”。“了了”,毕竟。“知”指“识知”,即本觉的意思。“了了”和“常”是形容“知”的。了了常知,即毕竟恒常识知,也就是本觉。昭昭不昧是讲真心具有灵知,了了常知则是称真心具有本觉。灵知是指主体心的思维性功能,本觉则是指主体心的觉悟性特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宗密认为,众生的本觉真心也就是佛性,如来藏,既是人生的本原,也是众生成佛的根源。

自心为不动智

李通玄(635-730)是与法藏同辈的华严学者。他长期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弘扬华严学说,在智俨、法藏一系外,别树一帜。他提倡“自心为不动智”的心性学说,主张从自己身心中找佛。

李通玄所讲的“自心”,指众生的无明,即愚昧无知,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的意识状态。“不动智”,指坚定的菩提智慧,即悟解无性妙理的智慧。“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劫,名不动智佛。”[注释:《新华严经论》卷8,《大正藏》第36卷,768页中。]无性,即无自性。一切事物无性是佛教的妙理,通达无性可动之理,为不动智,成就此种智慧者为不动智佛。

“自心为不动智”的命题,是着重阐场众生无明与成佛智慧的关系。李通玄从无明无性和凡圣同具不动智两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两者是无差异的。他说:“无明本无性”[注释:《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1之上,《大正藏》第36卷,1015页下。],无明本空,从体用两个方面看,无明虽表现为无知,但其体性是空寂的。无明既无自性,即与不动智相即。又说:“达悟心境,一切无明,便成大智。”[注释:同上书,1012页中。]真正了达自我的心境,一切无明也就成为大智慧。“智无成坏”,“智无故新”,但有“迷悟不同”。众生和佛同具不动智,“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注释:《新华严经论》卷8,《大正藏》第36卷,768页中。]众生和佛心体清净不异,“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地荡然,性自无生,无碍、无证,即成正觉”[注释:《新华严经论》卷32,《大正藏》第36卷,941页中。]。“佛心,众生心乃至于自心,三心无差别。”[注释:《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1之上,《大正藏》第36卷,1014页下。]三心的本质是统一的。李通玄认为,众生运用自心无明的体用观,观照不动智与佛及众生同一体性,同一智慧,同一境界,就是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且在发心时,当下即于十方世界现身成佛。[注释:详见《新华严经论》卷31,《大正藏》第36卷,937页中、下。]

李通玄的“自心为不动智”说,侧重于追求成佛的实践,李氏把众生无明与佛智慧相沟通,与后来的澄观、宗密的本觉观念颇相近似,虽然彼此的论证和思路不同。

同类推荐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浪漫主义的根源》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 大学中庸诠解

    大学中庸诠解

    大学是儒家重要的原典著作,也是古今解说繁复。简介各异的著作。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人的心性及修养这一基本视角,尽可能的多参考有关学说以为之诠释。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依据亚久远编委会以及总编所提出的编写意图和体例要求,先由主编刘振佳坐车总体编著框架结构,然后又张言昌承担《大学》一书的诠释,由唐艳承担《中庸》一书的诠释,最后由刘振佳负责统稿。
  •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通过他人相似的经历和至性至情的讲述,从他人的力量中获得自己的力量。在这样一种生命智慧课程的指引下,讲述者们放下心理戒备,打开心扉,让生命的隐痛变成笔下倾泻的文字,无论是亲人还是爱人的离去,都变成了一股股生命成长的力量,温暖着人心。那些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出真实的味道。
  •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热门推荐
  • 租妻未满

    租妻未满

    风月事务所正式挂牌,专接“男女票租赁”等业务。先生你想租女票?没问题。租未婚妻?没问题。租老婆?没……等等。夏大少:你出个价,我长期包养。小桃子:长期是多久?夏大少: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有我就有你。
  • 王者荣耀之国服男神是女生

    王者荣耀之国服男神是女生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电竞圈有个神话叫“Win”,是一众死肥宅心中的国民女神!一朝退役,摇身一变,化身国服第一男装大佬!重回荣耀巅峰!真相大白那天,国服第一打野把她堵在男厕所“喜欢女人不喜欢男人,嗯?”【看不懂游戏的也可以看,甜宠无限。另外群号776919213进群请出示订阅截图给管理。】
  • 凤女驾到之皇帝哥哥别太冷

    凤女驾到之皇帝哥哥别太冷

    场景一“奇怪不是说皇上的大腿最粗吗?”某女说完还不摸了一把。某男黑着脸“你在干什么?”“抱大腿啊!”“……”场景二某女被调戏了,某男拿着剑出来了。吓得那人一见之呼:“好剑,好剑!”“他骂你好贱!”某女义正言辞的说。某男“……”后来世人皆知,他们的冷面皇帝在凤女面前,颇有当无赖的潜能……
  • 医生杜明之苏绣旗袍

    医生杜明之苏绣旗袍

    这个世界对于我与你所见,如同一件旗袍的里与面,一面灰暗,一面光鲜。而你与我根本的不同,只在于对这样的世界,相信或者不相信。他依然是那个外表冷漠的麻醉师,穿着手术室的白大褂,每天独来独往地行走在医院里。他的爱情纠缠在一对母女之间。两个人,仿佛一个属于白天,而另一个属于黑夜。当杜明最终选择了不回头……那个阴郁地走在晚风里的少年,那个独自成长的医学院的男孩,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这段爱情成为了永恒。而唯一让童话永恒的方式,恐怕就是永远都不要醒来。
  • 没错我是神

    没错我是神

    你想高考考入985、211?好!你想变得有钱?没问题!你想治疗癌症?Ojbk!你想有个女朋友?滚!发现妹妹不是亲生的,突然觉得索然无味了能解决么????这是一个可能要拯救世界然后跑偏了的故事......
  • 永恒之夜

    永恒之夜

    冥冥之中有天地主宰命运,可是他不相信命运,他只相信自己。没有什么能够主宰他,天又如何,神又怎样?若是阻挡了他,他便要葬天弑神!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神话,那就由他来缔造!
  • 重生六零发家致富

    重生六零发家致富

    【本书原名《重生六零女富豪》,架空世界】云朵被一只从天而降的巨蛋砸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六十年代,一睁眼就要被卖给傻子做童养媳,好不容易脱离虎口,面对着与记忆完全对不上号的‘六零’年代,云朵一脸懵逼。算了,不想那么多,先赚点小钱钱养家。好在,有一只会说话的蚁蜂帮助,又有一个背景雄厚得不像话的漂亮小孩‘罩着’,云朵的赚钱之路,一片坦途。
  • 今明延年复清雅

    今明延年复清雅

    最初不过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不过愿执尔余生愿卿皆好;可!叹惜!与卿一生不过大梦一场;愿下世与卿再遇不在错过携手共渡白头同棺椁我这一生究竟爱哪一个,与他是三年恋情,与他是三年婚姻,纠缠于他们之间犹豫不决,力求谁也不伤害,可到头来却伤害了所以人
  • 璇矶图

    璇矶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归来之脱团团长

    归来之脱团团长

    这个世界上真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古易表示不信,为了查明她的真身,他放弃基业,开始另一段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