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1700000011

第11章 经济发展理论(9)

循环流动通道中的这些自发的、简短的变化以及对均衡中心的这些干扰,出现在工业和商业生活的领域内,而没有出现在消费者对最终产品需求的领域。消费者的偏好出现了自发的、间断性的变化,这种数据的突然变化是商人必须应对的问题,因而,这不是他自身的生产行为逐渐适应的问题,也不是其他行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动机和机会的问题。因此,这种情况除了提供了自然数据的改变之外并没有提供其他任何的问题,也没有要求任何新的处理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忽略可能在实际中存在的消费者需求的任何自发性,并假定消费者的偏好是“给定的”。事实上,需求的自发性一般是很小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做出上面的假设。当然,我们必须从需要的满足出发,因为它们是所有生产的终点,而且任何时候给定的经济情况都必须从这点出发去理解。然而,经济系统中的创新并不是按照下面的规则发生的,即首先消费者中出现了新的自发性的需求,然后生产工具在这样的压力下开始进行革新。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联系的存在;但是,通常是生产者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引起经济的变化的,消费者在必要的时候受到了生产者的启发,他们好像被教授去需求新的东西,或与他们已经惯用的存在差别的东西。因此,尽管可以允许甚至是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看作是循环流动理论中一个独立的、基本的驱动力,但是,我们在分析变化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对待它。

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掌握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参阅第一章)。生产其他的东西,或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用不同的方法去组合这些原材料和生产要素。只要“新的组合”能通过小的步骤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及时产生,那么它肯定就有变化,也许是增长,但这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而且新组合是间断出现的,那么以发展为特征的现象就出现了。为了说明的方便,以后当我们说到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时,我们指的是后面的这种情况。那么我们所说的发展就被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

发展这个概念包括下面的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者一种具有新特征的产品;(2)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法是有关的制造部门还没有通过经验检验的,而且这种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上,这种方法也可以是在商业上对商品的新的处理方法;(3)新的市场的开放。新的市场就是一个国家的某一个生产制造部门之前没有进入的市场,不论这个市场之前是否存在;(4)征服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论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首次被创造出来;(5)任何一种工业实行新的组织,比如,制造一种垄断地位(如通过“托拉斯化”[87]),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现在,有两件事情对于执行新组合而出现的现象以及理解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非常重要。第一,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那就是新组合不一定应该由被新组合所代替的执行原来的生活或商业活动的人继续执行。相反,新的组合,作为一个规则,通常体现在一个新的企业中,这些新的企业通常不是产生于旧的企业,而是在老企业的周边和老企业同时进行生产;我们继续用我们上面选择的例子进行说明,即通常不是马车的所有者建造铁路的。这个事实不仅对我们想要描述的过程的非连续性特征进行了特别说明,而且它还创造了除上面所提到的那种非连续性之外的另一种非连续性,而且,它对事件过程的重要特征也进行了解释。尤其是在竞争经济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合竞争性的消灭,一方面它解释了个人和家庭在经济和社会上的上升和下降过程,这种过程是组织形式所特有的;另一方面它解释了商业周期的一系列其他现象,如个人财富的形成机制等。在非交换经济中,比如,社会主义经济中,新组合会经常与旧组合同时出现。不过,同时出现这一事实的经济后果在某种程度上会消失,而这一事实的社会后果将会完全消失。如果竞争性的经济被强大组合的增长所打破(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所有的国家都在日益增多),那么它将变得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新组合的实现也必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同一经济体内部的某部分。这样形成的差异足够大,以致它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中两个时代的分界线。

第二,我们必须注意一项基本的原则,无论何时都不能假定新组合的执行是通过使用恰好未被使用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社会上总有失业的工人、未被卖出的原材料、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等。这些因素为新组合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环境、有利的条件,甚至是一种刺激因素,而新组合的出现只是部分地与这些要素具有联系。大量的失业通常是非经济事件造成的结果,比如世界大战,比如我们正好在研究的发展。在这两种情况中,失业的出现起不到任何根本作用,同样地,也不会发生在我们前面所说的非常均衡的循环流动中。每年正常的增长也不会碰到这种情况,因为首先这种增长很小,其次这种增长在循环流动中会被相应的生产扩张所吸收,如果我们承认这种增长,我们必须考虑把相应的生产扩张同步调整到这个增长速度[88]。通常,新组合必须从某些旧的组合中提取必要的生产资料——由于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的原因,我们应该假定新组合会经常这样做,这是为了使我们所坚持认为的新组合的轮廓线更加突出。因此,新组合的实施仅仅意味着对经济系统中现有生产资料供应的不同利用——这提供了我们所说的发展的第二个定义。关于发展的纯粹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隐含在资本形成的传统信条中,这通常要涉及储蓄以及归因于储蓄的每年增长缓慢的投资额。在这一点上,这个主张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它忽略了更重要更本质的东西。国家对生产资料和储蓄的缓慢的、连续的、不断增长的供应,是解释经济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个重要的因素在另一个事实的比较下顿然失色。这个事实即发展就是利用不同的方法使用现有的资源以及使用现有的资源创新,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增加还是减少。不同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储蓄和可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改变了过去50年经济世界的面貌。尤其是人口的增加,这也是储蓄能够形成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对现存生产工具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使得发展成为可能。

下一步我们要论证的是非常明显的:控制生产工具对于实施新的组合是必要的。对于在循环流动体系中运转的企业来说,获取生产手段是一个独特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这种生产资料,或者当前他们可以通过在第一章我们所描述的前期生产收入来获取这种生产资料。在这里,收入和支出之间是没有根本的缺口的,两者完美对接,如同生产资料的供给和产品的需求必须是对应的一样。一旦启动,这种机制将自动运转。而且,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于非交换的经济中,即使新的组合在非交换经济中被执行;领导机构,比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济部门,就处于能够将社会的生产资源分配给新的用途使用的位置。在某种情况下,新的使用方法可能需要社会成员承担暂时的牺牲、贫困,也可能需要他们更加努力;它可能会首先解决困难问题,比如应该从哪个旧的组合里把必需的生产资料提取出来;但是,获得已经不在政府经济部门控制之下的生产资料,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然后,如果执行新组合的人有必要的生产工具,或者他们能够与拥有这些生产工具的人进行交换来获得这种必要的生产资料,那么在执行新组合时,这种问题也不会出现在竞争性经济中。这并不是拥有财产本身的特权,而是拥有可支配的财产的权利,也就是说,要么可以直接用来执行新的组合,要么可以用来交换新组合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89]。相反的情况——这才是人们从根本上关心的事情,因此这才是常规——财富的所有者,即使它是最大的组合,如果他想要执行新的组合,也必须求助于信用,因为这个新组合不像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那样可以从前期生产所得的收益中获得资金支持。提供信用,是我们所称的“资本家”这一类人的职能。很显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驱动经济系统进入新的轨道,为了使它的生产工具服务于新的目的所采用的特有的方法——这种方法足够重要,以致成为这个社会的特色。这种方法与非交换经济中采用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非交换经济仅仅依靠领导机构行使命令和权利来分配新组合所需的生产资料。

同类推荐
  •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国内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
  • 世界如此危机

    世界如此危机

    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为什么幸福合谐,美国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在哪里?大危机就需要大变革。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澄清谎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误陈旧、似是而非、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有关的七大谎言。分析时局:分析了德国“社会国”模式、北欧“合作主义”模式、美国“伟大社会”模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等之优劣利弊。内容翔实,理论扎实。指出道路: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高连奎将之称为世界模式3.0,是一种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 体系的力量:从体系看德国经济的成功

    体系的力量:从体系看德国经济的成功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求可供参考的发展样本。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认为,德国恰可为中国的下一步发展提供颇具价值的借鉴。
  • 从利率失效到汇率失效

    从利率失效到汇率失效

    看待美国,我们必须摘去先入为主、冷战思维、机械思维的有色眼镜。从欧美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凯恩斯教导了我们什么使得现在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四两拨千斤——金融的杠杆。今日中美的经济博弈,不是货币战争,而是中美虚拟经济中杠杆汇率的讨论。什么是流动性陷井与汇率失效?中国应该怎么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事实上,一个好的、全球的现代货币体系,是一个双赢的或多赢的结果。
  • 企业家与中国社会

    企业家与中国社会

    大头思想食堂由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致力于为中国的有产阶级提供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思想食粮。思想食堂采取线下授课的方式,每半月邀请一位大咖来给会员们分享。思想食堂系列图书是大头思想食堂内部演讲稿首次公开,每本书独立主题,让你一手掌握经济、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知识。在中国,“商人”历代都有,但“企业家”却是一个崭新的阶层。长期被边缘化的企业家如何崛起?他们要如何与中国社会达成和解?本书中,吴晓波系统的介绍了隐藏在企业家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矛盾,并努力探求企业家与中国社会的平衡。这是吴晓波最近一直在研究的话题,也是他下一本新书的主题,“这里谈的是我的心里话。”吴晓波说。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的名字真好听

    你的名字真好听

    七中校草,厉则放,追他的人很多,而他,想追的人只有一个——言欢。——她倚在树上,小小的瓜子脸,五官明艳,一双眼睛更是漂亮的勾人,眼眸半阖,眼尾自然上翘,举手投足间怎一个风情万种。——她一刹间把流氓过肩摔倒在地上,女王般的气场俯视如蝼蚁般的流氓,“惹我的下场,不会好过!”——白衬衫,黑休闲裤,袖子半挽,一手插兜,眼底渗出来的冰冷让人退避三舍:“背后说我女人的坏话,不好吧?”言欢说:“我看上的人,必定颜值逆天。”厉则放:“是我无疑。”狗啃的校草猪吻的校花身心洁癖,1V1
  • 桥(下)

    桥(下)

    废名先生写这部小说是在十四年十一月,他说,《桥》教会了他作文,懂得道理。原书将桥分为了上下两篇,上篇十八章,下篇25章,至今已出版过多次,有许多改动。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文辞简约,情景幽深,平淡朴讷,却又有生辣奇僻之美。废名的禅学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桥》是他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废名的小说整体上远离现实和社会问题,几乎难以在其中找到作家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抗议。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诸子学略说

    诸子学略说

    本书以《诸子学略说》和《诸子略说》为主,汇集太炎先生论诸子之大部分文字,精心编辑点校而成。太炎先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其于先秦之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尤有深入研究,其论诸子之是非得失,每有独到之见解,而又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本书为太炎先生治诸子学之毕生心血,实为先秦诸子思想入门之最佳读物。
  • 超级败家学生

    超级败家学生

    每天都在花钱,每天都要花很多的钱,花不完还要受到惩罚。好烦,钱太多,不知道怎么花,谁来给我出出主意?新书:读者爸爸真香,连载中...
  • 大唐狠人李阿彪

    大唐狠人李阿彪

    这是一本傻子写的书,没错,作者是个傻子。
  • 未来神时代

    未来神时代

    历经艰险,并最终成神的超神游戏玩家因故从未来回到了21世纪30年代。历史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走向另一条不归路?系统游戏乱乾坤,超神故事伴君行,凡体修神震寰宇。一曲末世悲歌、天上地下、神魔鬼怪争斗无休无止。神秘无尽的星空、光明与黑暗同在,科技大道与玄幻魔法共舞,血似烈火沸腾,情若浪涛汹涌,欲望如深渊无止境……登天路,向天行,只手遮天!
  • 蒋介石在上海滩

    蒋介石在上海滩

    《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蒋介石在上海滩》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全书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蒋介石这位历史巨人在中国历史上,在上海滩的惊涛骇浪。
  • 蚕丝:钱学森传

    蚕丝:钱学森传

    《蚕丝:钱学森传》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钱学森是如何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本书都做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