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老折第二天来陪我,其实我从统万城遗址回来的当天晚上就见到了老折。因为晚上老赫在县上还有应酬,所以就把老折派过来陪我吃晚饭。
高大的老折比我高出半头,头发很短,似乎微微带卷儿,四方大脸,要是穿上一件褡裢,极像摔跤场上的摔跤手。老折知道我刚从统万城遗址回来,问我感想。我说非常震撼,还说了小金佛的事。显然搞文物研究的老折对这个话题更感兴趣,聊了一会儿,关心地问我来靖边想不想搞点“老货”。我说那可不敢“碰”,但又怕让老折扫兴,又说要是有价钱不贵的好玩的碟子、好玩的碗,倒是可以“碰”。老折眼睛一亮,说好明天一早就带我去“碰”。于是老折开始兴奋地讲起“老货”的事。我礼貌地停了一会儿,赶紧扭转话题,说了我来陕北采风的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寻找跟红色有关的故事,这才是我的大事。
老折理解地点点头,想了想说,榆林地区不比延安地区,抗战期间榆林地区属于国民党管辖。
我问,难道抗战期间榆林地区没有共产党人?没有红色故事?
老折看着我,忽然笑了,说道,有,当年我爷爷就是共产党。
我不理解老折怪异的表情,问道,真的?
真的。老折梗起脖子,说,不过我爷爷参加共产党……跟别人不一样。
老折怪异的表情,再加上怪异的“不一样”,就像统万城的小金佛一样吸引我。我试探地问,能不能讲讲你爷爷的故事?
老折用手摸着嘴巴,随后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感慨地说,要说我爷爷走上红色道路特别传奇,现在想来,就像是网络上的穿越小说。
紧接着,老折又补充说,还跟小金佛有关系。
于是那天晚上,在我专注的目光下,老折向我讲起他爷爷“特别的红色传奇”。
当年,老折的爷爷家不在靖边,在现在的榆林市。折家是榆林地区的大户人家,折姓是久负盛名的陕北大姓,也是陕北一带的望族。折姓的辉煌可以追溯到唐代,在《五代史》和《宋史》中,都有关于折姓家族的记载。折姓家族历来出将才,百岁挂帅的佘太君据说就是姓折,应该叫“折太君”。
老折的爷爷叫折双秦,当年是折家的大少爷。折双秦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在西安上过学,还会说简单的英语,在榆林市是远近闻名的新潮人物,经常穿着西装或是学生装,在大街上骑着一匹枣红色大马行路,路人纷纷驻足。本来折双秦是要担当折家大任的,因为当时折双秦的父亲身体不好,一直在寻找机会让长子折双秦来掌管这个大家庭。但折双秦父亲担心众人不服,想让儿子有一个机会高调亮相,也就是漂亮地处理一件复杂的家事,然后再宣布儿子接任自己。迟迟没有找着机会,也是另有原因——折老爷想让爱出风头的儿子沉淀一下新潮的思想。具有新潮思想的人,折老爷总是不放心。
可就在这时,折双秦出事了——他看上了一个女子。
被折大少爷看上的女子姓段,叫莲莘,是榆林一带出名的美人。莲莘从小丧父,和母亲一起生活。她母亲是个瞎子,但却有着一双无人能比的巧手,她剪出的各种剪纸,无论人物还是动物全都活灵活现,可以说呼之欲出。莲莘也继承了母亲的巧手,甚至已经超过了母亲,她除了剪窗花还会绣红,谁家有了喜事,做衣服、做被子,都来找她求要花样子。但美人莲莘性格孤傲,她对上门求要花样子的人倒是都能满足要求,但是面对人们的赞赏,却是从不多话,没有任何回应。莲莘年方二八,手巧人美,上门的媒婆踏破了门槛,可她一概拒绝,理由嘛,听上去有些可气——我不会服从于任何男人,哪怕这个男人能够上天入地。
有才气的男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通病——喜欢挑战。折双秦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他准备向莲莘发起爱情攻击。这一天,他带着家里的男丁,骑着马,在一个阳光灿烂、天空中飘着黄土香味儿的早上来到莲莘家。
莲莘家在一条安静的街道上,拥有一个安静的院落,一共三孔窑洞,都是石窑。因为上门求要花样的人多,所以莲莘家白天从来不插门,只是若即若离般地虚掩着。
折双秦把马缰绳交给男丁,然后走进院落。他没有马上敲窑门,而是站在小院里仔细看着。小院很干净,地上没有杂草也没有羊屎狗粪,秋季的阳光照在窗户上,石榴花的窗花栩栩如生。
折双秦呼出一口气,这才走到中间的窑门前,轻轻叩响了门。一个老年女人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折双秦没听清,但意思是您就进来吧,院子里没啥看的。折双秦不由得脸红了,猜测出来老年女人的声音应该就是莲莘的娘。被一个瞎眼的人“看”出自己的行动,折双秦有些心虚,气势多少打了一些折扣。
折双秦走进去,窑里好像燃着香,虚幻、缥缈的香味儿让人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他听见左边的窑里有细碎的声音,于是就走过来。当他掀开绣着“抓髻娃娃”图案的门帘时,不由得止住了脚步,只见阳光从窗户里照射进来,一个穿着水绿色中式夹袄的女子坐在炕上,右手举着一把闪亮的剪子,左手拿着一张红色的纸,那把剪刀上下飞舞,就像是鸟儿一样在女子的怀里蹦跳。女子并没有看折双秦,而是展开了手里的红纸。折双秦看呆了,只见那张红纸瞬间变成了一只高昂着头的大公鸡,好像马上就会打鸣儿,就会张开翅膀飞出窑外。
折双秦镇定下来,礼貌地问道,您就是段莲莘小姐?
莲莘这才抬起头,望着眼前这位穿着月白色西装的青年,沉稳地答道,我是。
这是折双秦第一次正面看着传说中的美人。果然名不虚传,杏眼、细眉、小嘴,有着陕北婆姨罕见的白皙脸蛋,一切都好,就是目光中有着一种让人冰冷的感觉,似乎本能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莲莘问折双秦来此有何事。折双秦说,早就听说莲莘小姐心灵手巧,今日想请莲莘小姐设计一件衣服的图案。莲莘放下了手里的剪刀,这才多看了折双秦两眼,说,请讲。
折双秦答应着,却转身走出了窑,站在院落里,轻轻地拍了巴掌,在外面的男丁走进来,摘下肩上背的布包,双手递给折大少爷。折双秦举着深灰色的布包走进窑,在莲莘面前轻轻展开,原来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小金佛。折双秦告诉莲莘,能不能给小金佛设计一件衣服。
莲莘和娘做花样子多年,都是给人设计,从来没给佛设计过衣服。她心里好奇,但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看了看小金佛,轻启薄唇,道,三天以后来拿花样子吧。
折双秦怔了一下,他没有想到这件他看来难度非常大的事情,在这个十六岁的女子面前,却是丝毫都没有惊讶。他知道此刻也不能多说什么,于是把小金佛放在莲莘面前,说道,那好,谢谢莲莘小姐,我三天后来取。
这位先生,你怎么能让佛放在外面过夜?莲莘说。
你不是要比照尺寸吗?折双秦奇怪。
我已经看过尺寸了。莲莘说。
折双秦不由得看着莲莘,太不可理解了,只是拿眼睛看了一眼,就把尺寸记了下来,真是不可思议呀。但是见莲莘胸有成竹的样子,只好又把小金佛包了起来。但他还不想走,似乎还想说点什么。
就在这时,布帘子掀开了,一个双眼空洞的老年婆姨如履平地一般走了进来。折双秦知道这是莲莘的瞎眼娘。瞎眼娘也不说话,坐在炕边上,身子正好对着客人。折双秦见状,只好客气地告辞。
折双秦走后,娘坐在炕沿边上,小声地问女儿,这位少爷想要做啥?莲莘说,要给佛做衣服。娘那双空洞的眼睛似乎睁开了,担心地说,你可要小心这些有钱人家,折家大少爷不是要给佛做衣服,他是要给你做衣服。
莲莘不解。
娘说,他是要给你做嫁衣。
莲莘无声地笑了一下,抄起了剪刀,平静地说,娘,你就放心吧。我衣服的尺寸谁也算不走!
折双秦矢志不渝地追求莲莘,完全因为小金佛这件事。
三天后,折双秦再次带着小金佛来到莲莘家时,小金佛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用红色棉布做成的帷幔,不知道里面用了什么支撑,看上去既柔和舒展又笔挺直立,帷幔上还绣了金线,看上去庄重大方,沉静高远。这个帷幔还巧妙地固定在了一个圆形花瓣状的榆木台座上,看上去天衣无缝。
折双秦犹豫地问,这是衣服?
莲莘抚摸着金佛的桃形凤冠、绣袍上水波纹一样的精致纹样,淡淡地说,谁说佛没有衣服呢?
折双秦红了脸,是呀佛本身是有衣服的呀,于是赶紧把小金佛放在台座上,他后退了两步,仔细端详:帷幔的尺寸大小还有颜色、风格,竟然与小金佛完全吻合,像是早就搭配好了一样。
折双秦端详了好半天,努力搜索着赞美的词语,却找不到合适的辞藻,最后才激动地问莲莘,花费多少?
莲莘说,为佛做事,还能谈钱吗?
莲莘低缓轻妙的一句话,把折双秦再次闹了个大红脸,一时好不尴尬。
也就是从那时起,激动的折双秦开始了对莲莘漫长的爱情追求。他最初七天去一次莲莘家,理由五花八门,什么顺路,什么帮人做样子,什么讨碗水喝……总之什么理由都有,但听上去都是牵强附会,过后就连折双秦自己都感到无比可笑。再后来,他几乎天天去莲莘家,不再闪烁其词,而是直来直去地求亲。但是莲莘始终就是平静的一句话“我俩不合适”。任凭折双秦怎么激情表白,莲莘都不为所动,总是一副恬淡安静的样子。最后折双秦急了,干脆带上干粮和水,跪在莲莘家的院子里,发誓一般说,只要你不答应,我便长跪不起!
酷热的阳光下,莲莘见堂堂正正的折双秦大少爷竟然耍起了无赖,心中着急,望着誓死跪地、满脸大汗的折双秦,突然抛出一句话,我俩不是平等的人,我不会答应你的。
折双秦愣了片刻,仰脸追问道,你是说……我们的出身?
莲莘点点头。她想出身是双方改变不了的,这位折大少爷不会变成乞丐,如此一来,肯定会知趣地走开。
但是没有想到,折双秦突然站了起来,勇猛地说道,那好办,我有办法让我们平等。等到我们平等那天,我再来找你,你可不能食言?
莲莘在心里笑这位大少爷就像是小孩子,于是朝他认真地点点头。
折双秦面对莲莘,似乎想了一下,随后面色严肃地说,我让我变成一个穷人,让我家四壁空落。
本来,莲莘就是激将折双秦,让他知难而退。可见折双秦严肃的样子,心里有些发慌,但是说出的话又不能收回去,只好硬挺着。折双秦似乎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莲莘只好点头。
折双秦当了真,回去后,立刻开始了行动——散财。
折大少爷的散财,不是花天酒地,也不是去烟馆、花巷,而是光明正大地做好事。陕北天灾人祸不断,于是这位折大少爷只要听说了哪里出事,他就慷慨捐款,多少钱他都往外掏。很快折双秦的美名开始在榆林一带广为传颂,都说识文断字的折大少爷不是凡人,是上天星宿下凡人间。
但是折大少爷的慷慨义举,让遭受病魔折磨的折老爷忧心忡忡。折老爷心想,如此这般地折腾,折家几辈子积累的财富,那还不很快就散尽了?折家的基业将要毁之殆尽呀!但是病重的折老爷已经无能为力约束自己的儿子了。
没人知道折大少爷慷慨解囊的目的,只有莲莘知道,她想这位折大少爷是想让自己家快速败落,他自己快点变成穷人。想到这里,莲莘多少有了一些感动,她走出窑洞,站在院子里,出神地望着天空,想起折大少爷跪在院子里的情景,一时间心里有些发软。但她很快告诫自己,她和他之间永远存有沟壑,永远不是一条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