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沫/文)
01
今天是4月1日,愚人节。
好多年前的这一天,我还在上小学,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时,一个骑着单车的男生突然停在了我面前,笑着对我说:“喂,你鞋带开了。”
我很自然地蹲下去绑,结果低头一看,才发现我那时穿的白布鞋,是根本没有鞋带的。
等我反应过来,他早就扬长而去,我只能看到他骑车的背影,以及因为灌满了风而鼓起来的校服外套。
当时我在想:怎么会有这么莫名其妙的人,明明不认识,还要整蛊我。
于是忍不住嘟囔一句“无聊”。
可是后来,每次回想起那个愚人节,我都挺怀念的。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可再也没有这么纯粹的“无聊”了。
0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对谁都特别客气。
拿东西的时候,宁愿自己多跑两趟,也不愿意麻烦别人;不小心踩到了舍友的鞋子,即使舍友根本不在意,但还是要说好多句“对不起”,心里才没那么内疚。
如果舍友问我,她新买的衣服好不好看,我总会毫不犹豫地说“好看”,即使我心里可能并不这么想。
其实,我也不是故意要说假话,但就是不忍心说出令人失望的话,所以才会把所有的“不好”都讲成“好”。
还有一次,我和男朋友去吃饭,他给我递纸巾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一句“谢谢”。
我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却愣住了,给我递纸巾的手僵在空中好久,才慢慢收了回去。
过了一会儿,他有点儿失望地说:“和我也要这么见外吗?”
我这时才明白,“客气”未必是好的,它可以意味着“礼貌”,但也可以意味着“距离”。
英文里有一个说法叫“bubble”,意思是“泡沫”。
每人身上都有一个bubble,它会把你包围起来。如果你的bubble越小,你和别人之间的距离就越近。反过来,如果你的bubble越大,你和别人之间的距离就越远。
而我之所以那么客气,那么小心翼翼,就是因为我怕一不小心,就戳破了别人身上的那层泡沫。
后来男朋友很严肃地叮嘱我:“记住了,我们之间有三句话不能说。”
第一句是:谢谢。
第二句是:对不起。
第三句是:分手吧。
这个约定,真的让我慢慢走出了“客气”的圈套。
我不再对他说那些客气的话,甚至还会和他开玩笑,对他做一些小小的“整蛊”,比如偷偷藏起他的手机,看他心急在找的样子,使劲憋住不笑。
这时我才懂得,只有戳破那层泡沫,我们才能拥抱彼此。
虽然后来,我们没有遵守第三条约定,还是说了分手。
但我还是很感激他,是他教会我“拥抱”的。
03
今天我们宿舍停电,我就去了朋友的宿舍,和她一起看抖音,刚好刷到一个“教你愚人节如何整蛊男朋友”的视频。
女生偷偷买了一支芥末酱,趁男朋友没有起床,把芥末抹在了他的牙刷上,假装帮他挤好了牙膏。
然后男生起床,睡眼惺忪地走到洗漱台面前,发现女朋友贴心地帮自己挤好了牙膏,很开心地刷起了牙,结果一刷就吐了出来,问他女朋友:“换牙膏了吗?这牌子怎么这么辣?”
看到这里,我和身边一起看的朋友都已经笑得趴在了桌上。
等我们缓过来时,我忍不住感叹一句:“这种关系真好。”
不只是情侣,每当看见那些整天互损也能玩得很好的朋友,我也会很羡慕。
同时又忍不住自卑起来:“我太无趣了,无趣到不会和别人开玩笑。”
这时,朋友也耸耸肩:“我呢,就是太懒了,懒得和别人开玩笑。”
她掰着手指算了算,她和男朋友在一起已经两年零三个月,早就过了肯为对方花心思的阶段。
“其实吧,也有想过在愚人节这天,给男朋友一点小惊喜,但是我不会。”
然后她指着那个抖音视频说:“因为我连去超市买一支芥末酱都嫌麻烦。”
突然就有点儿明白,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喜欢过愚人节。因为长大之后,我们都太忙太累,没有精力弄那些“无聊”的事情了,甚至都不愿意说一句:“喂,你鞋带开了。”
04
离开朋友宿舍的时候,我瞥到了桌上摆着她和男朋友的合照。照片里两人亲密地依偎在一起,围着同一条蓝色大围巾。
关于那条围巾我是有印象的。
两年前的冬天特别冷,朋友从12月份开始织,一直织到2月份,等到情人节那天,才终于把围巾送出去,然后两人合照了这张照片发朋友圈。
我有点儿唏嘘:你说怕麻烦,不愿意去超市买一支芥末酱。可是曾经,你为了他,织了整整三个月的围巾啊。
突然就想起陈奕迅那首《愚人快乐》,里面第二段副歌部分是这样唱的:
我们做着做着
做着做着的梦醒了,
我们爱着爱着
爱着爱着的人走了……
原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那层所谓的“泡沫”而是“时间”。
放不开的我,也会遇到让我愿意和他开玩笑的人,可是如果我厌倦了,就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打起精神来,为对方花心思了。
所以,如果你在今天被捉弄了,不要太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