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被叫作三里湾的小街。当城里所有的大小街道都被铺上石子,浇上沥青,变得平坦宽阔起来的时候,只有这条小街还保留着它自己的风貌:三千七百条大青石参差不齐地从三里湾的这一头铺到那一头,似乎顽固地要给这座日新月异的小城留一点古朴的遗迹。
三里湾的青石路究竟始于哪一朝哪一代?小城里的人们谁也说不清了。有的说还是前清时小城里第一个举人老爷为赴京城会试,义捐布德而修的;也有的说是当年义和团败了以后,法国人在这里办了个教会学校,为了使教会的学生下雨天能在泥泞中安然通过这三里路,从而体现上帝的仁慈和无所不在才铺起来的。究竟哪一种说法可靠,至今也没有谁去考证过。但有一点似乎是确凿的,那就是这条青石路在所有人的儿时记忆里都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梦。
从教会学校门口的第一条青石开始,到圣母河的青石桥头为止,曾几何时,这里是历代刽子手处决囚犯的必经之路。那每一块青石条都似乎残留着当年囚车滚动的印痕,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印痕又都被车轮和脚步蹭磨得锃光闪亮,平平的能照出人的影子来。倘若是极好的月夜,月光和石条的青光融合在一起,远远望去,实在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不可思议的美。这青幽幽的光和过去那种种神秘的传说连在一起,又往往使人会从心里突兀地生出一种麻怵怵的感觉。
现在,三里湾尽头的教会学校早巳不复存在了,门口的白木牌子被改换成“中华基督教会”和“中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字样。教会学校成了基督教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事。这几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的发展,似乎善男信女更多了起来。市统战部和政协部门又联合拨了一笔专门款子,把教堂重新修缮了一番,这里也就逐渐地热闹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不早不晚的集市。每到傍晚,当教堂尖顶的金十字架在夕阳中熠熠闪光的时候,晚祷的钟声就响了。与此同时,教堂门口卖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大碗茶的各式各样的嗓子也就一叠声地响了起来:
“糖葫芦……糖葫芦……一毛一串……不甜不要钱……”
“炒得格儿崩脆喷喷香的瓜子喽……一毛一包……”
这是老福顺的大嗓门。他是个单身汉,总喜欢搬条短凳,斜靠在教堂边的砖墙上,稀疏的山羊胡子随着他喉结的滚动,在夕阳的照射下颤颤地发光。每每喊得得意起来,便会一手拍着凳子当板,哼起有韵无辙的京戏《空城计》来: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
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老福顺!”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叱喝。原来是卖糖葫芦的桂子妈不高兴了。桂子妈四十岁左右,生得粗眉大眼,直喉咙粗嗓门的:“我说福顺哎,是听你唱还是听你卖哪?你也不嫌鸹得慌!”
说来也怪,无牵无挂的老福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桂子妈瞪眼吵他。也许是因为桂子妈的命太苦了吧。她结婚不到三年,丈夫另有了新欢,撇给她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和她离了婚。她是个要强的女人,咬着牙拉扯着两个孩子,在这教堂门口卖开了糖葫芦,偶尔也帮人家洗洗衣服什么的。艰辛的生活养成了她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然而,岁月的流逝并不使她嫌老,确切地说,女性的风流魅力还没有从她身上完全消退。这就使打了一辈子光棍的老福顺往往陷进一种微妙的感情里去了。现在桂子妈一抢白他,他便不由得把脖子一缩,眼一挤,自嘲道:“唱卖唱卖,又唱又卖嘛!”
“你歇口气,咽咽唾沫,不唱也不能卖你个哑巴!”桂子妈又白了老福顺一眼,就这一眼便足以使老福顺噤声半天。
老福顺有点扫兴,调儿憋在嗓子里总有点不甘心,便四处张望,终于又找到了知音,来了劲:“嘿嘿,嘴唱渴了,有咱方姑娘的大碗茶嘛。对不,方姑娘?”
被叫作方姑娘的女孩正在收拾大碗茶摊子,听老福顺这么一说,立即停止了收拾,顺手就把桌案上还没卖出的大碗茶捧给了老福顺:
“福顺伯,您就喝碗茶,歇歇气罢。等会呀,桂子妈把糖葫芦卖完了,你老再唱!”
老福顺哈哈大笑,捧过茶,且不喝。自从方姑娘和他作邻卖大碗茶,他着实喝了不少免费的茶水。现在他又感慨起来了:
“唉,方姑娘,你的心眼太好啦。二十二岁的丫头啦,这大碗茶实在不该是你卖的。你应该去读书,考试,也中一个举!”
方姑娘摇摇头,笑道:“您别寒碜我了。我呀,只能卖个大碗茶。再说,爹还要我照应呢!”
听到这,桂子妈忿忿不平地插嘴了:“真的,自从你妈过世后,你那个死鬼爹动不动就知道灌黄汤,什么家事也不操心。幸亏是咱们的方姑娘。要是换了别的丫头,成天和他闹着穿鸡腿裤,登高跟鞋,还不把他磨难死!嗨,有了方姑娘,也算他上辈子烧了高香啦!”
一听别人议论爹,方姑娘便不说话了。只是低着头认真地收拾碗和茶桶。她个子不高,也不过一米五六。胖胖的,显得黑。现在城市的姑娘几乎没有不去烫发的,唯有她还是绾着那么两根细细的短辫,显得和她粗壮的身材极不谐调。要说这丫头也够怪的,衣服裁剪得很可体,但居然是老式的对襟褂子,上面洒着素洁的白花点,绷在身上,倒反而衬出丰满的身段来。她的眼睛长得极美,大大的,双眼皮,黑白分明,清澈得似乎能滴出水来。就是这么一双眼睛,弥补了她身材的不足,使她整个人突然显得光彩起来。
方姑娘收摊子了。她的心情极好,二十二岁的姑娘正是多梦和幻想的年龄。晚风轻轻地吹拂着,教堂的钟声还残留着最后的一丝余音。风琴声从教堂里传出来了,那是弹奏的一支圣歌:
主的光辉
照耀我们
天上人间
无比荣耀
主的恩慈
给了我们
天长地久
福音永恒
……
这熟悉的用风琴演奏出来的圣诗使方姑娘的心一刹那间充满了神圣的感觉。她没有上过什么学,很小便从母亲那儿接触到了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十年动乱中,她失去了母亲,只是在母亲的好朋友陈秀芬阿姨家里接受了一点简单的《圣经》知识。等到她能够接受人类文明最基本的教育的时候,岁月早已流逝过去,把她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青春少女了。
“方姑娘,这么早就收啊?老福顺的声音好像从遥远的空谷传来,把她从圣诗的幻觉里唤回了人生之中。她有点不好意思,胡乱地点点头。
桂子妈也探过头来,关切地问:“又去他家呀?”
方姑娘笑笑,脸更红了。
月亮过早地升起来,照着三里湾那青幽幽的石条路。方姑娘趿着拖鞋,挎着碗篮子,拎着茶桶,“叭哒叭哒”地走进这小街的深处去了。
“明天早来!”桂子妈盯着方姑娘的背影,大声地喊。
“唉,这姑娘!”老福顺不知是称赞还是叹息。
风吹云涌,三里湾的夜晚就这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