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2800000011

第11章 中共史上最传奇的间谍——袁殊(2)

五、判刑与平反

1965年,袁殊被定性为叛徒、反革命分子、特务、汉奸。当年,军事法庭下达的判决书4要点如下:“被告人袁殊,男,1911年生,湖北蕲春人,没落官僚家庭出身。曾于1931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因犯有反革命罪,于1955年4月5日依法逮捕。捕前在军委联络部工作。罪行如下:1.叛变革命,充当军统特务;2.充当日本特务、破坏中共的情报组织;3.充当汉奸、对我江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清乡扫荡;4.混入内部,秘密与敌人保持联系。”

直到1975年6月份,袁殊大女儿马元曦意外地接到袁殊从千里之外寄来的一封短信,说他5月份离开北京到了湖北武汉大军山少管所,现已允许通信,要求子女给他回信并寄几本《毛主席语录》给他。谁也没想到,像鬼魂般消逝去的袁殊在20年以后又神差鬼使般地重新闯入袁殊子女已经安之若素的生活中。通信约一年之后,袁殊在1976年7月份来信中突然提出了回京探亲的要求。1977年5月,曾龙在北京站接到了阔别22年之久、第一次回京探亲的袁殊。消逝的父亲终于归来了!曾龙说:“这是悲欢杂混的父归。”

1982年8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再次作出判决,要点如下:“一、撤销1965年判决;二、宣告袁殊无罪。”同一天,公安部、调查部对袁殊的政治问题作出了复查结论:“确认袁殊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的事实,恢复袁殊的中国共产党党籍。”

当天,袁殊在日记中写道:“至此,系狱20年,劳政生活8年,屡经向各方申诉(1978年起卧病脑血栓,在香山安心疗养8年),历乱生涯,始及重见天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及于我身—— 一切冤假错案,在实事求是的精神照耀下,得到平反。”

六、平反之后

平反后的袁殊是孤独的。

与潘汉年有一面之缘的谭元亨从1983年起就打算为潘汉年著书立说,1987年3月7日下午,谭元亨拜访袁殊,袁殊当时坐在轮椅上,说是拒绝一切采访,当谭表示自己是楼适夷介绍而来且为的是写潘汉年,立时,袁殊半语全无。袁殊看上去将不久于人世,吐词也已含混不清,叹气说:“为潘汉年写书,只有你一个人来找我,没有别的人来找。”

自潘汉年冤案平反后,先后出版了六部潘汉年传记,每部都涉及袁殊,分别是谭元亨《潘汉年》、武在平《屡建奇功的一代英才:潘汉年》、尹骐《潘汉年传》和《潘汉年的情报生涯》、张云《潘汉年传奇》和王朝柱《潘汉年的悲剧:功臣与罪人》,五位作者六部书中,所描写的袁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谭、武的书中写袁殊是“党在秘密战线中的杰出战士”;尹骐的书中写袁殊是“脚踏两只船”的“特别危险的人物”,是“汉奸、国民党特务。”张云和王朝柱的书中对袁殊的描写先是沿袭尹骐的说法,后再版时进行了修正,接受了谭和武的书中观点。

两个结论孰是孰非?谭元亨教授说,在所有写潘汉年书的作者中,他是唯一见过潘汉年和袁殊的人,为了写潘汉年传记,谭三次下到洣江茶场、两次到潘的故乡宜兴、多次到茶陵又辗转京沪汉等地,采访了上百人。针对尹骐所说“花了两月时间,查阅潘汉年的全部档案……”谭指出:“他发掘的是冤案发生以来的审讯资料。”在谈及传记文学创作应遵循原则时,谭认为:第一,传记文学有别于文史档案资料,这是起码的常识;第二,一部传记文学要有其灵魂,要有正确的史识;第三,对史料的鉴定,不仅仅在于具体细节的核准,更在于判断上的准确。

1997年4月,袁殊子女状告尹骐及其出版社,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场官司,最终结果不得而知”。

七、褒贬不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海内外社会各界,尤其是大陆文艺界对袁殊的评价,莫衷一是。

章克标在其《九十自述》中也提到了袁殊:“被任命过作(汪伪宣传部)次长的袁殊则是中共党员,曾经办过《文艺新闻》,后来又去了苏州,在(伪)江苏省政府里当了个教育厅长……我本来也以为他是在混日子,一直到最后才知道是中共方面授意,他这样做,也有点‘特工’的性质,是我料想不到的。”

萧云在《荣辱之间鉴真情——忆左翼文化人袁殊》文中回忆道:“由于长时期的‘进入角色’,袁殊的心理被扭曲了,压抑的痛苦一旦爆发,就会失态。亲眼目睹袁殊号啕大哭的王季深回忆说:‘当时的情景和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完全一样。’当年同袁殊一起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恽逸群、翁毅夫、鲁风等同志,都经历过这种精神上的折磨。”

台湾作家刘心皇曾著有《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书之开篇《目次》即赫然把袁殊列入了“投敌附伪的落水作家”名录,把袁殊称为汉奸文人;袁殊的“汉奸”名声很臭,当年痛骂他为“落水文人”的人大概不少。刘心皇将袁殊诬蔑为:“一口纯熟的日语,极似日本人,侏儒其形,诡计满腹。”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陈辽撰文指出:“刘心皇是一个爱国学者,同时又是一个治学不甚严谨,无视复杂的历史情况,乱给作家扣帽子的文学史家。仅以上海地区而论,就有不少爱国作家被刘心皇视为文化汉奸:如柯灵、关露、刘慕清、袁殊、恽逸群、邱韵铎、包天笑、周瘦鹃……

此外,著名的满族革命作家沫南(即关沫南)也被其列入东北伪组织的汉奸作家之列。”

陈兴邦在《我经历的历史教学故事》文中回忆:“学生想到我这位老师,我更怀念自己的老师。汪伪时期,我就读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长是由伪省府教育厅长袁殊兼任的,当然他是汉奸。学院还有日籍教授,在那时的情况下毫无疑义要进行奴化教育。一日,一位日本学者来教院作《我的中国观》的专题演讲,主旨是中国妇女小器,男人大方,袁殊亲自翻译。听后几个懂中文的日籍教授说:‘还是听袁先生的翻译有味。’隔日,袁殊主讲《我的日本观》,主旨是日本男人小器,妇女大方。听后,我们学生士气大振,因为他在那样的环境里不遗余力地嘲笑大和民族,非一般人所能为。我至今还记得他说的‘地理环境决定其国民眼光狭窄,吸支香烟也背着人点着了才转过身来’的话语。”

就连袁殊的儿子曾龙也说:“父亲的一生主流是好的,但缺点错误也不少。作为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来说,他是复杂的,难以把握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他不过是个小人物。”但在解放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袁殊不免会遇到许多文化界熟人,解释既往无异于自我表白,更何况还有组织纪律。对于自己真实情况的难言之隐,袁殊确实有过“苦情”。1948年在大连,袁殊遇到丁玲等人,他无不感慨地说:“你们都成为革命名人了,我倒成了反动分子”。丁玲回答说:“我们了解你。”

少数人或许了解,但不少人不免心存疑惑。曾龙儿时印象中的父亲“是单纯的、革命军人慈父形象;但在成年后,面对时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和受到绝对化时代极左思潮的影响,无法理解一个革命者怎么能在生活上那么腐化,但也非常好奇袁殊是怎样实践了‘左翼文化人——国民党特务——汉奸——革命军人’之间的大跳动的。”

八、最后定论

《炎黄春秋》2002年12期刊载了尹骐所写的《袁殊谍海风雨16年》,文章指出:“在中国现代情报特工史上,袁殊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由于他的情报特工经历曲折,扑朔迷离,又不易被人理解,长期以来极少有比较客观全面介绍他的文字见诸报刊,袁殊是一个从贫困的学徒工到激进的左翼文化人;参加中共情报工作,又受命打入CC组织和受雇于日本情报机构,做所谓‘白皮红心萝卜’;第一次被捕,政治思想弱点暴露,‘转向’后的彷徨……在敌人面前,袁殊没有自首叛变,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也没有大义凛然,坚决拒绝敌人的任何要求。他的被捕并没有引起组织的被连锁破坏。袁殊在敌人面前所采取的是一种表面上灵活、变通、圆滑、尽量保护自己,实质上则是某种退让、妥协的态度;……抗战全面爆发后,袁殊在上海就又同时和中共、军统、日本人三方面发生联系,同时为三方工作。不过在此后的约两年间,袁殊主要还是在为军统工作……在这段时间里,袁殊确实为军统干了不少事,而且也真卖力,军统也因此而更看重他……从总体上说,抗日战争时期袁殊在提供情报和掩护中共情报活动方面尽了不少力。他在接受潘汉年代表中共领导的同时,也在时时处处为自己留着退路与后路。对潘汉年交给的任务有时也并未完全尽心尽力。”该文尽管在某些“遣词造句”和一些“具体史实”描述上方面值得商榷外,对袁殊的总体评价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和观点。

200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7卷)专章讲述袁殊的生平事迹,充分肯定了袁殊的卓越历史功勋:“袁殊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战线和情报战线上功勋卓著。是中共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多重身份长期打入敌人营垒,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忍辱负重,成功地掩护了潘汉年及其情报班子,为党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战略情报,为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战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历尽艰险,几遭不测,不顾个人的毁誉完成了党交给的特殊使命,是一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的无名英雄。”

佐尔格曾说过:“情报工作是一门综合学科,既要懂军事学和政治学,又要懂社会学和心理学,不然就不可能取得对人民有用的资料,这是一套征服人,使人甘愿把情报送上来的艺术,所以它又是艺术学。”从袁殊情报生涯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袁殊走过的是一条情报艺术的人生之路,虽坎坷崎岖,但充满传奇和辉煌。(限于篇幅,注释略)

(作者简介:孙宝根,1964年出生,江苏镇江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后,已出版专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2010年8月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主讲《湘战风云录》,2012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政策研究(1937—1945)》。)

【1】为铭记袁殊的特殊历史贡献,胡肇枫呕心沥血搜集袁殊的相关史料,对袁殊进行了多次采访、录音,并着手撰写袁殊传记,后胡肇枫发生了不幸:突发脑溢血逝世。在胡肇枫妻子冯月华全力承担下,以及在胡肇枫的同学吴民协助下,他们一起倾心倾力写就了《剑胆琴心:红色情报员袁殊传奇》一书并出版,该书着力于袁殊革命生涯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十五年(1931—1946)间的经历。

【2】据谭元亨所说:他是见过涉及潘案的人很多,在所有的写潘汉年的作者中,他是唯一见到过袁殊的人,袁殊的女儿曾曜,设法找到他的地址并写信告诉他,他所写得《潘汉年》一书,“有深度,敢于触及一些根本问题;有激情,出于一个正直人的良知。创作态度严诺,做了大量深入细緻的调查、採访。因而也是唯一一本对我父亲没有歪曲的书。”——谭元亨:《良知与感悟》,载谭元亨著:《珠江远眺》第四辑,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

【3】李之:《传奇式人物——袁殊》,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镇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镇江文史资料》第12辑,1987年1月。该文作者曾专程访问这位有传奇式历史的老人,当时袁殊的健康情况欠佳,曾中风、半身不遂、说话非常吃力,但还是和该文作者谈了他的传奇故事。袁殊的最基本的史料。

【4】判决书原文连同附件长达8页,此处所引的只是判决书的要点。见曾龙著:《我的父亲袁殊》,南宁:接力出版社,1994年,第20—22页。

同类推荐
  •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本书对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详细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历史背景、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若干特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并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对此我们应该警惕。
  • 我城主大人

    我城主大人

    韩源意外的成为了城主大人,当看着皑皑白雪,城市只有村落大小,城民也不过三百,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时,他想了想:那个,我还能重来一次吗……“请问一下,你们的城主大人在哪里?”“在那儿种田呢!”有人指了指正在插秧的城主大人。一个人与一座城,不得不说的故事……
  • 清风巷

    清风巷

    大唐荣耀,盛世长安,朱雀大街上有一间神秘的小茶楼——清风巷茶楼的老板娘更为神秘,她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只有着千年道行,实力雄厚的灵猫连天王老子也对她忌惮三分,她可以在这三道六界横着走那她为什么要化身为妙龄女子,隐去一身锋芒,隐藏在人群里?为什么要来到大唐?难道仅仅是为了领略大唐盛世的繁华?难道是为了追寻一段真挚的爱情?客官,欢迎光临清风巷……
  • 驱虏

    驱虏

    赵玉陪着母亲去安庆姥姥家省亲,途中遇飞机失事,莫名穿越到了大宋德佑元年的安庆府外。这一年,北元军队势如破竹,相继攻下安庆池州,然后在安徽铜陵附近打响宋元之间最后一场大战。再过一年,临安朝廷就会向蒙古人投降,再过四年,大宋最后抵抗的军民将会从崖山跳下。自那以后,中国到宋朝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的资本主义萌芽倒退了回了原点!自那以后,汉人同胞们的父母兄弟一个个饿死,只能当和尚讨饭为生,而这群鞑子却占着广阔肥沃的土地,却用来牧马放羊。自那以后。。。
  • 渡世白衣人

    渡世白衣人

    我一直在找回去的路,可来时的路已经消失在那纸醉金迷的~诱~惑~中!
热门推荐
  • 穿凿附会

    穿凿附会

    爷爷是一个老木匠。自打我有记忆起(对不起,可能我比较晚开智,六七岁吧才开始有记忆),爷爷已经老了。刚刚老的那种。还没有老态龙钟。但我见过村里其他老态龙钟的老太太。我们村里真奇怪,长寿的大多是女人,也就是老太太。她们脸上的肌肉一条条挂着,一张小脸有那么多的沟沟坎坎,也真奇了,比绷得紧紧的水灵灵的小姑娘的脸有意味。但,有意味的东西,不一定招人喜欢。她们倒喜欢边摸着小孩的头,边连声说:“乖,乖,真乖啊哈,呵呵……”可小孩们不吃这一套,远远看见了就绕开。
  • 汉坑少女奋斗学

    汉坑少女奋斗学

    作为一个有梦的汉坑少女,当然得左手菩提雪,右手汉客丝路,身穿明华堂,头披司南阁,脚踩钟灵记,睡觉十三余,做饭梨花渡,洗碗重回汉唐,拖地汉尚华莲。正经文案:一夜之间拥有逆天系统,杨丝的脑海中浮现出四个字,大!明!贵!妇!没错,她要从一个普通的汉坑少女进阶成为大明贵妇。本以为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买买买,但突然间她觉得一个人的大明贵妇太寂寥如雪,因此她成了一个白菜的汉服商家。
  • 草木成情

    草木成情

    林沐的前身是个痴傻儿,连话都不会,从林沐接手这幅壳子以来,这一生就注定不会平凡。命运似乎一步步的在手把手教着林沐怎么寻回前生的回忆,身边的人人物物自然有他们的故事……如果有前生,我应该是一棵树。万物有灵,草木成情。2018年的那一整个月,是大学的入学军训。就在几个月前我看了第一本耽美小说。如果不用每天一个小时站军姿想些什么,那就太无聊了。
  • 斗罗之无尽

    斗罗之无尽

    来自不同世界的主角,会发生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刘凯:我想保护好每一个自己,不再受欺负。红灵刃:我来自杀界,只为杀而活。林紫萧:吾乃玄神,而且单身可撩。曼多拉:这个世界对我不公,我要毁了这个世界。古天秋:只要你跟了我,咱俩都好说古月娜:刘凯我喜欢你,咱俩私奔吧。金龙王:你看你都把我妹妹的手都摸了,所以你俩结婚吧。幻圣:好像没有我什么事了。
  • 不日记二集

    不日记二集

    《不日记二集》是继《不日记》之后的第二次结集出版。“不日记”是陈子善先生在《文汇报·笔会》开设的专栏名,顾名思义“不是天天写的日记”,专栏内容多记录作者与作家闻人的交游,兼记文坛雅事。陈先生自言“话题相对集中,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史料发掘略陈鄙见”,“偶尔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西洋音乐之类”。这本书还附有22张现代作家初版初印的作品书影、手稿。封面图片为陈子善先生猫咪陈多,扉页贴有小猫藏书票,可供读者赏玩。
  • 萧红散文集: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萧红散文集: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有人形容萧红,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更寂寞,她不是海棠,却比海棠花更为苦恋断肠。萧红,这个东北女子,犹如一朵生长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孤傲冰洁在那个零落纷扰的三十年代,是一抹凄艳亮丽的红。卧听着海涛声音的她,短暂生命里是如何承受这寂寞长途的呢?从她的文字里,或许可以找到零星解答。书中基本涵盖了萧红的所有散文,其中《商市街》相当于她与萧军同居时期的日记,而书信《致萧军》中更是袒露萧红热恋时的情态,更有她描写家乡生活和悼念祖父的散文,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萧红。
  • 寻找祖国三千里

    寻找祖国三千里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最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最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 师傅在上,请和徒儿三拜

    师傅在上,请和徒儿三拜

    芊雪想尽一切办法终于成了祝司晨的徒弟。可她不想做他徒弟,她想做他妻子,但他是高岭之花温和又淡漠。她觉得做不了他妻子,做他徒弟整天跟在他身边也好。可两人竟阴差阳错的分离了千年。千年后再重逢,师傅对徒儿有些地方不一样了……以前他从不主动碰她,现在居然主动为她擦手。以前他都是唤她芊雪,现在居然温柔地喊她阿雪。以前他看她的眼神从来都是淡漠又疏离,现在居然深沉又炙热。以前他对她虽温和却也是师傅的姿态,现在居然像她的丈夫,各种宠溺她……“所以,师傅在上,请和徒儿三拜。”“不知阿雪所言三拜,是何意思?”“自然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男女主pgsk.com.身心双处温馨治愈悬疑灵异文,多轻松…
  • 凤起星辰

    凤起星辰

    一念之差,千年轮回;魂之所归,命之所起。洛炎黎被一枚戒指带到了九洲界,嘲笑她是养女?是废物?不好意思,她不仅不是废物,还是最为强大的丹药师。被恶搞嫁给活不过二十五岁的皇子?不好意思,她家妖孽夫君不仅强大,而且腹黑……千年的风起云涌,千年的爱恋痴缠。他说:“你只要知道,我能够保护你。”他说:“若是忘了你,我还活着有何意义?”天下之大,我只愿与你携手,尽观风起云涌。
  • 地平线上的庄园主

    地平线上的庄园主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天生丽质的白家寨怎能养在深闺无人赏识?白洋不仅仅要揭开她的美丽面纱,还要带着老少爷们发家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