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000000008

第8章 里仁第四(1)

本篇共二十六章,主要论述君子成就“仁”的途径。孔子认为,“仁”对君子的要求虽然很高,但只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可以达到“仁”的境地。首先,要选择风气好的环境居住,这是培养“仁”的社会环境(即“里仁为美”);其次,在人生的不同境地都能安于“仁”,这是培养“仁”的主观努力(即“仁者安仁”);第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守正道,而不能违背“仁”的原则,这是成就“仁”的内在修养(即“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本篇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围绕“仁”这个中心,通过谈论对“道”的态度、义与利的关系、孝亲的原则,以及“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作风,等等,揭示了“仁”在待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在本篇第十五章,曾参以“忠恕”概括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忠恕之道就是待人之道,其核心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忠恕体现了“仁”的基本精神,忠恕之道就是仁道。

4.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译文】孔子说:“居处在民风淳朴的地方是理想的。选择住处不考虑民风是否淳朴,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注释】①里:宅院,居处。仁:仁爱。这里指民风淳朴。美:完美,理想。②处:住处。

③知:通“智”,明智。

【解读】孔子认为,民风体现一个地方民众的品德和素质。民风淳朴,体现人的仁爱、遵礼;民风粗野,反映人的品德、素质低下。因此,孔子认为“里仁为美”,选择居处一定要选择民风淳朴的地方。后来出现的“孟母三迁”的事,也体现了孔子“择居而处”的思想。现实生活中,不但居住要考虑环境,而且交友要考虑其人品。否则,与好逸恶劳、不求上进、贪财好利的狐朋狗友交往,其后果不堪设想。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④。”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处于困窘,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仁爱的人安于仁,明智的人利用仁。”

【注释】①约:穷困,困窘。②乐:安乐。③安:安于,对环境或事物感到满足。④利:利用。

【解读】孔子通过对三种人生境界的叙述,说明对“仁”的不同态度,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困窘和安乐的环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德,没有仁德的人自然不能久处;对实行仁德是否感到心安,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仁德的标志,仁爱的人自然安于仁;明智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所以能够实行仁(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三种人生境界中,孔子认为“仁者安仁”是最高境界,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好人,憎恶坏人。”

【注释】①好:喜爱。人:这里指品德好的人,即好人。②恶:憎恶。人:这里指品德不好的人,即坏人。

【解读】孔子在这里提出了爱与憎的原则,足见他提倡的“仁者爱人”不是无原则的爱。由于他始终坚持爱憎分明的原则,他官至司寇而能弃官不做,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这个原则,源自于他的“仁”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仁者……以真情示人,故能自有好恶。”

4.4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就不会有恶行。”

【注释】①苟:连词。假若,如果。志:立志。②恶:指恶行。

【解读】人的行为包括待人和处世。待人应爱憎分明,处世应明辨是非,其根源都在“仁”。因此,孔子认为一个人立志行仁,才不会有恶行。注重品德、情操的修养,以仁德之心待人和处世,就能成为一个仁爱善良的人,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处也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⑤,造次必于是⑥,颠沛必于是⑦。”

【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不能得到。贫穷和微贱,是人们所嫌恶的,不依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不能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么成就名节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仓促紧迫时一定这样,颠沛流离时也必须这样。”

【注释】①以:用。道:方法。这里指正当的方法。②处:处理。这里指接受、得到。③得之:应为“不得之”,即“去之”,意思是抛弃、摆脱。焦循《论语补疏》:“古人文法有急缓。不显,显也,此缓读也。《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何休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此急读也。以得为不得,犹以如为不如。”(见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④恶(wū):疑问代词。怎么,如何。⑤无:没有。这里意思是不会。终食之间:一顿饭的工夫,指一刻、任何时候。⑥造次:仓促,紧迫。于:介词。为,是,这样。⑦颠沛:倾覆,仆倒。这里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解读】向往富有和显贵,嫌恶贫穷和微贱,是人之常情,孔子也不能例外。但孔子认为,获得富有和显贵,要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穷和微贱,要有正当的途径。否则,就是抛弃仁。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强调,作为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这说明孔子所倡导的仁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主导着人的一切行为的观念和品德。当今社会,为了追求富有和显贵而不择手段,为了摆脱贫穷和微贱而丧失人格,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可见,在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加强品德修养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喜欢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认为没有什么能超过仁;憎恶不仁的人,他要是去行仁,是不让不仁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身上。有谁能整天致力于仁吗?我没有见到精力不够的。也许真有这样的人,但我没有见到。”

【注释】①尚:超过。②加乎其身:加在自己身上。意思是出现在自己身上。③力:力量。这里指精力。④盖:句首语气词。也许,大概。

【解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由于生活的困顿,人们很难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人格、品德的修养上,崇尚仁的人自然很少,因此孔子说自己没有看到“好仁”和“恶不仁”的人。可是孔子并不放弃,他坚信只要有志于行仁,就会有精力去进德修仁,并成为品德高尚的仁德之人。为了重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他与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宣传他的“德治”和“礼治”思想,即使不被当政者采纳和重用也不懊悔。这种为了理想和信念永不言弃的精神,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4.7子曰:“人之过也①,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矣③。”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各属于一定的类别。观察一个人的错误,就知道这一类人是否仁德了。”

【注释】①过:过失,错误。②党:等类,类别。③斯:连词。则,就。

【解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上的人,或因志趣相投而成为朋友,或因利害相关而结为同伙。总之,从古至今,人是分为不同类型的。因此,孔子认为对人的错误也不能一概而论,仁德的人犯错误和邪恶的人犯错误,有着根本的不同。孔子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错误,来判断一类人是否仁德,是从本质上考察人,是通过“一个人”了解“一类人”。这种由点到面的观察人和事物的方法,值得借鉴。

4.8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②。”

【译文】孔子说:“早晨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

【注释】①朝(zhāo):早晨。道:规律,事理。闻道:领会某一道理。这里指领悟真理。②夕:晚上。可:可以。意思是没有遗憾。

【解读】孔子所追求的“道”,不是一般的规律或事理,而是事关品德人性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大道、真理,是处理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准则、规范。对于这样的“道”,孔子要以毕生精力去追求、领悟,这体现了他“重道”的决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4.9子曰:“士志于道①,而耻恶衣恶食者②,未足与议也③。”

【译文】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茶淡饭为耻辱,就不值得与他探讨真理。”

【注释】①士:泛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②恶:劣。恶衣恶食:不好的衣物和食品。比喻粗茶淡饭。③未足:不值得。议:谈论,探讨。

【解读】孔子认为,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应该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为真理而舍弃一切的精神。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不乏为了求知而舍弃物质享受,为了做学问而焚膏继晷、潜心钻研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并使他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李泽厚先生说:“‘士’译知识分子,似正合适。‘士’不只是有知识有文化而已,而是所谓‘有使命感’的人,正‘知识分子’本义。”(《论语今读》)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①,无适也②,无莫也③,义之与比④。”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应当做的,也没有不能做的,怎样做合乎道义就怎样去做。”

【注释】①天下:指天下的事。②适:适合,恰好。《中华大字典》:“师古曰:适,当也。谓事理当然。”引申为应当。③莫:毋,不肯。引申为不能。④义:道义。比:靠近,依从。与比:与它靠近。意思是就怎样去做。

【解读】孔子认为,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义”。就是说,要从所遇到的每件事的实际出发,看怎样做才合理,才合乎道义,就怎样去做。这种不以陈见、不按陈规办事的态度,与今人所说的实事求是何等相似!

4.11子曰:“君子怀德①,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④。”

【译文】孔子说:“君子爱惜德行,小人关心处境;君子关心遵守法纪,小人关心个人利益。”

【注释】①怀:想念。引申为留恋、爱惜、关心。②怀土:留恋乡土。意思是关心处境。③刑:刑罚。指遵守法纪。④惠:恩惠。指个人利益。

【解读】此章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分别指君主、官员和普通百姓。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关心的问题自然不一样。但孔子要求君主和官员不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只关心自己的处境,只关心个人的利益,而应该爱惜德行、关心国家大事。可见,孔子对国君、官员这类君子,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是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君主、官员不爱惜德行,不施行仁政,遭殃的就会是普通百姓。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②。”

【译文】孔子说:“依据利益来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注释】①放:通“仿”,依据,遵循。行:行事,做事。②怨:怨恨。

【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但孔子认为,一个人做事不能只考虑“利”,而应该首先考虑“义”,即考虑做的事是否合理、适宜。如果只顾自身利益,甚至利欲熏心,其后果恐怕不仅要招致怨恨,而且要违法乱纪,害人害己。在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孔子的这句话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①?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③?”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礼用来干什么呢?”

【注释】①让:谦让。朱熹《论语集注》:“让者,礼之实也。”是礼的具体内容之一。为:治理。②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意思是有什么困难。③如何:怎样。如礼何:怎样对待礼。意思是礼用来干什么。

同类推荐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是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热门推荐
  • 喜相逢

    喜相逢

    自从大理寺少卿纪大人上任之后,江月不得不每日提醒自己——不要惹纪大人!千万不要惹纪大人!“大人,您不觉得卑职还不错?”“嗯,比衙门口那两个石狮子强一点——能跑,会跳!”女扮男装小官差VS高岭之花纪大人!
  • 快穿之病娇黑化之路

    快穿之病娇黑化之路

    她,栾锦。是一个虚伪至极的人,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温文尔雅又清冷如月。因为一场意外,她绑定了一个系统,为了完成任务。她用她那精湛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阿锦,只看我好不好”温软的少年笑的偏执“阿锦,这世间只有我爱你了呢”尊贵无双的皇帝在少女耳边呼着热气“阿锦,我只有你了”清冷公子神色病态……,“世人都说,人人都逃不过情这个字。可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场笑话。”栾锦眉眼如画
  • 责任胜于能力

    责任胜于能力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可以清贫,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感。”对于个体而言,责任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不竭动力;对于组织而言,只有每个人的责任汇聚为整个团队的价值,这个组织才能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凝聚力量、走向未来。在本书中,编者们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做才是一名有责任感的职场员工。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掌握职场成功的精髓,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而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自己更完美的人生。
  • 红唇

    红唇

    27岁的叶梦微在电视台是明星记者,人长得虽不是倾国倾城貌,却也算是气质美女,拥有众多的追求者。可她平时忙于工作,一直未能解决个人问题。真正的原因却是,有一个梦一直牵绕着她,使她感觉到,那个自己爱的人将在一个意外的时间和意外的场合出现。不久,在一次采访任务中,她竟然遇见了自己曾经的老师江怀岸。那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差点放弃学业的她受到了江老师的帮助。她对年轻而帅气的江老师除了感激外,还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可惜江老师不久之后就调走了。而现在,将届中年的江老师已经成为了本市新上任的副市长。
  • 喜欢你永远不变

    喜欢你永远不变

    因一次意外穿越到古代将军府沈家不受宠的嫡系大小姐沈映寒身上,之后沈映寒一步一步帮助原主报仇雪恨,让曾经欺负过她的人生不如死……
  • 美女战队

    美女战队

    他是杀戮的象征,他是死亡的代名词,他是敌人的噩梦,他就是“张冲”几年前的王者天下,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见阎罗哭,莫见冥王怒”,在他的带领下,修罗军团所向披靡,即将登顶这片奇异大陆的顶峰……
  • 遇见亿万分之一的你

    遇见亿万分之一的你

    白小陌从未谈过一场保质期能过十二个月的恋爱。去德国旅行之前,男友人间蒸发,白小陌不顾男闺蜜贾少辰的劝阻,决定独自前往德国,不料机缘巧合认识与前男友名字(拼音)相同的男人萧锐。两人在短暂的旅途中,你争我吵,闹出不少笑话。半个月之后,白小陌阴差阳错地进了公司新部门,总部派来直接管理该部门的副总裁竟就是萧锐。两个“冤家”开始腹黑PK小九九。公司总裁于伟与萧锐之间早有罅隙,想要挤兑走萧锐。萧锐深谙职场,与白小陌两人反倒在打闹中做成了卫生巾项目。赢项目的同时,萧锐发现项目后帮助自己的贵人竟然就是白小陌口中的“打工仔”男闺蜜贾少辰。贾少辰担心自己会患上家族疾病,随时可能失忆,一直暗恋白小陌却不敢说出口,更不敢告诉白小陌自己的身份。然而,命运却将三人联系在一起。贾少辰身为新地百货集团少帅与董事洪建国正面交战,而于伟也在借洪建国,要整垮萧锐。因之前项目得了口碑的萧锐不想深陷桃色风波,白小陌却在这场掀起的风波中与萧锐相爱,两人更是携手应对于伟与洪建国策划的更大阴谋。贾少辰渐渐发现自己离白小陌越来越远,怅然若失之际,竟被白小陌发现先前人间蒸发的男友们都是收了钱后离开的自己。而始作俑者竟然是贾少辰,同时,贾少辰的身份也终于暴露。虽然此事背后实际另有他人,但看到白小陌深爱萧锐,贾少辰决意藏起自己的爱情。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靠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实际有效的方法。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是主动找方法解决,还是找借口回避责任,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前途。《方法总比问题多(白金版)》详细介绍了众多成功方法,结合大量案例指导读者灵活运用思维技巧,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方法总比问题多(白金版)》适合企业管理者、企业普通员工和企业培训师阅读。
  • 60天轻松成为理财高手

    60天轻松成为理财高手

    本书就是本着赋予你理财的能力,赋予你改变命运的力量的宗旨而做的!让你由内而外,从观念到身份,实现最神奇的转变。它不是高深莫测的空谈,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理财“挖井”指南。同时,本书对所有理财工具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其中提供的理财方法拿来就能用。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极具借鉴意义。同时,本书也摒除了一般理财类图书中生涩的理财术语,你读到的将是最贴近生活的言语,而它博大的内容,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的理财需求。可以说,它就是一本专门为理财人士打造的超级理财指南。
  • 西游诠传

    西游诠传

    《西游诠传》改编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故事讲的是东胜神州傲来国孙悟空出世和众妖王大闹天宫。后保唐僧西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