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66

第66章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2)

戒是指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借以防非止恶,从是为善。这既是个人修持的基础,也是维护僧团集体生活的纪律。戒有多种,多至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戒律中最基本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得杀害任何生命;不偷盗,不得偷窃抢夺他人的财物;不邪淫,在家信徒不得乱搞男女关系,出家信徒更是应当不淫;不妄语,不得说假话;不饮酒,以免刺激神经,保持头脑清醒。

定即禅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也是为获得佛教智慧、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功夫。禅定的种类很多,如“四禅”,是用以对治妄惑、生诸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其内容为:初禅,由寻求伺察而厌离充满食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的境界,以产生喜乐的心情;二禅,进一步断灭以名言为思虑对象的寻求伺察作用,在内心对佛教形成坚定的信仰并产生新的喜乐;三禅,舍去二禅所得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境地,并运用正念正知,继续努力修习,从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弃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由此而得“不苦不乐”的感受。四禅就是经过四个层次的禅定,引导众生脱离欲界感受,专心于佛教的修养功德,而形成一种“不苦不乐”的特殊的心理感受。

慧,指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佛教智慧。佛教通常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融会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修所成慧,依由闻和思所得的智慧,修习禅定,从而证悟人生和宇宙的实理,即得于证悟的智慧。

佛教强调戒、定、慧三学是统一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此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界,成就为佛。

以上阐述的佛教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质和本性、人生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道路的学说,构成了佛教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佛儒人生哲学的异同

佛教和儒学几乎是同时在公元前6—前5世纪出现的思想学说,是人类文化在古代东方的早期结晶,两者遥相辉映,分别蔚成世界性的巨大学派和文化圈。儒学和佛教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是对人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独特的说明,各自构成了一套人生哲学体系。由于地理、历史和传统等因素,佛教和儒学在人生哲学问题上,虽有相通之处,但总的说来相距甚远。

(一)相异之点

(1)关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异说。如上所述,佛教比较贬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儒家不同,它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称人和天、地为“三才”,又强调人优于禽兽,为万物之灵,带有人本的色彩。同时儒家倾向于人在人伦关系网中存在的意义,而比较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总的说来,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观点是比较合理和正确的。此外,佛教又认为,在六凡中天过于享乐,不会修行,畜生、饿鬼、地狱则太愚蠢,难得有机会修行,只有人身难得,可以修行,即重视人的地位的转化,教导人由凡转圣,这又和儒家重视对人的教化有相似之处。

(2)关于人生价值的异说。佛教认为,人的肉体是“臭皮囊”,污秽之物。它还从变化、流动,即无常的视角去观察人生,强调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生、老、病、死,作为生理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对自由、快乐的主观追求,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形成冲突,这都造成矛盾的人生、痛苦的人生。儒家和佛教的看法不同,认为人生是乐,主张“自乐其乐”,“乐知天命”。孔子说:“知者乐”,“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他还赞扬弟子颜渊(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安贫守俭,而不改其乐。后世儒家更有“寻孔颜乐处”之说。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主张“与民同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佛教与儒家对人生价值的截然相反的看法,实际上反映了人生现实价值的不同方面。

(3)关于人生理想价值的异说。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人间世界是苦海、火宅,要求出家脱离日常生活,进而超脱现实世界,成就为佛,也就是以涅槃、解脱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儒家重视人的地位并赞美人生,所以也重视社会组织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内部整体的事情。由此,人生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要立德、立功、立言,即提倡所谓“三不朽”。虽然佛教和儒家都重视精神境界,在价值取向上有近似之处,但是,儒家是积极涉世、入世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具有鲜明的虚幻性和超俗性,两者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4)关于人的生死的异说。佛教与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看法的不同,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即对人的生死有不同的了解和态度,由生死问题的不同看法又必然引出鬼神问题。生死、鬼神问题,是牵动人们情志不安的大问题。佛教大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强调人死后将按照生前的善恶行为而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儒家不同,一般地说,儒学认为人是由气构成,人的生死是气的聚散,有生就有死是自然现象。孔子关注人生,不重视人死,“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独重现世而不讲来世。佛教重视人死的问题,由此又生出一套鬼神系统,儒家重视人生的问题,由此又从原则上排斥灵魂鬼神之说,这也是佛教与儒家根本性的差异。

由上可知,佛儒两家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的观点是对立的,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佛儒的对立,以致长期以来多数儒家学者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也导致佛教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改造,竭力和儒家的价值观念相协调,如禅宗等以返本归原为人生理想境界,又和儒家在人生哲学理论方面形成了互补的格局,对古代不同类型的人们发挥了支配其人生道路的作用。

(二)相似、相通、相同之点

佛教和儒家的人生哲学也有相似、相通或相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重视建设理想主体的共识。佛儒两家都以人为探讨对象,重视人生问题,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致力于建设理想的主体。也就是说,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儒学和佛教都是主体性的哲学,是阐述个体的自我塑造、改良和完善,以实现最高主体性的哲学。在价值取向上,儒佛两家有惊人的一致性。由此,虽然佛教淡漠人世,弃绝人伦,儒家重视现世,笃于人伦,但是两者都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都十分重视教化,而且两者的道德规范也是相通的,如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虽然具体含义和实践目的不同,但又确是相应的,反映了佛儒两家代表人物对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近似看法。

(2)性善论的共似理论基础。佛教的根本宗旨是教人信佛,通过长期的修持,成就为佛。人之所以能成为佛,其内在根据是有佛性。有的宗派还把佛性看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佛性论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从道德价值来看,所谓佛性论也就是性善论。这和儒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儒家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所以一直重视探讨人性的善恶问题。从多数儒家学者的说法来看,强调人的特性,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善。孟子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他强调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是四种根本的善,在人性中已先天地具有其端,并不是后天修养而成的。荀子宣扬人性恶,好利多欲,但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生之所以然者”,即生而完成的性质,与孟子所讲的人性意义不同。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可能,强调人性是可化的,一切善都是人性的改造。宋代理学家又以“天地之性”或“本然之性”为人生的究竟根据,从而为封建道德原则提供宇宙论的依据。儒家的这些人性理论都强调封建道德是善的,有的还把人性归结为人生乃至宇宙的根本,这和佛教把佛性看为成佛乃至宇宙的究竟根据,在理论思维路线上是一致的。

(3)向内用功的近似修养方法。佛教和儒家都重视主体的道德修养,在修养方法上也都重视向内用功,强调心性的修炼,内心的体验。为了向内用功,佛教运用禅定、直观,儒家提倡主静、省悟;佛教奉行禁欲主义,儒家倡导节欲主义,这都反映了佛教和儒家在主体修养方法上的近似之处。

由上可见,佛教和儒家在人生哲学问题上的相似、相通或相同之点,主要集中在心性学说和道德修养方法方面,这也是两家得以长期共存乃至互补融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中国佛教对待与儒家人生哲学差异的态度

佛儒两家的人生哲学体系是根本对立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思想理论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儒家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念,这也是佛教难以排除和逾越的最大思想理论障碍。那么,佛教又是怎样处理与儒家人生哲学的差异的呢?综观佛教与儒学的交涉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死、形神和因果报应等问题上坚持固有立场:佛教和儒家在人生哲学问题上的最大理论分歧,主要是生死、形神和因果报应问题。自东晋以来,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双方更是在这些问题上形成了全面冲突。在争论中,中国佛教学者强烈地坚持佛教观点,如东晋后期南方佛教领袖慧远,著文阐明“形尽神不灭”和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理论,梁武帝萧衍也撰文宣扬形尽神不灭的观念,他曾动员60多人,撰写约70篇文章,集中反对儒家学者范缜的《神灭论》,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坚持有神论的坚定立场。

(2)高唱佛儒一致、互补论:中国佛教学者都主张从总体上与儒学认同,强调总体上的一致。如《牟子理惑论》,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社会上引起的种种反响、疑难,广泛引用孔子、老子的论点,为佛教辩护,宣扬佛教与儒、道精神一致。文中高唱佛儒之间如同金与玉、精与魄的关系一样,是不相冲突的。又如东晋慧远一面宣扬佛法,一面讲授儒家的《丧服经》,他着力宣扬“内(指佛教)外(指儒学)之道,可合而明”,强调佛儒两者的社会功能的互补作用。通常佛教学者都宣扬佛教可以“治心”,儒学可以“治世”;佛教可以“治出世”,儒学可以“治现世”,彼此互补,以共同稳定社会秩序。

(3)高扬儒家的忠孝思想:佛教和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虽有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无君无父、不忠不孝正是儒家攻击佛教的主要论点。这也是佛教和儒学在政治伦理思想上的最大矛盾。佛教为了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早期来华的佛经翻译家,就以其特有的宗教敏感,通过删、改等方法,与儒家伦理观念相妥协,以消除矛盾。如早期译出的《六方礼经》、《善生子经》和《华严经》等,凡其中有关男女关系、家庭关系、主仆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内容,译者都作了调整,以求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后来,一些佛教学者进一步宣扬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的一致性。唐代以来佛教学者更是公开提倡忠孝,沙门上疏改称为“臣”,寺庙上香首先祝颂“皇帝万岁万万岁”。佛教学者专门编造了讲孝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宣扬父母的养育之恩。印度佛教《盂兰盆经》叙述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入地狱救拔饿鬼身的母亲的故事,被中国和尚视为孝经。寺院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要举行盂兰盆会,追荐祖先,影响深远。宋代名僧契嵩专门作《孝论》12章,系统阐发了戒孝合一论,强调持戒就是孝,就是为前世、现世、后世即三世父母修福,由此契嵩还论定佛教比儒家还要重视孝,佛教的孝超过了儒家的孝。

从中国佛教对待与儒家人生哲学差异的态度来看,反映出佛教的自组织、自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机制,也是佛教得以长期保持活力的内在因由,由此又体现出中国佛教的特色来。

同类推荐
  • 一代巨人:明末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故事

    一代巨人:明末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故事

    书中以1552年沙勿略在上川岛去世至1669年康熙为汤若望平反昭雪为时间段,详细地叙述了以利玛窦、汤若望为代表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士事业百余年间的萌芽、发展 、兴旺、衰落的历史历程。从传教士在明末清初时期,成功在中国立足、传教的历史和最后传教失败的结果得出了文化适应是相对完美的文化传播方式的结论,这一方式对于我们从事文化保存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去极端化”理论读本

    “去极端化”理论读本

    本书不仅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和宗教特别是新疆伊斯兰教的历史演变,向广大读者普及正确的宗教知识,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还通过分析国际宗教极端主义、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根源、特点和影响,帮助广大读者认清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因而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思想文化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

    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禁忌和戒律经常被当作负面的因素来对待。但是据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察,禁忌和戒律在人类社会中,实际上发挥着一种集聚个人能量为社会能量,将人类从“自然状态”推向“文明状态”的关键因素。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禁忌学的通用原理以及伊斯兰教在确定禁忌时的原则,对100个伊斯兰教生活禁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助于人们了解伊斯兰教本源的基本面貌,揭开历史蒙在伊斯兰教身上的神秘面纱。
热门推荐
  • 我老公是柠檬精

    我老公是柠檬精

    (甜宠文,高糖)重生前,乔茉一特怂板着脸一副禁欲系模样的夜沉墨。重生后,乔茉一觉得这样子的他贼帅。于是——“欧巴,撒浪嘿哟。”“一一,正常点。”“小墨墨,我好喜欢你哦。”“一一,别闹。”“夜沉墨!你给我滚,放我离开。”“呵!花了我的钱,住了我的房,现在却让我滚……”“停停停,爱你爱你爱你。”(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另推荐完结文《盛世隐婚:绝宠小娇妻》)
  • 踏草留音

    踏草留音

    食物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也是。此时操场上满满的都是风,我们站起来奔跑,我听到身后传来铺天盖地的声音,柔软的声音灌满耳朵。那是风、天空和野草,记录我们别具一格的青春的声音。每一只耳朵都将听到截然不同的声音。被踩踏过的野草地,散发着辛辣的清香,搅拌着音符灌入鼻腔,变成未来值得回忆的细节。
  • 太子殿下在线傲娇

    太子殿下在线傲娇

    本该嫁给神医族少主走上人生巅峰,谁知半路杀出个太子殿下把她劫走,回来以后发现神医一族已经大举搬迁。阴差阳错之下被卖到宫里又叒遇到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说了她再靠近一步就把她杀了,然后东宫众人便听见雷一般打脸的声音。太子殿下还说了绝对不会看她一眼,然后又表示:真香!萌系少女VS傲娇太子
  • NLP沟通术(蓝狮子经理人016)

    NLP沟通术(蓝狮子经理人016)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周末假期,你到一间法国餐厅用餐,隔天告诉朋友:“我昨天去吃了法国菜,超好吃!”但朋友的反应却是“你好奢侈”“你为什么都不叫我”,结果各自扫兴。要改变这种情况,沟通的双方都必须“说出对方可以懂的话”。本期介绍的NLP沟通术,便是针对读者每天在职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沟通问题,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沟通对象能听懂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对方与自己的认知一致,最终达成无障碍的沟通。
  • 玩转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利法则

    玩转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利法则

    为什么工作上毫无起色,人缘也不是很好;为什么一直自认为踏实勤勉,升迁的机会却总是轮不到自己;为什么对人推心置腹,却得不到一个长久的朋友……本书通过分析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适用于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力法则,帮助你玩转职场和人脉场,让你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引导你走向成功的道路。
  • 说战国3:破齐残楚

    说战国3:破齐残楚

    第六季:三王一出戏。秦武王勇武善战,却成了花样作死的不良示范;楚怀王贪小便宜,一步错步步错,落得个客死他乡;赵武灵王实施了战国时期极富远见的改革,可惜心慈手软的个性让他前功尽弃。第七季:齐相孟尝君田文vs秦相魏冉。政坛上,孟尝君三起三落,魏冉四起四落。两人有着惊人相似的政治遭遇,外交上棋逢对手,展现了“鸡鸣狗盗”和“吃软饭”表面下的政治智慧。第八季:乐毅vs田单。乐毅带领偏僻弱小的燕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田单率领齐国人绝地反击,又成功恢复了齐国。可是,两人都难逃被猜忌、排挤,最终远走他国的命运。旷世奇功远去,夕阳下两个老头把酒畅谈,闲钓余生。经此三季,燕破了齐,秦玩残了楚,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 唯祸相思

    唯祸相思

    为求一个真相,她百折不挠地活着。结果惹上了一个动不动就喜欢上来踩她两脚的闲散王爷。她弓着腰咬牙切齿,就是不肯低头。傲娇腹黑王爷瞧着那如花的一张脸,挑眉笑了笑。本王的园子大,你来可好?
  • 冥帝凰妃

    冥帝凰妃

    伴生墨莲,千年守护,只求你来世可以再看我一眼。墨莲绽放,带着神秘印记。懵懂的神秘少女,一出世就轰动四方。误入禁地,唤醒魔神。在世人眼里,他是十恶不赫的魔神,却殊不知他是这世界上最尊贵的人!一身祸世邪气,与邪域又有什么关系?一双尊贵灰眸,与幽冥又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玖,我将伴你永生永世,誓死相随。”——“玖,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玖,你没有家,我给你一个家。”玖……我爱你……一句话总结:幽冥之主诱骗来自邪域的少女的故事。
  • 太上济度章赦

    太上济度章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是我的天堂

    你是我的天堂

    送走了我娘,我突然发现我嫂子如此的苍老,头发花白,皱纹满面。她年轻时可是沙阳镇出了名的美女啊,她曾经的光彩都被我们这一家人、这一村人消耗殆尽。而我,依然是她的累赘。我哥走了,我爹走了,我娘走了,我也该走了……我爹娘活着的时候,我没有尽过孝,我对他们更多的是怨恨,这是我一生最愧疚的,我得在那边补偿。葬了我娘的第三天,是谢孝的日子。谢孝,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孝子们去死者的娘家感谢他们为死者所做的一切,并把娘家在丧葬时带来的礼品还给他们。尽管我母亲在娘家已经没有亲人了,可是这形式还是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