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战线的老英雄
——孟泰
“只有树立主人翁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
——孟泰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
1898年,孟泰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只念了一年多书,从8岁起跟父亲干农活,16岁给地主当雇工。18岁那年,家乡大旱,他只身离家闯关东,到抚顺栗子沟当工人。后来到鞍山,进了日本人开的制钢所,在炼铁场当配管工。他和其他工人一样,尝尽了人间的苦难和辛酸。
1948年2月,鞍山解放了。孟泰参加解放军组织的护厂队,保卫鞍钢。几个月后,党派孟泰到后方,参加通化铁厂高炉的修复工作。孟泰领着伙伴起早贪黑施工,只用35天就修复了原定80天修复的两座高炉,受到通化铁厂的表彰。
1948年底,孟泰回到鞍钢。辽沈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四野主力源源入关,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日本人断言:“鞍钢的高炉、平炉都归你们了,你们去种高粱吧”,“要恢复鞍钢,至少得15年到20年”。孟泰坚定地说:“咱们要炼出铁来给他们看看!”
当时,配件和材料奇缺,又无处购买。孟泰领着工人夜以继日刨开厚厚的冰雪,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一件收集起来,集中到一处厂房里,擦净修好,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几个月下来,大大小小收集了上千种、上万件。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炼铁厂修复三座高炉用的管道系统材料全都来自“孟泰仓库”,没花国家一分钱。从此,孟泰成为鞍钢工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东北,传向全国。
1949年6月7日,鞍钢炼出了第一炉铁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鞍山市委、市总工会、鞍钢公司命名孟泰为一等功臣。8月1日,孟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孟泰把对党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全都倾注在高炉上。炉况好,他脸上全是笑容;炉子有问题,他就紧皱眉头。今天,在鞍钢,提起孟泰爱厂如家、爱炉如命、忘我工作的精神,人们仍然赞不绝口。
在修复高炉的日日夜夜里,孟泰根本不离厂。厂长白天来,看到他在高炉前,晚上来,看到他还在高炉前。撵他回家休息,他围着高炉转一圈又回来了,和厂长“捉迷藏”。厂长没办法,只好让人把车间休息室收拾好,让他在里边休息。他偶尔也回家,家里有什么端起来就吃,不一定什么时候他又走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孟泰把行李搬到高炉旁,日夜守卫在高炉上。每当空袭警报拉响时,他都紧握大管钳,用身体护住高炉总水门,随时准备排除险情。
他说:“危险关头最能考验人,你要迎上去,那就得豁上你的性命。你要跑开,生命是没危险了,但国家财产就要受损失。你选择吧,一秒钟就决定你是一个勇士还是一个胆小鬼。”
8月的一天,4号高炉突然发生巨大爆炸,炉台上浓烟滚滚。正在别的炉上干活的孟泰飞跑到现场。人们向厂长报告:“烟气太大,看不清事故出在哪。”孟泰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一个冲进烟雾中,摸索到炉台上。这时又一声爆炸,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厂长和几个勇敢的工人也冲了上去。滚烫的水点迸在孟泰身上,他继续向前摸索,终于摸到炉子出铁口前,查明了情况。原来是炉皮钢板烧穿,上千度高温的铁水从漏口涌出来,与炉外的冷却水相遇,发生了连续爆炸。经验丰富的孟泰马上关闭冷却水开关,爆炸停止了。炉前工很快堵住漏口,避免了一起炉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又有一次,3号高炉炉皮被烧穿,几米长的火焰从裂口窜出。孟泰赶到现场,冒着烈焰用几条浸水的麻袋堵住裂口,与大家一起用耐火泥把裂口堵住,化险为夷。经过一次又一次抢险后,孟泰被大家赞誉为“老英雄”。
孟泰不仅是艰苦奋斗的英雄,而且是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模范。他对高炉上密如蛛网的1000多根冷却水管线了如指掌,总结出一套高炉循环水系统维护操作法,被称为“孟泰操作法”。他只要把手伸到循环水中掂几下,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水温,堪称一绝。高炉冷却循环系统出了故障,他手到病除。过去,高炉热风炉的燃烧筒经常烧坏,严重影响生产。孟泰反复观察研究后,将单层燃烧筒改为循环水冷却的双层燃烧筒,使燃烧筒的寿命延长了100多倍。他研制成功冷却箱串联,使高炉用水量减少了1/3。他亲手建立了“孟泰储焦槽”,每年可以节约上千吨焦炭。他为配矿槽研制了防暑降温设施,改善了作业环境。孟泰提议、发明、设计和主持完成的技术革新数不胜数,同行们管他叫“高炉神仙”。
1950年9月,孟泰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还上了主席台,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坐在一起。50年代、60年代,他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1957年,孟泰担任了炼铁厂副厂长。1966年,担任鞍钢工会副主席。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一直保持劳动模范的本色,不脱离生产劳动,为职工办实事。1962年,孟泰得知鞍钢立山医院缺少病床,就替医院买了几吨废钢管,带领青年突击队,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50张铁床。他亲手帮一家商店检修锅炉,解决了职工洗澡的问题。60年代初,国家遇到暂时经济困难,他把女儿挖野菜喂大的两口肥猪献给厂里,为职工改善生活。他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职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鞍钢陷入混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孟泰感到极度痛心。他在被诬陷、被打倒的逆境中坚持工作,向工人宣传要维护生产秩序。他抱病去北京,向中央反映情况,托人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封信:
“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看到鞍钢生产猛劲下降,咱们鞍钢工人急得直掉泪,盼望中央早点解决问题,咱们好团结一致把生产搞上去……”
1967年6月,中央着手解决鞍山问题,周总理特邀孟泰赴京。6月17日,在李富春副总理代表周总理接见鞍山代表时,孟泰突然发病,被送进医院。9月30日,孟泰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孟泰恢复了名誉。1979年12月26日,鞍钢为孟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在鞍钢公司办公楼前,耸立着孟泰的大型塑像。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当国家主人翁的“孟泰精神”永远激励着鞍钢工人和中国工人。
生产竞赛运动的带头人
——马恒昌
“工人当家了,咱得干出个样来。”
——马恒昌
马恒昌,辽宁省辽阳县人,1907年7月出生,1923年到抚顺发电厂当车工学徒,1926年到沈阳做工。沈阳解放后,在沈阳第五机器厂(现沈阳中捷友谊厂)当车工,被工友民主推选为车工一组组长。
马恒昌说:“工人当家了,咱得干出个样来。”
他让全组10位工人自报公议,每个人都担当一个角色,有管学习的,有管技术的,有管质量的,有管卫生的,有保管工具的。后来组里人多了,大家把工作归纳为政治学习、技术质量、经济核算、工具管理、设备安全、生活服务六大方面,设专门的工人管理员。被称为“六大员”的企业班组民主管理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全国。
1949年春,沈阳第五机器厂工会组织全厂职工开展生产竞赛,这是全国工厂最早的生产竞赛。马恒昌带领全组工人建立“技术研究会”、“三人技术互助组”,改进了10多种工具,建立了产品质量保障制度,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全组连续大干37天,几千件产品件件合格、无废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新纪录。在庆祝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和武汉、迎接“五一”劳动节的生产竞赛总结表彰大会上,厂领导充分肯定了马恒昌小组的做法和经验,称赞这是工人阶级的创举,是工人运动史上的奇迹。
在马恒昌小组的带动下,沈阳第五机器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全厂只用37天就完成了原定60天完成的20台螺旋铣床生产任务。马恒昌小组只用28天就完成了两个月的生产任务。这年,马恒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4月,东北总工会发出《关于推广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的指示》。接着,《东北日报》、《劳动日报》、《沈阳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都突出报道了马恒昌小组的事迹和经验。
1950年9月,马恒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马恒昌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个国庆宴会上,马恒昌被推举代表工人阶级向毛主席敬酒。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沈阳第五机器厂部分搬迁到齐齐哈尔,成立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随厂迁到齐齐哈尔。
迁到齐齐哈尔后,马恒昌小组继续保持了荣誉,多次被评为省和全国先进小组。马恒昌先后担任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车间主任、厂总机械师、厂党委副书记、厂顾问,先后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第一到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马恒昌因病逝世,时年78岁。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
“只要我活一天,就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
——吴运铎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湖北汉阳一个贫苦家庭,7岁进私塾读书,13岁进煤矿当学徒。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年,他经安源煤矿党支部书记介绍参加新四军,在军部修械所当技术工人。他和战友们白手起家建起兵工厂,各项工作干得有声有色。1939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后,负伤住院的吴运铎随部队跋涉400多公里,转移到苏北,担任子弹实验厂政治指导员兼工务主任。他带领战友们收集废弃的弹壳和废铁,用火柴头和酒精代替火烧,大批生产出部队急需的子弹。接着,他被派到淮南,建起一个年产60万发子弹的兵工厂。后来,上级派他抢修一批废旧炮弹,他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在一次挖取雷汞零件时,他被炸成重伤,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左眼被炸瞎。战胜死神出院后,他拖着半残废的身体,继续投身于我军兵工事业,带领战友们设计制造出33台生产子弹的母机,大幅度提高了子弹产量。接着,他试制出36门平射炮和大批手榴弹。这批武器装备部队后,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4年秋,上级要求吴运铎带人把美国飞机投下的8颗没有爆炸的炸弹拆卸开,取出炸药,以解兵工厂的燃眉之急。他立即赶到现场。只见8颗炸弹半截扎在地下,半截露出地面,活像张牙舞爪的怪物。他让其他同志远离现场,自己骑上炸弹动手拆卸。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他什么也不顾,用螺丝刀小心撬开引信裂缝,一点一点把引信拧下来,炸弹没有爆炸。他一鼓作气拆完了8颗炸弹,从中取出500多公斤炸药。
1947年,吴运铎被党安排到大连治疗养病。此时,我军在大连筹办兵工总厂,正在治疗的他主动担任了兵工总厂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协助炮弹厂生产炮弹。他没日没夜忘我工作,和战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生产出了炮弹。在试爆炮弹时,有一颗炮弹没爆炸,他和炮弹厂厂长上前查看时,炮弹爆炸了,炮弹厂厂长当场牺牲,他再次负重伤,左手腕被炸断,右小腿被炸烂,全身到处是弹片,整整抢救了9个昼夜才苏醒过来。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几个月中,他忍着全身剧烈的伤痛学会了日语。病情稍有好转,就拄着双拐练习走路。疗养期间,他请示上级批准,在疗养室里布置了一间小型实验室,研制出一种高级炸药——黑索金。
1948年秋天,他回到兵工总厂,担任实验室主任,还在总厂的职工学院兼任机械制图讲师。
1950年,吴运铎从苏联疗养回国,担任株洲兵工厂厂长。后来,担任中南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
吴运铎为我国兵器工业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1951年9月,他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报道了兵工功臣吴运铎的事迹。
1953年,吴运铎在病床上完成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出版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整整一代青年寻求正确人生道路的教科书。
吴运铎的非凡经历和英雄事迹,使他得到“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赞誉。
在“文化大革命”中,吴运铎被打成“走资派”、“反动权威”,《把一切献给党》被诬为“反党大毒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给吴运铎平反,他担任了五机部机械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吴运铎离休,住进疗养院。按规定,他享受副部级待遇,但他一直住普通房间,吃普通餐,接受普通治疗。他说:“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党和人民为我花了不少钱,现在的条件我已经很满足了。”
在疗养院,吴运铎并没有休息,担任了很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为青年们作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报告,听众达10多万人。他的身体已极度衰弱,靠输液和吸氧维持生命。但是,还是一批又一批接待青少年学生。他说:“只要我活一天,就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
1991年5月2日,吴运铎逝世了,时年74岁。
这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耀眼的英雄之星永远不会陨落,他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抗美援朝空军战斗英雄
——刘涌新
刘涌新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一个贫苦家庭,7岁时,当医生的父亲去世,一家靠母亲和哥哥勉强维持生活。
1947年,刘涌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四〇师四〇二团当宣传员,一年后担任宣传组长,随部队由东北转战到华中、华南,参加大小战役10多次。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949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7月,他被选派到沈阳航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在两年学习期间,成绩优良。在一次飞行练习时,飞机发动机突然停车,他机智果断将飞机迫降在田野里,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1950年10月,他从沈阳航校毕业,成为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战,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9月25日,美军120架“王牌”飞机F-86和F-80组成混合机群向北方窜犯,我志愿军空四师奉命起飞迎击,与敌机展开激烈战斗。刘涌新的中队首先冲向敌机群,打乱了敌机群的队形。我六大队正与敌人8架F-80格斗,突然遭到敌人大群F-86袭击。刘涌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单机冲入敌机群,与6架敌机搏斗。这时,我一架飞机负伤,操纵失灵。刘涌新驾机急速腾跃,猛烈开炮,打得敌机只顾躲闪,使得战友赢得时间安全跳伞。见战友脱险,刘涌新咬住一架F—86,一阵猛烈炮火,打得它冒着黑烟掉了下去。其余几架敌机见势不妙,逃之夭夭。
刘涌新击落一架敌机后,加入对其他敌机的战斗。在战斗中,他的飞机负了伤,奉命返航。飞机无法迫降,他跳伞时,由于高度不够,降落伞未能张开,壮烈牺牲。
1951年10月2日,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你们予以鼓励是正确的,对壮烈牺牲者的家属应予以安慰。”
11月9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给刘涌新记一等功。
刘涌新被安葬在沈阳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牺牲时只有22岁。
“党的好女儿”
——赵桂兰
赵桂兰,女,山东安丘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她到大连建新公司宏昌工厂当工人。这个工厂是我党领导的兵工厂,专门为前线生产弹药。194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赵桂兰主动要求调到最危险的配置室工作。配置室里放的全是烈性炸药,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一次,一位新工人不小心把工作台上的炸药混在一起,立刻引起了爆炸,火光冲天。赵桂兰迅速用防火纸把自己的工作台盖好,然后转身冲过去用身体和手扑火。火被扑灭了,她的头发烧焦了,眉毛烧光了,手烧成了黑紫色,衣服粘在身上脱不下来。姐妹们把她送到医院,她住了半个月院,伤没完全好就跑回了工厂。
1949年12月的一天,赵桂兰在工厂加班,把硫化锑粉碎成细末。由于硫化锑有毒而且气味熏人,加上她犯了胃病没吃饭,所以干完活后觉得头昏。她拿起剩下的100克雷汞准备送回仓库。走了不远,忽然感到一阵眩晕,身体倒了下去。她知道雷汞是烈性炸药,稍有震动就会爆炸,仓库里堆满了炸药,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一瞬间,她握紧了手中的雷汞,用身体压在上面。“轰”的一声巨响,雷汞在她手中爆炸了,地上被炸出一个大坑,她浑身血肉模糊,倒在血泊中,左手炸飞了,右手炸烂了,头部和身体多处受重伤。但是,仓库的安全保住了,工厂的安全保住了。
同志们闻声赶来,火速把赵桂兰送进医院。经过医生奋力抢救,她终于脱离了危险。
人们亲切地称赵桂兰为“党的好女儿”。1950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伤好后,赵桂兰被送到大连市委党校学习,后来又进了工农中学读书。1957年,她被送到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961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到大连,担任法院助理审判员。后来,她调到民政局工作,1986年离休时是西岗区政府信访10科督导员。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
田桂英,女,辽宁省旅顺人,193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少年时当童工。1945年大连解放后,她在印刷所当工人,是工会活动积极分子,被评为全市印刷系统劳动模范,1947年调到大连铁路机务段当工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恢复经济和支援前线急需技术人才。1949年5月,大连铁路机务段招考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和几位姑娘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毅然报考,被录取了。然而,当一名合格的火车司机,对只念过三年书的田桂英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凭着顽强的毅力,掌握了理论和技术,熟悉了蒸汽机车上万个零件和复杂的管线,能够操起几公斤重的大板锹,15分钟内连续投煤280锹。几个月后,她顺利通过火车司机的严格考核,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1950年3月8日,大连铁路分局在大连站前广场隆重召开庆祝女火车司机“三八”包车组出车典礼,铁道部部长从北京发来贺电:“这是女青年在我国驾驶火车的第一次,你们是铁路员工学习技术的红旗,希望你们成功和继续前进,启发和带动更多的女青年铁路员工。”司机长田桂英和包车组的姐妹们身穿崭新的工作服登上列车,值班员发出发车信号,田桂英拉响汽笛,列车驶出车站,站台和车站广场一片欢腾。
火车司机劳动强度很大,不用说在轰隆轰隆的机车上颠簸、炉火烤、煤烟熏,就是把20来吨煤一锹一锹投进炉膛里,大小伙子也累得够呛。冬天,汗湿的衣服让寒风一吹结成冰,那个滋味就不用说了。然而,田桂英战胜了重重困难,每次出车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一年安全行车68380公里,没发生过一起责任事故,还防止了10件事故,节煤50多吨。
1950年,田桂英被评为东北铁路系统一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1年,田桂英的“三八”包车组向兄弟班组提出挑战,推动了全机11务段的劳动竞赛。她们还向全国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挑战,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1952年,田桂英被派到辽宁省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三年后,她考进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任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
在“文化大革命”中,田桂英和许多劳动模范一样陷入逆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调任沈阳铁路局工程处工会女工科副科长,1985年离休。离休后,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连续十四年被评为优秀离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近年,她参加了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和20多位离退休的全国劳模义务清理沈阳北运河的卫生。
威震长空的战斗英雄
——赵宝桐
赵宝桐,辽宁省抚顺市人,1928年出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赵宝桐从航校毕业,成为我军最早的空军飞行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志愿军空三师七团三大队副大队长,1951年10月入朝作战。
1951年10月4日,七团派出3个大队22架战机,飞往介川,截击20架敌机。到达指定空域后,敌机已经逃窜,师指挥所命令返航。突然,大家发现前方清川江支流上空,云层间有许多小黑点在移动,这是美军飞机。大队长立刻报告师指挥所,师指挥所命令发起攻击。敌机见势不妙,乱哄哄向海上逃跑。赵宝桐单机冲进敌人机群,在他前方六七百米,4架敌机正在急速转弯,他迅速赶上其中两架。这时,后面追上来一群敌机,他用最快速度朝前面一架敌机开炮,同时疾速把飞机拉起来。就在这一瞬间,前面的敌机冒着黑烟掉了下去,后面敌机一串炮弹擦着他的飞机掠过。这时,他前方又出现两架敌机,他追上去瞄准一架开了炮,亲眼看着这架敌机中弹,头朝下栽进海边的泥里。这次战斗,他一人击落两架F-84,首开空三师击落敌机纪录。落地后,赵宝桐说:“美国佬的空军不过如此。”
不久后,在一场对美国F-86的空战中,大队长不幸牺牲,赵宝桐担任了大队长。F—86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美国空军依仗F-86非常猖狂。志愿军空军天天研究F—86,坚决要把它打下来。12月2日,赵宝桐带队起飞,在清川江上空与一群F-86相遇。他很快盯住一架F-86,正要开炮,战友的飞机从另一个方向先开了炮,这架敌机慌忙逃窜。这时,又钻出来两架F—86,他马上咬住,瞄准其中一架狠狠开了炮。F—86再“王牌”,也架不住这一顿炮,立刻中弹掉进了大海。打掉这架敌机,他将飞机上升平飞,下边又出现两架F—86。那两架敌机发现了他,连忙做出半滚动作夺路逃跑,他几秒钟就追了上去,敌机打开增速器,13想拉开距离,他还是紧追不舍,再次追上,瞄准一架就开炮,敌机当即中弹,一个跟头栽了下去。另一架左闪右闪,拼命逃跑,他咬住不放,再次开炮,可惜炮弹打光了,没有打中。这时,6架F-86向他攻击,他的飞机两处中弹,失去操纵。他冷静地离开飞机跳伞,安全落地,被陆军战友送回基地。
在朝鲜战场上,赵宝桐先后击落敌机7架,击伤敌机2架,创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最高纪录,战鹰喷上了9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他多次受到部队嘉奖,立特等功两次,获得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能击落三四架敌机的飞行员,在哪个国家的空军都是“王牌”和英雄。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赵宝桐是中国空军的骄傲。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赵宝桐担任了团长。1953年进入苏联红旗红军学院指挥系学习,1955年毕业回国,担任某航校副校长,后来担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1983年离休。