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相矛盾?如:有人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脾气不好。既然说什么都好,为什么又说脾气不好?这就是以自相矛盾为特点的。
从前有两个邻居,都很吝啬。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叫自己的儿子去向邻居借锤子。儿子到邻居家说明来意,邻居问他:“你敲什么钉子——铁钉还是木钉?”
“敲铁钉。”
“啊!敲铁钉!”邻居用手摸着脑袋,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哎呀,告诉你爸爸,我们家的锤子被孩子的舅舅借走了,还没还回来,实在对不起。”
儿子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学说,他爸爸听了很气愤,骂道:
“真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吝啬的人,用用他的锤子都舍不得!”他皱着眉头想了想说:“咳,没法子!现在只得把咱们家的锤子拿出来用了!”
借锤子之人自家有锤子却搁着不用,去借人家的,说人家吝啬,自己却行吝啬之事,言与行自相矛盾,形成强烈的反差。但他后面那句自我暴露的话是情不自禁的,是从潜意识里冒出来的,有几分真诚。
幽默中的自相矛盾不同于欺骗。有一个所谓的“幽默故事”说:有一个医生得病,自知快死了,躺在床上大叫:“哪一个医生能把我救活,我送家传的长生不老丹给他,让他吃了长命百岁。”这就不是天真的幽默,而是欺骗,不但不可爱,而且可恶。幽默是天真的,不由自主地从心底里、从潜意识里流露出来的,是不可控制地冒出来的。
自相矛盾的幽默之处在于以痴为美,从一点着迷到执迷不悟。只有达到执迷不悟的程度,才能把矛盾的两极统一起来,成为和谐的感觉。
清朝的《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瞎子吃鱼》的故事。
一伙瞎子从来没吃过鱼,一次商定一起去吃鱼。鱼少人多,只好用大锅熬汤,鱼都蹦到锅外去了,瞎子也不知道。他们围着锅喝着清水汤,一起称赞“好鲜的汤”。有一条鱼蹦到了一个瞎子的脚上,他们才知道鱼不在锅里,这伙瞎子感叹起来:“阿弥陀佛,亏得鱼不在锅里头,如果真在锅里,我们都要鲜死了。”
着迷于主观的感觉,完全不顾客观的情况。瞎子明明喝着清水,可仍然迷到觉得挺鲜,这是一种特殊的心情冲击下的错觉。待发现鱼不在锅里,本可以揭露矛盾了,可他们的着迷点并没有解除,反而执迷不悟,得出了更加执着的结论,这本来就很荒谬。这种痴迷不悟的痴劲与日常理性的反差就更大了,所以也就更加好笑。自相矛盾是一种天真的错误,就其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讽喻他人性的和自我暴露性的两类。
自我暴露性的幽默很简洁,不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悬念和对转,有时以独自的形式出现。如:“我发现了永葆青春的秘诀——谎报年龄。”有时则以格言的形式出现:“我愁得假发都白了。”“城市——几百万人待在一起而感到寂寞的地方。”“高尔夫球——耽误了一次美妙散步的玩意儿。”不过喜剧性效果往往以有人物关系对转的为强。
讽喻他人性的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其特点是把矛盾以不相容性、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显示其荒谬性,用来批评某种对象。
局长:“我要直言不讳地批评你,你不会介意吧?”
秘书:“能得到领导的指正,对我的进步,是更大的鞭策。”
局长:“我到任以后,有很多人向我反映,你过去在领导面前,专门爱讲好听的话,那可不行。老实说,我最讨厌这种庸俗作风。”
秘书:“您的意见很中肯,那是由于那些领导喜欢恭维,喜欢听好话,我不得已才投其所好。哪像您这样不喜爱被吹捧,不喜爱被拍的好领导。”
局长:“是吗?”
秘书:“当然,我参加工作都20多年了,当秘书也不是一年两年,像您这样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领导艺术高明的领导,还从来没有遇到过。”
局长:“照你看来,我在各方面比其他领导都强?”
秘书:“那还用说!”
局长:“好!好!今天就谈这些。”
作者用这种自相矛盾法讽喻了当今社会上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
转移论题、文不对题,本是一种行文错误,如果在交谈中,故意为之,在特定语境是可转出一种新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