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500000007

第7章 疯狂而孤独的天才(2)

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稍早于尼采,认为传统哲学理论使人忘掉了“自我”,而现在应该让人回到真正“自我”上来,把人的存在放在首位;哲学的起点是个人,是“孤独的个体”的存在。这些话太像尼采的语言了,如果有什么不同,在克尔凯郭尔那里还有上帝的地盘,他把哲学的终点留给上帝,而尼采否定上帝,只留给个体的存在。个体,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克尔凯郭尔的出发点,也是尼采的落脚点。

另外,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的理论可以从尼采的著作里寻找到印证。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本质在于他的“此在”。人的“此在”与其他一切东西不一样,他是不断实现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的。雅斯贝尔斯认为,“超越”是人的本质特点,人不会满足于自己当下的存在,他的内在冲动使他超越自身。萨特说人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己规划自己的本质,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用尼采的话来说,人是“未定型”的,他的本质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赋予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人是“自我超越”的动物。

存在主义者的人生体验也是尼采式的悲剧体验。海德格尔提出人的不可避免的状态是“被抛”和“沉沦”,失落和孤独是人的命运,只有死亡才是人惟一存在的例证,只有在烦忧、畏惧和死亡中才能领悟到人的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显然是在走向虚无,但人生应该在无中把握有;萨特一方面认为自由是人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特性归之于烦恼、孤寂和绝望。他们是人生的悲观主义者,但是,他们又反对听天由命、无所适从。这是尼采所倡导的人应该在悲剧的必然中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尽管这个意义到头来仍然是无意义。

生命哲学流行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之一柏格森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皆是生命冲动的结果,千差万别的事物源于生命冲动。生命是一股无限的流,生命之流的绵延性创造了一切,生命欲的冲动性使万物发展、变化;理性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凭直觉把握生命之流和生命欲。如果我们把柏格森讲的生命概念换成意志概念,把生命之流和生命欲换成尼采的生命意志,把直觉换成尼采的意欲,就可以把柏格森的观点看成是尼采观点的再版。当然,历史不能完全重演,这样换也是不适合的,但尼采思想与生命哲学相通,这是事实。柏格森自己也讲得十分清楚,他的生命生生不已、自强不息,不是指物质的肉体,而是指心理体系的东西;生命欲即是生命的欲望和本能;直觉是处于意识深处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对于现代西方思想和文化具有巨大影响的另一流派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学说闻名于世。弗洛伊德主义就其本身来说不是一种哲学,而属于心理学范围,但是它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到现代哲学之中,对多种学说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人们读过尼采对基督教的批评再来看弗洛伊德,那么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与尼采对人的深层心理的分析确实有相似之处。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好比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峰顶,无意识的心理好比看不见的海面下面的巨大冰块,意识以无意识为基础。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框架。

本我是性欲和本能,它按照快乐的原则追求实现和满足;自我主要由理智和意识组成,它按照现实的原则寻求“本我”满足的机会,但又不能绝对驾驭“本我”,因为无意识领域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超我代表道德限制的理性,它依据“道德原则”行事。“本我”与“自我”,“本我”与“超我”会发生矛盾,“本我”奔腾不息,要求实现自己和满足自己,但现实的生活不允许“本我”为所欲为,于是由“自我”协调,“超我”压抑“本我”的冲动,监督“本我”的实现,要求本能升华。当人在这种矛盾中无法解脱时,就易于产生精神病。

弗洛伊德立足于“本我”,认为性欲和本能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和动机。弗洛伊德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来面目并加以分析,而尼采一生也在不懈地追求人对自我的超越。当然,尼采不像弗洛伊德讲得那样系统,那样深入。他还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但他们的共同语言是:人的根本既不在他的社会性,又不在他的理性,而只在于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所以,当弗洛伊德读尼采的著作时,不会不惊奇地发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弗洛伊德对于尼采极为敬佩,据他的传记记载,他常常说尼采“比其他任何活过或者似乎活过的人更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弗洛伊德自己在自传中也谈到,尼采是一位“其猜测、直觉不期而然与精神分析学的许多千锤百炼的发现相同的哲学家”,为了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说,他逼迫自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去读尼采的著作。

事实上,尼采对于深层心理的开掘,确实预示了精神分析学的建立。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和荣格,还在相近的意义上采用尼采的“权力意志”概念,以表示心理复合体的一个要素。

在历史学领域中,在斯宾格勒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响。斯宾格勒认同尼采对人生意义的把握。他称尼采是“能把当代全部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抓在手里”的惟一哲学家,“在尼采首先写出‘重估一切价值’这句话以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纪的精神运动才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公式。”他自己承认,尼采给了他质疑的能力,他的历史哲学是“把尼采的展望变成了一种概观”。斯宾格勒的基本思想,即文化循环论,是有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关于现实是一有机体的思想作为其准备的。

二、尼采眼中的自己

尼采在世时,对于他人的评价总是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些所谓的评价完全是对他的思想的不理解。他自己也不再对世人持多少肯定的看法。他把希望寄托于后来人。他相信自己的预言会为以后的人见证,他的聪明会为后来人所敬仰。

1.瞧,这个人

1888年10月尼采开始写作自己的传记《瞧,这个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完成全书。出于种种难以名状的原因,尼采在他的精神病发作之前,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尼采说它是给自由精神写的书,其中每一句话都标志着一次胜利。

“这本书具有绝对重要性,它为我本人和我的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材料:人们对我的情况将会一目了然。”这本文字激越的自传,主要不是记述他自己的生活历程,而是勾勒他自己思想发展的草图。他是在渴望最后一次凝神思索自己,也许他希望世人可别把他同他人混为一谈。

这本书讲述了尼采自己的精神演进过程。尼采哲学的思考紧扣人生的意义问题。这本书也正可以看作是他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而在这种回答当中,与瓦格纳的交往无疑是极富影响的。认识瓦格纳之前,尼采立志做一名语言学家,想终生埋头于语言学的考据功夫,追求那“味同嚼蜡的学问渣滓”。

一晃10年过去,尼采感到自己得到的可怜的知识,是他的惟一的收获,而他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宝贵的时光与最佳的体力。他发现自己非常瘦弱、憔悴了。反省自己的过去,不正是一种可怜的浪费吗?尼采认为,经过这一转变,他“回到了自己”,成为“自由人”,这种“最大的复原”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还是精神上的。

尼采认为,他与瓦格纳的一致性是建立在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上。他们都是在厌恶这个空虚的无意义的世界。不过,尼采不是叔本华,瓦格纳也不再如以往那样出众了。瓦格纳变成了一个平凡而庸俗的德国人。他成为一个地道的德国艺术家。作品中充斥着德国啤酒的气息,成为“日尔曼帝国所赖以建立的精神典型”。但是,一旦尼采不再崇拜叔本华的时候,他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他发现自己“几乎不认识瓦格纳了”。一向对德国文化持批判态度的尼采,忍痛与瓦格纳分手了。他是与瓦格纳分手了,是与平庸分手了,也是与彻底悲观的叔本华分手了。

这本书的题目是《瞧,这个人》。尼采是一个狂放的人,他敢于蔑视一切的世俗道德与价值。他无保留地抨击了那位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并结束于声讨基督教以及所有染上了它的毒菌的基督徒们的电闪雷鸣之中。在价值翻转的年代里,在孤独、痛苦、郁闷的人生道路上,在脱出常规的生活环境中,尼采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已近乎于疯狂,他高喊着:

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是炸药?!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我为何写出如此卓越的著作?!

我为何便是命运?!

人类历史将因我分成两个部分。

我将取代耶稣成为纪元的依据。

我们要成为我们之为我们者,成为新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颁法律的人,自我创造的人。

他自诩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是“给人类的空前伟大的赠礼”,“声音响彻了千古”,“是一种永不枯竭的泉水,没有吊桶放下去不能满汲着黄金和珠宝上来”。

正是这种狂放,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或者说,正是因为他敢于批判以基督教道德为中心的一切价值判断,所以尼采是狂放的。在尼采看来,他所面临的世界,是被上帝统治的基督教世界,人是浸透着基督教文化的人。尼采的目标是“重估一切价值”。

“重估一切价值”,这等于向基督教世界公开宣战,意味着推翻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所享有的一切。尼采看来,上帝是人的敌人。上帝剥夺了现实世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使人类最基本的天性变得厚颜和虚伪,上帝的偶像把人压扁了,而上帝的种种价值,已经被人们尊崇,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人已经抛弃了人所应有的东西。

因反对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而被这个世界抛弃的尼采是一个孤独者,感受着“寒冰在近,孤独可怕”的境遇。哈列维在《尼采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尼采是个圣徒,而不是森林之神,他是一个受了伤并且渴望死亡的圣徒。……因为他的精神受过极大的刺激……尼采不曾获胜。瞧,这个人:他已经头破血流,可是还不愿意坦率承认。”

尼采的话语虽然疯狂,但正是用这种近似疯狂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即使真的是一些疯话,那也恰恰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东西。如果说尼采在几近疯狂时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奋斗目标,至少说明其著作中所说的话准确地反映了尼采一生难以解开的情结。

2.“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尼采常常夸耀自己的贵族血统,在他看来,他的智慧是超人的,而且是天生的,这就是因为波兰贵族血统,在他的血液中凝结着众多的种族本能。同时,由于他既有波兰贵族的血统,又是德国人,而且还有一位为4位公主做过宫廷教师的父亲,因而他认为自己“有一种超越地方、民族和有限范围的眼光”,可以毫不费力地做一个优秀的欧洲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点儿德国味儿的德国人。

由此,尼采骄傲地认为自己生活的幸福和举世无双的特性也许是命中注定的。他认为自己恰恰具有父亲与母亲双重的特点。因为他在身体极度衰弱、痛苦的同时,却具有理智上的极端清醒。健康时的理智绝没有这样的细密和冷静。36岁重病是尼采理智上的新生。作为一般的生命过程,重病使生命承受了巨大的负担,然而作为生命最高层的理智过程,追求超越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这时的他,自认为“有明察秋毫的感悟力,有种种领悟和理解的精巧技艺,有种敏锐感的触觉,以及我所掌握的其他所有技能,都是在那时学会的,这是那个时代万物在我心中都变得精微化的时代——的馈赠”。

从尼采的著作出版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主要著作,特别是有影响的著作,绝大多数都是36岁以后写成的:《曙光》(1880—1881年,37岁);《快乐的科学》第一、二、三、四部(1881—1882年,38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二部(1883年,39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四部(1884年,40岁);《善与恶的彼岸》(1885—1886年,42岁);《论道德的谱系》(1887年,43岁);《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瞧,这个人》(1888年,44岁)。

尼采认为,自己之所以变得如此智慧,是因为长期的孤独。浓重的基督教气息弥散在这个世界,使得尼采渴望孤独,渴望返回自我,呼吸自由的、轻松的、令人振奋的空气。这便形成了尼采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与朋友交往感到孤独,常常喜欢到几千英尺的高山或者静寂的海边进行思索的独特个性。这种孤独具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和敏感,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洁癖。与他人交往,尼采感到一种窒息,而尼采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地克制这种厌恶感,带着某种同情与他们继续交往,正是因为内心的纯洁。

孤独为他选取了一种有利的治疗方式:“使自己处于绝对孤独以及脱离日常生活习惯”,不放纵自己,使自己不被照顾,不被服侍,“把自己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对他来说,“患病甚至可以成为生命的特效兴奋剂……我好像重新发现了生命,也发现了自我。”

孤独为尼采确立了一种人生的目标——自然中最卓越的人。

这种人是由一块既坚硬光润,又香气袭人的奇木雕琢而成的。他只享受对他身心有益的东西;一旦超出这个尺度,他的欢愉,他的欲望也就戛然而止了。他发现了抗御损伤的良药;他善于化偶然之害为有益;凡是不把他置于死地的东西,都使他变得更坚强有力。他本能地汇集所见、所闻、所经验的一切,他就是总和。因为他就是遴选淘汰的原则,他滤掉了许多东西。无论是看书、处人,或是欣赏景物,他胸中自有定见;因为凡是经他选中、认可的东西,他便给予尊重。他对各种刺激反应迟缓,慢条斯理,这是长期的谨慎和有意的高傲造成的——他考验迫切的刺激,他避而远之。他不相信“噩运”,也不相信“过失”;他能对付自己,也能对付别人;他懂得忘却;——他坚强到足以使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变为使自身得到最大利益的东西。

尼采认为自己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有坚定的信念,尊崇自己的选择;审慎而高傲,因而对于迫近的刺激并不急于做出反响;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因而他大胆地说出了“我刚才描述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周遭是一片的死寂,无边的孤独笼罩着他。尼采仿佛生活在一个梦境之中:

同类推荐
  • 劳动创造美学

    劳动创造美学

    劳动美学的出现,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度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全面要求的结果,使得审美的因素渗透到了劳动过程之中。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试图把美学原理用于社会生产劳动领域之中,苏联就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劳动美学的书。如斯特鲁米林的《共产主义与生产美学》、柯冈的《劳动与美》、尼西拉耶夫的《劳动美学》等。本书对劳动如何创造美做了详尽的论述,本书既可以做为高等院校教材,也可以做为美学入门书籍。
  • 挺经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 伦理与文明(第1辑)

    伦理与文明(第1辑)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为主旨、以面向“中国问题和中国立场”的伦理学研究为旨归、以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各级党校从事伦理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为对象的以书代刊系列出版物。本刊力图体现伦理学研究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期望将其办成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刊物。
  •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关系至为密切,本书将向中外读者重点介绍,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在推动民主仁政、提升道德人文素质、促进良性竞争、辅助法治和道德正义以及推动和谐外交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行走,一堂哲学课

    行走,一堂哲学课

    改变世界走向的思想,都是走出来的!“走路”并非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论悠闲漫步,还是沿计划好的道路健行,行走令我们暂时摆脱各种世俗的责任义务,回归简单的“移动两足动物”。不少哲学家都热衷走路:尼采不断行走,以对抗剧烈头痛,直到再也无法挪步;兰波靠行走释放年轻的激情与灵感,内瓦尔则是为了抹去他的忧伤。卢梭只有在行走时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写作、创造、获得灵感,只要一看到桌椅他就感到一阵恶心。梭罗喜欢走到大自然中去冥想。“走路”终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热门推荐
  • 必知的中国将帅

    必知的中国将帅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
  • 源枪

    源枪

    自毁灭时代终结,新纪元断更时代已延续八千年,和平与发展似乎成了新时代的主旋律。但在光明无法抵达的幽暗地带,神秘而邪恶的力量正悄然滋长。枪械师统治的时代,无尽大陆又将迎来它走向毁灭的宿命,而这时,一个青年从厄斯世界穿越而来……
  • 余情未了,余温犹存

    余情未了,余温犹存

    【推荐新文《你是我的言情小说》】“要是有一天你在我的身边走丢了怎么办?”俞温说这句话的时候,眉眼隐隐落出一丝忧伤。俞情想了想笑着说:“那我就去当演员。”“嗯?为什么啊?”俞情傻呼呼的说:“我那么矮,不站在显眼的地方,要是我找不到你,那就让你来找我。”“嗯,那我就当作家,让你做我永远的女主角。”俞温揉揉俞情的头发,嘴角勾起一抹漂亮的惊人的弧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攻略之病娇boss求你滚

    快穿攻略之病娇boss求你滚

    [本文1v1,双洁,病娇]【本人简介太无能,请进书观看】
  • 圣经学规纂论学

    圣经学规纂论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想法与干法:年轻公务员成长笔记

    想法与干法:年轻公务员成长笔记

    《想法与干法:年轻公务员成长笔记》,源于公务员论坛“QZZN”上270万点击的技术帖《公务员:七年》,是80后公务员十年职场历练和职业心得的总结与分享。作者万川、任平结合在省直机关、中央机关的工作经历和职业沉淀,以80后公务员的视角,围绕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实现进步这一话题展开,总结了年轻公务员的成长路径、工作方法、自我学习、心态平衡、时间管理、人际交往、面对困惑等各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 光暗传说:混血萝莉限量版

    光暗传说:混血萝莉限量版

    她是神族与魔族的混血儿,她的身上隐藏着巨大的魔法能量。从小被当做“废物”,过着连女仆都不如的生活。当初天真烂漫的混血萝莉的完美蜕变,当昔日的战友化为不共戴天的敌对双方,魔族与神族的生死交锋,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谁迷乱了谁的眸!
  • 挖坟

    挖坟

    晨曦的阳光照射在竹宁的身上,阳光下的竹宁肤如白瓷,她睫毛颤了颤,缓缓睁开眼,黑瞳中映入阳光,璀璨得动人。十六不由顿住了脚步,见她眯起眼,轻声呢喃:“阳春三月,真是好天气。”他知道,竹宁其实一直都很喜欢太阳。但是,他要怎么办?
  • 神魔劫之鬼医太逆天

    神魔劫之鬼医太逆天

    她是末代鬼医门仅存的嫡传弟子,医毒双绝,道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杀神“魅影”。一朝穿越,附身于被家族舍弃的废物小可怜,从此,神州大陆又诞生了一个妖孽般的变态。他是帝国皇子,亦是神域指定继承人,出生起便站在金字塔顶端,受众生景仰。“他们说,你是我的劫!”“所以呢?”“杀了你,情劫可过。”“呵……既然是劫,怎可轻易让你过?!”她是他的劫,他却跨不过,从此为爱成疯更成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