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7900000002

第2章 被时代出局的第一代打工者

大哥打来电话,问我认不认识他们镇的领导,他想把当年退给队里的土地要回来。

电话这端,我不知如何回答,首先我作为一个码字的,虽然在本地略有些薄名,但跟领导干部们是隔行如隔山。其次,他的那块地,退回去差不多有十好几年了,早已分给其他人,现在再讨要,人家也不干啊。

大哥是表姨的儿子,比我年长个一二十岁,那时他还没有分家单过,春节返乡,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我打小喜欢农村过年的气氛,这个表姨虽然不算至亲,但跟我姥姥走得热络,有些春节,我就住在他们家里,大哥退地那天,我正好在现场。

印象中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早晨,我刚刚起床,便见队长登门,高门大嗓地问大哥在不在家。表姨就去外面那间偏厦里喊大哥,好半天,大哥趿拉着棉鞋,一边扣着棉袄扣子一边走过来。他问队长什么事儿,队长说,这一年到头都不见你人影子,可别忘了交公粮。大哥说,我这地都不种了。队长说,那也得交,这地是你名头上的,就得你交。大哥说,那我可管把地退了?队长说,管啊。大哥说,退就退!

就这么一言为定了。饭桌上姨父听说了这件事,半晌没说话,好一会儿,才拿筷子点着桌子说,咱们是农民,地是咱们的本,咱们不能忘本,更不能把本给扔了。你把地退了,不是个事儿。

大哥早上也喝酒,他一扬脖,喝下一盅酒之后,说,不是我不想种,但你讲这地咋种?农药化肥恁么贵,粮价恁么贱。累死累活干一年,不落几个钱。我在外面打两个月的工,挣的都比这多。

姨父没说话,大哥说的是实情。村子里外出打工已蔚然成风,人们去北广上跟走大路似的,也有挣到钱的,也有虽然没挣到多少钱,起码见了大世面的。大哥属于前者,而且几乎是最为成功的一个。

姨父有五个孩子,四个是男孩。吾乡重男轻女,儿子多,出门时腰杆都挺得比别人直。但回到家心里一盘算,一个儿子就是一座大山。吾乡娶媳妇不易,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订婚时开始,过小礼,下大定,数目就已经不菲,还没算上盖房子。没有房子的人家,礼金就得格外重,算下来,没个万把块钱,娶不回一个像样的媳妇。

大哥早知家里艰辛,初中没毕业,就回乡务农,又不甘心就这么过一辈子,一直很注意搜集致富的信息。他养过兔子,种过果树,承包过池塘养鱼虾,几番折腾,不是失败告终,就是收益甚微。好在,他肯钻研敢折腾,引起了村里一户人家的好感,没有要太多礼金,把闺女嫁给了他。

某年春节,邻村的一个同学来找他玩。这个当年在班里很不起眼的同学,出现在他面前时,西装革履,头光脸净,让大年下还衣衫褴褛的大哥,顿时自惭形秽。

同学说,他去年一直在邻省的W城打工,在工地上挑毛渣,虽然苦点累点,但工地包吃住,一年下来,能落不少现钱,比种地强多了。

大哥为之心动,要同学带自己一块去那花花世界。该同学本就为兜揽他而来,春节一过,大哥辞别了父母妻儿,跟他的同学踏上了新征途。

年底回来时,大哥俨然成了那个同学的翻版,一件灰色呢子大衣,压着他瘦弱的小身板,袖子上的标签舍不得拆,举手投足时格外闪亮,脖子上居然还围了条白围巾,谈不上文艺范儿,却也画龙点睛地将他和村里人区别开来。他口袋里揣着好烟,见人就散一支,有人恭维他发了财,他就把得意的笑容,努力压缩得谦和一点,说,混口饭吃,混口饭吃而已。

那个春节,他和老婆孩子的穿着打扮,在村里都是最光鲜的。村里孩子相约着骑车去赶年集,回来之后,一顿饭的工夫,全村人都知道,大哥给了他儿子十块钱,让他随便买,而其他的孩子,赶集时口袋里最多也不过五毛钱。

如是种种,都是活广告。春节前后,表姨家局促的堂屋,总是出一屋子又进一屋子,人们带着笑容以及一小篓鸡蛋或是一袋红糖或是一瓶香油,站在大哥面前,问他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孩子带出去,那个年节,大哥比他们村支书都风光。

大哥带了一支队伍出去,成了一个小小的包工头,在邻省的W城,专门给人家建筑工地挑毛渣。他挣的是极辛苦的钱,有个表弟读高中时突然产生厌学情绪,看大哥回来时的风光,铁了心要退学回来跟他走,一到工地上就傻眼了,包括大哥在内,都身着单衣,到河滩上挑毛渣,脸上身上泥水汗水混在一起,哪还有个人模样。表弟被震到了,乖乖回家继续上学,居然考了个大专,进城当了小职员。

但对于更多的村里人,苦不可怕,可怕的是没钱。孩子上学需要钱,老人看病需要钱,娶媳妇需要钱,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时刻岌岌可危。我多次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本来还算美满的家庭,因为某个变故陷入赤贫。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还有人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不上饭,缺钱的恐惧感,无法靠种庄稼解决。

大哥也在慢慢摸索门道,进入21世纪,商品房大行其道,城里人买了新房,就得装修,干装修比挑毛渣卖苦力略为轻松不说,挣的也更多一些。虽然,干装修工需要一些技术含量,但这怎么能难得住我那脑子活络的大哥,他放下小包工头的架子,跟着个油漆工当学徒,很快,他出了师,还能带徒弟了,他手下的那个队伍也全面转型。

2002年春节,我照例去乡下,眼前的大哥踌躇满志,他告诉我,他这一年“搞得还可以”,明年会更好。因为他认识了一个黄姓老板,这个黄老板特别有办法,接了不少活,他明年不蹲街上等活了,就跟着黄老板干了。

我也替他感到高兴,第二年春节,我单位里忙,没能回去,大年夜,我给表姨打去拜年电话,问大哥都还好吧。表姨说,你大哥没过来,在自己家躺着呢。我感到奇怪,这大年下,这么早,怎么就躺下了?

表姨在电话那头压低了声音,说:“你大哥去年不是认识了一个黄老板吗?跟他干了一年,都没拿钱,讲是年底一块儿给,你大哥也怕自己拿着弄丢了。讲好二十二小年前给,到那天黄老板没露头,到他住的地方,门锁得铁紧,邻居说看见他拎着箱子走了。你大哥手里有复印的他的身份证,摸到贵州他老家,家里就一个老娘,八十多了,眼都瞎了,一个劲儿给你大哥赔不是,都要跪下了,说是没见他,‘他好赌啊,回来我非杀了他’,你讲你大哥还有啥办法,只好回来了,回来就没出过门。”

关于这次经历,后来大哥不再提起,只是表姨家堂屋的镜框里挂了一张他在贵州黄果树的留影。我不知道那会儿他怎么还有心思去游山玩水,大概因为比较近吧,舍不得浪费这个可以“到此一游”的资源,照片上的他穿一身褪了色的蓝工装,斜斜站着,面无表情。

我同样不知道大哥如何应对眼巴巴地等着他拿钱回来的乡亲,只知道,这是他“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春节之后,不再有人愿意跟他出去,“跟他干搞不到钱”,村里人都这么说。这个一号能人,众人眼中的福星就此陨落,出了十五,大哥孤单单地出了门,只有他妻子还追随着他。

这次挫折让他从此过度谨慎,选择工作的第一个条件是,工资必须按月结清,虽然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他也不在乎:“总比一个钱都落不着好。”他失去了当工头拉队伍的信心,成为无数寻常打工者的一分子,靠一点手艺和力气,挣几个辛苦钱。

随着我自己成家生子,我渐渐很少再去乡下,偶尔听到大哥的消息,也都大同小异。大致知道他这些年来很不容易,随着年事渐高,有些活他已经干不了了,他换过好几个工种,当过装卸工,干过缝纫工,还在建筑工地上做过饭,在颠沛流离中,寻一点生计,他曾经经过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是在春节返乡时候。

春节返乡,是他们一年最大的指望,但也常常是他们颇为为难的一件事。从邻省W市,没有去他们镇里的直达车,只是春节前,会有老乡组织包车,票价颇高之外,碰上不赶趟的时候,还一票难求。那时候,就得去求开大货的老乡,看能不能搭个顺风车,如果连这个运气也没有,就得想办法转车回去。

那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大雪灾,很多高速路都被封了,老乡们好容易包了个大巴,到路口又被拦了下来。条条道路皆是穷途,但家是不能不回的,大哥仔细研究了地图之后,想到可以先坐火车,到我所在城市再转车,虽然他不确定这里是否封路,好歹离家是更近了一点。

他抵达这座城市是在午夜十二点,汽车站没开门,他在对面火车站坐了一晚上。我们这个中部城市,暖气不像北方那么足,据大哥讲,那天晚上极冷,他抖抖索索地冻了一夜,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夜里都会突然哆嗦着醒来,再出上一身盗汗。

我问他为何不来我家,他说,我当时拎了很多东西,穿成那个样子,怎么能去呢?他的话让我有点难过,我其实是可以想象他当时的样子的。我家小区对面,有一片建造中的建筑群,夜晚我出去散步,常见有民工穿着满身尘土的工装,坐在排档上吃夜宵。临近过年时,我尤其会注意到他们的人数是否减少,揣度他们是否已经回乡与家人团聚,我心里将他们与大哥视为一类,总觉得在他们身上,有着整个中国的乡愁。

前年春节,我又回了一趟乡下,发现眼前的大哥,与我见到的那些打工者还是有所不同,他比他们都老,也比我印象中的老。他后来建的房子在村子主干道上,这里兴了个小集市,整条街都是欢欢喜喜的打工者,盈动着满载而归的醺醺然。大哥坐在他家门口,手操在袖子里,眯着眼睛看着前方,脸上,就有了点今非昔比的沧桑。

世界已然不再是他的,他有点看不懂了,也干不动了,他说他想回来干点别的。他跟我讨论转行的可能性,比如开个网吧。他刚一提出这个话题,就被大嫂喝止,说当初他们儿子在镇上读书时,就成天泡在网吧里,“家里没有大人看着,掉进去就出不来,为赚点钱坑害村里小孩,将来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大哥讷讷然,又说,是不是可以搞个模子印冥币。一沓冥币成本只要两毛钱,卖给小商店一块钱,清明中元冬至春节,一年四次祭祀,每次若能卖出一万沓,就能赚三万二。“人家小店早有供货的了吧?”我说。他苦涩地笑了下,换了话题。

我想安慰他,指出他的一双儿女都还比较争气,虽然作为留守儿童,难免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候,但也都在复读之后考上了大学,现在都有了一份还说得过去的工作,他们会照顾他的。但我何尝不知道,这些“穷二代”,在城市里,自己尚生活得步履维艰,买房,结婚,养娃,都得靠自己,本来就落后于那些出生于城市里的孩子,就算他们自己有孝心,肯吃苦,作为父母,又于心何忍?何况,大哥今年也才五十多岁,他怎么能够就这么在重重压力下,混吃等死?

五十多岁,这个听上去不算太老的年纪,却已经不再为城市所需要,有的是年轻力壮者填充进来,对于城市来说,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是他能往哪里去呢?“田园将芜兮胡不归”,他的田园也已不再,他没有养老保险,没有退休金,他只剩一身提前到来的病痛,要硬着头皮走向可以想象的风烛残年。

作为第一代打工者,大哥也是第一代被出局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我有义愤,却很无力,有同情,却自觉伪善。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我不认识他们镇领导,让他自己去找找当年要他退地的老队长。他说,老队长已经去世多年,他去看过过去的田地,田埂地沟都没有了,和周围田地连成了一片。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满霜,这句词原来也可以形容大哥和他的土地。这个身份为农民的人,就这样,即便回归故里,也无法再心有所依。

同类推荐
  •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生曾获32个博士头衔 。叶君主编的《文学与哲学(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文学、哲学理论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大师的风范。
  • 瑜伽师

    瑜伽师

    从大都市到小县城,瑜伽作为时尚女性的代名词,早已风靡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个故事正是击中了潮流的G点。三个性格迥异的女瑜伽师,彼此支持鼓励,从公司辞职,合伙创办瑜伽馆,宣传自己的瑜伽理念。之后,又在比赛中辗转受挫。办馆过程中的幕后操作、拼比心机、苦涩情感,逐渐扭曲了一些人的初心……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课程,而是将瑜伽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每个人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 职责与真相: 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职责与真相: 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是牛玉儒、呼格吉勒图案的最早报道者。荣膺新华社个人一等功,并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本书是他的新闻作品集,精选汤计30年新闻从业经历中,采写的精彩报道和案例,并聆听他讲述对新闻的独到见解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对包括新闻从业者在内的各层次人员均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 谜一样的孩子

    谜一样的孩子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 滦矿历史档案觅珍

    滦矿历史档案觅珍

    文学评论开滦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在丰富内部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加强企业文化、企业历史资料的抢救挖掘,为研究和了解开滦历史提供平台,使开滦博物馆文史资料的开发更深入、更广阔,踏上新的台阶。本书的面世不仅是开滦博物馆文史丛书陆续出版的始点,也是开滦文史研究迈开新一步的探索和尝试。这是因为本书的写作素材,来源于极少有人翻阅的开滦百年原始老档案,以开、滦两矿之一的滦州煤矿建矿初期宣统年段为重点,披露了一些我们过去不知道的或知之不详的百年旧事,其中不乏最详尽的细节资料。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忠犬老公

    快穿之忠犬老公

    一朝激动死,十年怕小说……苏鸢因为看本网络小说太激动,竟然死了……苏鸢:太扯淡了吧,激动都能激动死,还能再扯一点吗?一看就知道是蓄意谋杀。001:完了完了,宿主太聪明了,这么快就猜出来了。苏鸢:不要以为我没有听到你的声音。001:您的好友已下线……苏鸢:……白墨南:为什么我的戏份怎么少?001和苏鸢:因为我们才是主角→_→白墨南:媳妇,它欺负我……(委屈表情)苏鸢:系统你还想不想升级了?(母鸡护崽表情。)001:想,当然想,小的在这里祝你们幸福……
  • 武侠之这个男人有点坏

    武侠之这个男人有点坏

    当一个叫不凡的男人可以随意穿梭各个武侠世界时,他只想说一句“走主角的路,带主角的光环,泡主角的...”
  • 宠媳无极限:庶出不好惹

    宠媳无极限:庶出不好惹

    本是现代间谍,狡黠聪明如她,是墙头草,哪边强风哪边倒,有着一位温柔的男朋友,在一次出行任务中,原本温柔的男友却转身为她的敌人,在爆炸中双双穿越到了异国。她成为了沈家不受宠的废物庶出七姑娘。沈家乃武将之家,不论男女从小自有师傅锻炼教导,偏生她是个废材,天生练不得武,因而爹不疼娘不爱。容不俏颜不艳,却偏巧不巧比嫡出姐姐好看了那么一点。一场擂台比武,君家为二公子君景提亲,嫡出姐姐嫌弃其是花花公子又是娘不疼的,大夫人宠她,姐妹们欺她怯,于是一推二推三推婚事落到了她头上。酒楼设计,她移花接木,踢着脚丫子躲屋顶乐着,只是,那人不是该一身红袍么,怎的变成一袭白袍了?猛的一转头,那熟悉的容颜,那不一样的性格,是他,还是不是他?(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大唐做可汗

    重生大唐做可汗

    某铁杆唐粉重生来到了大唐贞观年间,本来他还以为能成为权高位重之人,能跟李二称兄弟,与魏征在朝堂争锋,和那些大唐纨绔们同饮葡萄美酒夜光杯,还可以结识下一代女皇武媚娘,他还想......可是,可是,尼玛成了极北地区的某原始部落小酋长的儿子,这可咋办啊?
  • 千里夜行

    千里夜行

    “千里寻死鬼,夜半送地府。”“开门迎四方,莫问是王土。”
  • 梦醒时分:我那个年代的网络爱情(南瓜屋故事)

    梦醒时分:我那个年代的网络爱情(南瓜屋故事)

    在我年轻时,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开始普及,网络给行走在道德边缘的恋情提供了一块更纯粹的自由空间里,我们恋上的仿佛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另一面,被我们在日常中掩藏又在深夜电脑前释放的另一面。我的网恋故事,企图透视一个男人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成长与蜕变。虽然贴了网恋的标签,但归根结底,网络仍是网络,爱情仍是爱情,它们其实各不相干。
  • 王佐良随笔:心智文采

    王佐良随笔:心智文采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20世纪的著名学者,在多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比较文学是其中之一。本论文集精选了王先生有关比较文学的论文15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契合”中的8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20世纪中西方文学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第二部分收录了王先生讨论翻译的7篇文章,其中有对翻译家的比较和评价,有对近代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分析,也有对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解剖。王先生的论文既高屋建瓴,又深入细致,堪称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作者的写作风格,不仅表现在抒情文记叙文中,也表现在介绍、评论外国文学的文字中。仅从他所赠的、我细读过的几本有关诗的书,以及一些零星发表于报刊的文章中,既可领略其大手笔的风采。他有深湛的中英文根底,加上一生勤奋,有关理论的造诣极深,审美情趣又高,因此他的文章就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照人风采。读者在其文章中除获得丰富的知识之外,也不会忘记那种引人入胜的文采和从中得到的艺术享受。
  • 一缕情丝一世劫

    一缕情丝一世劫

    遇见那刻便已注定是劫,相爱,相忘讧湖,再见已不是当初少年。
  • 伪婚:豪门潜规则

    伪婚:豪门潜规则

    一夜强宠,他掷下五百万,她拿走金卡以为两人不再有交集,她却拿着怀孕化验单出现在他的面前她竟然以此为要挟找他要五百万,他生平最厌恶见钱眼开的女人他绝对不会因此听从母亲而娶她,他毫不怜惜地讽刺她他们的婚礼上,他未出现,第二天关于他的桃色新闻满天飞最后他对她怒目而视,李思静,等你生下宝宝,就滚出旋家!她回复,不用你说我也知道!旋郁森,生下宝宝后,你我再无瓜葛!生下宝宝第二天,她便无故失踪,此时他的心却空了起来,往日的种种全部齐聚心头他不是厌恶她,讨厌她的吗?为什么他的表现却像忘不了她?他派人去找,全部音信全无,却查到了当初的真相,他实在错的离谱!三年后,珠宝界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的女人,当她出现在他的宴会上他那该死的冷静去了哪里?他的视线追逐着她她却笑着和别的男人跳舞,旋郁森,我早说过我们再无瓜葛他靠近她,觥筹交错间,他道,李思静,你逃不掉的,这次,我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