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76

第76章 道 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

由于佛教万法皆空思想的影响,道教学者还阐发了“无滞”、“无心”的观念。唐初著名道士成玄英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注释:《道法真经玄德纂疏》卷1,《正统道藏》第22册,17476页上。]这是吸取大乘空宗的中道观,运用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来解说“玄”义,以强调“不滞”、“无滞”,也就是主张无任何执著,即不执著有,也不执著无。唐初著名道士王玄览说:“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注释:《玄珠灵》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48页下。]要求彻底排除内心深处的一切滞留、执著。后来又有一些道教学者阐发“无心”的主张,如明初全真道士何道全说:“若情忘念灭便是生门,意乱心狂便是死路。其心不与万法为侣,一性孤明,湛然独照,此乃出身之处。”[注释:《随机应化录》卷上,《正统道藏》第40册,32148页下。]也同样是要求保持心性湛然不杂,不执著于万物。何道全对于“无心”,还有更为生动的说明:“师至静室,有僧聪都参师,问曰:‘假若有一女子迎面而来,看为女子,看为男子乎?’……师曰:‘见如不见,焉知男女?心若无心,焉有罪福?大道不分男女,你别辨做甚?’”[注释:《随机应化录》卷下,《正统道藏》第40册,32154页下。]“无心”就是不作任何分别,如见人就不作性别区分,见如不见。这也就是所谓从大道观之,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清代道士娄近垣说:

夫鉴觉之功不至于圆满者,心有所照也。欲泯照而觉圆,须无心而应运,故曰天地同归,物我一如。……是世尊睹明星而起悟,太上跨青牛而观化,……皆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未尝有心于万物也。无心于物,故心心皆佛;无心于道,故处处是道。心心皆佛,无一念非佛心,处处是道,无一处非道体。[注释:《阐真篇》,《龙虎山志》卷11,《藏外道书》第19册,554页上。]

这是说,能否做到“无心”是觉悟是否圆满的关键,而“无心”就是“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又“未尝有心于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心”就是融合了道家、玄学和佛教相关思想的结果。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印度佛教唯心一系宣扬“三界唯心”、“万法唯心”、“唯心所变”,强调主体精神在把握世界、实现人生解脱理想上的决定作用。中国法相唯识宗也集中阐扬这一理论,天台、华严和禅诸宗也都接受了这一理论,唯心说与“一切皆空”说一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石。

道教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道”的演化,“道”是永恒存在的;坚持修道——积累功德和修炼形体,就可安神固形,与“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原本并没有宇宙一切事物生于“心”、灭于“心”之说,也没有以“明心见性”为修持根本法门之说。但是,从宗教内部的思想结构来看,离开对主体“心”现状的认识与转化,是很难建构起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体系的。道教创建以来的实践也表明,它企图通过养生修炼,达到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目的,实际上除了在化学、医学、保健学等方面取得一定科学成果外,其成仙的理想完全是一种美好动人的幻想而已。这就迫使它不能不逐渐改弦更辙,调整神仙的内在涵义,转换修道的方式方法,把修炼的重点一点一点地转换到炼心上来,转向内在精神的追求上来。而这一转变又是与佛教唯心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为了突出“心”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作用,道教学者首先把“心”与“道”沟通起来,把“心”定为“道”的内涵,宣扬“心为道本”的思想。王玄览吸取佛教般若中观的唯心思想,把“道”归结为“四句”:“有、无、非有非无、非舍有无”[注释:《玄珠录》卷上,《正统道藏》第39册,31441页上。],并说:“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注释:同上书,31441页下。]意思是说,一切万物的四句中都有心,心心是同一不异的,称为“大一”。“大一”也称“正一”、“真一”,实际上就是道的别名。这也就是说,“心”就是“道”,“道”就是“心”。王玄览还宣扬宇宙万物都是心识的感知、认知:“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注释:《玄珠录》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47页上。]“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见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注释:同上书,31448页上、下。]他把事物归结为个人的主观认识作用,把事物的动静不同状态归结为人的主观感觉,宣扬了万物唯心的思想。

北宋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987-1082)也说: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注释:《悟真篇后序》,《悟真篇浅解》,1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它所包含的思想有这样几层:一是说体悟至道的最佳方法是明察本心;二是说明心和道即是体(圆明)和用(无为)的关系;三是说世人若能察心观性,当可顿超彼岸;四是说世人恶死悦生是彻底了悟的障碍。显然这些观点基本上是禅宗心性思想的翻版。金代道士王重阳强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注释:《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正统道藏》第43册,34571页上。]南宋道士白玉蟾继续沿着追求内在精神超越的道路,宣扬“心即道”的思想,他说:“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注释:《谢张紫阳书》,见《道藏精华》第10集之2,《白玉蟾全集》卷7,9页,台湾,自由出版社,1980。]“心”,指的是空灵寂静的心灵,“道”,指最高精神境界。这是说,所谓修道就是心与道契合,道与心融会,由此可以说,心就是道,道就是心。实际上,这是把道归结为心,把修道归结为在心上用工夫,所以他又说:“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注释:《谢仙师寄书词》,《白玉蟾全集》卷7,12页。],更是改炼气为修心了。

道教学者还论述了心与事、物、法、境的关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汉代道家又主张元气化生万物。道教融合了这两种说法,宣扬道就是元气,道生万物,也就是说元气化生万物。后来在佛教唯心思想的冲击下,道教学者对道生万物的说法又逐渐发生了变化,如署名通玄先生所述的唐初《道体论》,就说道是以有无、非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为体,吸取佛教的“四句”式来阐明道体,由于对道是否化生万物的问题也作出“生,不生”的两重回答。《道体论》卷6也十人强调心的作用,文说:

万物之体,从业而感,净秽无恒,事从心转。譬如目有翳,见毛轮之在空。目翳既除,毛轮自灭。人业既净,则三界亦无。[注释:《正统道藏》第38册,30640页下。]

这是说,万物从业(身、口、意三业)感,万事从心转,只要心净,就三界皆无。实际上,这是肯定了心对事物的主导、决定作用。王玄览就人与物、心与境的关系也说:“物体本无名,而人强立名。立名将作有,其物便为有。此有是人名,非是物自名。深观彼物体,实地本无名。何者?将言以言物,物处本无言。其物被人言,言处复无物。”[注释:《玄珠录》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50页下。]。“将心对境,心境互起。境不摇心,是心妄起。心不自起,因境而起。无心之境,境不自起。无境之心,亦不自起。”[注释:《玄珠录》卷上,《正统道藏》第39册,31440页下]。这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人给立的,名称并非事物。心与境相对,互为因缘而起。若是无心之境和无境之心,就不会起境和起心。这里把事物视为人的名言,把境视为因心而起,都是在突出主体人心的主导作用。王玄览还说:“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注释:《玄珠录》卷上,《正统道藏》第39册,31440页下]?空有二种知见,都是心生心灭的,心无也就无知见。道教学者的这些说法,显然与佛教不无关系,他们把心无作为主体的最高境界也是脱胎于禅宗的。后来,张伯端所作《三界唯心颂》更与佛教观点别无二致,文云:“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吾已。”[注释:《悟真篇》,《藏外道书》第5册,333页下]。又作《见物便见心颂》云:“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注释:《悟真篇》,《藏外道书》第5册,333页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物是不相离的,物不离我心,物是我心的所现。但物又并非我自己,没有物,心也不能显现。真心遍于一切。若视物不产生分别知解,视处境而能做到无心,也就是成就菩提智慧了。白玉蟾也说:“法法从心生,心外别无法。”[注释:《海琼白真人语录》卷1,《正统道藏》第55册,44384页下]。法,指事、物等。认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从心而生,心外别无事无物。这是把道教的唯心思想推向了极端。

在修道问题上,道教学者也依照佛教把修持的重心转向提倡“识心”、“观心”、“灭心”、“虚心”、“炼心”、“治心”、“修心”诸方面来,强调在心上用功。史载,王玄览在修道过程中“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注释:王太霄:《玄珠录序》,《正统道藏》第39册,31435页下]。从修长生之道转向求取心证,是修道方向、方式上的大转轨。他还说:“行人当须识心”[注释:《玄珠录》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52页上],以使“凡心”转为“大心”。“大心”是能识一切所知,因而也是性空的心,“凡心”若能转换为“大心”,也就得到解脱了。据《道枢》卷10《华阳篇》载,唐末五代道士吕洞宾(798—?)谓“吾有观心之法,一念不生,如持盘水。”[注释:《正统道藏》第34册,27586页下]。说“观心”时一念不生,一念不闪,就像手托一盘水,保持盘中之水纹丝不动,水平如镜一般。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说:“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注释:《道德真经广圣义》卷8第11,《正统道藏》第24册,18911页下]。他所说的“灭心”就是“灭动心”,不执著有无。元代的全真道士牧常晁在回答“儒曰正心,佛曰明心,老曰虚心,此三者有同异否”的问题时说:“设曰三心,实一理也。”[注释:《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4,《正统道德》第40册,31913页上]。肯定了道家“虚心”与佛教的“明心”是同为一理,其实就是对禅宗“明心见性”说的一种肯定。宋代道士萧应叟说:“三教皆由心地发明;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无非令人淑此以复其善。”[注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4之24,《正统道藏》第3册,1928页下]。道书《唱道真言》序文说,炼丹之法,“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注释:《锺吕传道全集》,《道藏精华》第1集之3,165页,台湾,自由出版社,1984],更是明明白白地把炼丹归结为炼心了。

关于人心的性质,中国佛教通常把心开为真妄两面,这种真妄心论也为道教学者所吸取。明代道士陆西星(1520—1606)说:

夫人之一心本来无二,但以迷、觉而分真、妄。《金刚经》云:云何降伏其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欲矣,则情随境转,真以妄迷,纷然而起欲作之心。[注释:《方壶外史·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343页上、下,成都,巴蜀书社,1994,下引《藏外道书》均同此版本]。

这和佛教、儒家一样,也是从迷和觉、动和静、性和欲的对立来界定心的真妄。陆西星认为修道就是要“以真销妄,妄尽真存,正觉现前,方名见性”[注释:同上书,343页下]。灭尽妄心。呈现真心,也就是正觉见性了。

道教主张形神相合,形又分为精与气,如何通过修炼,使精、气、神三元对应而成为神仙是其根本教旨。道教后来又日益重视心性问题,重视修心,这样,如何阐明心与神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有些道教学者倾向于以心代神,有些则强调心神之别。后者如唐初著名道士李荣提倡主静,强调动则有生有死,静则不死不生。他认为心使人不能安静而失去真性,陷入死地,不能成仙。他说:“夫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我杀由心,心为死地。若能灰心息虑,不构有为,无死地也。”[注释:《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14,《正统道藏》第22册,17645页下]。把神与心视为人生死的不同根源,也就是说心神是根本对立的,在他看来,神是利生的,需要发扬,心是杀生的,定要息灭。唐代道士吴筠则说:“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苟心谋之,即神知之,神知之,则天地神明悉知之矣!”[注释:《玄纲论·畏神道章》,《正统道藏》第390册,31526页上]。这是把心视为神所居的空间实体,亦即神的载体,神是居于心中的能洞察一切的主宰者,是与天地神明相通的。也就是说,神是心的内在的神灵,与心不等同。这是把神的作用视为正面的,把心的活动看为负面的,同时也含有把神视为心的内在本性而与心的外在活动相区别的意义。这样把心神加以区别,就大可显示出与佛教禅宗专于心上用工的不同,从而保持道教的精、气、神三关转化式的修炼模式,为“性命双修”提供理论根据。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

清代道士陶素耜说:“儒曰存心养性,释曰明心见性,道曰修身炼性,三教圣人都教人从心性上超生死。”[注释:《悟真篇约注·杂义》,《藏外道书》第10册,72页下。]又清代道士傅金铨将儒、释、道关于心性的言论汇编成《心学》3卷,并在标明三教一源的前言《心学论说》中开宗明义地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教虽分三,理无二致。”[注释:《心学·心学论说》,《藏外道书》第11册,675页上。]

这两段话表明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修养理路上的一致性。道教的修心炼性说有其内在思想演变根据,同时也是受儒、佛两家心性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对道教修心炼性说的导引、启示作用是极为显著的。

如前所述,禅宗的解脱论思想要旨就是明心见性。“心”指自心、真心,“性”指本性、佛性。禅宗认为,众生要想超越生死求得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彻见自心的佛性,实际上就是实现内在超越,获得一种内在心理的平衡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的阐扬,对道教的道性论与性命双修说的阐扬发生了直接的影响,进而推动了道教从贵生养身向修心炼性转轨。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道德经通解(平装)

    道德经通解(平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热门推荐
  • 璩晓灵

    璩晓灵

    三千道法,何谓第一。九州大陆,道则幽幽。灵息仙业,方显至尊。唯有其一,斩仙化神。夺其大道。
  • 穿越之枫花雪月

    穿越之枫花雪月

    一直以为只是一场实验,一直以为无心的我不会有感情,一直以为我不会为了男人哭泣,可是你的出现打乱了我的节奏,扰乱了我的心神,束缚了我的真心,交错的时空,真的会有结局吗?不同空间的你我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是潇洒的说:“这只是虚幻的空间,我没有遗落自己的心,我可以继续潇洒的活在没有你的世界!”还是,放弃我的世界,在这里与你相守?迷失的空间,我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过客小狼妖

    过客小狼妖

    “对不起,我……”“嘘,别说话,就这样吧,也不错呢。”她甜甜一笑。“我……对不起”“别说了,我都知道的,这是不可抗因素呢,对吧”
  • 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磁力语言、成功社交、精彩演讲,制胜辩论、“双赢”谈判、温馨情爱、机智应急、日常口才等十个方面的口才技巧。掌握好这些说话技巧,你就能在错综纷繁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游刃有余;你就能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你就能在斗智斗勇的谈判桌上侃侃而谈,屡出奇招。
  • 健康瘦身食谱

    健康瘦身食谱

    减肥养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着,一点都不能耽误,想要变漂亮的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间哦。合理的分配饮食与时间就能适当的排出体内的多余脂肪,让你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轻松完成减肥、美白、去水肿、防暗疮的保养工作。减肥养颜一步到位,健康吃出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标梅已过

    标梅已过

    女主:林晓梅男主:何冬冬剧情:构思中结局:你说呢
  • 诸天货殖修仙

    诸天货殖修仙

    诸天隐秘,万界位面,仙武科技,尽争为我所用。当受伤道珠和李溢相遇时,告诉李溢你可修仙我要疗伤,所以我们必须夺取诸天气运时,李溢摸着下巴好奇道,“那我们咋夺取呢?”道珠思索一番道,“那就让我们开个交易所,通过物品和人物的本身的气运达到我们的目的吧。”“诶,嘿嘿嘿”一人一珠相视嘻嘻一笑。从此李溢就踏上了和地球人不一样的道路......
  • 崩坏之附在芽衣上的我有剑鬼系统

    崩坏之附在芽衣上的我有剑鬼系统

    穿越到崩坏世界的我变成了鬼附身在芽衣身上获得了DNF剑鬼系统的故事。
  • 枭宠男神:御少,你狠帅!

    枭宠男神:御少,你狠帅!

    〖女扮男装2x女比男强x席御pk姬聿〗接手家族生意的席御,因为阴谋而藏着马甲前往云国展开秘密调查。原想一心调查,途中发展事业,却没想到一个绿眼熊猫入了她的视野。绿眼熊猫,火爆傲娇又骚包,可谓是十分不要脸!可即便如此,席御却依旧心心念念将他宠上天!所有人都以为,席御对姬聿只是一时兴趣,早晚会抛弃他。直到有一天……姬聿重伤,席御为此发狂!只见她握着他拿枪的手,对自己开了一枪,眼眶通红,绝望而疯狂!“我要他们为你的受伤而陪葬!”几天后,某势力被灭,她因重伤陷入昏迷。那时候起,所有人才知道,原来……他是她的命。十天后,姬聿苏醒,看着沉睡的席御,红着眼睛蹲在墙角画圈圈。嗯,画个圈圈诅咒你。诅咒你早日醒来,诅咒你一生被爱。(作者玻璃心x不喜勿喷x官群:45227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