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400000061

第61章 附录:中国古代大学溯源(2)

此时,官僚同宦官的矛盾更大了。官僚大都是世族地主,他们世代为官,经济基础雄厚,政治力量强大。如杨震四世为三公,袁安四世5人为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全国,权势倾天下。这些官僚集团以“清流”标榜自己,对宦官其门徒的“浊流”是看不起的。所谓“清流”是指以儒学为正宗,凭着孝廉、征辟、策对等正途做官。在这一点上,官僚和儒生的看法和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他们联合反对宦官的基础。官僚、儒生集团反对宦官的斗争方式,主要有上书苦谏、大造舆论、闹学潮、弹劾镇压等。

大造舆论。成千上万的太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游的活动自然也就频繁起来。他们议论朝政,指斥宦官,太学变成了抨击宦官的舆论阵地。不仅如此,太学生还和各州郡的学生,甚至和官僚经常发生联系。据《党锢传序》载,官僚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驰驱,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儒生还利用风谣大造舆论。汉代风谣,其中包含着对某个人德行、学业所作的一种评价,它采用简短的韵语,上口易记。朝廷每年派人到各地采集风谣,以此作为选拔官吏的一个标准。官僚和儒生利用风谣品评人物,同宦官进行斗争,在当时叫“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往往能够左右乡里的舆论。因而也就影响到一个人的官运前程。他们对不畏权贵的人,如李膺、陈蕃、王畅的评价很高:“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因此,“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闹学潮。以闹学潮的形式进行斗争,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我国东汉末期就出现了。冀州刺史朱穆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羽反遭报复,太学生为此愤愤不平。公元153年,刘陶率领数千名太学生,为搭救朱穆而掀起了一次学潮。他们向皇帝上书,痛斥宦官为虎狼,表示愿代朱穆受刑。迫于压力,桓帝释放了朱穆,公元162年,因为宦官诬陷对羌人作战有功的皇甫规,并把他下狱,又激怒了太学生。于是,张凤又率300多名太学生再次闹学潮,迫使桓帝赦免皇甫规。

官僚、儒生集团的斗争,给宦官以很大的威胁。因此,宦官集团寻机进行报复。公元166年,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方士张成与宦官来往密切,因事先知道朝廷将要大赦,故怂恿儿子杀人。当时任河南尹的李膺却不顾赦令,坚持将张成的儿子处死。宦官乘机唆使张成的弟子宋脩上书,告发李膺交结太学,共为部党,诽谤朝廷。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下令捕李膺、范滂等200余人。宦官更是推波助澜,大肆制造冤狱,弄得朝野上下一片恐怖气氛。他们动用酷刑逼供牵引同党,企图一网打尽。“钩谓相牵引也”,所以,对这些党人也称“钩党”。第二年,桓帝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党人,但把李膺等人遣送还乡,“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没有吓倒正直的官僚和儒生。史载:“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李膺被迫害之后,威信更高,被儒生誉为“八俊”之首。这无疑是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

3年以后,宦官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株连更广、时间更长的对官僚、儒生的迫害活动,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宦官侯览在家乡任意残害百姓,督邮张俭上书弹劾,要求惩办侯览。但是,此书被侯览扣下,并指使人诬告张俭联络党人,图谋不轨。于是,灵帝下令讨捕张俭等人,宦官曹节趁机奏捕李膺、范滂等人,又流放、囚禁了六、七百人,后来又拘捕了太学生1千多人。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要求赦免党人,宦官认为这是替党人翻案。因此,先将曹鸾活活打死,然后又下令禁锢党人,株连亲属,把对党人的迫害活动推向了高潮。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东汉末年官僚、儒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临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适当肯定。

它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广大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在灵帝时就曾提出斩杀十个宦官的要求。斗争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党人遭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扩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这一记载可能有所夸张,却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

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象特别严重。党人陈番、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翦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复社成员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

3、太学(国子学)发展:三国~清

清朝国子监

两汉以后,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

汉末丧乱,三国时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又有国子学。晋国子学隶属太学,祭酒只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则分国子博士与太学博士。南朝太学,无废无常。北魏立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七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年间,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学(国子监)。

北齐、唐、宋等朝代的太学,还设有助教协助博士施教。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分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代规定太学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南宋时复有四书为教材,教授方法多取自修、讲授、讨论、解惑等。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试、放假和管理制度。汉代还在中央政府设置“太常”作为兼管教育的长官,职司礼仪、选试博士、宗庙等事务。唐、宋两朝设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监,总辖太学诸学。历代太学均制施各种规章制度,颁行学规,严禁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行为。

汉末自董卓之乱,洛阳太学被毁,典策文章,竟共剖散。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开始恢复,扫除太学灰碳,补石碑之缺,备博士19人,开始招收弟子。至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又以古文、篆、隶三体刊刻石经《尚书》、《春秋》二部,以供取正。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1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至晋武帝时再次“廓开太学,广延群生,天下磷萃,远方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太学生达3千人(一说7千余人)。晋武帝曾三临太学并行大射礼,王公卿士、博士助教,并治礼掌故、弟子门人咸在列位。又设宴班飨,对学生的“勤学务礼,遵修旧典”大加赞赏。对学校各级官员,下及学生、乐工,厚施丰备。“人知所劝,宇承风,莫不景慕”。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并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月二十日立碑颂德,此即《三临辟雍碑》,太学再次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

西晋灭亡后,太学复又被毁。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别立太学(孝文帝迁都洛阳,重建之)。国子学一度改称中书学,后又改回。郡学也称太学。孝文帝、宣武帝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三学并立之制,博士达40人之多。由此,经术弥显,学业大盛,培养的人才也年年相逾。直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

南北朝后期至隋朝,又逐渐形成律学(习法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1300人,律学50人,书学、算学30人。入学年龄为14岁至19岁,律学则为18岁至25岁。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这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乱及财政困难,学校由盛入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于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200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2400人,设80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赵佶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3800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宋末学生达1700多人。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2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30人,屋5间、炉亭1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1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随着理学的逐渐形成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一些太学生如陈东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宋代太学制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4、书院简史:唐~清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书院一般就是指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专人主持。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而中央官府(如唐代中书省)设立的书院,只是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此外,书院有时也指个人的书屋(如鲁迅的三味书屋)。

书院起源、萌芽于唐代,完备、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就是中国古代的“私立大学”。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在遂宁县(今属四川)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将宫廷里原有的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同类推荐
  • 灯下漫笔:鲁迅诗文选

    灯下漫笔:鲁迅诗文选

    本书所选的鲁迅散文稍稍远离了他耿直、犀利、斥责黑暗现实的主色调。它记录的是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 你往哪里去

    你往哪里去

    在大与小之间,有限和无限之间,我们行走心灵与命运之路,清浅如朝露,琐碎如尘埃。《你往哪里去》是闫文盛近年创作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作品四十余篇。语言精到,意义符号丰满而有想象力。
  • 每条路都有不得不跋涉的理由

    每条路都有不得不跋涉的理由

    陈晓辉、一路开花主编的《每条路都有不得不跋涉的理由》精选了当代最为精华的篇章。用心去看,去领悟,或许有的故事会给你以智慧的启迪,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
  • 驻外记者手记

    驻外记者手记

    点击从世界各地发来的书稿,阅读着一篇篇从火热的实践中诞生,蕴涵着真知灼见的文字,编者时时感受到作者们投身国际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勇气,也处处领略到他们智慧和汗水的闪光。在他们笔下,描绘出一个色彩斑谰的世界,也诠释了关于和平、合作、友爱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他们的身影,也成为其中令人瞩目的亮点。
  • 赴一场人神之恋的爱情

    赴一场人神之恋的爱情

    《赴一场人神之恋的爱情》是作家曹蓉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二十余年写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杰作,展现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爱情、女性和生活、亲情等主题的思考,更是以细腻温婉的笔调书写出我们生活中有情的人生和有情的点滴故事,其中屡屡闪现醍醐灌顶般的爱情金句。
热门推荐
  • 诸神游戏

    诸神游戏

    诸神降临,现实游戏,八千异界之门链接D球,八千种族跨服大战。你是反抗?还是成为棋子?原辰飞:“我选第三种!”_____________新书《千机殿》已经发布,仙侠谍战智斗流,喜欢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欢迎小伙伴们继续追更!!!
  • 帝少独爱小魔妻

    帝少独爱小魔妻

    看着好朋友被劈腿也就算了,怎么自己还被劈腿了呢?那个叫什么龙钰凌明明不就是其丑无比、肥硕要命、说话还直流口水的男人吗?怎么会突然间变得那么的帅气?唔,要是有这样的未婚夫好像也还不错!可是没有想到,这个明明就是帅气无比、霸气无比、还不停的给她卡“刷刷刷”的男人居然会那么的宠着自己。只是她也是有钱人好不好?不过,你既然都给了,我还客气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她在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宠着自己的时候,他却说,咳,米晴嫣,你给我听着,我就是要宠你,就是要把你宠成全世界最嫉妒的那个幸福的人,你有意见吗?有意见的话,直接扑倒!
  •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附十往生经真伪决疑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附十往生经真伪决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逍遥太子妃

    逍遥太子妃

    纳尼?吊个威亚也能挂掉?这年头是时兴想穿越就挂掉吗?穿越就穿越,who怕who?一个穿越过来的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叱咤赌场容易吗?~~当然,下场就是被抓包了。 纳尼?结拜不需要培养情绪吗?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就和那个妖孽加赌场老板就结拜了?纳尼?身边的帅哥们一个个的遇刺了? 纳尼?源源不断的师傅出现了?纳尼?生活一团乱了?好吧~~~我们来一步步地把它收拾平顺。 好吧,孙府的小小姐,请您在这个架空的世界中,能文能武,老板、徒弟一把抓,做一个平行世界中的五好青年吧~~~甘巴逮~
  • 烟凌玉宇浅回眸

    烟凌玉宇浅回眸

    人年轻时,总要做件疯狂的事,比如千里迢迢的去看一个人。凌一想要给千里之外的他一个意外的惊喜,得到的却是他五年前已离世的噩耗。过往涌上心头,有爱恨情仇,有职业迷茫。更多的,是相爱相看的两人,时而温柔,时而若即若离的让人抓狂。“他爱我吗?他在意我吗?”凌一无数次自问。“你爱的人时刻在你生命里晃悠,又没有失去,你就是幸福的。”死党郑蓉儿的话一语成谶。而他,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陪伴。爱,扬洒在绯红的合欢花中,却,殇在浓郁的合欢下……
  • 火影之筑梦

    火影之筑梦

    崽崽找哥记,哥找到之前,媳妇找到了[更新不定]文笔略渣,到18章会好点
  • 别来无恙我的龙先生

    别来无恙我的龙先生

    “女人,你要对我负责。”帝国最帅最尊贵的男人突然带着一个可爱的萌娃出现,要求她负责。夏若雪蒙圈了,看着缩小版的自己,心都被萌化。她以为自己是个没人爱的卑微女孩,却不想,那个被所有女孩爱慕的完美男人,喜欢了她那么多年。他替她出气,惩罚欺负过她的人,把她宠成了公主。多年后,她问他,“为什么喜欢我?”他邪魅笑笑,将她揽入怀中,“第一次见你,就只能是你的人。”
  •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点

    七点

    这是一部个人诗集,收录了年轻诗人一百多首诗歌,有现代诗,也有古体诗。按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死亡与爱,描写诗人对生死、爱情的敏锐感受。第二辑生活予我,讲述诗人的人生经历,生活与成长的故事。第三辑囚徒之梦,纪念诗人的学生时代,面对高考的压力以及对文学的不懈追求。第四辑闺怨古体,模拟古诗词进行创作,虽韵律不一定和谐,但清新自然,抒发了个人的独特情感。诗人的作品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虽然个别诗作有着青春期的迷茫和忧伤。
  • 宠爱成瘾之萌妻不好惹

    宠爱成瘾之萌妻不好惹

    自私无耻的亲渣爹,傻白甜的天真亲妈,再加上一个自闭倾向的暴躁亲弟,猪队友质量如此之高,乐果橙觉得自己被坑死一点也不冤。然而她重生了,重生到十七岁,她刚才乡下爷爷奶奶家转学到城里。这个时候渣爹还没遇上初恋的小三,养妹也尚未作妖,最重要的是妈妈还没有自杀,弟弟未出意外,她也没有被赶出家中企业穷困潦倒。太好了,重活的这一世,她不会再傻得累死累活为他人做嫁衣裳,她要任性娇气,招猫逗狗,作天作地。她的人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