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感叹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不免就会想到邓小平,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十几亿中国人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富足,体会到国富民强的自豪,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希望。
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他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三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即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是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集体一名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在其政治生涯中经历了三落三起。他在每一次人生的低谷都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积极的思考与工作中静静等待,不悲观、不抱怨,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邓小平在生活中重情重义。他与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一同生活,即使是在下放到江西的艰苦岁月里,也对继母不离不弃,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结成了深深的母子情;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关心子女的成长,悉心照料受伤的儿子,以他的坚强和乐观诠释亲情;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与周恩来、刘伯承等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和平年代,他们相互关心,默默支持,继续书写建设中的战友情。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积极投身于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留给我们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更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1世纪的青年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时,要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编者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