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谋的小小少年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姚坪里(今协兴乡牌坊村)。辈名邓先圣,乳名贤娃儿。童年的邓小平就胆识过人,不信邪。离邓小平家半里之远有一石坝,从协兴到广安的大路穿石坝而过,路旁有两块神道碑,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石碑高3米,宽1米多,镶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当地村民对这两个大人物是尊崇的,流传着一些敬畏两人的神话,连两块神道碑似乎也摸不得、攀不得。
有一次,邓小平与几个小孩在石坝里玩耍,他看着硕大的石乌龟,对小伙伴说要爬到乌龟背上去耍,小伙伴都吓住了,纷纷拒绝,说爬石乌龟会肚子痛!得罪了神碑家里要招灾的!邓小平不信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大的本事,要爬上去试试!他走向神道碑,爬到石乌龟伸出的脑袋上,坐在上面踢打着两腿喊:“快来呦!好耍!好耍!”其他小伙伴见了都惊叫着跑过来劝说,让他快下来。邓小平还是若无其事地玩着,扭转身来向乌龟背上爬去,最后爬到神碑上坐着,小伙伴们是又惊怕又羡慕地注视着邓小平。以后邓小平经常爬到石乌龟及神道碑上去玩,其他小伙伴慢慢地胆子也大起来,跟着邓小平一起爬到石乌龟背上玩。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充,邓小平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动脑筋,越来越讲究科学。在他读高等小学堂时,班上曾发生过一件轰动全校的奇事——和邓小平要好的同班同学李再标要割肝救母。李再标出身广安一个富商家庭,是个深受母亲宠爱的孩子,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令他十分焦虑,他读了不少旧书,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毒害比较深,受这些孝子离奇古怪的行孝故事的启发,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她的病。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挽救病重的母亲,李再标决定割肝救母,幸好被及时发现阻止,刀子只在胸脯上划了一个口子。
邓小平听说后马上去探望,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后严肃地对李再标说:你是有点科学知识的学生,胆子是药物吗?能治好你母亲的病?你割了肝后还能活命?既然你母亲很爱你,她又重病在身,如果你割肝而死,你的母亲一定为你的死而伤心,以致命归西天,结果是你想治母病而适得其反。邓小平这番直率而又入情入理的话说得李再标又羞又愧,邓小平耐心地安慰他:作为新学的学生,要相信科学,今后再不要做这样的蠢事了,先请几天假回家请医生给母亲治治病,好好照顾她老人家,这才是儿子的真正孝心。李再标醒悟了,请假回去侍候母病。邓小平相信科学、能言善辩,开导李再标的事受到了普遍赞扬,一直被县立高等小学传为佳话。
邓小平的“不信邪、不怕鬼”的性格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外交战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美国是干涉、制裁中国的头号叫嚣者,反华行为一度猖狂,而邓小平的态度则是:“中美关系要搞好,但不能怕,怕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气概和志气,我们什么时候怕过人?……中国的形象就是不怕鬼、不信邪。”最终中国顶住了压力,美国不得不主动向中国示好。
邓小平一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勤奋刻苦的读书郎
邓小平5岁时,被父亲邓绍昌送进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学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实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在私塾读书时,邓小平非常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欢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得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〇”,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小平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
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非常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邓小平在翰林院子只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邓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讲述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可是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邓小平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间过了很久邓小平还未回家,到家时浑身是泥,母亲很心疼地询问原因,邓小平却毫不在意地说是路太滑,摔了几跤。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小平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劝他:雨天路滑,就别上学了。邓小平坚定地说不能旷课。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他,让他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得路滑摔跟头。可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小平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说是中午不饿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邓小平是为家里节省而舍不得吃。后来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小平读书勤奋用功,在北山小学堂学习的四年时间里,除一次因生病缺了几天课外,从未旷过一天课,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从未影响他去上学。由于刻苦努力加上天资聪颖,他始终是班上成绩拔尖的优秀学生。在几年的全部考试中,除一次因病考个第二名外,其余考试成绩均是第一名,深受老师称赞和同学们的敬佩。
敢于承担的小男子汉
童年的邓小平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平时在外面经常帮助一些贫苦孩子割草放牛,在家里则尽力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照看弟弟妹妹等样样都干。邓小平家每年都要养几发蚕,家里正堂屋和两间厢房都摆满蚕簸。这时候母亲很辛苦,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抽时间来照看蚕宝宝,白天忙家务,晚上侍弄蚕子,经常忙到深夜。邓小平年纪虽小,但很懂事。看到母亲这样忙碌,十分心疼,于是放学后就径自回家,帮助母亲做些活。不是背着背篼去采桑叶,就是帮着添些桑叶,捉小蚕,总是忙个不停。捉小蚕是件细致的活,一家人经常捉到很晚。入夜了,母亲再三催促邓小平先去睡觉,但是邓小平总是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都干完了才去睡,这时往往是深夜了。
童年的邓小平十分乐于助人。邓小平的毛笔字有基础,读小学后进步很快,而他的同桌胡德银的毛笔字却写得很差,邓小平主动帮助他,放学后他留下来与胡德银一起练字,帮助他纠正写字动作,掌握要领,胡德银学得也认真,在邓小平的帮助下,他的毛笔字有很大进步,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几十年后,胡德银对邓小平的热情助人的精神还啧啧赞叹。
在北山小学堂师生中还流传着邓小平“偷钱”义助同学的动人故事。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去询问原因,这位同学说,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有的同学建议,听了这话,那位同学哭得更伤心了。邓小平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么请医生呀!回到家里,邓小平一个晚上没睡好觉。
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嘱咐他快去请医生给妹妹看病。这笔钱在当时是买500斤稻谷的钱。父亲发现丢了钱,就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大声问是谁干的,邓小平主动承认拿了钱,并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父亲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父亲打了几下,看到邓小平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又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问邓小平拿钱干什么用,邓小平说了实情。听了儿子的叙述后,父亲一把抱住邓小平,称赞他做得对。父亲问邓小平,为什么受到惩罚时一声不吭,也不申辩?邓小平回答,不管为什么,偷了家里的钱是不对的,应该受到惩罚。父亲被感动了,他看到了邓小平身上非凡的品质,决心使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让他将来有更大的作为。
1919年暑假,父亲邓绍昌从重庆回来,带来了重庆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并准备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主张儿子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将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学习。这个决定使邓小平走出广安。1919年9月,邓小平考到重庆留法学校,15岁的邓小平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故乡,奔向重庆,继而走出国门,开始了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