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并被人们的习惯思维所接受。如果我们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将前因后果颠倒过来,让人始料不及。幽默效果因此酿成,如国酒茅台,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类因果颠倒的幽默笑话比比皆是。
老师问:“婷婷,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织网的吗?”
婷婷:“用丝线把很多洞连在一起就行了。”
婷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她是在先肯定蛛网的前提下得出的,即她将结果提前了。既然网洞都已存在,蛛网也一定存在,还要用蛛丝来连吗?
怀特:“啊!你有一个多么漂亮的书架呀,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
布朗:“是呀,以前我倒是有很多的书。可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买书架本是为了摆书,可布朗为了买书架竟把书全都卖掉了,那买回书架又有何用呢?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空书架而已。这种颠倒因果,违反常规逻辑的行为,的确令人捧腹。
有一个足球队几次在关键性的决赛中输给同一个劲敌。有人问教练:“你的球队到什么时候才能转败为胜?”教练回答说:“我想,当发奖时,奏起我们的国歌时,他们一定被打败了。”“自己的足球队在决赛中取胜”是“发奖时奏起我们的国歌”的原因,而“发奖时奏起我们的国歌”是“自己的足球队在决赛中取胜”的结果。教练故意将其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不仅排除了沮丧,而且以不确定性来模糊问题的确定性,构成了幽默。
有一位名叫数井竹庵的医生。这个医生总是不走运,来找他看病的人他总是治不好。
他老婆问他道:“我说,你给人看病怎么总是无效呢?这么说,你的医术是很差劲啦!”
“不不,我的医术是高明的。可是病人都差劲,所以治不好。”
“照你说,病人怎么个差劲法呢?”
“我是按照医书上写的施行治疗,可是病人们却不按医书上写的那样生病。”
那个本本医生显然是不懂得“病人生病”与“医书上的治疗方法”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是因为“病人生病了,所以才需要“治疗”,而本医生却颠倒了二者的因果关系,“因”变成“果”,“果”变成“因”,显得无理荒谬,故构成了笑话。
因果倒置,不只为生活平添笑意,增添生活的情趣,有的时候,还可用来为自己的错误进行幽默狡辩。有这样一则例子:
在法庭上,被告突然认罪。
“您为什么不早点认罪?白白耗费了我们许多时间。”
被告说:“在原告提出足够证据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是清白无辜的。”
有“犯罪行为”是产生其“足够证据”的原因,而“足够证据”是“犯罪行为”的结果。被告颠倒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以前的不坦白、不招供狡辩。
颠倒因果法,在实践操作中并无太多难处,关键是打破因果的正常顺序,使之荒谬,出人意外。
自相矛盾,执迷不悟。自相矛盾的幽默之处在于以痴为美,从一点着迷到执迷不悟。只有达到执迷不悟的程度,才能把矛盾的两极统一起来,成为和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