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800000012

第12章 儒家文化(4)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东莱先生。吕氏家学渊源颇长,有“中原文献之传”。吕祖谦为学素有“博杂”之称,“不主一门”、“不私一说”,而“兼总众说,巨细不遗,挈领提纲,首尾该贯,……浑然若出一家之言”。吕氏婺学带有调和折衷的色彩,尤其注重史学,讲求致用,对朱熹理学的形成同样有着辅益之功。

在张栻、吕祖谦的切磋、辅益下,在与心学家陆九渊、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陈亮、叶适等的争辩过程中,朱熹完成了理学的集成工作。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是二程的四传弟子,其学被称为“闽学”。朱熹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儒学家,几与孔子齐名。他著述丰富,尤以《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伊洛渊源录》、《近思录》、《通鉴纲目》、《晦庵文集》等闻名于世,其语录被后学编辑为《朱子语类》,流传广泛。今有《朱子全书》一套,备载其学术著述。朱熹“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以二程理学为基础,广泛吸收、融会宋代各家学术,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宏大、体系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以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但就具体事物而言,他又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同时存在,密不可分。朱熹继承并发挥了张载、二程关于事物多样性与统一性、个别与一般的“理一分殊”之说。在朱熹看来,一般的存在与否并不取决于个别,而事事物物之所以如此差异又如此统一,则是被当然之理所决定的。朱熹因此认为事物的对立与差别都由天理决定,不能改变,从而论证社会等级制度永恒不变。他说:“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据是父子。”在人性论上,朱熹把人性分为“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道心)与“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人欲、人心),以为天命之性“专指理言”,天理纯善,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以天理克制人欲,以道心主宰人心,要求“去人欲,存天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还进一步从修养论和认识论的角度作论证,提出结合“窒欲”、“主敬”的“涵养”工夫和“格物致知”的“穷理”工夫,使越来越“危”的“人心”由“危”转“安”,越来越“微”的“道心”由“微”转“著”,最终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自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说后,宋代学者多有论述,努力争夺道统继承人的地位。朱熹于此也勇于自我承担,利用《尚书·大禹谟》“人心惟然,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十六字心诀”,创造了“圣人传心”之论,或称之为“道统心传”。

(三)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南宋理宗对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大加表彰,确认他们的道统地位。淳祐元年(1151),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二程、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程朱理学由此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元仁宗于延祐元年(1314)恢复科举考试,规定所用经书“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程朱理学在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变得更加牢固。明代开国就制定了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以程朱注解为宗主的科举考试制度。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又下令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整理、总结、提炼程朱理学,并用之于科举。于是株守程朱理学的学术局面长期维持不变,直到明中期心学的重新兴起才有所变化。但事实上,即便到清代,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哲学,其官学地位并没有改变。

二 陆王心学

在宋代,除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外,还有始于邵雍、程颢,至南宋陆九渊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心学”。明代中期,陆九渊心学经王守仁发扬为“王学”,盛极一时,直接影响了明代上百年的学术思想。陆九渊、王守仁开创的学术思想称为“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心学及朱陆之辩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学者称象山先生。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又接受程颢“天”即“理”、“天”即“心”的思想影响,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史称“心学”。陆九渊是南宋理学中对后世影响仅次于朱熹的学者。

陆九渊发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王守仁概括为“心外无物”。陆九渊又说:“天下之理无穷,若以吾平生所经历者言之,真真所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然其会归,总在于此(心)。”明王守仁概括为“心外无理”。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下,陆九渊以“吾之本心”为认识对象,以“发明本心”为认识目的,以“切己自反”为认识途径,并由此提出“一心向内”、“安坐瞑目”、“剥落物欲”等“发明本心”的方法。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曾在学术上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淳熙三年(1176),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信州(上饶)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熹以纲常伦理为客观存在的天理,主张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反复积累,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格物穷理”工夫;陆九渊则以纲常伦理为人人所固有的“本心”,认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只须存心养性就可以恢复“本心”。朱熹将陆九渊之学称为“易简工夫”,而陆九渊则说朱熹之学是“支离事业”。后世学者称朱熹之学为“道问学”,陆九渊之学为“尊德性”。

(二)王守仁心学

朱陆之争在程朱理学取得官学地位后并没有停止。元代理学除一部分坚守朱、陆学统的门徒以外,有不少有影响的理学家,尤其是南方大儒吴澄,看到朱陆“支离”、“简易”之蔽,主张打破门户,汇综二家之长,于是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势。明代初年,学风保守,程朱理学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到了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陈献章(1428-1500)以“静中养出端倪”为学,湛若水(1466-1560)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传承发扬心学思想,学风开始发生变化。王守仁承其后,将陆九渊“心学”发扬光大,成就有明一代最为显耀的学术,与陆九渊之学合称为“陆王心学”。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其著述被编纂成《王文成公全书》,其学称“姚江之学”、“王学”。王守仁28岁举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王守仁受到重用,于正德十二、三年(1517-1518)镇压江西农民起义,十四年平息宁王朱宸濠的武装叛乱。他因受当权者所忌,虽加官进爵,实赋闲居家。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出征广西,镇压思恩、田州壮族反叛,接着自作主张镇压八寨、断藤峡瑶族反明武装。嘉靖八年,王守仁在归途中病死于南安舟中。王守仁汲取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并直接继承陆九渊心学思想,构建了更为宠杂而深邃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思想体系。他曾用“四句宗旨”概括其思想内涵:“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早年信奉朱熹之学,但当他被贬贵州龙场驿丞时,面对亭前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不但没有格出竹子之理,而且还大病一场。经过这次“龙场悟道”,王守仁否定了朱熹“格物致知”之说,转向心学。与陆九渊一样,王守仁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由此推出“心外无学”,并发挥孟子“良知良能”之说将纲常伦理看作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认识纲常伦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王守仁改造朱熹“格物致知”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把它解释成“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通过“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克服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以纲常伦理规范自身行为,将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自觉地“为善去恶”。王守仁认为良知“昏蔽于物欲”,与朱熹一样,主张通过格除“物欲”以“致良知”。他有感于自己镇压人民起义之事,以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守仁还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以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他批评程朱将知行分为两件事,以为知行均产生于心,本来就是同一件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二者通过内心良知的发动而达到合一。

(三)王守仁心学的演变发展

王守仁反对宦官专权、镇压农民起义,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颇有文才武略。其学一出,天下景从,盛行于海内,一改明前期朱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史称:“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学大行,其弊滋甚。”

王学兴起后,门派众多,而主要经由王畿、王艮的进一步传播发挥,将王学推广开来。王畿(1498-1583)发挥“良知”中先验性的一面,用禅宗顿悟的方法体会“良知呈露”的境界,公开与禅学结合,导致空谈心性,逐渐向末流发展。王艮(1483-1541)创建泰州学派,顺着王畿开辟的路,对“良知”的内容加以改造,倡导“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饥来吃饭困来眠,世间都是圣人,更无须修为研讨,结果走向良知的反面。其学派被斥为“小人之无忌惮”,而后儒称王学末流为“狂禅”也就在于此。王畿到处讲学,在上层社会影响甚大;王艮发展平民教育,在下层社会广泛传播。但无论是王畿还是王艮,王学在明代后期逐渐失去本来面目,最终陷入空谈的境地。

(第六节) 清代朴学化儒学

伴随着明朝的衰亡和清政权的崛起,在反思王学的空疏、重视经世致用的背景下,儒学出现了新的变化。到清代中期,在“文字狱”等政治高压下,在编纂《四库全书》等文治政策的引导下,又出现了盛极一时的乾嘉考据之学。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统治力量日渐减弱,原本隐微的今文经学蓬勃兴起。清代学术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而以复兴汉学为号召的考据学占主导地位,所以历史上将清代学术称为考据学、新汉学、朴学,而清代的儒学主要是朴学化了的儒学。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复盛的时代》中说:“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慎)、郑(玄)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尟。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庆)、道(光)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翻)以求孟(喜)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穀》二传。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生)、董(仲舒)之遗文,寻武(帝)、宣(帝)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梁启超也用“以复古求解放”一语概括清代学术。大体而言,清代学术可以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一 明末清初的儒学新风

明末清初是清代儒学的奠基和启蒙时期,代表人物有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颜元(1635-1704)、李塨(1659-1733)等。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与清廷合作,总结明亡教训,批判或修正明中后期王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继承并发展宋、元、明考据学统传,开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此时期的学术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清初学者注重联系实践,反对空说与玄想。他们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守仁心学,于是积极注重实际考察,学以致用。顾炎武一生足迹半天下,“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在后半生的游历生活中,顾炎武所至之地,则“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关注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学术研究。黄宗羲拜王守仁学派传人、著名理学家刘宗周为师,实得王学真传,但他反对王学末流,对王守仁“致良知”说进行了修正,而归向以经术经世。他著《明夷待访录》,以处衰世而陈法于后王。以颜元为代表的学者更是反对一切玄学与考证,以为通过宋明理学家所言读书、静坐和反省的片面认识而得到的知识就像镜花水月一样虚幻,只有离开空想与书本而在日常生活中求学问,“亲下手一番”去习行、践履,才能得到正确认识。他们以苦行为宗,因主张过于激烈,两传而终。

清初学者从事踏实的学问,讲求切实的训诂考据之学。顾炎武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经学即理学”,批评王学不读书的毛病,同时又提出“博学于文”,认为治学之路要从文字、音韵、训诂着手,再到研究经书,最后发挥孔孟之道。他著《音学五书》,探讨音韵之学,又著考据之作《日知录》实基于此。黄宗羲著述成果丰硕,不仅编纂《明文海》以总结明史,又编纂《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学术史著作,开创了以史见长的浙东学派。其著作达110多种,1300多卷,2000余万字。王夫之提出:“思不容不审,学不容不博。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以“学思”相结合的治学方法,批判宋明理学,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方面有所发展,达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峰,从而宣告了宋明理学的终结。

黄宗羲极力反对君主专制,以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其《明夷待访录》一书,“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顾炎武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还继承并发挥自先秦儒家提出并逐渐形成的耻感文化传统,提出“行己有耻”的主张,大力宣扬儒家“礼义廉耻”之说。他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基于如此认识,顾炎武提出“亡国亡天下”之说,梁启超将之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

清初儒家博通经、史、诸子、群书、小学、历算、舆地、音律等,汉宋兼采,各取所长,而不存门户之见,规模气象都比较宏大。

二 清代中叶乾嘉考据之学

清代中叶为清代儒学全盛时期。此时考据学兴盛,形成乾嘉考据学派。他们抛弃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不谈“行己有耻”,而偏重于“博学于文”的方法,重视读书,反对空谈,沉溺于文献考据,虽有科学的实证精神,却于学术思想上显得局促不堪。

同类推荐
  • 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浙东重镇、四明首镇,是鄞江镇的另一个名字。它山堰与都江堰齐名。它山堰,古鄞江。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或了四明首镇——鄞江镇的无数个不同的侧面,风景如画,人情温暖,世相万千。
  • 宁夏灯谜:1973—2012

    宁夏灯谜:1973—2012

    灯谜发展到现在,从内容、形式到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各地的灯谜创作、灯谜猜射和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
  • 弟子规全鉴

    弟子规全鉴

    本书在全面阐释《弟子规》精华要义的基础上,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个方面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书中大量引用圣贤著作进行说理,穿插上百则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件,将《弟子规》蕴涵的智慧与当下职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国学爱好者以及青年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个人修养的必备读物。
  • 魂牵梦绕新西兰

    魂牵梦绕新西兰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热门推荐
  • 黑女巫

    黑女巫

    在魔法大地阿夕亚的西部,加德纳人、狼人、精灵、龙族、树妖……这些神奇种族都建立了各自的王国。一场大战后,加德纳人依靠魔法控制了西部诸国,但他们强大的黑女巫却在战争中牺牲。作为黑女巫的孙女,艾洛琳拥有更强大的魔法。但她的叔叔为了保护她,隐瞒了真相,也没有教她如何使用魔法。随着艾洛琳长大,各国势力因惧怕预言中新的黑女巫而蠢蠢欲动。野心勃勃的黑巫师控制加德纳王国后,准备一举消灭其他种族。大战在即,丝毫不会魔法的艾洛琳将怎样改变阿夕亚大地的命运?
  • 重生首席女神:帝少,来一战!

    重生首席女神:帝少,来一战!

    她是苍凌大陆独掌六界的女帝,一朝重生,成了懦弱无能的出气筒学渣千金。说她丑?眼瞎吗,第一校花她能甩几条街!学渣?满分试卷一甩,打得你脸啪啪响!组团欺负她?虐得你生不如死,后悔出生!他是帝都拥有“冷面罗刹”之称的帝家大少,高冷腹黑,却偏偏对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宠她上天。【白樱,你是我的,也只能是我的——帝夜寒】读者群:822394051
  • 剑神酒祖

    剑神酒祖

    老话说得好: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内力修为是决定一名武者是否是高手的关键因素!而内力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这本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在苏白身上并不适用,因为他可以将喝下去的酒转化为内力,几十年的内力不过只是多喝点酒而已!多年后已是一代宗师的苏白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神情寂寥,喃喃道:“人生但求一醉而不可得,真是寂寞如雪啊……”
  • 香殒泪

    香殒泪

    年仅十五,她痛失处子之身,只隔了两年,她却忘得一干二净。两相见,形同陌路,谁也不认识谁。二十芳华,她一朝成为名门贵将,费劲心思想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挡风遮雨,不料反被下了药,一夕之间,她妹妹成了妃,她却沦为奴!当她尽忠职守,努力为自家光宗耀祖时,一道满门抄斩的圣旨,把她逼入绝境!想报仇,却下不了杀手!了无生趣的她,心灰意冷悬河自尽,却被路人相救,以为他就是自己的良人,满心欢喜的与他喜结良缘那夜,迎接她的,竟然又是刀光血影!重出江湖的将门之女,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政变!========================================后续简介(看过公众章节以后再看):他是西夏帝王!从昏君到明君,又从明君沦为暴君!逼她撇下忠臣的名誉,起兵谋反!他是逆臣国舅,野心勃勃,但在看尽她辛酸苦辣之后,却含笑着束手就擒!江山一半一半,谁与争锋?他是一国首富!为她弃商从甲,却站在她敌人的背后,故意与她为敌!他是隐世王爷!无心无欲,一次偶然邂逅,他的身份尽数被她利用殆尽!却是那般甘之如饴!他是她最完美的军师,却在最后关头,弃她离去,成为敌国的猛将,处处与她争锋!到最后,究竟谁才是她的夫?衣带解尽,面前的,却不是她心爱的男子!----------------------------------------------------------------------------他们是她的儿子,一个被封为太子,一个流浪在外,只是他们嘴里所喊的母亲,永远都不是她!她往日的贴身侍婢,霸占了她母亲的身份,也霸占了她心爱的男人!成了一国之后,逼她俯首称臣!她的双胞姐姐,直到她二十岁那年才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却口口声声说要杀了她!她们姐妹,一个是佛,一个是魔,一个最爱兴风作浪,一个却努力治安平天下!好几次形势所逼,双胞姐妹身份互换,在朝廷与江湖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到头来,她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却成就了她姐姐的名号!------------------------------------------------------------------------------------这是一个凌驾肉欲之上的爱情故事!凡是看过一点文章内容的就会知道,简介里所写的人物身份,很好辨认的!
  • 皇家废材妃

    皇家废材妃

    开了个新文,叫做皇家娇宠之兽妃归来,有空的亲可以去看看哈。笔芯
  • 凰谋之暴走世子妃

    凰谋之暴走世子妃

    她穿到这时代,从前世抓贼平冤的正义警花变成身无分文的十岁小乞丐,为求活命的唯一要记便是实施抢劫。可是,她为何会一不小心抢了堂堂慕世子?要不要赶紧跑路?什么,世子失宠抢了也没有关系啊。只是这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太他娘的坑爹,要想生存必须得女扮男装。谁说身为女子就不能为官为将,她偏要一身甲胄征战杀敌;谁说世子失宠就不会东山再起,他偏能逆势而行君临天下;皇宫内院妖精成群,朝堂重臣狼子野心,且看两人如何打怪升级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血染江山,万马喑哑,她站在高墙上凌风噬笑:“谁告诉你们我的男人是可以随便染指的,胆敢动他,我保证你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此生为人,不信,碰一下试试。”
  • 红血女王3:国王之囚

    红血女王3:国王之囚

    从绞刑犯到阶下囚,国王的痴迷成了梅儿唯一的护身符。逃过又残暴又温柔的囚禁,她再次面临抉择。到底该携手并进还是分道扬镳,她爱的人犹豫着,而她已作出选择——这一次,无可阻挡!
  • 火爆魔王驯悍妃:至尊驭魔师

    火爆魔王驯悍妃:至尊驭魔师

    异世重生,便是这里一代凰尊,火爆脾气不减当初。靠之,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强者为尊,直教人欲弑天灭地,搅乱风云。谁言,裂帛三尺,血溅一丈,胜者,当勇往直前,不退缩,不认输。她凌一,便注定当这胜者,盛世风华,睥睨天下。驭兽可以,驭魔一样的男人,同样可以!管你是火爆还是冰山,管你是闷骚还是明恋,在她这里,都只是浮云,真实的才是她生了个无节操的儿子-------------
  • 大秦圣皇

    大秦圣皇

    因为一场意外,秦安穿越到与战国历史十分相近的天元大陆,这里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更有修行之人,身负移山填海碎裂山河之能!诸子百家繁荣发展,原木立信的商君,巧舌如簧的张义,奇货可居的吕韦,一众天骄,纷纷在同一时代诞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