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000000009

第9章 里仁第四(2)

【解读】孔子认为,“礼”是建立道德伦常和正常秩序的规范、准则,“让”是克制个人情绪、欲望的品德。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才能以谦让、谨慎的态度对待民众,处理问题,才能做到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从而避免以上欺下、以强凌弱的暴政。对个人而言,以谦让、恭谨的态度待人和处世,自然就体现了礼。孔子所推崇的礼让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在礼让之风的熏陶下成为了礼仪之邦。

4.14子曰:“不患无位①,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③,求为可知也④。”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自己没有职位,只担心凭什么去任职。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别人就会了解。”

【注释】①患:忧虑,担心。②所以立:朱熹《论语集注》:“谓所以立乎其位者。”以:介词。表凭借。③莫己知:“莫知己”的倒装句。④求:追求。这里意思是努力。为:做。

【解读】孔子认为,职位和名声对一个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重品德修养,有真才实学。一个品德低劣、贪财好利的人,即使采取各种手段求得了一官半职,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一个没有真才实学、靠哗众取宠的人,即使成了所谓“名人”,也是沽名钓誉,终究会昙花一现。因此,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淡泊名利,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学识的积累、才干的历练,立志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4.15子曰:“参乎①!吾道一以贯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

【译文】孔子说:“曾参呀!我的思想以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其中。”曾参说:“对。”孔子出去后,其他学生问曾参:“先生说的什么意思?”曾参说:“先生的思想,不过是忠与恕罢了。”

【注释】①参: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②道:学说,思想。贯:贯穿。③唯:答应声。是,对。④而已:语末助词。罢了。

【解读】孔子对学生强调自己的思想中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是什么观念他没有说明,而是留下问题或悬念,让学生们去理解,这体现了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学艺术。按照曾参的理解,贯穿孔子思想的基本观念是“忠”和“恕”。朱熹《论语集注》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可见,“忠”和“恕”是一个人为人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是“礼”在一个人立身处世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贯穿孔子思想的基本观念,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曾参理解为“忠恕”,战国时期的孟子理解为“孝悌”,未免失之偏颇;如果理解为“仁”或者“礼”,恐怕更为符合孔子的本意。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伸张道义,小人只知道个人利益。”

【注释】①喻:懂得,知道。义:道义。②利:利益。

【解读】孔子认为,君子的关注点在“义”,小人的关注点是“利”,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如果他在这里说的君子指君主、官员,小人指普通百姓,那么他们的关注点分别是“义”和“利”就无可厚非;如果他说的君子指贤德的人,小人指卑劣的人,则君子懂得伸张道义值得赞赏,小人只知道个人私利应予鄙视。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他的是非观、善恶观,以及他推崇礼制、伸张道义的思想。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应该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从内心自我反省。”

【注释】①齐:相等,相同。意思是看齐。②内:内心。省(xǐng):检查自己,反省。

【解读】这是孔子谈品德和人性修养的言论,体现了他要求君子注重“进德修业”、“三省吾身”的思想,以及谦虚好学的精神。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其中,有德才兼备的人,有品行卑劣的人,有平常朴实的人,也有庸俗无聊的人。按照孔子的观点,对贤德的人,对今人所说的好人,应该学习,应该看齐;对不贤的人,对今人所说的不好的人,应该从自身进行反省,看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或行为。这种坦荡的胸怀、谦虚的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③,劳而不怨④。”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婉言规劝,看到心意不被接受,仍然要恭敬而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却不要抱怨。”

【注释】①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②志:心意,意见。从:听从。这里指接受。③违:违背。这里指触犯。④劳:忧愁。《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解读】这是孔子谈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和方式的言论,体现了孔子孝顺父母、严于律己的思想。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子女应该坚持的原则,婉言规劝父母的过错,这也是“孝”的表现。如果父母有了过错,子女不讲方式,简单粗暴地对待,必然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当意见不被采纳时,孔子所讲的方法,就是今人所说的讲究策略,其目的仍然是关心父母,孝顺父母。这段言论,体现了孔子一贯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说理风格,通过日常小事阐述了“孝”的思想。

4.19子曰:“父母在①,不远游②。游必有方③。”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尽量不出远门。如果需要出远门,也要有一定的去处。”

【注释】①在:指活着,在世。②远游:出远门。指去外地求学或工作。③方:地方。这里指去处。

【解读】孔子所讲的“孝”,表现在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章,孔子要求子女尽量不出远门,即使有事必须出远门,也要明确去处,目的是避免父母的担心和忧虑,这是从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孝”。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这样具体地培育儿女对父母的爱心,即孝,即仁,它是人性情感的具体培育,不是什么‘处世格言’。它是情感的具体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重要的仍是作为人子的这种情感态度。”(《论语今读》)当今社会,出远门而不在父母身边的人恐怕占了多数,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家书,免去了父母的许多担忧,许多挂念。而“常回家看看”的具体行动,更体现了儿女对父母的爱心和一片深情。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①,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子女能长时间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世的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

【注释】①道:思想。这里指做人处世的原则。

【解读】此章孔子从做人处世的角度讲子女的孝。孔子认为,子女对父亲的孝,在做人处世方面,应坚持父亲做人处世的原则。孔子把这种原则称为“道”,就应该理解为正面的、合理的。对于这样的“道”或原则,作为子女理所当然应该坚持。推而广之,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对父亲做人处世的原则又不能盲从,而应该进行具体分析。正确的,应该坚持;不妥的,不能坚持;错误的,应婉言规劝,不予采纳。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父亲做人处世的原则,这才是对父亲真正的孝顺。

4.21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②。一则以喜③,一则以惧④。”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因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他们衰老而忧虑。”

【注释】①年:指年龄。②知:知道。这里意思是记得。③以:以之。省略了代词“之”。④惧:恐惧。引申为忧虑。

【解读】孔子要求子女记得父母的年龄,仍然是通过人性情感的培育,让子女树立对父母孝顺的人伦观念。有了这种观念,子女才会从心灵深处关心父母,不但记得父母的年龄,知道父母的身体状况,还能时时、处处从细微之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季羡林先生晚年为别人题字,在题写“爱国、尊师”之后,总要写上“孝亲”两个字,既体现了他对父母、长辈的“孝”,又对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一代提出了“孝亲”的要求。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耻躬之不逮也②。”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轻易说话,是因为他以自己做不到为耻辱。”

【注释】①古者:古代的人。言之不出:话不轻易说出。②耻:这里作动词。以……为耻。躬:亲自。引申为自身。逮:及,追上。不逮:追不上,赶不上。意思是做不到。

【解读】谨言慎行、言行一致,这是孔子倡导和推崇的美德。对个人而言,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这是个体私德。对社会而言,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商业广告,做到言而必行、名副其实,这是社会公德。当今社会,言而无信、言行不一的人,大有人在;有令不行、朝令夕改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进入全球一体化的商业社会,倡导和弘扬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美德,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译文】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这种情况是少有的。”

【注释】①约:约束,节制。失:过失。鲜(xiǎn):少。

【解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的观点。约束自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律。凡是严于律己的人,对名誉、地位、金钱等等,都不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占有。放纵自己的人,对名誉、地位、金钱等东西,都会拼命去追逐,不择手段地获取。这种人利欲熏心,毫无廉耻,其结局是臭名昭著,遗恨终身。古今中外,这种放纵自己、不顾廉耻的人,不乏其人。那么,应该以什么来约束自己呢?按照孔子一贯的主张,应该以“礼”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道德的事就做,违反礼义、道德的事就不做。只有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做到说话谨慎,行动敏捷。”

【注释】①欲:要。讷(nè):语言迟钝。意思是说话谨慎。敏:敏捷。

【解读】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这是孔子对贤德的人的要求,目的在于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性。说话谨慎,体现的是信守承诺,因此在说话或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深思熟虑,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或决定。一旦说出自己的意见或决定,如果没有重大或特殊的原因,就必须付诸实施。否则,就是言而无信,言行不一。对待工作或所做的事情,应该尽心竭力,敏捷务实,而不能拖拉应付,敷衍了事。让我们牢记“讷于言,敏于行”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做一个言而有信、勤勉务实的人。

4.25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邻②。”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亲近。”

【注释】①德:道德,德行。②邻:亲,近。

【解读】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品德、人格、胸襟以及待人处世的原则。试想,一个人格卑劣、利欲熏心、斤斤计较、行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亲近和赞赏?在当今社会,一个人要处理好同事关系、上下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不能靠刻意追求,不能靠小恩小惠,最根本的仍然在于道德修养。有了高尚的人格、品德,又善于在生活实践中领悟待人处世之道,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亲近和赞赏,甚至远方的人也会敬慕他的德行。

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②;朋友数,斯疏矣③。”

【译文】子游说:“侍奉国君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受到疏远。”

【注释】①数: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②斯:连词。则,乃,就会。③疏:疏远。

【解读】子游认为,一个人无论侍奉国君,还是对待朋友,都应该出自忠诚,但在形式上应把握好“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烦琐,就会令人生厌,使人产生反感。中、外历史上这种忠心事主反遭侮辱,诚心待人反被疏远的事还少吗?事君、待友应把握的“度”,从根本上说就是“礼”。在待人处世中注重礼仪,遵循礼节,懂得礼貌,就不会因过于烦琐而招致侮辱或受到疏远。

同类推荐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四种被广泛认为最具有代表性、最优秀的蒙学读物。这些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背诵,培养识字书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历史上发挥了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本书广泛参考、借鉴了国内新近出版的蒙学类著作,吸取众家之长,每篇蒙学经籍前都加有导读说明,便于读者了解该典籍的文化背景与主旨。内容兼有实用性和典藏性,适合国人借鉴学习。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格言联璧(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格言联璧(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璎先生收集编写的一本浅近格言集,以修身、齐家、治国为目录,包含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分为存养、齐家等十一篇。本书故事丰富,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并且与当下生活紧密练习,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经典更加平易近人。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热门推荐
  • 言婚不言爱

    言婚不言爱

    人人都以为白家的人光鲜亮丽,生活在社会的高层。谁知道白家有位二小姐,却是高层社会中的最底层。从小在强势和逆来顺受中长大,以为要熬出头了,爱人却成为了姐姐的未婚夫。而她却被逼着替嫁,嫁给一个她连见都没见过的人。听着心爱的人的冷言,她这才恍悟所谓王子和灰姑娘的爱情,从来都是一个谎言。她一把扯下她珍藏在心尖上的项链,不顾脖子上汩汩流出的鲜血,死心离去。她带着绝望嫁给他,以为从此心无波澜,只需要静静的过活。谁知在一次一次的交集中,心却渐渐沦陷。就在她以为一切水到渠成,将自己身心交付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 这个皇子要上天

    这个皇子要上天

    这是一个不存在历史中的朝代。这也是一个精神资源贫瘠的朝代。这个朝代,没有李白,没有杜甫。这个朝代,也没有孙膑,没有孔明。但是却有一个穿越过来莫名当了一位皇子的温如言。无心皇位,因不满天子赐婚而逃婚,却不料,各种暧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手写书,写作手法,人物描写,情节把控都不到位,毒性很深,非百毒不侵者不要入内。若偶然误入此处,还请各位看官口下留情,骂我就好,不要涉及家人....
  • 三界之风云—莲篇

    三界之风云—莲篇

    大概,很扯的写一个贼完美的男主和一个贼萌贼帅贼皮的女主以及一个世界的成长史……天马行空纯恶搞作品……
  • 水晶胆

    水晶胆

    南禅寺的观音塑像被敲了两锤子后立刻就变了模样,捏泥人的少年雨东因此而找到了身怀绝技的师傅。然而,当雨东带着师傅临终时托付纸盒他的水晶胆,千里迢迢赶到济州城时,那颗能使盲眼复明的水晶胆却不翼而飞了。是谁偷走了这颗水晶胆?用什么方法能逼使盗贼自投罗网?让雨东用泥人塑出三百六十行营生状的人物又是什么人?
  • 永远的雾城

    永远的雾城

    摄影记者苏休的另一身份是天使杀手,他在杀掉丰城集团总裁霍维德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 余生请指教胡杨

    余生请指教胡杨

    一个关于高考关于救赎,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 末世之亡命求生

    末世之亡命求生

    世界满是疮痍,这里已是丧尸的天下。所有生存下来的人现在只有一个目标:活下来!亡命之徒们的求生之路开始了。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蜜宠99天:总裁爹地惹不得

    蜜宠99天:总裁爹地惹不得

    乔若白没想到,传言中的神秘厉大总裁竟然是自己老公!更没料到的是,有钱有势的老公还附带送她一只萌哒哒的“小包子”。一大一小的男人开启了宠她的PK模式。“小白,我帮你虐了欺负你的坏姐姐,你是不是要奖赏我?”见乔若白被她的继姐欺负,小包子帮她出气。“嗯。”乔若白抱起小包子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吻。“我把乔家端了。”渣爹算计她,厉先生出手护她后,学小包子的方式讨赏。后来,有人看不惯乔若白被宠,挖出她五年前的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傲娇殿下请接招

    傲娇殿下请接招

    母亲是当朝长公主,父亲是镇国大将军,舅舅是当朝皇帝,穿越过来的慕嫣然简直要仰天大笑三声!这家世背景,想要日子过得不肆意都难!可她为何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内定的太子妃?看着皇子们一个个眼冒精光讨好的样子,她不由在心里给穿越大神竖起了中指!历史上当太子的就没几个好下场!她才不要做这倒霉的太子妃!等等,那个七皇子是怎么回事?想为了皇位巴结她,又瞧不上她?小样,她可是京城第一美女!竟然还嫌弃?哼,七皇子,你成功引起了本姑娘的注意,等着接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