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47

第47章 三论 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1)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三论宗是隋代形成的佛教宗派,实际创始人是吉藏。此宗因以佛教大乘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为立论依据,故称。三论宗学说中的中心,是阐扬世界万物当体性空而又无碍于缘起,即性空与缘起互不矛盾的中道之理。这种思想着重于对世界现象的解释、说明,强调众生必须具有既不偏于性空也不偏于缘起的中道认识,才能产生智慧,并通过修持,由染转净,达到“无依无得”的最高思想认识境界。三论宗在理论建树上,偏重于认识理论的建设,佛性论并不是它的重点。但是,佛性毕竟是佛教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自南北朝迄至隋代都盛行佛性论思潮,作为一个新创立的宗派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吉藏运用本宗“无所得”的方法论和基本学说,严厉地批评了佛教其他各派的佛性理论,提出和阐发了“中道佛性”的新学说,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史上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

一、对以往佛性的总结和批判

隋初,文帝杨坚为了弘扬佛教,曾敕选各有专精之学的高僧,组织不同的教化团体,称为“众”。每众各设众主一名,负责宣传本众的学说。当时成立了“五众”,即《涅盘》、《地论》、《大论》(《大智度论》)、律、禅。吉藏崇奉的学说不在五众之内。他为了能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以高昂的批判精神,锋芒毕露地和五众的众主展开辩论,力挫众主。从现有吉藏著作的内容来看,涅盘师的佛性论、摄论师和地论师的心识说,无不在吉藏的抨击之列。

吉藏在《大乘玄论》卷3中,曾总结南北朝时代十一家佛性论的观点,并逐一予以批判。[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5卷,35页中~37页上。]十一家佛性论的主张,我们在前面第十一章“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的第一节中已作过介绍,这里要叙述的是吉藏批判的理由和方法。吉藏说:

通论十一家,皆计得佛之理。今总破得佛之理,义通十一解。事既广,宜作三重破之。第一,作有无破。……第二,作三时破。……第三,即离破。[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36页下~37页上。]

吉藏认为十一家佛性论的共同错误是,都执著于“得佛之理”。“理”,指真理。“得佛之理”,即成佛的理体、理性。十一家都认为“得佛之理”是实有的,以“得佛之体”为众生的佛性。对此,吉藏设立三难进行破斥。三难是:一难“得佛之理”,究竟是有还是无?二难“得佛之理”存在于过去、未来、现在三时中的哪一时?三难“得佛之理”是不离“空”呢,还是离开“空”?关于第一难,吉藏认为,说有“得佛之理”是不对的,因为有只能是指事而不能指抽象的理;说“得佛之理”是无,既然是无,也就堕入有无两边的无的偏见。因此,对于“得佛之理”不论是讲有,还是讲无,都是偏见,都是站不住的。关于第二难,吉藏说,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既然过去和未来都不是真实的,那么相对于过去、未来的现在也是不真实的。既然过去、未来、现在三时都不真实,那么,依附于时间而存在的“得佛之理”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关于第三难,吉藏认为,“得佛之理”若和空相即,“得佛之理”也就是空了;“得佛之理”若离开空而独立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空是万物的本性,离开空就不会有“得佛之理”的存在。

从吉藏的持论来看,他所破斥的主要是任何“有所得”的观念,着眼于确立“无所得”。因此,对十一家立“得佛之理”的佛性说,自然是大力破斥的。在吉藏看来,主张有“得佛之理”,就是“有所得”,而“有所得”,便是执着,便是烦恼,也就必然妨碍解脱成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吉藏的方法论特征。他破斥“得佛之理”是从空间、时间和本性多方面展开的。他彻底地否定了理的独立实有性。

吉藏还破除从因果论佛性的主张。他把以往佛学教学者对佛性的解说总结为三种:一是指果名。佛性的“佛”名觉者,“性”以不改为义,佛性是佛果的果体。二是指因中。佛性是指众生因中有觉义(即佛),有必当不改之理(即性)。三是佛是果名,性是因名。这都是从因果论佛性。吉藏反对这些说法,认为从因果讲佛性就是迷执。他依据般若学中观学派的无我性空的无所得思相,否定众生固有的佛性。他认为非因非果是中道,称非因非果的无所得中道为佛性。

吉藏对地论师和摄论师的佛性本有始有之辩也持否定态度,并且批判了与之相关的阿赖耶识说。吉藏认为,佛性是不可言诠的,是既非本有,也非始有,甚至也不是非本有、非始有的。[注释:详见《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39页中、下。]他质难说,如果佛性是本有的,为什么还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渐修过程呢?[注释:详见《中观论疏》3末,《大正藏》第42卷,47页中。]如果说佛性本有,众生烦恼后有,那么,佛性离开众生又如何存在呢?是属于谁的佛性呢?吉藏认为,如果说佛性是本有,众生也就应是本有了。如果说有众生才有佛性,这样众生既然是始有,佛性也应是始有了。[注释:详见《中观论疏》卷6本,《大正藏》第42卷,93页上。]总之,在吉藏看来,佛性的本有始有说都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和窘困,是不能成立的。

吉藏猛烈批评地论师的佛性本有说:“地论师有乘真起妄之来,息妄归真之去。如此来去,悉同外道。”[注释:《中观论疏》卷3本,《大正藏》第42卷,38页中。]“真”,佛性。“妄”,指烦恼的众生。他谴责地论师执著于来去的虚妄见解,实与小乘佛教的“有我”论(众生有永恒的绝对的实体)相同[注释:详见《中观论疏》卷8末,《大正藏》第42卷,126页下。],都如同外道。吉藏也严厉地批判了摄论师的阿赖耶识(本识)说。此说认为,阿赖耶识的潜力(“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生起天、人、畜生等六道众生及其所住世间;众生在听闻佛教各类经典之后,会在阿赖耶识中留下清净无染的潜力(“无漏种子”),这种潜力逐渐增加,最终必然导致由染转净,成就佛果。[注释:详见《中观论疏》卷4本,《大正藏》第42卷,54页上。]吉藏认为,这和地论师一样也是执著于虚妄的来、去的说法,同样违背“无所得”的观念,也应当摒弃。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

印度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运用中观学说来说明佛性问题,他以一切事物都无自性来否定众生固有的佛性,但同时又承认众生可能有的佛性。吉藏在批判佛性旧说的同时,又吸了了龙树的思想,并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中道佛性论,即以中道为佛性,或者说视中道即佛性,成为佛性论的另一种新说法。

“中道”,是指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而形成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即中正的观点、方法。释迦牟尼就提倡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的中道生活。佛教大乘空宗以远离一切分别、执著而无所得为中道。该宗的首要代表作《中论》的《观四谛品》给“中道”下了经典性的定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注释:《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这就是著名的“三是偈”,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各种因缘而生成的,既是自性空无,也是人们主观设施的名言概念;能同时见到事物的性空和假名两个方面,就是中道。吉藏在阐释“三是偈”时,谓缘起和性空都是假名,即缘起的有和性空的无,都是名言概念,把二者合起来看,就是中道。吉藏还十分重视联系“八不”来表示“中道”。“八不”就是观察事物时要破除八种邪见,体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从而住于无碍正观。吉藏由“八不”进而再通过真俗二谛讲“中道”,又将此种中道分为三种。如以生、灭范畴为例,主张有生灭是俗谛,从道理上讲实是无生灭,如此非生非灭,是为“俗谛中道”。但若执非生非灭为实不生实不灭,也是偏见,应予否定,如此非不生非不灭,是为“真谛中道”。以上两种中道是从俗谛和真谛两个方面讲的,不应各持一边,而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即离开两边,超越两边,这又构成了“二谛合明中道”。

吉藏进而又把中道和佛性等同起来,以中道为佛性:

离断常二见,行于圣中道,见于佛性。[注释:《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上。]

非真非俗中道,为正因佛性。[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37页上。]

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注释:《中观论疏》卷2本,《大正藏》第42卷,21页中。]

智见空及以不空,亦名佛性。以众生横起百非,竖生四见,隐覆实相故,名为佛性。若知百非本空,四名常寂,即佛性显,称为法身。[注释:《中观论疏》卷10末,《大正藏》第42卷,160页上。]

“百非”,“百”,泛指多数;“非”,否定;“百非”,即种种否定,意谓一切语言文字均非实在。“四见”如执世间事物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亦非常亦非无常四种见解。“四句”,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注释:“四句”的另一表述是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和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的内容和意义是相同的。]从以上引文来看,吉藏认为,离开两边对立的见解如“八不”,以及非真非俗非空非不空等,就是中道,也就是佛性。悟知“百非”本空,不执著“四句”,也就是佛性。由此看来,吉藏所谓的佛性实质上是主体的一种所谓正确认知和最高智慧,也是主体的一种所谓正确认识宇宙万物真相的思想境界。

在吉藏看来,主体的中正之道与万物的真实本相是统一的,佛性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这里还需注意三论宗表述中道佛性的特点。这就是中道否定一切认识,包括佛教真理(真谛)和世俗常识(俗谛),认为佛性是超越了真俗二谛的,是难以言诠的概念,是超越任何两相矛盾对立的概念。佛性是“知百非本空,四句常寂”,即一切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文字都是空寂不实的,佛性是超越任何判断的“无所得”境界。

由于吉藏的佛性具有智慧与境界,即主客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他又把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归结为佛性的同义词,如中道、正道、一乘、法性、真如(如、如如)、实际、法界、法身、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阿赖耶识)、首楞严三昧、一道、般若、无住、涅盘、常住、真性、实相、自性等,都被看作是佛性的不同表述。由此看来,吉藏是把各类佛经所讲的宇宙万物的实相、本原、人的整体意识、人心的本性、主体的智慧、中正(正确)的修持之道,乃至特定的禅定、成佛的境界等,都视为佛性。这样,佛性的涵义就大大拓宽了。上面提到,吉藏曾批判过地论师和摄论师的阿赖耶识说,他为什么又把阿赖耶识也视为佛性的同义词呢?这是因为,在吉藏看来,真理不可言诠,佛性超越了各种认识,阿赖耶识的说法是一种执著,应当破除。但是,为了教化众生的方便,又说阿赖耶识是佛性,以树立众生奉佛的信念和成佛的信心。同样道理,吉藏认为其他一些与佛性同义的的概念,也都是假名设施,都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是不能执著为实有的。

吉藏还探讨了“佛性内外有无义”[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40页上。],这是关于什么事物有佛性,什么条件下有佛性的佛性范围问题。吉藏认为这是最不易说清的难题。他的基本看法是:“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注释:《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第45卷,40页上。]。这个“理内”、“理外”的佛性论是吉藏的又一新论点。

吉藏运用不同的经典来论证他的观点。他援引唯识宗的典籍说:“《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以此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0页下。]他认为既然万物离不开众生的心识,那么,不仅众生有佛性,甚至连不离开众生心识的草木也都有佛性。这就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此“理”实是指心,即就主体精神而言。吉藏又说:“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0页下。]这是深一层就众生与草木作比较,言前者有精神,后者无精神,因而就有有觉悟之理与无觉悟之理的区别,进而也就有有无佛的不同了。此处讲的“理”与上面讲的“理”不同,乃指觉悟之理,这是属于众生所独有的,所以就觉悟不觉悟而言,当是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了。这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的另一种意义。

吉藏又援引《般若经》和《华严经》的说法,来说明“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的论点。他说:‘如《般若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华严》亦云;‘平等真法界,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此至理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当知,理内既无众生,亦无佛性。理外有众生可度,故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1页上。]这里讲的“理”是就成佛的境界而言,在这种最高境界里,众生既已得灭度,也就没有众生了。没有众生,当然也就没有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理内无佛性”。相反,在这种境界之外,还有众生,有众生就有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理外有佛性”。

从以上吉藏对“理内”、“理外”佛性论的论述来看,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协调从心亦即主体的角度和从境亦即客体的角度去论说佛性的矛盾。他通过“理”的不同界说来规范佛性的范围,对佛性的有无作出多层次的说明,为佛教心性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吉藏和竺道生一样,也力图把般若论和涅盘佛性论结合起来。但是,竺道生是由般若学转向涅盘学,着重阐发众生实有佛性的理论,而吉藏则是用大乘中观学派的“无所得”观点去审视佛性学说,批判包括竺道生在内的南北朝各派的佛性论,以中观学派的中道来取代、改造佛性。由此可见,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既是对佛性论的冲击,又是对佛性论的发展。

法相唯识的一分无性说

一、三类阐提

由玄奘(600-664)和窥基(632-682)创立的法相唯识宗,主要是继承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万法唯识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主体心识所映现的表象。围绕着这个主旨,此宗对心理意识作了极细密的分析,对于心识的内在结构、心识与外物的关系、心识如何显现为外物、主观心识如何改造并转变为智慧,以及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等问题都有详尽的阐述。根据这些学说的不同性质,有的可归属于宇宙论和实践论。这里要着重论述的是,与心性关系最为直接的三类阐提说以及理、行二佛性说,这是与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其他宗派重大理论分歧。

种性是某种族群具有的共同的血统、习俗、习性。佛教把印度社会的种姓概念,用来说明各种人由于内在素质不同,在学佛修持的成就上也因之而有差别。佛教瑜伽行派把众生分为五种种性,以确定众生能够成佛或者不能成佛的类别。五种性说认为一阐提人无种性,永不能成佛。玄奘在临离印度回国前,曾和印度佛教学者讨论过一阐提人有无佛性的问题。一些印度学者建议玄奘回国后,不讲一阐提无佛性的话,但遭到玄奘师父戒贤法师的严厉呵斥,强调不得增减义理。玄奘回国后,不违师说,也宣传五种性说。五种性说为窥基所独得之秘传。此说因与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天台、华严、禅诸宗思想相悖,而成为本宗的重要教义和中心思想之一。

同类推荐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乃为“20世纪重大问题”之样板;立足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自编政论集,为现代性问题展开思想斗争。《论断与概念》是施米特生前自编过的两部政论集之一,包含讲演、书评、法庭陈词等,涉及范围广泛,如公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施米特从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德国问题”出发,纵横捭阖,针对国内政治思想的混乱,尤其针对帝国主义对德国的压迫,展开了思想上的政治斗争。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为“20世纪重大问题”的样板,此书对于中国学人思考“中国问题”应有诸多启发。
  • 周末读点美学(文化周末丛书)

    周末读点美学(文化周末丛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的普及读物,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美学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带领我们走进美学的神秘殿堂。对于何为美学,如何认识美,美感来自何处这些令人倍感困惑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与读者促膝闲谈的方式,使读者学会审美地观看世界,学会以独特的方式领域生活中的美好,让审美照亮人生前进的方向。
  • 儒的气场

    儒的气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自修自勉、成功成事之道。大功业、大境界。本书从“修身”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为中心,形成了一套自我修养的理论,帮助人们修炼好德行、具备仁爱之心,从而在“内外兼修”中成就完美的气场氛围、凝聚强大的气场能量,获得幸福、快乐、健康、爱情以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和技巧。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狐狸的猫睡着了

    狐狸的猫睡着了

    听说陌九初和叶行闹掰了。听说陌九初把白束的心肝宝贝带走了,现在正被白束追杀呢。听说陌九初得罪了京城第一世家君家,现在被君家的人堵着不敢出门。听说陌九初的闺蜜秋落被上官家的当家绑了。听说陌九初的另一个闺蜜萧宁带人把北让给丢海里喂鲨鱼了。听说当下最红的明星君颜被自己的脑残粉亲了,那脑残粉还是个男的。听说朝阳报社的社长乔青宿为了一个人抛弃一切出国了。听说李青阳是朝阳报社创始人的外孙,朝阳报社易主了。听说。。听说。。。全是道听途说罢了真相如何只有他们知道
  •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我们的信仰”“问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求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之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乡土故事”等十大部分,通过主题阐述、名人访谈、基层采访和网络交流等方式,广泛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今人们的信仰的理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讲述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乡土故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风吹过的脚步

    风吹过的脚步

    无论发生了什么,错过了什么,我们都是向前走的,谁也不例外。
  • 出息

    出息

    《出息》是一部底层人物的奋斗史,它通过几个年轻人的故事,写出了千千万万底层打工者的无奈境遇和忍耐精神。那些令人落泪的辛酸和悲情,以及卑微的理想、撂荒的田野,都让我们不得不蹲下身子,想去探寻和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小说贵在写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历程和不屈精神,更写出了他们对幸福未来不停歇的憧憬与追求。
  • 我要拯救文娱

    我要拯救文娱

    给我一根杠杆,我将撬动整个文娱!——王平如是说!
  • 龙血

    龙血

    双眼所能捕捉到的只有重浊的黑暗,身之所处仿佛是洪荒的最初,世界的尽头。有什么东西滴落在地上,发出清悦的声响。那是无数人回忆的汇聚,宛如世上的第一滴玄溟水,渗进地面后迅速而无声地蔓延开来,延展成一线光阴。微光随之从地底泛起,一绺婉转而明澈的光芒朝阳初生一般漫漫然渗透黑暗,映照在征岚的眼底,使男子冰冷而坚毅的轮廓多了一丝暖意。他长身立在黑暗之中,注视着半幕光明——生命中总有那么些人是为了打乱命盘而出现的,一旦遇上了,一生跌宕起伏、千回百转,从头到尾都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