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500000059

第59章 川北灯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

康大寿

川北灯戏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流行于嘉陵江流域的川北大地,给城乡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带来了欢乐,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由于它那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巨大的艺术魅力,2006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后,川北灯戏更加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戏剧界、史学界对它的学术研究也更加深入,笔者就川北灯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川北灯戏源流的多元性与形成时间的不确定性

“灯戏”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广义”的灯戏主要是从其概念产生的情形上讲的,即“灯下之戏”。这“灯下之戏”的“戏”可能是歌舞,也可能是话剧小品,或者是说唱杂耍,甚至也可能是张灯玩灯的娱乐游戏。古时人们尤其是农村的照明条件极差,晚上娱乐照明要灯,人们看戏赶路要灯,因此当时戏在灯下演,有灯才有戏,有戏必有灯,“灯”与“戏”是连在一起的。

而“狭义”上的灯戏概念是从戏曲剧种上来讲的。它是根据各地的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品种,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的历史渊源、演唱风格和艺术特色,如“川北灯戏”、“云南玉溪花灯”、“贵州独山花灯”等。

关于川北灯戏的源流问题,目前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大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民间歌舞说”。

民间歌舞起源较早,是源于古代人们在狩猎或农业生产丰收后的欢歌狂舞,表达的是人们的喜悦心情。它以集体的歌与舞为特点,娱乐性强,便于民众参与,一般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有专家认为,川北灯戏是“四川民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特别是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是“傩、坛说”。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对“民间歌舞说”提出质疑,他们结合灯戏流行地区宗教迷信盛行和“傩、坛”较多的特点,认为“傩、坛是川北灯戏之源”,或者说“川北灯戏之源来自于巴渝舞所产生的川北傩,胚胎于坛,……属于巴文化的遗韵”。

傩戏、坛戏是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迷信活动,傩戏与坛戏有说有唱,故事性强,便于人们观赏。“傩”即古时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据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祚阶”。《吕氏春秋·季冬》有“命有司大傩”一语。“大傩”即古代举行驱逐疫鬼祭仪时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现出驱鬼捉鬼的内容。“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娱人方面发展,加强了娱乐成分,出现了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内容,个别地区还发展成为了戏曲形式,被称为“傩戏”,川北地区如南部、阆中等地都有。

“坛”即用土筑成的一个高台。其用途广泛,如用作欢庆歌舞的场所,但用得更多的是作为祭祀的场所,如北京原祭天、祭地的天坛、地坛等,农村中用于祭祀活动的场所也称为坛。在广大农村,有一种源于端公捉鬼跳神仪式而来的民间小戏就叫“坛戏”。

笔者认为,川北灯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源流除了民间歌舞与傩戏、坛戏之外,它还融合了花灯歌舞(川北灯戏的歌舞灯,即“灯中有舞,舞中有灯”)、说唱艺术、山歌民谣、木偶、皮影、杂技等各种川北地方民间艺术,甚至包括劳动号子及猴戏中的娱乐因素,所以很难说它最早是源于哪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正如川北灯戏艺人在谈到灯戏发展时常说的几句话那样:“木偶是爹,皮影是妈,猴戏是妹妹,庆坛是它干爸爸。”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明末清初是外地人口迁入四川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巴蜀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川北灯戏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民间艺术形式的娱乐因素,所以其源流具有多元性。

关于川北灯戏形成的时间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定形成于唐代,其理由是四川自古有“上元灯会”之习俗,唐代尤为兴盛;二是因文献记载北宋各地都有“闹花灯”的风俗,且“宋时花灯胜于唐”而有人认为它形成于宋代;三是根据明代嘉靖《阆中县志》有“五月十五瘟祖会,……演灯戏十日”等记载认为川北灯戏形成于明清。

笔者认为,前“两说”的依据不充分,因为根据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它们大多是以“灯会”或“闹花灯”的概念在表述,而且都与节日灯会尤其是元宵花灯有着密切关系,显然它只是一种“张灯”、“玩灯”与“赏灯”的群众娱乐而并非戏曲表演艺术,更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川北灯戏。而“明清说”的依据,即《阆中县志》中记载的“灯戏”属“川北灯戏”的可信度虽然较大:一是阆中、苍溪一带本身就是川北灯戏流行的中心区域;二是文献中是用“演灯戏”在表述,它与“灯会”和“闹花灯”有所不同,但问题却在于它也只说明当时川北灯戏已经存在,而并不能判定川北灯戏在明清之前就不存在。

可见,由于川北灯戏是由民间艺人创作并经口头相传而少有记载,其流行范围广,加之川北灯戏的“形成”又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我们很难把川北灯戏的形成这个渐进历史过程确定在某一具体的时间上。当然,如果有比较可信的实证史料进行考订,这自然是一件好事。

二、川北灯戏与川北农村

川北灯戏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川北农村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的,我们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1.它是川北农民的“喜乐神”,这是从川北农民的精神需求来讲的。

在古代的川北农村,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山区的农民由于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他们不但缺乏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手段,甚至还被剥夺艺术欣赏的权利。但是,这却并未能泯灭他们对美的追求,也不能说农民就没有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创作才能,他们也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川北灯戏的许多剧目就是由川北农村的民间艺人口头创造的,如在《闹隍会》灯戏中,民众在敬拜城隍爷时所表达的期盼与诉求,正是农民对其生产与生活基本需求的真实反映。所以,有人把川北灯戏称为农民戏。

同时,他们又要通过对一定艺术形式的欣赏以获得快乐,尤其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农民们更是需要用快乐来放松自己,忘掉忧愁。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民没有时间和知识等条件去从那些抽象的艺术形式与语言中获得快乐,因此他们的这种表达与感受只能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来体现,如川北灯戏内容上贴近农村生活,其情感真挚,爱憎分明;语言中拥有大量的川北地方俗语,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甚至有的还很粗俗,但农民一听就懂;其表演动作夸张,丑中见美。川北灯戏这种强烈的娱乐性与趣味性给农民带来了快乐,故而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甚至川北一带的民众还把它看成是能给他们带来欢喜快乐的神灵,将其称之为“喜乐神”。

2.它是川北农村的“大铺盖”,这是从川北农民的生活需求来讲的。

川北地区特别是苍溪、阆中、南部等地,处于嘉陵江中下游,属于丘陵和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农民之间的交往极少,文化生活更是贫乏。因此,农村中的“赶场天”与农民们的婚丧嫁娶时间便成为他们进行交往和娱乐的重要机会。自古以来,川北农村凡是遇到婚丧嫁娶之事,四乡八邻的亲友都要前往,由于客人的铺盖床褥很难解决,主人家便常常请来灯戏班子在院坝内通宵达旦地演出,人们以看戏娱乐来度过漫漫长夜,同时又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故川北灯戏又被川北农民们称为“坝坝戏”,“大铺盖”。

可以说,川北灯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过去农民的娱乐与生活需要,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在川北农村长期流行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川北灯戏与农民的审美情绪

农民的审美情绪,是指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在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所反映的是农民所普遍带有的一种社会审美心理,这在川北灯戏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义”、“和”是中国农民传统的对人格审美属性的社会评价。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明清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明清卷

    论述明清两朝初建时期道德生活的变化;明代中叶市民道德兴起对中国道德生活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发展对社会道德生活的作用;明代专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明清之际民族矛盾与社会道德生活;满族道德生活与中原道德生活的相互作用与融合;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道德生活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定型与民族融合中的道德生活,揭示这一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人生际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人生际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热门推荐
  • 云凰凤栖

    云凰凤栖

    他许她万千宠爱及无上尊荣,倾尽了他此生深情与骄傲。为了她,他将江山拱手。她深陷险境,他怒发冲冠,掀起了乱世之争。他野心勃勃,江山与她,势在必得。她以山河为诱引他联盟,筹谋将江山夺回奉还。天下风起云涌,四分五裂。终究谁能睥睨天下,笑看风云。
  • 刘耀文感谢青春遇见你

    刘耀文感谢青春遇见你

    我也不知道说啥,第一次写小说,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担待!!!
  • 喵了个咪2

    喵了个咪2

    《喵了个咪Ⅱ》把猫写得妙趣横生,引人捧腹,猫的性格呼之欲出,仿佛一篇篇寓言,不仅有猫生活,还有猫社会,说的是猫道理,实际又是人道理。这里面有对猫的细致观察,也有对猫深刻的爱和依赖,有养猫的经验和常识,也有和猫厮混的快乐和幸福。
  • 中影

    中影

    “这世间有很多故事,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我们都不过是故事里的人,角色早已注定。”“既然如此,那你又何必这番执着于此?”“因为,我忘不掉这个故事……”
  •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升华的一种宝贵品格,也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向自由王……
  •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 花开月无声

    花开月无声

    18岁那年她带着一丝喜悦步入了母亲的书房,再次出来时,她犹如地狱走过一遭!母亲“亲手”将她推入“火坑”!从此,她从一个千金大小姐沦落成“千金小姐”!阔别五年,她又重新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城市,她便不再是从前那个任人摆布的布偶!
  • 华娱之巨导之路

    华娱之巨导之路

    陆霄回到1998年,从一个导演系的学生开始。一个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故事......
  • 销售这么说,客户就会听你的

    销售这么说,客户就会听你的

    "不会说话就不会做销售,没有好口才就干不好销售。但好口才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并在销售一线的实践中锻炼提高。本书集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鲜活的成功经验于一体,向你讲解各种情境中销售口才的训练方法和实战技巧,传授征服客户的强大沟通战术,帮助你突破销售语言的误区,全面提高口才,快速成长为一名善于说服客户的销售高手。一本一看就懂的适用于任何场景的销售口才实战宝典,助你练就绝妙口才,说服任何客户,成交每笔生意!"
  • 临江之道

    临江之道

    以乱制乱,临江之道守护?等待?朋友?家人?"受人所托,守护临江""待我归来,势必卷土重来""我来辅佐你,立地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