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100000016

第16章 叙述时间(4)

倒述,西文flashback,原为电影术语,但这手法却是西方文学与生而来的,《伊利亚特》的开头就是倒述。在西方文学中,倒述几乎成为一个常规手法,而且往往安排于不同的叙述层次之中。《呼啸山庄》就是让主叙述中首先出现结果——凯瑟琳的鬼魂,然后让耐丽·丁的次叙述讲出导致此结果的事件;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这也是一种常规手法,例如《祝福》先说祥林嫂之死,然后再用主叙述讲祥林嫂的一生。

这样的倒叙往往都越出故事开场的时间之前,例如祥林嫂的身世,越出故事开场“我”遇到乞丐祥林嫂的时刻之前,这可以称为“超越式”的倒述。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倒述是很少的,而且往往是属于“技术”上的处理,即几条线索穿插时无法兼顾。我们在上文引过的《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那段开始时不得不倒述解珍、解宝、孙新、顾大嫂的故事,就是一例。当然,也有某些倒述是为了特定的叙述效果。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卷首有一篇“读三国志法”十二条,其中第九条称为“添丝补锦,移针匀绣”:

凡叙事之法,此篇所缺乏,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例如望梅止渴,移在青梅煮酒时叙之;管宁割席分坐,移在华歆破壁取后时叙之。不但使前文不拖沓,亦使后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无遗漏,而又使后事增渲染。

这样的倒述一般都没有超出叙述开始的时刻之外,似乎是在被叙述的时间段中的内部调整,我们称之为“非超越式”倒述。关于这问题有个奇特的例子,就是电影《巴顿奇事》(The Curious Life of Benjamin Button)。菲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原作的短篇相当简单,但是“越长越年轻”这个基本结构已经有了:故事倒过来,从老年说到婴儿。但是实际上每一段依然是从前往后说,也就是倒述再加倒述。因此倒述不是“倒卷”(rewinding),而是全文一再闪回到过去某一点,依然往前说。只有其中一段,在战场上冲锋时,人向后倒着跑。其时间逻辑不一致。

与倒述相比,预述是小说中较少使用的手法,但也特别值得研究,因为它总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除非程式化到不露痕迹。

晚清翻译家最初遇到西方小说的时序颠倒时,常把位置改正过来。当“改正”不可能做到时,常常加一按语,表示歉意,同时帮助读者弄清颠倒的顺序。林纾译狄更斯《块肉余生述》第五章:

外国文法往往抽后来之事预言,故令读者突兀惊怪,此用笔之不同也。余所译书,微将前后移易,以便观者。若此节则原书所有,万不能易,故仍其原文。

《冰雪姻缘》也有许多“原书如此,不能不照译之”,“译者亦只好随它而走”等的歉语。这做法是挺奇怪的:在时序问题上,篡改原文不需致歉,遵从原文反需致歉。不过,这样反复出现的注文自然使晚清作家注意时序错乱的可能性与效果。吴趼人的《九命奇冤》被许多评者认为是晚清小说中唯一的一部以预述开场的小说。全书一开始先写强盗火攻,然后倒述两富户之间如何因小事纠纷发展成仇杀,到第十六回,即到了小说开场预述的位置,叙述者不忘干预一句:“这里外面打劫的情形,开书第一回,已经说过,今不再提。”

胡适称此小说为技巧上“全德的小说”,因为它有个“倒述式开场”。我想胡适是把倒述与预述混淆了。倒述与预述这两个术语本是相对性的,是相对于主要叙述线索而言的。如果事件在主要叙述线索上应有的位置之前叙述,则为预述;之后,则为倒述。某个“线外叙述”的事件是预述还是倒述,视我们把哪一部分视为主要叙述线索而定。在某些现代主义小说中,此事可能困难,因为主要叙述线索可能难以确定,在晚清小说中此非难事,因为其时序变位并不剧烈。

在西方语言有各种时态标志,预述部分用将来式或过去将来式,表示说的事尚未发生——除了时态——还可以用其他短语帮助。例如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顿》第十四章结尾时说马丁写了一篇文章《幻想的哲学》,照例又去投稿:“一张邮票打发它走上旅程,但这篇文章命中注定在未来几个月中要得到许多邮票,走好多路。”这里“命中注定”(was destined)暗示一个指点干预,表示下面说的情况是预述。

这样的标记短语,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倒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宝玉……只得安心静养。又见宝钗举动温柔,就也渐渐地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马丁·伊顿》例还是《红楼梦》例,指点干预标明的预述实际上是为了叙述方便,及早一笔带过,免得此后再费笔墨拾起话头。试看《红楼梦》一零六回:“贾琏如此一行,那些家奴见主家势败,也便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此是后话,暂且不提。”“暂且不提”,似乎后面要接着做文章,实际上后面再也没提起。这不是《红楼梦》行文照应不周,这话原意就是说“虽然在后发生,后面不再提”。

从叙述结构观点来看,预述甚至比倒述还重要,虽然倒述往往总是很令人注目。本书第七章将专节讨论预述的情节结构意义。在这里,我想最后指出一下的是预述往往是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者的意识强加于人物意识之上(因为人物还来不及体验),上面引的《红楼梦》关于宝玉转而爱宝钗是一例。再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例:克利斯朵夫在德国坐火车,忽然看见对面列车中正是曾陪他看《哈姆雷特》的那个法国少女:“他一眼之间已经看见她戴着一顶旅行便帽,身边放着一口旧提箱。他没想到她离开德国,以为是出门几天。”

“他没想到”,是因为只有叙述者知道后事(要到全书第九卷叙述者才倒述这位法国少女安多纳德的故事),这一章本来全是克利斯朵夫所见所闻的事,也就是说,以他为意识中心来写的,而为了预述,叙述者不得不侵入进来,代替人物,超越人物意识能及的范围,这实际上是我们所说过的“补充性干预”。

有时,这种干预可以用语言手法伪装,例如上一例可以改成“要是他知道她是离开德国,他就会……”手法并没有改变实质:在预述中,事件在其应出现的时间之前就被叙述出来。从叙述学上说,只有叙述者才知道全部故事,因为他是在全部事件结束后才来叙述,其他人物无法预知未来,预述不可能用转述语表达(除非人物在作预言),而必须由叙述者说出。因此,可以视所有的叙述为叙述者干预。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中倒述偏少,预述却偏多。而且传统白话小说中的预述,大部分是有回应的预述,即先提前点一下,以后再详细讲述,这样的预述,实际上对叙述线性破坏不大。传统白话小说中,预述是时序变形的最主要方式,实际上所有的长短篇小说,楔子中都点出了故事的结局,故事尚未开始已知结果。因此叙述展开的主要动力不是回答疑问“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是表现一个过程,即表现“结果是如何取得的”。例如《水浒传》一开始就写了洪太尉放走妖魔:

今日开书演义,又说着些什么?看官不要心慌,下文便有: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直使宛平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

以后每当说到一个英雄入伙梁山,尤其是动机并不十分周全时,只消说“也是地煞星一员,就降了”。与预述呼应,就理由十足。《隋史遗文》第三回:

况且上天既要兴唐灭隋,自藏下一干灭杨广的杀手,辅李渊的功臣,不惟在沙场上一刀一枪,开他的基业,还在无心遇合处,救他的阽危。这英雄是谁?姓秦名琼字叔宝,乃祖是……

秦琼所要扮演的角色甚至“巧遇救主”的情节,都预先已经说定。

但是传统白话小说中最常见的预述是每章结尾的公式化预述。《儒林外史》第二章周进参观考场晕倒,“不省人事”:“只因这一死,有分教: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未知周进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预述使“未知周进性命如何”的悬疑完全不再存在。传统白话小说中几乎无一例外采用预述式结章法,但在18世纪某些小说中,情况有所变化。《红楼梦》的结章对句有时省略,有时只用来总结本章情节,不再预述未来。

另一种预述,经常出现在情节的危机时分,似乎是在肯定命定之数。《西游记》每次唐僧被妖怪抓住即将入锅被食,总会出乎一个预述式的干预:“这一回,也是唐僧命不该死。”下面的故事只是讲述唐僧得救的经过,得救这结果是预定的。在17世纪之前,这种命定预述是白话小说叙述的通例。《金瓶梅》中每一情节转折,总有预述干预,第二回:“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却有一人,从帘子下走过来,自古没巧不成话,姻缘合当凑着。妇人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第九十九回:“一者也是冤家相凑,二来合当祸这般起来。”

传统白话小说中的预述,对维持叙述线性起了极大作用。早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预言式楔子,实际上是大规模的预述,但它们不采取预述形式,没有时序变形。《三国志平话》中韩信等三将转世投胎楔子,《说岳》中的大鹏故事,《水浒传》中的洪太尉误放妖魔楔子,在情节位置上都是正常的,它们发生在主叙述线索的情节之前,但在语义上却是预述的,它预定了三家分汉,一百零八将聚义。因此,这是一种预言式楔子。

在白话小话创作期,这种预言楔子消失了,嵌入叙述情节。《金瓶梅》的预言结构出现在第二十九回,吴神仙给西门府上每个妾相面,点出了每个人的结局。每人四句的谶语太明显,但似乎没有一个妾对自己的命运预言加以深究,其作用似为铺垫。《红楼梦》中的预言结构移到第五回贾宝玉太虚幻境之游,即宝玉看到的《金陵十二钗》三册中的画与题诗,以及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其措词过于模糊,只有读完全书后重读此章才能弄懂,起不了预述作用。实际上把预言楔子植入正文,就已经失去了对情节的先声夺人控制权。

传统白话小说的预述,在晚清小说中依然大量存在。《九尾龟》中就有不少预言后果的预述,尤其是预言嫖客与妓女发生冲突会有什么结果:

你想这等的豪华名妓,哪里看得上这种客人。到后来率至花了一注大钱,受了几场闷气。万想不到幼恽是个一钱如命的人,以致大失所望,所以终久弄得不欢而散。

类似例子几乎无书不有。甚至传统小说中的章回起讫公式在大部分晚清小说中还完整保留,哪怕是晚清的优秀之作,如《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九尾龟》等都如此。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由于用了复合式叙述者,叙述者记录孔博士演讲,叙述格局大变,此种叙述干预起讫不得不改个样子。例如第三回之结尾:“至于以后有什么事情,我也不能知道。等礼拜六再讲时,录出奉报吧。”但是,在第五回,即《新中国未来记》现存本的最后一回,其结尾又起用了传统公式:

他顾不得许多,一直就跑上去了。有分教:

碧眼胡儿认我法律家

白面书生投身秘密会

须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梁启超好像忘记了此书的叙述者已经不是“说书人”。无奈落回传统公式,可能这正是一个标记,点明梁写不下去的原因:他明白他的《新中国未来记》,内容再革故鼎新,惊世骇俗,形式已经无法摆脱陈套,他的创作已经失败。

同类推荐
  • 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作品中文版的主要译者,许钧以翻译为缘,与勒克莱齐奥结下了四十余年友情。本书记录了他们就文学、创作、翻译、教育、人生等主题展开的一系列对话。其中有勒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许钧在巴黎与他的深入交流,也有勒克莱齐奥应邀担任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后在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与许钧、毕飞宇等的倾心交谈。他们的交流与对话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充满睿智,趣味盎然,具有鲜活的材料与深刻的思想。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及其作品中文版的主要译者、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家、法语文学学者许钧之间深刻、睿智又趣味盎然的精彩对话。当代法国最杰出的作家和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家之间的对话,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充满睿智,趣味盎然,具有鲜活的材料与深刻的思想。这是国内著名翻译家许钧与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就文学创作、翻译、教育、人生等主题的一系列对话录,相信会得到国内文学创作、研究者的关注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

    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他的早期散文大多篇幅短小,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生活剪影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在他笔下,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跃然纸上。《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收录了茅盾的经典散文力作,既有战争年代的时代感怀,也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还有对人事的追忆,以及对生活、对文学的思考,有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茅盾的艺术风格、写作特色。
  • 新民歌讲稿

    新民歌讲稿

    《新民歌讲稿》是废名对“新民歌”的解读和理解,是建国后废名诗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本讲稿延续了废名诗评的一贯风格——古今纵论且重视情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非常具有个性,也对当时的创造思维和创作方法给予了反思。在本讲稿中,废名乐于将古典诗歌与新民歌进行比照,从而通过互相阐释来解释和评述新民歌,其中提的最多的古典诗歌中的诗人包括陶渊明、谢灵运、李商隐、王维、杜甫等,也从侧面表明废名对田园诗和晚唐诗非常熟悉和热爱。
  •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是一本随笔集,按照余秋雨先生走出的路子,和评论家将之视为标杆的尺度丈量,有不少文章可以归结为历史文化散文。 汇总完该书,一向不愿算账的我居然拨拉了一回心中的算盘。入选进来的作品全是近15年写下的,而自以为还耐读的篇章多是近七八年的收获。算起来自己走进写作的天地已有30年了。可是其间有半数时光都没涉足这个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后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近乎练笔。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散文还真不是轻易就能摆弄成的。我有些胆大了。
  • 闲人诗稿:熊召政旧体诗词精选

    闲人诗稿:熊召政旧体诗词精选

    本书为熊召政的旧体诗集。他的诗有的充满恬淡与闲适;有的富有禅境和禅机;有的则表露了诗人在投身商海后“爱钱偏又爱清高,避席常固浊气豪。还是去当闲士好,清风明月自逍遥”的矛盾心情。
热门推荐
  • 基本剑术

    基本剑术

    地球毁灭,人类危急,生死存亡之际,可怕的意外和灾难,永远不知道是哪个先来。唐安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天塌了,有个子高的人去顶,可有一天他发现,他成了那个个子最高的人。
  • 恶魔老公,晚上见!

    恶魔老公,晚上见!

    从她被他收养那天开始,顾颜书就对他生出一种一日为父终身为夫的想法。于是,从遇见他开始,她对他的心动就没有停止过。外人眼中的他,高贵,冷漠,疏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她眼中的他腹黑,傲娇,小气,幼稚,而且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大醋坛子。某日,某只傲娇一脸心虚的问“媳妇,如果哪天我要是惹你生气了怎么办?”顾颜书想也没想的说“那就跪着给我唱征服。”于是第二天,顾颜书看着某男人登上娱乐头条,被指包养小三,贴出的照片却是模糊不清的她这个正室席太太时,她怒了。然而下一秒,她却看到男人出现在电视里,指名道姓的为她点唱了一首“征服”
  • 景熠衍,倘若不曾喜欢你

    景熠衍,倘若不曾喜欢你

    季初妍19年的陪伴比不上景熠衍爱安茹的4年。喜欢一个人谁没犯点错?而她错就错在太爱他了,以至于后来变得不像自己……因为一场被人特意策划好的阴谋,他娶了她,三年的婚姻里待她极好,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殊不知这几年的长相厮守只是他的尽力而为。他对她所有的温柔也都是假的,为的也只是报复她,谈何爱?景熠衍,自始至终都是你,让我投入太彻底,故事如果注定悲剧,又何苦给我美丽?〔超级大虐文,欢迎小可爱们入坑,不喜者勿喷哦!〕
  • 美国的故事7:共和之国

    美国的故事7:共和之国

    毕蓝老师留美二十余年,从看到美国到看透美国,以细腻、真诚、幽默的文笔,自2010年起开始在博客上写美国,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时至今日,依然持续更新中。网友评价她的美国史“简明而不简单,严谨而不严肃”。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妨来听毕蓝老师给你讲讲美国的故事……从1809年到1826年,从“第二次独立战争”到“门罗主义”,随着第一代“国父”们陆续离世,独立50年的美国将何去何从……
  • 彷徨少年时(黑塞作品11)

    彷徨少年时(黑塞作品11)

    《彷徨少年时》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艰难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全篇以黑塞标志性的抒情笔调写就,是一部描述贯彻真正自我过程的、探索自我命运的心理小说,可以说是黑塞纪念碑式的名作。
  • 美食小饭店

    美食小饭店

    “系统,兑换个菜谱呗!”“请确认!”“确认!”许久,江阳回忆着脑海里的知识,努力练习着……“所以,为什么我兑换了还要练习才能学会?”江阳问道。系统:“??”父母留下的饭店,一个只能兑换和练习的系统,江阳一头闯进美食的世界!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支持!
  • 世子爷的全能医妃

    世子爷的全能医妃

    〖强推新文《娇娇深得我心》〗 四年前,她是相府嫡女,却被庶母处处刁难,闭关戒罚。四年后,她袖中揣一卷银针,翻手云覆手雨,静看往日仇敌独食恶果。四年前,他受人所托,却未来得及救下陆亦安。从此,她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某日,陆亦安偷溜出府,不得不翻墙回院子。身份尊贵的承王世子却从善如流的越过围墙,带陆亦安躲过府内巡逻的侍卫。陆亦安惊呆,指着顾予彦,“你居然比我都清楚府中的侍卫分布。”顾予彦微微一笑,“没办法,这几年为了看你一眼,也是不容易。”
  • 契约兄妹:扑倒冰山校草

    契约兄妹:扑倒冰山校草

    父母离婚,背井离乡;落入差班,结交仨俩哥们;人生悲催,那就认栽;既无欲无求,那就凑合过呗;偏偏老天不作美,一纸法律文书“啥?凭空多出个妹妹?”“做梦!乖乖认姐!”兄妹?!姐弟?!尚在争辩不休;生活已经悄然翻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孟婆的女儿

    孟婆的女儿

    700年过去了,孟婆的汤从未泄露过秘方。那些在奈何桥上最后保存的情感记忆都被我收藏起来。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他。我想让他记得我,永远记得我。所以我在孟婆汤里下了解药,而孟婆因此惩罚我,把我移魂于人身上,让我投胎转世为凡人经历凡人的所有苦痛。我是孟婆的女儿,活了700年的妖精。
  • 原来,我是主角

    原来,我是主角

    “你姓萧,私生子,老妈祭天?” “你左手杀人,右手救人?”“你渡劫失败,重生高三?”“你历练结束,要去继承三千个亿?”“你特娘的活了几十亿年?” “你灭过天,来地球装比?”“往后稍稍吧小老弟,告诉你个秘密,这个世界是本小说,你是个龙套……”“而我,才是主角!”知道自己是主角的王前,在反套路的路上越走越远,背影极其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