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79

第79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2)

形象思维也是佛教的重要思维方式,这是与佛教的宗教特质直接相关的。佛教既是人们受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压抑的表现,也是对这种压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彼岸世界是排除卑俗的欲求、污浊的功利的。与之相应,它所描绘的人类应当超脱的地狱、饿鬼等是充满罪恶和痛苦的。这两种带有强烈反差的世界,极易使信徒或引生美感,或引生恐怖感,或抒发虔诚的情感。佛教为了以情动人,使信仰者进入既定境界,就需要有丰富、奇特的想象,浪漫、神异的意象,需要丰富多彩的艺术去描绘佛国境界和地狱苦难,描绘佛、菩萨的法术威力,高僧大德的灵异事迹,这就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佛教的形象思维既是具象思维,又是意象思维。具象思维是一种对特定的具体形象的反复、专一的思维活动,意向思维是一种内心的意想活动,在意想中形成各种形象,这两种思维是相连相通的。

佛教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构成佛、菩萨、罗汉与佛国乐土、地狱、饿鬼以及高僧与法术等形象或境界,而且用于宗教修持实践。比如,小乘佛教禅观的不净观、白骨观,就是专以人身或白骨为对象进行观照活动,以排除欲念,不执著自我为实有,体悟“人无我”的佛理。再如密教,尤其是它的意密是以大日如来为观想对象。又如佛教观想念佛的思维方式,教人集中思维观想阿弥陀佛的美妙、庄严,以生起敬仰、向往之心,并说众生因如此虔诚而会由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等等。

佛教的形象思维具有自由无羁的联想、想象的性质,也是自身丰富的完美潜在力的艺术展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意象。中国儒学、道学文化也都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在审美情感和表现方法等方面与佛教都有惊人的一致之处,但是它们的浪漫性、想象力远远不如佛教,也没有人类最高潜在力的神化,没有出世、超世的宗教审美价值。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涉的过程与方式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作为传播主体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涉,采用了调适与比附、冲突与抗衡、融汇与创新等基本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基本上凸显出了佛教的思想性格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涉的特点。这三种基本方式还大体上表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涉的三个历史阶段。这样,也为论述方便起见,我们便把本文第一部分所述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范围五个方面中的(一)、(二)、(四)、(五)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组织在一起来论述。

(一)调适与比附

这在佛教传入前期比较突出。汉代时,佛教在宗教哲学观念上依附道术、道学,到了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在政治伦理观念上,佛教一直迎合儒学。佛教通过翻译、释义、著述和创立学派等不同途径迎合、比附中国固有的文化。佛经是佛教的主要传播媒介。由于中印语言文字的不同,就需要翻译,而了解印度语言并非易事,译经者往往用道家等术语翻译佛经。如将佛教译为“释道”,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译为“无为”,本体“真如”译为“本无”,其实无为与涅槃、本无与真如的含义是有很大差别的。又如用“五阴”翻译构成人的五类因素就含有阳尊阴卑的贬义。再如佛教中涉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像主张父子、夫妇、主仆之间的平等关系,就与儒家道德学说相悖。汉魏晋时代译者通过选、删、节、增等手法,将译文作了适应儒家纲常名教的调整,从而减少了佛经流传的阻力。

与译经密切相关,还有一个理解佛经、解释经义的问题。东晋时的佛教学者创造出一种“格义”方法。史载:“雅(竺法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第4卷,《大正藏》第50卷,347页。)“格义”就是用《老》、《庄》等著作(外书)去比拟、解释佛经义理的条目名相(事数),以量度(格)经文正义。因初学佛的人对佛教思想并不了解,而对本土文化思想则有一定认识,用本土文化思想去解说佛理,触类旁通,使人易于理解,当然也有牵强附会、背离原意的情况。佛教学者还通过著述来把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文化观念附会、等同起来。如我国早期阐述佛教义理的著作《理惑论》,就把佛教视为“道术”的一种,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佛教是九十六种道术中最高的一种。该书还把佛比作中国传说中的三种神:一种是道家所讲的“修真得道”的真人;一种是神仙家所说的“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法术多端、神通广大的仙人;一种是“犹名三皇神、五帝圣”的神人、圣人。(参见上书,3~4页。)该书还批判那种把佛教的布施等修持与“不孝不仁”对立起来的观点,强调佛教的修行是完全符合“仁”和“孝”的。

晋代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参见《汤用彤全集》第1卷,174~207页。),即解说空的六七个学派,实际上也是用魏晋玄学比附般若学的结果。佛教般若学的主旨是讲空,破除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执著。魏晋玄学的中心是本体论问题,探索本末有无的关系。两者主题不同,但可以相通。般若学者深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依附玄学,用玄学本体论去看待般若学派,以为玄学的“无”就是般若学的“空”,实际上玄学家的无是指无形无名的绝对本体,般若学的空是针对无自性、无实体而言,中国般若学者所讲的空,是与印度般若学所讲的空即否定事物实体性的观点大相径庭的。当时一些般若学者不单援用玄学来解说佛学,而且言谈举止也力求仿照名士风度,东晋孙绰在《道贤论》中就以竹林七贤配佛教七道人。亦可谓竹林丛林,竞相辉映。

(二)冲突与抗衡东晋

以来佛教经典翻译日益增多,流传更趋广泛,与中国文化的矛盾日益暴露,也更趋明显;同时由于佛教寺院经济的壮大,佛教僧侣涉足政治,形成了佛教与统治阶层的直接现实利益冲突。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在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上,冲突的领域主要是哲学思想、政治伦理观念和儒、道、佛三教地位高下几个方面。

在哲学思想方面,佛教和中国哲学的冲突,主要是“生死”、“形神”之辩和因果报应之辩。佛教主张人有生必有死,在没有超脱以前,生死不断循环,陷于轮回苦海之中,只有超脱了生死才能进入理想境界(涅槃)。一般地说,佛教是反对灵魂不灭的,但它的轮回转生和进入涅槃境界的主体,在儒家看来就是灵魂,就是一种神不灭论。儒家也持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观点,但不赞成转生说和灵魂不灭论,所以后来酿成了分别以梁武帝和范缜为代表的神不灭论与神灭论的大论战。与生死形神问题相联系,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论,认为人的善或恶的思想言行都是因,有因必有果,有业就有报应。这种报应有现报、生报(来世受报)和后报(在长远的转世中受报)三报。一些儒家学者抨击这种思想:“西方说报应……乖背五经,故见弃于先圣。”(何承天《报应问》,《广弘明集》卷18,《四部丛刊》影印本。)但是,儒家提倡祖先崇拜,鼓吹“神道设教”,佛教和儒家的善恶观念又可相通,从而因果报应论又成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辅助工具。这样,无论是生死形神之辩,还是因果报应之辩,争论的结局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各持己说,彼此存异。

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沙门应否敬王”之争,其实质是礼制问题,是涉及君权与神权、佛教与儒家名教的关系问题。佛教出家沙门见到包括帝王在内的任何在家人都不跪拜,只是双手合十以示敬意,与中国传统礼制相悖,因而逐渐形成了与封建皇权和儒家名教的尖锐矛盾,不断出现沙门应否向帝王跪拜的争论。在争论儒、道、佛地位高下方面,主要表现是老子化胡之争。这一争辩是佛道两教之争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涉及儒、道、佛三家的地位问题。佛教与儒道的冲突、斗争,通常都是采用撰文笔战和朝廷殿前辩论的方式,其中有的涉及深刻的思想内容,有的则是宗教的成见。值得注意的是,道教徒曾借用信仰道教的皇帝的最高政治权力打击佛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毁佛运动。这三次灭佛事件尤其是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灭佛事件,虽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但又都和佛道两教的矛盾相关。

(三)融汇与创新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是全面的持久的,尤其是隋唐以来,融合的势头更大,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大改变了佛教的面貌。以下是佛教融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方式和重点。

提倡圆融方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面对着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出现了如何对待儒道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佛教一直采取调和融合的态度。如《理惑论》就包含了儒、道、佛三教同源的观念,南朝梁武帝也倡导三教同源说,唐代以来佛教学者如神清在《北山录》中力主三教一致的说法,到了唐宋之际更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潮。为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有的佛教学者推崇《法华经》中的《方便品》,提倡方便法门,运用各种灵活方便教化众生。有的佛教学者突出《华严经》的圆融无碍(无矛盾)思想,宣扬各种事物、现象都是无矛盾的。有的宣传佛教的无上菩提之道与儒、道无异,且高于儒、道。张商英的《护法论》以药石治病为喻,说:“儒者使之求为君子者,治皮肤之疾也;道书使之日损,损之又损者,治血脉之疾也;释氏直指本根,不存枝叶者,治骨髓之疾也。”还有说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教治世的。这种“方便论”、“无碍论”、“合治论”,为佛教融合中国本土文化提供了理论的根据,也表现了佛教的内在的调适机能。

吸收儒道思想,创建新宗派。这主要是天台、华严和禅诸宗。如天台宗学人吸收道教的丹田、炼气的神仙等说法,作为本宗的修持方法,主张先成仙而后成佛。华严宗学人竭力吸取《周易》思想和儒家道德,作为本宗思想体系的内容。禅宗学人也是在道家的自然无为、玄学家的得意忘言和儒家的心性学说的熏陶和影响下,创立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和“性净自悟”为宗旨的宗派。这些宗教还都和中国儒道两家重视心性修养的历史传统相协调,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着重阐发心性理论,从而又反过来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心性思想。

突出宣传佛道儒道德的一致性。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矛盾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与儒家忠孝观念的对立。面对这种道德观念的对立,中国佛教运用各种手段加以调和。早期汉译佛经,就通过删节经文来避免和儒家伦理观念发生冲突。后来佛教着重强调“五戒”与儒家“五常”的一致性。到了唐代,僧尼已拜父母,后来又对皇上称“臣”而不称“贫道”。中国佛教还有《父母恩重经》,宣扬应报父母养育之恩,又注疏《盂兰盆经》,该经讲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入地狱去救饿鬼身的母亲的故事,被中国僧人视为佛教的“孝经”。寺院还要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以追祭祖先。宋以来一些佛教学者撰文宣扬孝道,强调戒就是孝。如名僧契嵩作《孝论》十二章,阐发持戒就是行孝,为父母修福,由此,又论定佛教最重视孝,远比儒家更崇孝道。这都是佛教求得与当时社会道德相协调的鲜明表现。

适应社会的心理,重塑诸神的形象和地位。佛教传入中国后,日益适应中国的观念、愿望、习惯、趋向,重新调整、塑造佛教诸神的形象。如中国佛教突出尊崇的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实在释迦牟尼之上。尤其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被奉为能解除众生现实苦难的大救星而极受中国人的崇敬。由于中国的宗法制度和传宗接代的观念的影响,约自唐代以来观音菩萨的形象就由中性变为女性,送子成为她的重要职能之一。地藏菩萨由于被奉为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也极受农民尊崇。至于阿弥陀佛是由于能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过极其美好幸福的生活,即能满足人们对未来的追求,也极受中国人的欢迎。诸如此类的神,有的成为佛教名山主奉的“本尊”,有的是佛教某一宗派崇奉的主神,在中国佛教中受到特殊的崇拜,这都是佛教融合中国文化,从而使自身发生重构的表现。

上述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涉方式与过程,向人们昭示以下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整个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涉的过程,就是通过相互激荡,逐渐走向彼此融合的过程。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迎合、比附,可以说是一种外在的融合,经过冲突、抗衡而后的融合、创宗,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融合,整个交涉是由外层融合进入内层融合的过程。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抗衡,在整个交涉史上并不占主要篇章,而且除了生死和因果报应问题以外也缺乏理论意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是自发或自觉地寻求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它与中国文化的冲突、抗衡也是被动的,是守卫性的,除了佛道两教斗争以外,佛教几乎很少向中国本土文化发动进攻性的挑战,佛教在中国传播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融合机制。与印度佛教重分析、重理论系统不同,中国佛教重综合、重思想的圆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是文化交流的成功之路。综合、圆融,进而创新,是中国佛教成功之路。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充实与丰富

佛教本身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以信仰——哲学观念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文化,是包含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文化。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通过自身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呈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并对汉以来整个中国文化发生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进而使自身融入中国各类具体文化形态之中,充实与丰富了中国文化。

以下举十个方面的例证,略作说明。

(一)佛教与哲学

同类推荐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食界传说

    食界传说

    有一个少年名叫锅净,他每顿饭都要吃一大锅,吃完后还把锅洗得干干净净。有一个帅锅叫拎壶冲,他爱喝酒,一天到晚拎着个酒葫芦摇摇晃晃往前冲。有一个姑娘穿红衣,经常拿着平底锅追打拎壶冲,她不是红太狼,她叫椒香……
  • 语言艺术全书2

    语言艺术全书2

    说话实在小觑不得,所谓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里体现。良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塑造的。语言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传达思想的工具,更是门艺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而我们用来交往的基本手段就是语言。
  • 超级系统之都市悍女

    超级系统之都市悍女

    某天突然天上掉馅饼,景飒走了狗屎运,居然成了世家传人,羡煞了旁人,但是却也要了她的小命。什么血脉至亲,什么嫡系传人,她从来就不想要。再次醒来,一睁眼,已经满目凌然。强者异能系统,为她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可是,异能菜鸟也是很苦逼很憋屈的事儿啊。度过了菜鸟之后的生活,那才叫做春天。E级,D级,C级,B级,A级,S级,SSS级,X级,噬血进化,复制,禁锢…一个个全新的异能,让人眼花缭乱。既然老天让她重活一次,那么她就要活得精彩。这一世她要活出全新的自己,她要亲眼看着那些伤害她的人,一个个在她的脚下惨叫,哭嚎。☆☆☆☆☆☆☆☆☆☆☆☆☆☆☆☆☆☆☆☆☆☆☆☆☆☆☆☆☆☆☆☆☆☆☆☆☆十六岁,刚刚上高中的年纪。可是她却已经是医大的客座教授。一把银针,一柄手术刀,中医西医,游刃有余。赌石,她不懂,但是没关系,她的运气一向很好。素手纤纤,一个千亿财富帝国在她手中打造。☆☆☆☆☆☆☆☆☆☆☆☆☆☆☆☆☆☆☆☆☆☆☆☆☆☆☆☆☆☆☆☆☆☆☆☆☆于是现代都市的一个全新神话,便又为她所谱写着。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景飒就是传奇,传奇就是景飒。她说:“做女人,要么忍,要么残忍。那好,我选后者!”她说:“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场,而我就是那个无冕之王!”她说:“我不是高尚的人,更不是救世主,我只为自己与我在意的人而努力!”她说:“招惹我没关系,我不介意狠狠地踩扁你!”☆☆☆☆☆☆☆☆☆☆☆☆☆☆☆☆☆☆☆☆☆☆☆☆☆☆☆☆☆☆☆☆☆☆☆☆☆推荐自己的完结文《废柴小姐倾天下》推荐自己的完结文《魅影修罗变》推荐自己的连载文《极品上神》☆☆☆☆☆☆☆☆☆☆☆☆☆☆☆☆☆☆☆☆☆☆☆☆☆☆☆☆☆☆☆☆☆☆☆☆☆【声明】1.本文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求的是内容精彩,不求过分考据。请看文的各位亲,不必太较真,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委婉提出。读者看文求一乐,作者写文求个心情,大家开心为上。2.文中所有关于赌石,异能,均为从网上搜罗的资料写成故事,夸张和不足之处甚多,如遇行家,请您一笑了之。3.不喜欢的亲,请点右上角小叉。作者非玻璃心,接受一切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的意见和建议,但辱骂和人身攻击的评论,将一律做删评和禁言处理,谢谢。最后,祝大家看文愉快!
  • 盛宠之锦绣商途

    盛宠之锦绣商途

    第一次见面,秦凌把诸葛云乐的衣服扒了,穿在自己身上,悠哉悠哉回了家。第二次见面,“你走不走,不走我喊非礼了啊!”第三次见面,秦凌笑嘻嘻对他说:“脱衣服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嘛,来来来!”诸葛云乐表示,他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女子。但是,突然好喜欢她,怎么办?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都市之我的神级抽奖系统

    都市之我的神级抽奖系统

    阴差阳错之下成了校花的保镖,从此走上了一条护美的道路。被打成致命伤?不要慌,我有仙豆在手。觉得异能不够用?没关系,来一颗恶魔果实。什么!一大群人想围杀我?他奶奶的,让你们见识一下神罗天征!【另有百万字完结老书:重生都市之神级主宰,欢迎品阅!新书:都市之妖孽仙帝,欢迎观看】
  • 神话故事新编

    神话故事新编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新篇,好看励志的神话故事,开卷有益。
  • 重生之蛊妃倾天下

    重生之蛊妃倾天下

    上一世,他将我的父亲的头颅摆在我的面前,逼我惨死。这一世,我浴血归来,重夺大权,定叫她后悔出生在这个世上。
  • 划天下

    划天下

    樊音大陆,四国相互制衡,另有一神秘预言国——星云国,百年前曾预言四国中将出现一位身有帝龙之相的人,此人必将一统天下。预言一出,四国慌乱,星云国一夜之间惨遭大变,举国上下毁于一旦,城中一片荒芜,阴谋随之开始,一场王权大戏拉开帷幕,坐拥大权者互相算计,谁是赢家?他坐山观虎斗,谋划天下。
  • 青鸟晨歌

    青鸟晨歌

    世上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很短暂,自然与人的融合同样短暂。5分钟后,它不再响应,牢牢紧贴树干不动,似听出或看出我非同类。为安全计,它完全化身树的一部分。如此做法,属自保习性,往往在天敌眼前蒙混过关。我叫啊叫啊,叫了很久。同样,它把自己当成树也当了很久。最后我看看表,已过两小时,实在挺不住,举相机迈前一步。一直背对我的它像脑后长了眼睛一样,马上振翅起飞,落在10米外的小树上一动不动。只有10步远,还过去吗?它明摆着想引诱我再过去,用它那一动不动的魔法跟我再耗两小时。这才明白它真用心,它鸣叫并非表达愉悦情绪,而是向伴侣报警并兼有吸引我注意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