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400000060

第60章 附录:中国古代大学溯源(1)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书院也算是大学的话,那么中国自然是世界上创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了。也难怪,创办于北宋初期(公元976年)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及其今天的名称——湖南大学,且一直坚持办学,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就常常自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曾将1976年作为其建校1000周年的纪念庆典。但问题是,它们并不具备近、现代大学的有关特征,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

但它们毕竟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毕竟是近、现代大学的雏形和始祖、源头。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大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其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出现的一些著名人物。

如果说太学(国子学、国子监)是国立、官办的“大学”,则书院就是私立、民办的“大学”。

1、公元前135年:太学肇始

汉武帝

汉光武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也就是“皇家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太学隶属太常管辖,“太常”为九卿之一,取“欲令国家盛太常存”之意,太学隶属太常更有其实际意义。东汉光武帝时,朱浮上书请广选博士亦云:“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之所由兴也。”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更明确指出:“太学以为博士弟子授业之所。”说明太学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教化的成败。“太学”的内含和外延,是古已有之的“大学”这一称谓所无法比拟的。清朝段玉裁注《说文》“太学”条云:“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所以,“太学”称谓本身,即是对以往教育的革新。

两汉太学,始创于西汉,鼎盛于东汉。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员,即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即可补官),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太子舍人等缺,其高第可为郎中。贫寒学生学业满后,多返回乡里从事教学工作,或在地方被征辟聘请为吏,亦可通过举孝廉等察举方式入京为官。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科目逐渐加多。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

博士逐渐加多。汉宣帝时增至12人,新朝王莽当政时又增至50人。自西汉始,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同时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汉代规定博士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

博士弟子逐渐加多。汉昭帝时增至100人,汉元帝时达1千人,汉成帝时增至3千人,仿孔门弟子。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1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王莽末年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东汉初建,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刘秀曾多次亲幸太学,钦鉴诸博士相互论难,考究诸生学业,观看学生的“雅吹击磐”等娱乐活动,并物质奖励博士弟子以劝学。

东汉设博士与西汉不同。西汉博士仅以名流为之,无选试之法。东汉博士须选试而后用,很强调博士的师表风范。即“既欲其为人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所以东汉规定,太常卿每选任博士都要经过一定测试,并要上奏其能否。极为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博士官的选任最后要由皇上审定。

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游意经艺,每乡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太学声誉日高,从事教授经学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匈奴亦遣人来洛阳学习。因为入学者多,又为功臣子孙另立屋舍以授其业。

汉章帝则大会诸儒于汉宫白虎观,以问难形式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由皇帝裁决,连月乃罢。

汉安帝时,“薄于艺文”,学宫颓废。

汉顺帝采纳翟酺建议,于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对太学进行重修和扩建,费1年时间,用工徒112000人,建成240房,1850室。其讲堂长10丈、广2丈(一说3丈)。竣工后,将试明经下第者全部补入太学,并大量吸收公卿子弟为诸生,还破格招收有成就的童子入学。自此,各地负书来学者云集京师,学生人数大增。所招学生开始正式称为太学生。

汉顺帝死后,在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她曾诏令自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皆遣子受业。并规定每年以春三月、秋九月举行两次乡射大礼,以太学生充当礼生,盛况空前。自此,游子日盛,学生人数在汉质帝时猛增至3万多。

由于学生来自各地,师承不同,所受经书难免章句有误,更有私行贿赂太学校书机构而增添书经文字以全私文者。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诏令当代名儒蔡邕、马日磾等刊正经书文字,由蔡邕以八分隶书书写,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共46枚),作为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树立于太学门外,以瓦屋覆之,四面栏樟,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卒看守。碑落成之时,其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满大街小巷,络绎不绝。经学之盛,于斯为美。宋苏轼曾赞誉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把当时生气勃勃的盎然景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历史学家班固、科学家与文学家张衡等都在太学学习过。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1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即党锢之祸)。熹平元年(公元171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1千余人。

由于当时学生中研读风气甚浓,很多学生都思维敏捷,“善论难”。太学亦为皇帝咨询国事之所,博士、学生都可发表意见,便于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和国事的风气,东汉桓帝时太学生刘陶就曾几次上书陈事。由于太学生有关心政治和国事的政治素质,他们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重大政治斗争中。

班固在《两都赋》中说:“是亦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而太学为其首。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学习蔚然成风,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奇葩。

在教育上,洛阳太学之所以显示出勃勃生机,当来源于对先秦夏、商、周三代教育的借鉴,及在文化被禁锢后力量的迸发。先秦三代主要是“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师长多为退职官员,缺乏青春活力。而当时又是“世卿世禄”的体制,对教育的需求只是维持而不是发展。春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根本变革,对人才的需要量增加,教育也终于冲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私人讲学之风。至战国,更出现了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诸家相较,儒家以有孔学六经而尤为显赫。至秦专崇法家,焚书坑儒,对文化的摧残、禁锢,使教育向前冲击的力量暂时隐藏起来。当汉代尤其是在东汉“敦倡儒学”的条件和背景下,这种力量便以比以前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东汉的太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对以往教育弊端的抗击,和对于曾被遏制的教育革新的反思、继承和发扬。

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以贾彪、郭泰为首的3万多太学生,他们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形成强大舆论,被称为“清议”,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致使“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充分显示出了太学生的舆论威力。并由此使社会形成婞直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公卿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整顿吏治都起了一定作用。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佛学均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程颢、程颐兄弟)即出自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对分不开的。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她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2、公元166年、169年:党锢之祸

李膺

郭泰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一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作官。

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犹如昙花一现。章帝以后,外戚开始掌权,他们“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所以出现了一批娃娃皇帝。外戚专权,造成政治上异常的黑暗。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当政,“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冲帝、质帝时期,外戚梁冀势力更大,皇帝的废立全取决于他。质帝骂他是“跋扈将军”,立即被毒死。外戚专权妨碍皇权。皇帝为打击外戚势力,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和帝、安帝、顺帝如此,桓帝也不例外。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后死,桓帝把宦官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并利用宫中卫士翦除梁氏外戚势力。从此开始宦官擅权的局面。

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宦官郑众因翦除窦氏外戚有功,被和帝封为鄛乡侯,参与政事。郑众死后,其养子继任,从此打破宦官不能世袭爵位的旧制。在打击梁氏外戚集团之后,桓帝为酬谢宦官,一天之内就封单超、徐璜等5人为县侯,世称“五侯”。宦官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假传圣旨,飞扬跋扈;许多官僚士绅为了谋求私利,也巴结宦官。宦官像外戚一样,到处安插亲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

宦官大都是暴发户,他们到处抢掠,兼并土地。中常侍侯览“侵犯百姓,劫掠行旅”,曾夺人宅舍381所,土地118顷。其兄任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宦官在朝廷上,“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在地方上,“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宦官擅权甚于外戚。

在外戚和宦官疯狂的掠夺下,加以自耕农纷纷破产,国家经济收入大减,出现“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景象。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出现。质帝时暴动事件发生多起,桓帝时起义事件也有十多起。

东汉中叶以来,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使东汉政权处于摇摇欲坠之势,终于演成东汉末年的党争事件。

活跃在东汉政治舞台上的,除了外戚、宦官外,还有官僚和儒生。东汉初年,刘秀注意整顿吏治,他利用兴办学校和乡堂里选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地主阶级的子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样,就为儒生入仕大开方便之门。顺帝时扩建太学,儒生数量发展很快,到质帝时太学生已增至3万多人。各地儒生数量更多,在郡国和私人精舍中就学的至少也有七八万人。这些儒生中有豪家世族的子弟,更多的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子弟,他们是官僚的后备军。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他们任人唯亲,裙带成风,使官吏选举制度更加流于形式。河南尹田歆奉命选举6位名孝,实际上早已内定5人。所以当时人说:“今之进者,惟财与力。”在选举制度败坏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官吏:“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宦官掌权时,他们的“子弟亲戚,并荷荣任”的现象更为严重。这就更加堵塞了儒生求官的道路。因此,加深了儒生同宦官的矛盾。

李膺是个敢于主持正义的有骨气的人,他不怕五侯的威胁利诱,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李膺当了司隶校尉以后,执法如山。桓帝宠信的宦官张让有一个弟弟叫张朔,他任县令时不但贪污勒索,甚至残杀怀孕的妇女。张朔听了李膺的厉害,吓得逃到了洛阳的哥哥家。李膺亲自带人来到张让府中,将张朔逮捕入狱,审讯属实后,当即处决。此后,所有宦官都是谨慎恭敬,甚至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节日也很少出宫。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怎么啦?他们一起叩头哭着说:“我们都给李膺搞怕了。”

陈蕃,字仲举。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虽学习刻苦,但庭院污秽不堪。一天,他父亲的好友来访,见他庭院如此杂乱无章,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庭院以待客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事乎?”后人也有人对他这番话严加贬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么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陈蕃这番话表达了他的凌云壮志。所谓少有壮志,大有高行。陈蕃在桓帝时官至大尉,他便以自己的地位与外戚、宦官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同类推荐
  • 有限的完美(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有限的完美(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或者说,什么样的文学才是这个时代应该发出的声音?有人说文学要关怀民生,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人说文学要揭示心灵奥秘;实现精神突围;也有人说,文学必须亲近读者、感染读者、调动读者……不难发现,诸多观点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人为本,本书试图找寻中国现代小说的出路。
  • 秦氏三兄弟

    秦氏三兄弟

    《秦氏三兄弟》讲述的是秦伯仁、秦仲义、秦叔礼三兄弟历经戊戌政变、辛亥革命、北伐、国共内战几个关键时期的不同命运。
  • 泰戈尔精美诗选(英文版)

    泰戈尔精美诗选(英文版)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最后的诗篇》等。这次选了他的《吉檀迦利》和《新月集》。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此书将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首次完整集结,并配有纪伯伦为该书特别绘制的插图,十分精美。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充满了反叛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是在深渊最深处对自由之神的呼唤。《叛逆的灵魂》呼吁人民打破奴性的桎梏,纪伯伦也因此激怒了当局政府而被驱逐;《草原新娘》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并控诉舆论与礼教对爱情的摧残;《被折断的翅膀》是作者以自己的一段经历为蓝本而作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文中的哀恸与绝望扣人心弦。此书没有纪伯伦在《先知》等其他作品中一贯的包容、温柔的模样,而是满满的愤怒与不平,他将他一生中所有的无奈与绝望都借文中主人公的口呐喊出来,震撼人心。
热门推荐
  • 奥特人生传奇

    奥特人生传奇

    光芒从心中诞生,传奇在这里开始。奥特曼,永远的英雄。银河奥特曼来自于未来,却不知道他从哪里诞生,从未来回到过去之前,又经历过什么...勇敢的少年江秀树被银河选中,光与人的结合,光与影的战斗,这一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重生废材之绝世倾城

    重生废材之绝世倾城

    第一篇文,古言,希望大家喜欢吖,请多多支持
  • 异世天骄录

    异世天骄录

    清风追影沙夺泪,泪雨逐君人憔悴。少年需饮英雄酒,不枉人间一来回。
  • 飞天龙舞

    飞天龙舞

    人世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谁知道?自然界,什么应该存在,什么又不该存在,谁做主?宇宙中,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谁衡量?对错,好坏,该与不该。一只无形的手,牵动者宇宙的一切规则。
  • 悉达多(黑塞文集)

    悉达多(黑塞文集)

    本书收入黑塞著名的中篇小说三则,即《悉达多》、《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盖特露德》通过两个极具才华的音乐家和一位年轻美貌女子间的一场三角恋故事,暗示出小说主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却促使了他艺术的创造。《克努尔普》被黑塞称为“我最喜爱的小说”,它展示了上世纪德国一小镇的风俗图景,斯·史蒂芬·茨威格赞这部充满感伤之情的作品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主打篇《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无限重生之魔灵大陆

    无限重生之魔灵大陆

    数万雷霆洗礼大地,生灵险被灭绝迹,千年后,这片大陆再度恢复繁华,并被谓之魔灵大陆。两处绝禁之地,被欺瞒的人类,一个被隐藏的真相。获得无限重生能力的孟心踏上这片神奇土地,开始了一位传奇强者的崛起之路,并挖出了魔灵大陆被掩盖数千年的惊天秘密……
  • 你的怪兽男友

    你的怪兽男友

    《你的怪兽男友》丁丁张全力主推!知乎脑洞大魔王首部故事集,如果你的男朋友长不大,就看这本书。一派胡言可是荒唐有趣,怪力乱神偏又处处深情,欢迎来到不合逻辑不靠谱不存在却又妙趣横生的不正常恋爱研究中心。本书内容脑洞大到如下:我是一头生活在城市郊外的怪兽,每天打劫落单路人,敲诈勒索,以此为生。——《怪兽凶猛》。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女朋友死在床上。女朋友批注:是真死了……——《孤独的城市》。王二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叫王二。爷爷说:为了纪念王小波。——《遗落在光年之外·三》。
  • 瞳话缘劫

    瞳话缘劫

    明万历年间,上古神兽烛九阴魔怔,化为凶兽!妖风横行,民不聊生。医学秀才马金堂受上古神兽应龙点拨,创下“八宝组方”拯救苍生。后来应龙被斩,马金堂病逝,森系精灵公主瞳话如何帮助马氏后裔拯救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